文化研究
Representation 豆瓣
作者: Hall, Stuart 编 Sage Publications & Open University 1997 - 4
Representationù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through language, discourse, and imageùoccupies a central place in current studies on culture. This broad-ranging tex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outline of how visual images, language, and discourse work as "systems of representation." The chapters explain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to representation, bringing to bear concepts from semiotic, discursive, psychoanalytic,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feminist, art-historical, and Foucauldian models of representation. The editors explore representation as a signifying practice in a rich diversity of social contexts and institutional sites, including the use of photograph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xhibiting other cultures in ethnographic museums; fantasies of the racialized other in popular media, film, and image; the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e identities in discourses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advertising; and the gendering of narratives in television soap operas. Representation analyzes contested and critical questions of meaning, truth, knowledge, and power in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presentation, pleasure, and fantasy. Accessible but not simplified, the book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ultural studies and related fields
未来考古学 豆瓣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
作者: [美]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 译者: 吴静 译林出版社 2014 - 5
本书是詹姆逊自《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之后非常有分量的一本学术著作。在本书中,詹姆逊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在第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而第三世界却崩溃瓦解的全球化时代,“乌托邦”这一概念对我们是否还有意义?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细致地考察了自托马斯·莫尔以来“乌托邦”这种社会构想的历史发展变迁,并对它在后共产主义时代的功能提出了质疑;第二部分则重点关注一系列科幻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他者性,通过研究作品中的外星生命和外星世界,詹姆逊探讨了乌托邦与科幻小说的关系,总结性地反思了对于乌托邦的各种反对之声,并重新评估了在当今时代乌托邦的政治价值。
Powers of Horror 豆瓣
作者: Julia Kristeva 译者: Leon S. Roudiez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 4
Powers of Horror i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an aspect of contemporary French literature which has been allowed to become somewhat neglected in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para-philosophical modes of discourse."
Cultural Hybridity 豆瓣
作者: Peter Burke Polity 2009 - 8
The period in which we live is marked by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intense cultural encounters of all kinds. However we react to it, the global trend towards mixing or hybridization is impossible to miss, from curry and chips – recently voted the favourite dish in Britain - to Thai saunas, Zen Judaism, Nigerian Kung Fu, "Bollywood" films or salsa or reggae music. Some people celebrate these phenomena, whilst others fear or condemn them. No wonder, then, that theorists such as Homi Bhabha, Stuart Hall, Paul Gilroy, and Ien Ang, have engaged with hybridity in their work and sought to untangle these complex events and reactions; or that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now devot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works of these theorists and to the processes of cultural encounter, contact, interaction, exchange and hybridization. In this concise book, leading historian Peter Burke considers these fascinating and contested phenomena, ranging over theories, practices, processes and events in a manner that is as wide-ranging and vibrant as the topic at hand.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刘禾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在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伴随着对文明身份的重新强调,再一次把经久不衰的文明和历史议题凸显出来。《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一书寻根溯源,对这些议题做了研究。它揭示出,欧美国家宰治的世界秩序在过去五百年之间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治组织和知识形态上升为普世的标 准。这些标准所设置的时空等级将非洲以及大洋洲(还有其他土著人)等无国家的社会置于“化外”,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文明”,而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处于文明的最高端。正如本书的主编在序言中所指出,这一套文明标准到了20 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而今欧美国家的霸权开始遭遇挑战,其文明霸权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质疑,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呼唤。
书中论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国际法体系、万国博览会等,十分具象地绘出了欧洲现代性在19至20世纪殖民扩张盛期的等级景观,其中有些论文梳理了文明理念的译介过程及其特点。无论是对当代世界秩序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关注当今全球文化治的读者,这部文集所提供的详细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都不无裨益。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Marxism and Literatur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aymond Willia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 2
This book extends the theme of Raymond Williams's earlier work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analysis. He analyses previous contributions to a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from Marx himself to Lukacs, Althusser, and Goldmann, and develops his own approach by outlining a theory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which integrates Marxist theories of language with Marxist theories of literature. Williams moves from a review of the growth of the concepts of literature and idealogy to a redefinition of 'determinism' and 'hegemony'. His incisive discussion of the 'social material process' of cultural activity culminates i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problems of alignment and commitment and of the creative practice in individual authors and wider social groups.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豆瓣
作者: 许宝强 / 袁伟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 1
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论文集,以理论形式出现。本书包括米歇尔·福柯、沃洛希洛夫、贝尔·胡克斯、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刘禾、伽亚特里·斯皮瓦克、谢莉·西蒙、劳伦斯·韦努蒂八位作者的八篇文章。福柯在他的短文中以浓缩的形式提出了他在几部主要著作中所讨论的语言的基本问题。刘禾的论文讨论了中国现代翻译中语词的功能问题。斯皮瓦克是在女性书写的前提下讨论翻译的,这使她比福柯更接近了翻译的政治所具有的复杂内涵,把翻译的问题推向了更为广阔的视域。翻译的政治性存在于它的多重张力与现实政治张力之间的不简单对等关系之中,而并非存在于主流话语的边缘地带。希望对于本书的阅读有可能引出这样的问题,即翻译对于我们,是否有可能意味着新的文化立场的建构。
被展示的文化 豆瓣
作者: [英]贝拉•迪克斯(Bella Dicks) 译者: 冯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英国的矿区如何复兴?
深圳的“世界之窗”展示了怎样的图景?
迪斯尼乐园和奥林匹克公园又满足了人们的何种欲望?
当今以“可参观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场所迅速增多,作者将各类展示的场所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现代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对身份 的展现、全球化、互动性以及消费中的社会关系。作者尤其关注的是当文化在这些语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发生改变。
本书的每一章都尽量生动、浅显地讨论了引起争议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比如真实性、商品化和再现。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9.8 (6 个评分) 作者: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张辑 / 徐大建 商务印书馆 2003 - 10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杜甫的五城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赖瑞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5
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内地,寻找盛唐时代留下的遗迹。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容的先驱,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小到某个山村,如王村。他先后九次畅游中国大地,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寻求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平静的文字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更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关切。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况味。
文化史的风景 豆瓣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丰华琴 / 刘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在“经典”形式的文化史(以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为代表)遭受质疑以来,文化史领域新见迭出,在研究对象、主题、视角、方法乃至研究者本身等方面都日益多样化。
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在《文化史的风景》中撷取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研究主题——如社会记忆的历史、梦的历史、心态史,甚至玩笑和姿态的历史——进行细致描绘之余,对文化史的传统、问题、潜力与趋势也做出了总体的反思。他认为,尽管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但“经典”形式之后尚未出现新的“正统”,文化史研究门派繁多,呈现出一幅“众声喧哗”的景象。
沉疴遍地 豆瓣
Ill Fares the Land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杜先菊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 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托尼·朱特
再現的政治 豆瓣
作者: 倪炎元 韋伯 2003 - 1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再現的政治:他者在媒體的建構與展示
第一節 再現的危機:從鏡像到建構
第二節 他者與再現:從辨識差異到刻板印象化
第三節 他者再現作為一種迷思.
第四節 他者再現作為一種論述.
第五節 結語:再現的政治.
第三章 語言、再現與媒體的論述分析.
第一節 從內容分析到論述分析.
第二節 從「論述」分歧的概念內涵談起.
第三節 論述分析的語言學系譜.
第四節 後結構主義與論述分析:Michael Foucault的分析策略與運用
第五節 批判語言學與論述分析:Roger Fowler的分析策略與運用..
第六節 批判論述分析:Teun A. van Dijk與Norman Fairclough的整合策略
第七節 暫時的結論:..
第四章 建構政治他者:兩家台灣報紙對一九九○年國民黨黨內政爭差異建構的論述分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政治衝突的媒體再現
第三節 國民黨的流派、二月政爭與報紙媒體
第四節 兩套政爭的敘事與修辭
第五節 我類團體的裂變:我群/他群
第六節 共識的假定:民主或團結
第七節 結語:
第五章 從「山胞」到「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媒體再現的論述分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媒體再現的問題
第三節 原住民「正名運動」的政治
第四節 符碼的轉變:報紙對原住民「命名」的變遷
第五節 正名實踐的媒體再現
第六節 論述形構的角逐:對「正名運動」正當性的論述對抗
第七節 結語:「正名」扭轉了原住民的媒體再現?
第六章 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女性、政治與媒體再現
第三節 公共領域的「她者」:女性政治精英政治參與的媒體再現
第四節 身體美學意像的書寫:女性政治精英形象的媒體再現
第五節 泛戰爭化的隱喻:女性政治精英政治衝突的媒體再現
第六節 結論
參考書目
性属、媒介与权力再生产 豆瓣
作者: 吕鹏 2011 - 7
《性属、媒介与权力再生产:消费社会背景下电视对男性气质的表征研究》是研究电视与男性气质的理论专著。在我门下学习的六年时间里,吕鹏表现了很强的学术个性与学术能力,选题的视角非常独到,总能找到电视研究中值得关注但还没有被关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选题乍看起来让人有些疑虑,而细细品味却叫人心生佩服。这在他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中就得到了表现。当时吕鹏研究的是比较偏门的电视公益广告问题,他将其放置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进行讨论。不曾想,如此冷门的问题竞做出一篇质量还不错的论文。于是,在其选择电视与男性气质作为他博士论文研究选题的时候,虽然有一些老师与同学表示担忧,但出于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信任,我一直鼓励他从自己兴趣出发做相关的研究。最后呈现的博士论文确实也没有辜负我的信任。
论美国的文化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作者历时4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行程超过20万公里,进行了700多次的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响乐团、大学艺术中心、大学出版社、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社区等与文化相关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主要负责人,查阅了无数的档案资料,其中434份是从未公开的档案资料,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没有文化部的美国其文化却能影响全球?为什么艺术在其他国家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而在美国却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美国各个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文化发展地区经济又如何给予艺术隐性补贴?为什么美国的富豪热衷于向艺术捐赠?非洲裔骚乱之后文化如何成为美国振兴旧城中心区的唯一途径?艺术的上山下乡为何受到美国民众欢迎?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为什么既是美国思想的孵化器同时又能获取持续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