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武侠,从牛A到牛C 豆瓣
7.8 (41 个评分) 作者: 大脸撑在小胸上 重庆出版社 2009
想当年贫尼看《射雕英雄传》时,很烦丘处机。此人像是得了歇斯底里症,吵死了。尤其是给郭、杨两家小孩儿起名字那一段,看得我差点笑死——丘道长你光想着“靖康之耻”,就让人家小孩儿名叫“靖”!那亏得丘道长您有幸遇到的是郭啸天啊,你丫要是遇到殷天正可怎么办?
我从来不觉得郭靖被“妻管严”,我只觉得黄蓉被“夫管严”——虽然,平常买菜钱怎么花,是你老婆一手包办的,但是,关键时刻你说声“全家一起去死”,全家就一起去死了,这才是真正的拉风!
纵观欧阳锋一生:出过名,有过钱,杀过人,放过火,吃过亏,上过当,作过恶,行过骗,通过奸,发过疯唯独没有服过软!——作为一个男人,其实坏不是悲剧,败也不是悲剧,软才是大悲剧!
无论如何,我绝不相信宁中则是为岳不群殉情。他是她理想、爱情、家庭和生命的摧毁者,为他殉个屁的情一我是因你而死,却不是为你而死!
金庸写女人的时候,温言细语,精雕细凿,即使是反面角色,也带着一点呵护的意思,仿佛一双脉脉含情的手在慢慢抚摸;但是古龙写女人的时候,毒辣老到,入木三分,不留情面,就像谈笑间一把撕开对方的衣服。
思无邪 豆瓣
6.3 (41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 豆瓣
6.0 (62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8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地倾诉对感情的执著,对友请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
陌上花开缓缓归 豆瓣
6.6 (32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作家出版社 2007 - 3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面对几千年前的文学宝藏,熟悉乎?陌生乎?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 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人生若只如初见 豆瓣 Goodreads
人生若只如初見
5.9 (118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盛唐诗 豆瓣
8.6 (13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伟大的传统 豆瓣
作者: (英)F·R·利维斯 译者: 袁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本书从英国小说史上“几位直正大家”着手,梳理和阐明了英国小说传之伟大所在,以“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在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即他们不仅是形式、手法和技巧上的创造性天才,更对道德关系和人性意识有着严肃抄件味关怀。有幸忝列利维斯名单的小说大家有: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享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和D.H.劳伦斯;梅瑞狄斯、哈代等著名人物则被认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对狄更斯,作者一方面承认其伟大,另一方面又说:“成熟头在狄更斯那里,找不到要求人经久保持一种非同寻常之严肃性的东西”,因此只在末章分析了他的《艰难时世》。
初唐诗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三联书店 2004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 豆瓣
作者: 刘心武 译者: 有2007年8月5印本 东方出版社 2007 - 7
上编:林黛玉之谜
林黛玉家产之谜
林黛玉血缘之谜
林黛玉眉眼之谜
黛、钗关系之谜
林黛玉险境之谜
林黛玉沉湖之谜
中编: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古本和通行本的故事
不读凡例真遗憾
女娲补天剩余石、通灵宝玉、贾宝玉是三位一体吗?
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回前诗
家族史的投射
四大家族惹人眼
钟情大士?种情大士?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三种人称灵活叙述
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
白骨累累忘姓氏
细抠精选为求真
从《风月宝鉴》中撷取改造?
史湘云的原型:曹雪芹的一个李姓表妹——脂砚斋
“真事隐”后以“假语存”
“秦人旧舍”越发过露——秦之孝如何演化为林之孝
不可不知的几条脂砚斋批语
莫忽略:得到与谋求差事的贾氏宗族子弟们
小红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角色
六足龟·四月二十六·五月初三
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圣诞
金麒麟的奥秘
谁是告密者·如何看袭人·贾母巧夸钗
枕霞阁十二钗
贾母论窗需细品·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不可小觑尤氏·李纨也有尖刻时
三个关于欲望的故事
芦雪广不是芦雪庵·薛小妹灯谜诗大揭秘
不要忽略过场戏
“零碎杂角”、“无意随手”皆见功力
刺绣复杂的人生图像
从《红楼梦》中选出最美的四个场景,你选哪四个?
“红楼二尤”的自救悲剧
或打、或杀、或卖——为什么把“或杀”搁在“或卖”前面?
毛刺·油冻佛手·玻璃围屏·官中
风起于青萍之末——小鹊报信
缺中秋诗俟雪芹·玉田胭脂米
不稀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
这两回是否是曹雪芹原笔?如系补作,作者当非高鹗
下编:遗失了的后二十八回:次第检索
你一定要知道: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
探佚《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至一百零八回
2007年10月6日 已读
一本红楼,养活多少当代作家,唯叹雪芹一生潦倒而已
文学评论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 豆瓣
6.0 (7 个评分) 作者: 刘心武 东方出版社 2005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第二部,与前一部相同,亦包括完整的18讲。在这本书中,作者将那些在第一部中未曾解开谜团——破解。内容包括妙玉、王熙凤等在第一部中未曾深入探讨的金陵诸钗的命运之谜、贾宝玉的人格之谜等,并最终将自己的探佚成果浓缩小为一张囊括了红楼各色人物的“情榜”,还原了作者心目中的这部煌煌巨著的本初模样,从而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红学”观点,彻底“洗刷”了第一部留给部分读者的“政治解读”“秦学研究”印象。继等一部中的“秦可卿之谜”“元春之谜”等内容后,作者在本书中将他的研究范围扩展至深广得多的层面,带读者踏上了一段更为精彩的“红楼揭秘之旅”。
红楼望月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刘心武 书海出版社 2005 - 4
《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提示了《红楼梦》中“月喻太子”的秘密,还涉及另外许多方面,如贾元春究竟是太太平平的病死在宫中还是惨死于离京城很远的地方?这什么高鄂那样歪曲曹雪芹愿意?妙玉究竟是怎样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