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消费社会 豆瓣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取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物体系》一书的重点为揭露当今世界存在的功能性有序结构,那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命题;而《消费社会》则试图走进形下的经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支配和奴役关系: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竟然不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它已经转变为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关系了。这是一个无限的消费意义链环和强制性系列。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今天市场经济的消费结构中生成的欺骗性的伪欲望场境。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铭记凸状锁链捆住并强迫消费的。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强制性并不是外在的可感的东西,而是消费中的诱奸!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恰恰是通过一种被幻象引诱中的自愿。
宣传 豆瓣
9.3 (18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科学的反革命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哈耶克最早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集中论述出现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这本书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区别开来。——约翰•格雷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 ——杨小凯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杨小凯 哈耶克思想中的许多东西——不论是批判性还是建设性的,都对我们目前的事业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徐友渔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一书中描写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 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 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IBM和纳粹 豆瓣
IBM AND THE HOLOCAUST
作者: [美]埃德温·布莱克 译者: 郭楚强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受害者首先被围捕并剥夺财产,然后被塞进一列列火车,这些火车的目的地将会永载史册:达豪、毛特豪森、布痕瓦尔德、贝尔根—贝尔森、奥斯维辛……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对德国国内以及被占地区所有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归档,需要对劫掠的财产进行记录和分类,需要将被捕的犹太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进行分选,还需要对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复杂的调度。只有这样,纳粹的种族灭绝机器才能保持高效的运转。如果没有先进而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将耗费掉纳粹德国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甚至根本就无法完成。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希特勒找到了他的合作伙伴:IBM。
通过查阅IBM的官方文件以及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馆、荷兰国家档案馆等权威机构超过十个国家和语言的近2万页文献资料,《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德温·布莱克完成了历史巨著《IBM和纳粹》。
在本书中,埃德温·布莱克讲述了在其董事长托马斯·J.沃森的领导下,IBM是如何与纳粹德国进行交易,向其出租自己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为纳粹定制各类穿孔卡的。利用这种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纳粹进行了极为全面的人口普查,锁定了每一个未来需要“zui终解决”的目标;通过给火车站和集中营配备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纳粹能对其铁道系统中的每一辆列车进行灵活的调度,还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受害者进行分选,将有的人送往劳工营,将有的人送进毒气室。通过这些交易,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行动得以高效地进行;通过这些交易,IBM的海外分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转移回美国。
对于在欧洲发生的一切,沃森和IBM心知肚明,沃森甚至因为与纳粹的积极合作获颁了其授予“外国友人”的德意志雄鹰勋章。迫于各方的压力,沃森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掩盖IBM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但在《IBM和纳粹》详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面前,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是被无可辩驳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算法霸权 豆瓣 Goodreads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西·奥尼尔 译者: 马青玲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9
数据科学家凯西•奥尼尔认为,我们应该警惕不断渗透和深入我们生活的数学模型——它们的存在,很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社会结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依赖“算法”的时代,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去哪里上学,我是不是应该贷款买车,我们应该花多少钱来买健康保险,这些都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大数据模型来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模型应该让社会更加公平,每一个人的衡量标准都是一样的,偏见是不存在的。
但是,正如凯西•奥尼尔书里所揭示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些数学模型是不透明的、未经调节的、极富争议的,有的甚至还是错误的。最糟糕的是,数学模型和大数据算法加剧了偏见与不公。例如,一个贫困学生想申请贷款交付学费,但是银行大数据算法根据他居住地的邮政编码判断将钱带给他存在风险,因此,拒绝给他提供贷款。他因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可能帮助他摆脱贫困。大数据算法做的常常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儿,有时甚至是落井下石。
通过个案追踪,凯西•奥尼尔揭示了大数据是如何影响我们将来的,它不仅影响着个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这些数据评价着我们的老师、学生,筛选着我们的简历,审核着我们的贷款资格,衡量着员工的工作态度,监视着投票者,监控着我们的健康。
凯西•奥尼尔呼吁数据模型的创造者们要对算法负责,政策的制定者及执行者们在使用这一威力极大的“武器”前应该更加慎重。最后,作者指出,大数据几乎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增加对它的了解。这本书相当的重要,它让我们有能力去问一些十分尖锐的问题,帮助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提出需要改变的地方,探索更好的生活。
【编辑推荐】
 案例丰富,内容兼具深度与话题性
未来20年,算法和大数据将席卷世界,接管我们的生活、社会和经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将落入自动化的数据分析之下。确保算法和大数据的公平性将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数据伦理的价值和意义将不断凸显出来。在作者看来,大数据犹如一个黑盒,规模、伤害和隐秘共存,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发生在美国当下的、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改变个人生活的案例,并对影响这些城市生活经验的算法做了特别的观察和研究。作者认为,数据和算法的关系就像枪械和军火,数据没有价值观,是中立的,但来自人类行为的输入,难免隐含偏向,而算法创造的数据又对人类行为产生反作用,从而导致更多的不公。凯西在书中指出:算法模型一旦运转,执法行为就会增多,产生的新数据又会进一步证明加强执法的必要性。形象地说,就是哪里“前科”越多,哪里就越受算法“关照”,最终形成一个失真,甚至有害的回馈环路。这个观点也正是近来Facebook干预美国大选,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热议“今日头条”推送模式的核心所在。
 权威作者的深刻洞见
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数论和代数几何,毕业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并在互联网公司做过很长时间的数据科学家,如今致力于教育和媒体行业的数据知识普及工作,因此,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唱衰大数据的书,相反,作者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大数据、了解算法,反思模型,以及通过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理监管,不断改善各类设计评价体系,让更多的人受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英文版获奖情况】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年度书籍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图书
《连线》杂志年度必读书目之一
《财富》年度最受欢迎的书之一
《柯克斯评论》年度最佳作品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最佳图书
《自然》网站年度最佳图书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最佳科技图书
Tweets and the Streets 豆瓣
作者: Paolo Gerbaudo Pluto Press 2012 - 10
Tweets and the Streets analyses the culture of the new protest move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Arab Spring to the 'indignados' protests in Spain and the Occupy movement, Paolo Gerbaudo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protest. Gerbaudo argues that activists' use of Twitter and Facebook does not fit with the image of a 'cyberspace' detached from physical reality. Instead, social media is used as part of a project of re-appropriation of public space, which involves the assembling of different groups around 'occupied' places such as Cairo's Tahrir Square or New York's Zuccotti Park. An exciting and invigorating journey through the new politics of dissent, Tweets and the Streets points both to the creative possibilities and to the risks of political evanescence which new media brings to the contemporary protest experience.
谣言 豆瓣
Rumeurs: Le plus vieux media du monde
作者: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译者: 郑若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作者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社会网络分析 豆瓣
作者: 斯坦利·沃瑟曼 (Stanley Wasserman) / 凯瑟琳·福斯特 (Katherine Faust)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和行为科学巾应用甚广,如经济学、市场营销以及工业工程。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关注于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具体的例子有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公司间的经济事务,以及国家间的贸易或条约。标准社会和行为研究主要关心社会单元的属性,而将焦点放在对关系的研究上,是对标准社会和行为研究的一种重要补充。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作者斯坦利·沃瑟曼、凯瑟琳·福斯特)综述并讨论了分析社会网络的方法,通过打量例子,重点关注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章节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进行概述,描述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数据。第二部分讨论了社会网络的形式表示,包括符号、图论以及矩阵操作。第三部分涵盖了社会网络的结构和位置的性质,包括中心性、声望、优势、结构平衡、可聚类性、凝聚子群以及从属网络。第四部分考查了社会网络关于角色和地位的方法,包括对结构等价、块模型以及关系代数的讨论。第五部分探讨了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的特性。第六部分讨论了社会网络的统计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是一本参考书,适用于那些想对网络分析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读者,也适用于收集了网络数据,并想找到恰当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者。它也是一本教科科书,较全面地涵盖了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方法论和应用。
Being Mortal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Atul Gawande Metropolitan Books 2014 - 10
In Being Mortal, bestselling author Atul Gawande tackles the hardest challenge of his profession: how medicine can not only improve life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its ending
Medicine has triumphed in modern times, transforming birth, inju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harrowing to manageable. But in the inevitable condition of aging and death,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em too frequently to run counter to the interest of the human spirit. Nursing homes, preoccupied with safety, pin patients into railed beds and wheelchairs. Hospitals isolate the dying, checking for vital signs long after the goals of cure have become moot. Doctors, committed to extending life, continue to carry out devastating procedures that in the end extend suffering.
Gawande, a practicing surgeon, addresses his profession’s ultimate limitation, arguing that quality of life is the desired goal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Gawande offers examples of freer, more socially fulfilling models for assisting the infirm and dependent elderly, and he explores the varieties of hospice care to demonstrate that a person's last weeks or months may be rich and dignified.
Full of eye-opening research and riveting storytelling, Being Mortal asserts that medicine can comfort and enhance our experience even to the end, providing not only a good life but also a good end.
Science in Action 豆瓣
作者: Bruno Latou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1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immense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in our society, yet their working remains little understood. The conventional perception of science in Western societies has been modified in recent years by the work of philosophers, sociologists and historians of science. In this book Bruno Latour brings together thes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rovide a lively and challenging analysis of science, demonstrating how social context and technical content are both essential to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activity. Emphasizing that scienc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through its practice, the author examin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ction: the role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 activities of laboratories,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science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means by which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become accepted. From the study of scientific practice he develops an analysis of science as the building of networks. Throughout, Bruno Latour shows how a lively and realistic picture of science in action alters our conception of not only the natural sciences but also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general. This stimulating book, drawing on a wealth of examples from a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will interest all philosophers, sociologists and historians of scienc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d stud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heap Sex 豆瓣
作者: Mark Regner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9
Sex is cheap. Coupled sexual activity has become more widely available than ever. Cheap sex has been made possible by two technologies that have little to do with each other - the Pill and high-quality pornography - and its distribution made more efficient by a thir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line dating. Together, they drive down the cost of real sex, and in turn slow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make fidelity more challenging, sexual malleability more common, and have even taken a toll on men's marriageability.
Cheap Sex takes readers on an extended tour inside the American mating market, and highlights key patterns that characterize young adults' experience today, including the timing of first sex in relationships, overlapping partners, frustrating returns on their relational investments, and a failure to link future goals like marriage with how they navigate their current relationships. Drawing upon several large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surveys, in-person interviews with 100 men and women, and the assertions of scholars ranging from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s to gender theorists, what emerges is a story about social chang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Men and women have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but their unions have. No longer playing a supporting role in relationships, sex has emerged as a central priority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But unravel the layers, and it is obvious that the emergence of "industrial sex" is far more a reflection of men's interests than women's.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作者: [英]迈克尔·曼 译者: 刘北成 / 李少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其它标题: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一卷。迈克尔·曼定义了社会权力的四种来源,即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通过从新石器时代,到地中海的古典时代、中世纪欧洲乃至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的权力叙述,作者探讨了这四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舍弃了陈旧的“社会”概念,取而代之以一个重叠交叉的社会权力网络的模型。运用这个模型,作者在本卷中对国家的出现、社会分层、城市政治、军事帝国、宗教、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动态变化提供了自己的解释。
世界的苦难 豆瓣
La Misère du monde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世界的苦难》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本书是布尔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3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数字民主的迷思 豆瓣
The Myth of Digital Democracy
作者: [美] 马修·辛德曼 译者: 唐杰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
马修·辛德曼著的《数字民主的迷思》主要讨论互联网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聚焦的是“民主化”这一课题。针对公众关于网络民主的美好想象与过分狂热,它通过对在线竞选、链接结构、流量模式、搜索引擎使用、博客与博主、内容生产的“规模经济”等主题的深入处理,借助大量数据图表与分析,勾勒出互联网政治的种种局限性。尤其表明,网络政治信息仍然为一小群精英与机构所创造和过滤,在网络的每一个层次和领域都仍然遵循着“赢家通吃”模式。本书的学术意义并非在于提供一个单纯的结论,而在于其基于政治科学视野所详尽揭示的网络政治宏观图景和丰富命题,以及为刻画这一图景所创造性地采用的那些研究方法。
Evicted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Matthew Desmond Crown 2016 - 3
From Harvard sociologist and MacArthur "Genius" Matthew Desmond, a landmark work of scholarship and reportage that will forever change the way we look at poverty in America
In this brilliant, heartbreaking book, Matthew Desmond takes us into the poorest neighborhoods of Milwaukee to tell the story of eight families on the edge. Arleen is a single mother trying to raise her two sons on the $20 a month she has left after paying for their rundown apartment. Scott is a gentle nurse consumed by a heroin addiction. Lamar, a man with no legs and a neighborhood full of boys to look after, tries to work his way out of debt. Vanetta participates in a botched stickup after her hours are cut. All are spending almost everything they have on rent, and all have fallen behind.
The fates of these families are in the hands of two landlords: Sherrena Tarver, a former schoolteacher turned inner-city entrepreneur, and Tobin Charney, who runs one of the worst trailer parks in Milwaukee. They loathe some of their tenants and are fond of others, but as Sherrena puts it, “Love don’t pay the bills.” She moves to evict Arleen and her boys a few days before Christmas.
Even in the most desolate areas of American cities, evictions used to be rare. But today, most poor renting families are spend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income on housing, and eviction has become ordinary, especially for single mothers. In vivid, intimate prose, Desmond provides a ground-level view of one of the most urgent issues facing America today. As we see families forced into shelters, squalid apartments, or more dangerous neighborhoods, we bear witness to the human cost of America’s vast inequality—and to people’s determ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Based on years of embedded fieldwork and painstakingly gathered data, this masterful book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extreme poverty and economic exploitation while providing fresh ideas for solving a devastating, uniquely American problem. Its unforgettable scenes of hope and loss remind us of the centrality of home, without which nothing else is possible.
The Internet and New Social Formation in China 豆瓣
作者: Weiyu Zhang Routledge 2016 - 4
There are 5.13 billion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and this number is continually growing. This book looks at the various purposes of this Internet use, and provides a study about how the entertainment-consuming users form into publics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technologies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 It questions how individuals, mediated by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come together to form new social categories. The book goes on to investigate how public(s) is formed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how fans become publics in a society that follows the logic of network. Using online survey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book provides a rich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 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2017年11月14日 已读
用kindle看的,有时候难免觉得脉络不是很清晰,会觉得某一段写的摸不着头脑。但整本书写的真的很好呀,几乎就是一本媒体和公权力纠缠的历史了。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作者直到最后也没有对言论自由下一个明晰的结论,能忍住表明自己的立场,不judge,真的很难得啊
传播学 法学 社会学 美国政治
中国人的日常呈现:面子与人情的社会学研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翟学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面子与人情的话题曾经被前来中国的传教士、观察家、记者描写过,也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多次讨论过。但它们同中国的社会网络、政治结构、文化类型、价值观念是什么关系,而子与人情又是什么含义及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它们同权力结合会发生何种社会运行方式等,尚缺乏应有的认识。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人的关系法则的研究。
他在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和理论将这一中国人的复杂现象当作中国人的日常呈现方式,对它们的含义以及来龙去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翟学伟所*的《中国人的日常呈现(面子与人情的社会学研究)(精)/南京大学孔子新汉学》,写作的特点注重同以往研究成果的衔接与讨论,也试图同相关的理论之间构成对话的关系,以便尽量完整地勾勒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特点,有助于读者以点带面地认识中国人的行动理路及其轨迹。
传播理论史 豆瓣
作者: (法)麦格雷(Éric Maigret) 译者: 刘芳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 7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对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进行梳理之后,作者首次以批判的视角,指出传播效果传统理论的局限,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制作产业的复杂性和公众对内容的回应能力上。作者还从民意调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社会地位以及互联网的掌管等方面,分析了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目录
前言 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
传播的三个维度
大众传播是核心问题
绪论研究客体的构成
第一章 传播研究的诸多难点
人所共知?
主流传媒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批评走向极端
歌颂走向极端
理性/技术的冲突是传播的核心问题
“传播”和“传媒”
社会学话语
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与传播
欧洲社会学奠基人与传媒
奠基理论后继无人与针对现代性的悲观论调
美国的实用主义
芝加哥学派
第一部分 让传播告别自然效果问题……或怎样摆脱效果问题?
第三章 直接效果论的陷阱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
宣传的定义
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论
广告是说服传播合理存在的证据吗?
小结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理论
从大众文化到文化工业
战争因素的作用与文化精英主义
问题与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
第五章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
美国经验主义的起源
“人的发现”
二级传播理论
扩散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过于重视实证与轻意识形态分析
第六章 从数学模型到传播人类学研究
香农与数学信息论
维纳与控制论
传播、道德和万用物理学
错拿人类打比方
与功能主义相遇
帕洛·阿尔托学派和乐队模型
小结
第七章 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信息”
正反论据和案例
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历史的诡计:麦克卢汉学说成了阐释学
第二部分 将传播纳入文化范畴生产/接收的博弈
第八章 从符号学到实用主义
语言学的转折
结构语言学与传播普遍理论之梦
符号学与大众传播符号研究:巴特与艾柯
话语的社会铭写
转向实用主义
超越界线:社会
第九章 文化实践理论
消费: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等级论
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问题
当代的文化变迁
“从排他到兼收并蓄”
从消费到接收
接收研究传统
米歇尔·德塞尔托和接收问题
小结
第十章 文化研究
穷人的文化:走向人种学
斯图沃特·霍尔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编码/解码模型
美国的影响
新的理论立场:猛烈抨击精英主义
多义和意义的普遍商谈
“符号民主”和“后现代主义”的难点
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酷儿和后殖民拐点
第十一章 传播从业者的社会学分析
功能主义新闻社会学:“新闻制作”研究
回归批判:记者及其环境
多重目标的问题
小结:没有公众的风景?
第十二章 从生产逻辑到传播行业
埃德加·莫兰:标准化与创新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从文化工业到创新产业
霍华德·贝克:生产即合作
挑战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身份
听命于受众?
小结
第三部分 传播多元化民主、创新、反思
第十三章 公共舆论的政治理论
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媒左右选举?
公共舆论确实存在吗?
作为互动的政治传播
走向公共空间
第十四章 公共空间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
交往行为
当代公共领域
南茜·弗雷泽眼中的公共空间
“真人秀”:走向堕落,还是更加丰富?
公共经验的表现形式
深入研究多元化进程
第十五章 全新的传播社会学
传播社会学的三个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死胡同
回归奠基人:转向反思
从社会学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会学
新的传媒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知识的链条
接收
生产
内容
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运动的“文化产品”
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信息新技术”
互联网:超级媒介的承诺与幻想
超越乌托邦:依靠单一手段的异质媒介
互联网的使用
屏幕竞争:电视的终结?
报业及音乐领域之变迁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
“电子民主”
政治重组的启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