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观念的水位 豆瓣 Goodreads
8.2 (206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2013年4月28日 已读
我觉得我确实成长了,已经基本看不下去这样的书了,还有林达,曾经很迷恋。但现在看了之后,却觉得写的很浅了,书本身没太大问题,但也都是蜻蜓点水,感觉不够深刻。但作为启蒙书,应该还不错
2013B 社会 随笔
自由在高处 豆瓣
7.3 (74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2013年2月15日 已读
我觉得挺一般,内容有点空,看完基本上想不起来这么厚一本书都说了什么
2013A 社会 随笔
奢侈态度 豆瓣
6.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迩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5
奢侈品不仅是昂贵的商品,它更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财富沉浮、文化演绎,甚至更多……
在书中,作者将其几十年对奢侈品和时尚行业之观察所得,尽数通过三十余篇文章展现给读者。本书不是奢侈品的使用和流行趋势指南,作者旨在向读者们展现奢侈品的另一面:它尊崇工艺、尊重审美,它的从业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它同时又是身份和细节的最好阐释者。
作者的视角从奢侈品的历史开始,延伸到奢侈和时尚市场行业的社会、人文、财经领域,从手工艺的地位到顶级设计师的魅力;从镜脚细节到巧克力制作;从爱马仕继承人到保时捷股价,作者用最宽广的视野指点奢侈品的前因后果,带给读者最意想不到的关于奢侈品的内幕。
王氏之死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璧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1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特长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中国历史上的动人片段。这种“讲故事”型的历史学家,与专事考证的史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情夫手下。其实,史景迁的汉学功夫不算深,史料运用不算广,文字技巧也不算突出,但我始终觉得,与其关心他怎么讲述一个故事,不如多留心他为何要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是什么东西最初打动了他。拿《王氏之死》来说,也许是王氏那种在动乱年代里显得模糊混沌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2012年7月5日 已读
感觉基本上就是把古文翻译成英语再翻回白话的样子,大段大段的引用,很少能看到作者的历史观。虽然切入点很好,但是没有深入研究下去太可惜了
历史 社会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郎咸平 2010 - 5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②》目的在于以案例形式进一步解剖新帝国主义的操作手法和技巧,浓缩成了本书的十余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战争。
美国将会如何乘中国之危挑起战争呢?我们的“危”有三,第一、资产泡沫化,第二、经济停滞化,第三、通货膨胀化。而美国无疑将利用三大战争,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恶化我们的三大危机。
首先说的是美国新近发动的汇率大战。到底美国对中国的汇率大战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那就是挑起资产泡沫!不妨看看泰国、越南、香港和日本历史上遭遇的泡沫大战模式。
汇率大战除了打击我们的出口,实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真实目的是要我们重蹈日本模式之覆辙,逼迫我们开放金融市场。美国在泡沫大战中对日轰炸的三部曲,如今在中国只差半步就完成了部署。
至于美国拿丰田开刀的贸易大战,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要解决美国的失业人口问题,完全无异于一场美国版《潜伏》。
我们天天叫嚷着“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可是,所谓的气候变暖,其实就是欧美的一个惊天大阴谋、一场气候大战。而我们却荒谬的落进了新能源的“大跃进”陷阱,严重的产能过剩、大量的环境污染将遗祸我们的子孙万代,而欧美则得到了绿色环保。
用炮舰换通商?太愚蠢了!现代东印度公司有着两只秃鹰,那就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高盛、必和必拓和孟山都,它们对中国的侵略绝不亚于大清末期的炮火硝烟,只是它们的手法翻新罢了。
最后谈的是美国的文化侵略,拿《孔子》和《阿凡达》做个比较,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可以成功输出文化价值观。以《阿凡达》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侵略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2012年3月6日 已读
非常不喜欢他说话的语气和用词
社会 郎咸平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郎咸平 东方出版社 2010 - 9
本书一共五个部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谈的是每个老百姓都关心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生活总是这么难。我们的老百姓总会面临几个难题,似乎还都很难解决。
第一,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这么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收入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了,我们工作不努力吗?我们不够节俭吗?都不是。
第二,为什么我们什么东西都比美国贵。美国人实在太幸福了,人均年收入四万美元,我们呢?才几千美元,而且美国几乎什么都比中国便宜。
第三,为什么我们的蔬菜价格这么贵。这已经不仅仅是大蒜和绿豆的问题了,而是一般蔬菜价格也像股价一样大幅度的变动,搞得这些小菜贩子卖菜像玩股票一样。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1 (269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有关品位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梅尔 译者: 张勤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品位”是种什么东西,我想那是个花钱且麻烦的游戏。我从来没有奢望拥有游艇、赛马或男管家对那种纯黄铜饰物和密码锁的鳄鱼皮包,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玩味那些“妙到毫巅”的生活细节,比如,纯粹的喀什么米尔羊绒、手工缝制的科尔多瓦皮鞋,用苏特恩清蒸的肥鹅肝……我得承认,有时候,这些诱人的“品位”极其美好,而且可能一试上瘾,这种感觉,就是你在尝过真正的鱼子酱子之后,那种伴随绝望的迷醉,我艳羡,我欣赏,也有一点渴望,假如没有了这偶尔享用的盛宴,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
书中除了专谈有意放纵挥霍的文章之外,作者也加入了一两篇谈非自主性花费的文章,以作对照。最后,我们想告诉您——比品位更重要的是品质!
美国草根政治日记 豆瓣
作者: 老摇 2005 - 5
《美国草根政治日记》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工作之后参与美国政治活动的实录,主要分为作者作为自由党人参与社区政治和参加民主党助选阵营的经历。该书采用日记体形式,历时一年半之久,并配有大量彩色图片,生动有趣,资料详实。
该书由《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带本书去巴黎》、《一路走一路读》作者林达先生作序推荐。林达先生这样说:“很少有大陆来美的第一代移民,深入美国社会“草根”,去亲自“做”美国政治。谈的人多,做的人少。这本书,是我们看到的第一本,它是第一手的资料,有着非常详尽的记录和生动描述。”
类似的看法在美国问题专家薛涌先生那里也可以看到:“美国的政治过程,大概从这本书开始,才有了中文纪录的第一手原始材料。作者以从中国带来的关于民主政治的理念,和美国基层选民有不少交锋,碰撞出不少火花。其文化涵意甚为独特,不是其他读物能够替代的。”
所以,《美国草根政治日记》属于一本介绍美国的开创性著作,具有多重意义,它不仅是见闻录,是原始史料,还是一本关于民主实践的操作手册。
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 豆瓣
作者: [美] 苏珊·罗德里格·亨特 译者: 梁归智 / 梁相如 2004 - 1
1908年的秋天,一群穷困潦倒的作家和画家,栖身在巴黎一座叫洗衣船舶的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里。这群自命为文艺先锋的人搞了一次聚餐,菜肴包括巴伦西亚风味海鲜饭、果馅蛋挞和50瓶西班牙红葡萄酒。将近过去一个世纪的今天,这个聚会已经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文化史上不可省略的篇章。这次宴会的东道主是毕加索,这个宴会也成为《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所描述的一系列宴会的开幕式。这本书,第一次从食谱的角度切入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让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对着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现身说法,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断代史。而本书应和了如今阅读的几个流行风尚――美食、旅游、先锋艺术、法国文化和10年为一代的文化批判。
这本书从1900年谈到1930年,在这20世纪的头30年里,中产阶级兴起,女性得到了选举权,飞机发明了,个人所得税开始征收,动画片和电影明星被公众所津津乐道,T型汽车在流水线上生产,有五分之一的15岁以下儿童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与此同时,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从一战的战壕中活下来后,开始在巴黎思考美国的浮浅。这本书走进这一代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从食谱中找寻他们的艺术轨迹。作者在描写每一席迸发着艺术灵感的聚饮欢宴后将宴会食谱一一列举,包括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这二十多种食谱都有详细的原料和做法说明,使今天的人仍可从中找寻这些美食的精神源头。
作者苏珊・罗德里格・亨特从回忆录、文学作品和《巴黎徒步旅游指南》中寻找这些失传的饮馔食谱,“意图是与大家分享对一个特殊时代的迷恋”。书名来自海明威的一句话:“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
寂静的春天 豆瓣
Silent Spring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蕾切尔·卡森 译者: 吕瑞兰 / 李长生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寂静的春天》于1972年-1977年间陆续译为中文,开首的几章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环境地质与健康”上登载过,全书于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年后的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吴国盛先生及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协同努力下,《寂静的春天》得以纳入《绿色经典文库》再版。我们衷心希望,这本彪炳史册的著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带来的启迪和推动,能够继续下去。
三联生活周刊 豆瓣
8.5 (70 个评分)
《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它的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凤凰周刊 豆瓣
8.7 (25 个评分)
《鳳凰週刊》是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主辦,鳳凰周刊有限公司編輯出版的鳳凰衛視公司旗下的時政周刊。是少數獲得中國政府特許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境外雜志。該雜誌主要針對中國的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四地大中華地區的內容報導。
2007年12月1日 在读
一本独立的刊物,不厚,但真实
独立 社会
非常道 豆瓣
7.4 (36 个评分) 作者: 余世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 5
以类似《世说新语》的体裁,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断,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两党,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等。分为:史景、政事、文林、武运、革命、问世、人论、英风、狂狷、等共三十二编。
铁与犁 豆瓣
作者: 余杰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6
在近代国际关系及历史的框架下,余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上梳理了中日关系一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并辨析了这种关系纠缠中的历史基因。语言酣畅淋漓,并有着深沉的历史问题意识和沉厚的民族文化关怀。余杰先后访问了十多个日本城市,采访了包括国会议员、政府官员、普通民众在内的近百位日本人。深入而广泛地接触了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