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
一切如新 豆瓣
8.6 (13 个评分) Sinéad O'Connor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2年10月8日 出版发行: Vanguard Records
这是一张反朴归真的唱片。充满了爱尔兰民谣的清新气息。从唱片的名字到其中的部分歌曲及歌词都使用了爱尔兰的文字,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奥獾纳的音乐根源与爱尔兰不可分割。传统乐器木吉他、小提琴、古钢琴,爱尔兰风笛和奥獾纳纯净的声音为唱片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美好世界,某些部分甚至让人联想起Enya歌曲中的圣洁气氛。在这张专辑里,奥獾纳在每一首歌里都讲述了一个与自己成长有关的故事。

阔别我们大概也有两年的她终于回归了自己的内心,完全进入了一种超然的状态。在这张专辑里,我们再也找不到《狮子和眼镜蛇》的冲击,再也找不到《无以伦比的你》的激情,再也找不到《巴比伦的火焰》一样的激烈和炙热,仿佛我们见到的不是以前那个撕毁教皇的相,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光头愤怒女青年。

这是Sinead O'Connor最为安静的一张唱片。作为母亲的她回归了自己的母亲的怀抱,那就是爱尔兰的民谣。她在母亲怀抱里发掘出惊人的力量,在古老的故事里焕发了生机。

作为音乐,显然这次的O'Connor是最简单的一次。这十三个传统的爱尔兰民谣采用了最传统的乐器:小提琴,古钢琴,爱尔兰风笛,木吉他,它们带出了专辑的主线,发扬了爱尔兰民谣静谧和谐的一面。而O'Connor的演唱就是神奇的引线,将这些东西巧妙地串在一起,闪出了最质朴和伟大的光芒。O'Connor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的故事,让听觉充满了快乐。

作为专辑,这次又是最复杂的一次。她在出版前言里详细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她会选用这十三首歌,在每首歌的前面,她又仔细地告诉我们,这首歌是讲述了什么的一个故事。每一首歌都像是养育她的母亲,她都得仔细地告诉我们她们之间的关系。我和她一样,无法说出哪一首是最经典的,因为,每一首歌都那么的动听出色要说最为难忘的细节。

这散发着爱尔兰土地气息的专辑,是近期最值得反复聆听的一张。

专辑展现了Sinead O Connor 一贯美妙的爱尔兰嗓音,加上她自己写下文字,主要是关于为什么选取这些爱尔兰传统情歌……她的故事……浪漫、感性……“A DEEPLY PERSONAL CD”(完全的个人CD)她这样称呼这张CD,“它记录了我心灵的历史”。

"Peggy Gordon" 旋律简单,却优美异常。一句 "Her Mantle So Green," 让你感觉到仿佛在荒野的山坡……她的歌声似乎总能搅动你的灵魂,相比之下,ENYA 就显得俗艳,只能用做《魔戒》的片中曲……SINEAD的歌声中肩负着女人的挣扎,还有爱尔兰的忧伤。如果你看过《THE DEVIL S OWN》 (与魔鬼同行)就知道爱尔兰人的疯狂和悲伤……他们甚至想从纽约运一整船的导弹来战斗。

"Oro Se Do Bheatha Bhaile" 是CD中我本人最喜欢的,简直无法停下来。这是唱给女战士的歌曲,标题和歌词都是凯尔特语,大意是WELCOME HOME。

"Paddy s Lament" SINEAD的低吟和嘶叫达到了极至……还有谁能这样唱歌?
"Lord Baker" Christy Moore 和SINEAD的双重唱也配合的完美无缺。
Universal Mother 豆瓣
9.1 (44 个评分) Sinead O'Connor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Sinead O'Connor ,90年代最具个性并最富争议的流行音乐巨星之一,在整个十年里涌现的无数女歌手中,她无疑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孤傲直率的言辞、倔强的光头、愤怒的面容以及不修边幅的行头---矛头直指长久以来大众心目中女性柔弱性感的形象。Sinead彻头彻尾地改变了摇滚女乐手的形象,坚称自己决不是性感偶像而是严肃的艺术家。她所掀起的这场反叛为后来的The Cranberries 、Liz Phair 、Bjork和Alanis Morissete的涌现奏响了序曲。
Universal Mother这张94年的专辑呈现出崭新的风格——不再是轰炸式的宣泄,而是低声细语,婉转亲切,充满了母性的光辉。
O 豆瓣
9.1 (303 个评分) Damien Ric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ector Recordings
Damien Rice的首张专辑「O」自2002年发行以来引发广大的回响,在家乡爱尔兰都柏林,专辑销售获得3张白金唱片认证,赢得3项爱尔兰音乐奖提名,在英国,乐评界热情推荐的喝采始终没停过,让专辑一路挺进到英国金榜第8名。而在专辑登陆美国作发行之前,Damien早以爆满的巡回演唱征服了老美的耳朵,Damien接着成了Coldplay演唱会的嘉宾。整个2004年,Damien总计获得了全英音乐奖最佳国际性男歌手的提名,以及NME杂志奖最佳独唱歌手的提名,同时也赢得了爱尔兰传媒Hot Press读者票选大奖中的最佳男歌手与最佳词曲创作者两项奖座,此外,专辑「O」还赢得了2003年的Shortlist音乐奖。
虽然Damien不太想将自己的音乐归类,也不想知道自己唱的歌曲的感觉是否太强烈了,不过,不容否认的,专辑「O」中有许多关于描述挫折的歌。专辑开场的两首歌 "Delicate" 、 "Volcano" 在极为沉静的气氛中,慢慢的让歌曲的伤痛感觉自然蔓延,紧接着映入听觉的 "The Blower's Daughter" 则是让大提琴与歌声忘情的交换着彼此的哀愁,然后是非常民谣感觉的弹唱曲 "Cannonball" ,而带有独白味道的 "Older Chests" 则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录下刚从教堂走出来的小孩的声音,营造出街头民谣的感觉, "Amie" 里的弦乐适时的出现将前几首歌曲的沉痛气氛导入非常戏剧性的情境,到了 "Cold Water" 时,寂静的情绪再度笼罩,只是这回多了绝望、失落与宗教上的救赎,终场的 "Eskimo" 再长达15分钟多的时间里,Damien大胆的加进了歌剧女高音的吟唱,还让歌曲在留白两分钟后,来段即兴的心情摇滚大实验,将专辑的情绪调到最高点,最后再以 "Silent Night" 巧妙收尾,剎那间,让专辑里的情绪回归到情绪的原点。
2004年岁末,随着茱莉亚罗勃兹、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偷情】选用 "The Blower's Daughter" 作为影片开场与片尾的主题曲,Damien Rice的歌曲情绪再度引起另一波的高潮,专辑「O」特地重新加上8首B Sides歌曲再度登场,加量的歌曲,更多的感动,你怎舍得跟他的歌擦身而过呢?
英国独立报:「引人入胜的首张专辑…年度最棒的情歌都在这里」
洛杉矶时报:「艺术性格风采跟Jeff Buckley、Thom Yorke并驾齐驱」
纽约客杂志:「一张满是低调珍品的专辑」
新闻周刊:「一张超棒的专辑,充满着有如面对开心手术时纯真、毫不做作的情感」
Burn the Maps 豆瓣
Frames
发布日期 2005年2月8日 出版发行: Anti
Ireland's biggest band (even rivaling U2) has built an impressive North American fan base from scratch. They put on an incredibly dynamic show and their constant touring, both on their own and with Damien Rice, Calexico, and The New Pornographers, has paid off to the point where they sell out large clubs in all the major cities. This is their fifth studio album and first for Anti. It's also their most cohesive. The band have reconciled their various personalities into one volatile organism, synthesizing gorgeous melancholy with full-blown anger. "The Frames sing about love and death and revelation. They pick folky ballads full of quiet longing; they seethe and mourn; they build crescendos and taper down to fiddle tunes and build again, making hearts surge every time"--NY Times.
The Cost 豆瓣
7.7 (14 个评分) The Fram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Anti
来自爱尔兰的浓厚香醇的Britpop,让人爱不释手的The Frames历年走来已经是第6张正式Album了,期间成员的不断流动,厂牌的不断更换,都使得The Frames的音乐越发的飘散出成熟美,这只有岁月的积淀才能散发的出.尤其喜欢近2张的Burn the Maps和Cost.
一手创造乐队的主唱Glen Hansard的嗓音天生就是唱Britpop的,低调不做作,忧郁不感伤,又不失爆发力,这在Rise和People Get Ready中便可见一斑.主打Song for Someone和Falling Slowly的旋律相信一定能俘获众多Britpop爱好者的心,Sad Songs的唯美更是轻易让我沉溺。True的大气,绝妙的和声,更是让我迷失。诸多种种种种,构成的这张Cost,不得不让我再次呐喊:Britpop 万岁!(转自释梦园论坛)
You're three tracks into The Cost before you find a song, "The Rise," that opens with anything but singer Glen Hansard's voice as the first thing you hear. The beauty is, you're waiting for the voice, with its hints of Cat Stevens's tonality and its utterly distinct Irish lift. It's Hansard that provides the Frames with such a rising vibe, the sense of a band always lifting off, pressed higher by Colm Mac An Iomaire's violin. Mac An Iomaire's strings slip and slide in the thickets of guitar, playing exceptional cat and mouse both when the guitars are clear and crisp and when they're crashing furiously. The Frames wouldn't claim to write epic tunes, but over and over the songs build toward ecstatic sonic events. Witness the hushed open to "People Get Ready" how it morphs into a violin and guitar-grit blast of wind-blown energy or the distortion-scoured hum behind Hansard's lone voice on "True" launching a languorous, piano-driven backdrop as the singer lets loose a first-class yowl--the stuff of anguished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