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极简进步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作者: [英] 罗纳德·赖特 译者: 杨海宇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4
^ 科技的不断发展是引领人类进步还是毁灭?
^ 完全的民主会使人幸福还是堕落?
^ 许多的人类文明在这个世界上灭亡了,我们今天的文明还能存在多久呢?
----------
英国国宝级非虚构类创作大师罗纳德·赖特一本震撼白宫的惊世小书。
加拿大独立书店畅销榜非虚构类No. 1,荣获书商协会藏书票奖,英国《卫报》隆重推荐。
----------
《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是一本不到200页的小书,却在出版后因令人信服的惊世内容震撼了美国白宫,成为英美加三国政客面对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战争问题等国际重大问题的必读参阅资料。英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著名作家罗纳德·赖特享誉西方世界的作品,凭借本书,使罗纳德·赖特与凯文·凯利(《失控》作者)、侯世达(《GEB》作者)、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当今社科作家中的“四大奇才”!原版《极简进步史》出版十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奖无数,并影响了多国政府的决策和国际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仅独揽加拿大独立书店畅销榜非虚构类No.1,荣获书商协会藏书票奖,英国《泰晤士报》年度好书,英国《卫报》也满分推荐。2017年,中文简体版终于正式发行。
---------
《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是一部构思精巧、文句启发人心的通俗读物,同是也是一部对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展开反思的进步读物,不仅梳理了人类自石器时代直至21世纪的今天,文明发展中所经历的好与坏,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思,提醒今日的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要跌入陷阱之中,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以及人类物种的灭绝。本书在英美加三国出版十年来获得剧烈反响,引发了民众持续的热烈讨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一本值得引进佳作。
----------
罗纳德·赖特是加拿大的智慧珍宝,他用文字带领读者们浏览了地球上各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异常丰富的历史之旅……白宫必读的杰作!
——《纸与笔》书评杂志
作者用巧妙的句子和启迪人心的想象力,提出了尖锐却带有说服力的观点。
——《卫报》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2013年7月27日 已读 很想看,可惜寻遍中国已经杳无踪迹
人文 历史 文明
百年思索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1999 - 8
十多年来,当野火燃烧之后,以犀利的笔锋,持继不断的点批社会不平的现象,带着知识份子独具的感性忧心,龙应台始终坚持她的理想,她的风格。从台湾到西方,从西方到中国,透视着两岸的现况发展,使她的角度更加宽广。
古老阳光的末日 豆瓣
作者: (美)哈特曼 译者: 马鸿文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1

古老阳光的末日
本书讲的是这世界正往何处去,而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结局是乐观的,但书中多处可见负面的事情,而若能借着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近在咫尺、正面的、改变人的工具——多与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相关——这些坏消息其实是好消息。
罪恶感和沮丧并非本书的目的,我是抱着创立正面且持续性变化的希望而写的。
本书始于描述世界现况:人口成长、资源涸竭,以及我们如何一路破坏我们的“窝”。在此部分,特别重要的是对一个少有人发觉的要素之新洞察:食物和燃料的能量源头,以及我们正在耗尽这个源头的证据。我们将谈及现况是如何造成的,以及为何明明山雨欲来,很多人却无所警觉。
为了此书而与我共事的人告诉我,书还没读完三分之一,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已全盘改变,对于为何事情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若不赶紧有所行动,未来将会如何,他们有了新的、令他们不安却又无法逃避的看法。却也是在此时,因为感到不安与困扰,一些读者决定回头,不再继续走向刚发现的那条从过去直通未来的道路。
第二部分解释我们如何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我相信,知道这根本原因是拯救未来之钥,能打开新答案的大门,而这些答案已经证实为可行的。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检视,究竟能利用前面得来的新理解做什么。如果你坚持下去,你会得到切实的、以事实为根据的信心,知道只要我们做得对,我们一定会渡过难关。
请与我一同吧,正如吾友格温·费希尔所说的“希望乃成熟之基础”,这是一本希望的书,只要我们能了解现况及其来龙去脉,就能为更光明、更有意义与更快乐的未来提供具体答案。
亚特兰蒂斯 豆瓣
Atlantis; The Antediluvian World
6.0 (5 个评分) 作者: (美)伊格内修斯・唐纳里 译者: 余瀛波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 10
埃及人在为死者送葬时,边走边哭,“去西天吧,去西天吧”。埃及人所信奉的西方的“地下世界”便是指沉溺于水下的世界,亚特兰蒂斯。
埃及文明的横空出世,使世人惊愕数载。她像是从哪一处天国中降落下来,没有任何进化过程。经过后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反复探究,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埃及与亚特兰蒂斯之间诸多的相似性,疑点逐渐集中到亚特兰蒂斯。
不仅在埃及,当印度传教士在秘鲁看到那种奇特的符号-五颗向外凸出的点时,立即兴奋地断言他们代表“秘鲁和这个世界的四方”时,这一符号丰指古代的亚特兰蒂斯帝国。
在《亚特兰蒂斯――海底大西洋城的秘密》一书的基础上,本书接续上本书中提到的线索,通过考古,传说的比较和理论推断等科学分析方法对亚特兰蒂斯展开全面的探索。而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精髓也正体现在此外。每一位阅读此书的人都将随作者跨越时空,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穿梭游走,大量的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传说中的一幕幕令人惊愕的时刻,逝去的文明,远古的历史在此全部得以复制重现。
书斋里的革命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朱学勤 长春出版社 1999
本书目录简介:第一辑 小概率事件;第二辑 书斋里的革命;第三辑 教士和帝国一致的制度;第四辑 瘸腿的雅各等。
第一现场 豆瓣
作者: 阿夏 编译 译者: 阿夏 2002 - 6
一部135毫米的莱卡相机,曾拍摄了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烽火硝烟,与它的主人一样,被枪弹击中,在战场上结束了生命,但留下的照片,还在促使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已习惯于从报刊上泛泛地了解世界。这样的习惯证明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拥有和平。当我们每天在晚间新闻中匆匆浏览遥远的动荡和战事时,我们几乎不会去做任何思考,更不会去领悟世界的状态和人类的命运。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必须去直接面对这些。他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奔波,不仅仅是为了填充新闻时间或版面,更多地是为了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的证人。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着这个世纪的最难忘的瞬间。它来自不同的方面:可能是战争,可能是一场运动,可能是一次异想天开的科学实验,可能是大自然……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 4
目 录
◎辑一 人在欧洲
给我一个中国娃娃 清道夫的秩序
想念草地郎 番薯
烧死一只大螃蟹 斜坡
打开二二八的"黑盒子" 台湾素描
视大奖·必藐之 桃色之外
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 思想栏杆
丑陋的美国人 德国,在历史的网中
泰国来的? 瑞士人
人道难为 猫川幼儿园
阿敏 人的味道
◎辑二 都是过客
一个美国人死了 谁的公园?
莫斯科有条街 在一条泥土路上
都是过客 当国家统一的时候
毒药 我的手里有一块钱
快乐四号 柏林来的亲戚
帮手 走,跟我到小冷去!
效率就是等待 敞开的俄罗斯家门
"婚礼"前夕 双城记
历史的一刻 统一的奇异果
末代总理
◎辑三 大陆印象
吵架 电梯小姐
打架 故乡异乡
北京派出所 路口
寻找一个岛 高老太太
我不站着等 山间小路
◎辑四 行万里路
发现台湾发现我 妈妈讲的话
重回旷野 遇见阿土的那一天
见证者 秩序还好吗?
人吃人的西方 在疯狂中保持清醒
三百与三十万 背着包袱的驴子
国破山河在
◎附 录
一只白色的乌鸦 三个和一个
像自由一样美丽 豆瓣
8.5 (44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帝企鹅日记 豆瓣
作者: (法)吕克·雅盖 译者: 董馨阳译 中信出版社 2006
《帝企鹅日记》是世界知名动物纪录片导演吕克·雅盖与帝企鹅进行了四年的零距离接触后的力作。同名电影筹备12年,耗时13个月,席卷欧、美、亚,感动人数逾亿,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异端的权利 豆瓣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英譯名:The Right to Heresy)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任晓晋 / 方红 西苑出版社 2005 - 5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如果不读茨威格的这本书,加尔文在人们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如果不读茨威格,谁也不能那么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因怀有理想而受迫害、遭追捕、不得不亡命他乡的新兴资产阶级,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这些人根本没有丝毫觊觎他的权势的念头,不过想就几个纯学术问题与他商榷——货真价实的商榷,因为文稿是在未发表之前,就寄给了“亲爱的兄弟”敬请指正的。
南京浩劫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张纯如 译者: 杨夏鸣 东方出版社 2007 - 8
《南京浩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书中讲述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个体的故事:失败、绝望、背叛和幸存的经历”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平民的西方人士的故事。并在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某些势力意图将南京大屠杀从公共意识中抹去的行为。
2007年12月5日 已读 以生命写史,张君为第一人也
历史 文明
生活的艺术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越裔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超越自由与尊严 豆瓣
作者: B.F.斯金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 6
《超越自由与尊严》分别就行为技术,人的自由、尊严、价值,以及文化的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而这些探究同时也是对传统人文研究的批判性回应。作者认为,人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与尊严,人只可能是环境的影响。因此,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文化与社会。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豆瓣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作者: 德斯蒙德・图图 译者: 江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 7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成立是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国际事件。从未有哪个国家尝试过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从独裁到民主的转变,那就是在揭露昔日压迫者暴行的同时又与其达成和解。这场史无前例的疗救祖国运动的中心人物,是被纳尔逊·曼德拉总统提名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的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随着委员会报告的最终出版,图图大主教向人们奉献了他在引领南非走出痛苦经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深邃智慧。 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图图认为否定历史的做法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但如果国家“复仇心切”,要达成和解也并非易事。图图没有重复关于宽恕的陈词滥调,却表现出一种无畏的高贵精神,即在承认人与人之间所能施加的恐怖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份对于和解的理想情怀。图图以其数十年任职经验所拥有的明晰思路,向读者展示了怎样以真诚和理解的心态去建设一个更新、更具人性精神的世界。
2007年11月20日 已读 好书,图书馆中通借所得,虽大费周章,仍不悔
人性 文明
美洲三书 豆瓣
作者: [英国] 埃德蒙·柏克 译者: 缪哲 商务印书馆 2003 - 3
本书包括作者发表于法国革命前的四篇文章,即《论当前之不满情绪的根源》、《论课税于美洲》、《论与美洲的和解》、《致布里斯托城行政司法长官书》。其中后三篇均是就美洲问题而发,因此定此书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周琪 / 刘绯 新华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