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消失的13级台阶 豆瓣 Goodreads
13階段
8.4 (354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野和明 译者: 赵建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内容简介】
一对老夫妇惨遭杀害。一切证据都指向树原亮,他却因车祸,恰好丧失了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
死刑执行官南乡携手刚假释出狱的纯一调查,希望替这位丧失记忆的死刑犯洗清冤屈。但他们查到的唯一线索,就是树原亮记得自己曾“走在台阶上”。
距离树原亮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所剩无几,但这起案 件始终疑云重重,仅有的线索“台阶”仿佛也凭空消失了……
【编辑推荐】
🔹荣获日本推理小说至高荣誉江户川乱步奖!
🔸荣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10”第2名。
🔹入围“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榜单。
🔸作者高野和明曾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作品入围各大榜单。
🔹日本推理小说家宫部美雪好评盛赞,曾为本书写解说。
🔸曾改拍成电影,反町隆史、山崎努领衔主演!
🔹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 ,是一次对死刑制度鞭辟入里的探讨。
🔸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
【名家评论】
这是一次很有勇气的尝试,文中处处能感受到作者的热忱。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非常推荐!——宫部美雪
直到故事最后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真相,故事的情节设想得天衣无缝!——北村薰
虽然内容有些沉重,但是这本书具备让人一鼓作气读完的磅礴气势。——北方谦三
所有优秀推理小说应具备的条件,这本书里都发挥得恰到好处,无可挑剔。——逢坂刚
2022年3月11日 已读
很好看啊 第一次看到描写行刑人的心理 结尾虽然有一点点猜到 但还是很好看 而且很难得 一个故事里既能包含流畅的情节 又能引人思考 而且关于死刑的讨论 行刑人 杀人犯的心理写的完全不枯燥 也没说教的意味 真的很难得
侦探 法律 科普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21年1月11日 已读
感觉处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 有些地方的描写 比如心理/人物外貌描写 明显有虚构的成分 但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描述 和非洲的几次爆发应该是真实的 去年pandemic爆发的时候想看 结果拖到今年 没想到依然在pandemic之中
医学 科普 美国文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豆瓣
Psychiatry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巴特勒/麦克马纳斯 译者: 韩邦凯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它为何会这样工作?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举动?你感到好奇了吗?读一读这本小书吧。它探讨了心理学的各大主要学派,将心理学中的复杂概念(如知觉)做了相应地简化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入门读者。书中引用了最新的观点、最寻常的事例和最有趣的研究发现。你会发现,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实用。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牛津系列的通识读本质量都很高 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著名实验 涨见识的同时还能树立起一种还不错的观念 比如从众心理 peer pressure,看完之后对我妈因为我不结婚的焦虑有了一些理解
心理学 科普
女士品茶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ady Tasting Tea: How Statistic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8.3 (22 个评分) 作者: 萨尔斯伯格 译者: 邱东等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 11 其它标题: 女士品茶
《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女士品茶》以某位喝茶的英国女士的假设学说为起点,引出了近代数理统计的开创者——费歇尔,以及费歇尔为解决类似问题而发明的实验设计法。书中细数了二十世纪参与这场科学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与事迹。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上了几门数据分析的课,忽然对统计有了兴趣。这本书算是统计史,很好看,把很多统计模型的建立过程讲的很清楚,堪称娓娓道来。
科普 统计
经济学就这么有趣 豆瓣
作者: 梁小民 2014 - 8
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
本书由梁小民经济散文中最有趣、幽默、深刻、通俗的部分精选而成,结合文学、历史、新闻、生活等多个方面探讨经济学问题,如抚养子女的成本、信子裙和大岛茂风衣在市场上的不同反响、厨师为何不做家务、贪官能不能幸福等。生动有趣的经济学故事,打破了经济学教科书式的学习方法,帮助读者打破壁垒,与经济学轻松对话。
对于大众读者和经济学界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经济学通俗读物。
2019年4月16日 已读
就......行吧,处处浅尝辄止,没什么身体分析,可能对于完全不懂经济学的人作为入门书籍比较合适,但各个章节的安排有看不出逻辑在,一翻页就发现在讲另外的事情了,让人比较懵逼
科普 经济学
他们应当行走 豆瓣
Polio: An American Story
7.9 (8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M. 奥辛斯基(David M. Oshinsky) 译者: 阳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9
★2006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历史类)
【编辑推荐】
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到底应该用哪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
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之间的夙怨持续时间比他们的寿命更长。
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对抗骨髓灰质炎的斗争中,他们二位都奉献了毕生精力。
而这场斗争迄今仍是美国医疗史上最重大、最具文化特色的胜利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美国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肆虐时期的故事,以及为了治愈这种疾病而展开的竞争,重头戏是索尔克(Jonas Salk)和萨宾(Albert Sabin)关于率先研制出疫苗的比赛。
书中详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小儿麻痹症基金会成立的过程,这个基金会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募集科研资金的方式和对疾病的看法。脊髓灰质炎的研究颠覆了美国政府在允许新药上市前对新药的审批与检验方法,也改变了法律体系对药厂责任与不安全产品的认定方式。
是扣人心弦的科学悬疑故事,也是社会与文化史,是认识战后美国的一个窗口。
【媒体评论】
最引人入胜的科学写作。
——《芝加哥论坛报》
这部杰出的作品用绝妙的视角审视了科学团体、慈善,以及20世纪美国文化与社会史。
——《美国史评论》
历史细节丰富,发人深省,故事讲得非常出色。
——《科学》
奥辛斯基成功讲述了关于脊髓灰质炎之战的传说,还挖掘出了一些已被遗忘的迷人故事。
——《经济学人》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疫苗事件之后算是蹭热点看的,很长见识
医学 科普
赤裸裸的统计学 豆瓣
Naked Statistics: Stripping the Dread from the Data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查尔斯·韦兰 译者: 曹槟 中信出版社 2013 - 9
视频网站是如何知道你喜欢的电影类型的?
哪些人最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
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评估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孩子选对学校?
商场是如何在你的家人之前就知道你怀孕的消息的?
基尼系数是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程度最完美的指标吗?
买福利彩票,去赌场豪赌,投资股票或期货,哪种方式让你跻身富豪排行榜的可能性更大?
“缺乏控制力和话语权”的工作,还是“权力大,责任也大”的工作,更容易让职场人士猝死?
不止这些,生活中你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数据和统计学。
统计学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学问。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琐碎的生活问题和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对“黑天鹅”事件和未来做出预测。
这本书没有让你避之不及的数学公式,没有满是数字的图表,没有空洞乏味的教科书式说教;这本书有生动诙谐的案例,有你熟悉的生活话题和社会问题,有你一定用得到的统计学知识,有大数据时代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法则”。
本书将是你遇到过的最好的“数学老师”,它装满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比如为什么一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会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有为什么不要买彩票。
众所周知,在生活中统计学无处不在,每件事、每个人似乎都可以用统计数字来加以说明。特别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统计学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学问,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对“黑天鹅”事件和未来做出预测。
但不可否认的是,统计学本身因为囊括大量的数学内容及专业术语,以至于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很难亲近。
《赤裸裸的统计学》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惠伦“扒光”了统计学“沉闷的外衣”,用生活中有趣的案例、直观的图表、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彻底揭开了统计学、大数据和数字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知道权威期刊、媒体新闻、民意调研中公布的数字从何而来,轻松掌握判断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在撒谎”的秘籍。同时,作者还将统计学的工具带入日常生活中,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要买彩票,为什么你家附近的商场会知道你怀孕的消息并给你寄来纸尿裤的优惠券,等等。
大数据时代你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知识,全部都在这本书中。从今天开始,好好使用统计学和数据吧!
The Elegant Universe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Brian Greene Vintage Books 2000 - 2
[Greene] develops one fresh new insight after another...In the great tradition of physicists writing for the masses, The Elegant Universe sets a standard that will be hard to beat. --George Johnso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In a rare blend of scientific insight and writing as elegant as the theories it explains, Brian Green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string theorists, peels away the layers of mystery surrounding string theory to reveal a universe that consists of 11 dimensions where the fabric of space tears and repairs itself, and all matter-from the smallest quarks to the most gargantuan supernovas-is generated by the vibrations of microscopically tiny loops of energy.
Green uses everything from an amusement park ride to ants on a garden hose to illustrate the beautiful yet bizarre realities that modern physics is unveiling. Dazzling in its brilliance, unprecedented in its ability to both illuminate and entertain, The Elegant Universe is a tour de force of science writing-a delightful, lucid voyage through modern physics that brings us closer than ever to understanding how the universe works.
技术的本质 豆瓣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7.4 (10 个评分) 作者: 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 译者: 曹东溟 / 王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技术的本质》是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最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创造了我们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我们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布莱恩•阿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的本质》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读物或学术著作,对于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而言都有非凡的意义。布莱恩•阿瑟的思想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本书,不论是普通读者、商业领袖还是学术研究者,都将受益匪浅。
数学简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蔡天新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意味着繁难的计算、无尽的逻辑推演,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这些让数学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且与文化艺术这类精神生活毫不相干。而在《数学简史》的作者蔡天新看来,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都是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相互影响,并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
《数学简史》是一部另类的“数学简史”,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关于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和希腊、阿拉伯,《数学简史》着力于发现有现代意义的亮点;至于近代文明,则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对现代数学与现代艺术进行阐述和比较,也是《数学简史》的一大亮点。
数学来自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现实事物和问题的思考。数学的触角几乎遍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历史和生命的每一个瞬时。希望读者能通过《数学简史》的阅读,拉近与数学这门抽象学科的心理距离,从中理解各自所学或从事专业与数学的关系,进而反思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甚或生活的意义。
Lab Girl 豆瓣 Goodreads
7.1 (7 个评分) 作者: Hope Jahren Knopf Publishing Group 2016 - 4
An illuminating debut memoir of a woman in science; a moving portrait of a longtime friendship; and a stunningly fresh look at plants that will forever change how you see the natural world
Acclaimed scientist Hope Jahren has built three laboratories in which she’s studied trees, flowers, seeds, and soil. Her first book is a revelatory treatise on plant life—but it is also so much more.
Lab Girl is a book about work, love, and the mountains that can be moved when those two things come together. It is told through Jahren’s remarkable stories: about her childhood in rural Minnesota with an uncompromising mother and a father who encouraged hours of play in his classroom’s labs; about how she found a sanctuary in science, and learned to perform lab work done “with both the heart and the hands”; and about the inevitable disappointments, but also the triumphs and exhilarating discoveries, of scientific work.
Yet at the core of this book is the story of a relationship Jahren forged with a brilliant, wounded man named Bill, who becomes her lab partner and best friend. Their sometimes rogue adventures in science take them from the Midwest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back again, over the Atlantic to the ever-light skies of the North Pole and to tropical Hawaii, where she and her lab currently make their home.
Jahren’s probing look at plants, her astonishing tenacity of spirit, and her acute insights on nature enliven every page of this extraordinary book. Lab Girl opens your eyes to the beautiful, sophisticated mechanisms within every leaf, blade of grass, and flower petal. Here is an eloquent demonstration of what can happen when you find the stamina, passion, and sense of sacrifice needed to make a life out of what you truly love, as you discover along the way the person you were meant to be.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4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7年10月13日 已读
对有些理论持保留态度,而且限于篇幅可能,最后几章论证的不够充分,但还是很好读,尤其是前面对于智人历史的部分,感觉很长见识。
历史 社会学 科普
The Last Panda 豆瓣
作者: George B. Schall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11
Today only about a thousand giant pandas survive in the wild. Dependent on a shrinking supply of bamboo on the one hand and threatened by human greed on the other, the panda is at extreme risk. Here, acclaimed naturalist George B. Schaller uses his evocative powers and the insight gained by four years in the forests of the Wolong and Tangjiahe panda reserves to document the plight of these creatures in their native habitat and in the midst of political problems as troubling as any natural threat.
法医,警察与罪案现场:稀奇古怪的216个问题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道格拉斯·莱尔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4
本书为2013年爱伦坡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诸多悬疑、刺激、有趣、超乎想像!
你不之所以的犯罪情节,匪夷所思的疑问全在此书中!
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深度提问,满足你强烈好奇心和你渴求正解的高度欲望!
◎一个人头部中枪后,真有可能不受重创存活下来吗?
◎开坟挖出胡迪尼的遗体能否证实他是中毒身亡?
◎锯开死者胸膛,尸体 会不会流血?
◎尸体泡在滚烫的温泉水中十二个小时会变成什么样子?
◎凶手杀人后能不能放干尸体血液,假装是吸血鬼干的?
◎苍蝇会不会在活人的伤口上产卵?
◎造人活生生剥皮的被害人可以熬多久?
全书由教授法医科学课程的执业医师D.P.莱尔,回答喜好推理小说以及犯罪影集的读者的诸多疑问。
不管是应剧情转折需要,还是老掉牙的安排,为什么好看的书,好看的戏,常常有人受伤、有人死?这次就以他们为主题好好研究,增进一些医学常识吧!
那些让人不知所以的犯罪情节,许多你半信半疑却无法解答、稀奇古怪又似假似真的疑问,都交由参与《CSI犯罪现场》、《怪医豪斯》等知名影集编剧工作的莱尔医师来解答吧。
道格拉斯•莱尔是位专业医师,也是小说家、编剧家。书中除了分析案例外,作者也将他与知名影集(如《CSI犯罪现场:迈阿密》、《怪医豪斯》、《神经妙探》等片)编剧一同工作的经验纳入其中,分享创作时如何让不具医学背景的读者或观众,能快速融入剧情中。莱尔医师由衷希望这是本令人觉得有趣的书,并解答读者长久以来的疑问,增进医学常识。
最后温馨提示:本书只是休闲读物,切勿用于犯罪用途喔。
The Master Algorithm 豆瓣
作者: Pedro Domingos Basic Books 2015 - 9
A thought-provoking and wide-ranging explor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race to build computer intelligences as flexible as our own
In the world's top research labs and universities, the race is on to invent the ultimate learning algorithm: one capable of discovering any knowledge from data, and doing anything we want, before we even ask. In The Master Algorithm, Pedro Domingos lifts the veil to give us a peek inside the learning machines that power Google, Amazon, and your smartphone. He assembles a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universal learner--the Master Algorithm--and discusses what it will mean for business, science, and society. If data-ism is today's philosophy, this book is its bible.
科技之巅 豆瓣
作者: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10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会公布“10大突破技术”,即TR10(Technology Review 10),并预测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将引领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许多技术已经走向市场,主导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JasonPontin所说,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有些技术是工程师们天才创意的结晶;而有的则是科学家们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所采取的诸多尝试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学习)。评选“10大突破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新创新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强调是人类的聪明才智促生了这些创新技术。
本书收集了2012年~2016年的50大突破技术。这些技术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将会极大地扩展人类的潜能,也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值得在未来十年内给予特别关注。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 豆瓣
作者: Max Tegmark Knopf 2014 - 1
Max Tegmark leads us on an astonishing journey throug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through the physics,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that are the foundation of his work, most particularly his hypothesis that our physical reality is a mathematical structure and his theory of the ultimate multiverse. In a dazzling combination of both popular and groundbreaking science, he not only helps us grasp his often mind-boggling theories, but he also shares with us some of the often surprising triumphs and disappointments that have shaped his life as a scientist. Fascinating from first to last—this is a book that has already prompted the attention and admiration of some of the most prominent scientists and mathematicians.
“Tegmark offers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of multiverse theories, each one offering new ways to explain ‘quantum weirdness’ and other mysteries that have plagued physicists, culminating in the idea that our physical world is ‘a giant mathematical object’ shaped by geometry and symmetry. Tegmark’s writing is lucid, enthusiastic, and outright entertaining, a thoroughly accessible discussion leavened with anecdotes and the pure joy of a scientist at work.” —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Lively and lucid, the narrative invites general readers into debates over computer models for brain function, over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over prospects for finding advanced life in other galaxies. Though he reflects soberly on the perils of nuclear war and of hosti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gmark concludes with a bracingly upbeat call for scientifically minded activists who recognize a rare opportunity to make our special planet a force for cosmic progress. An exhilarating adventure for bold readers.” —Bryce Cristensen,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 boldly confronts one of the deepest questions at the fertile interface of physics and philosophy: why is mathematics so spectacularly successful at describing the cosmos? Through lively writing and wonderfully accessible explanations, Max Tegmark—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theoretical physicists—guides the reader to a possible answer, and reveals how, if it’s right, ou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itself would be radically altered.” —Brian Greene, physicist, author of The Elegant Universe and The Hidden Reality
“Daring, Radical. Innovative. A game changer. If Dr. Tegmark is correct, this represents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forcing us to rewrite our textbooks. A must read for anyone deeply concerned about our universe.” —Michio Kaku, author of Physics of the Future
“Tegmark offers a fresh and fascinating perspective on the fabric of physical reality and life itself. He helps us see ourselves in a cosmic context that highlights the gr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future of life in our universe.” —Ray Kurzweil, author of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Readers of varied backgrounds will enjoy this book. Almost anyone will find something to learn here, much to ponder, and perhaps something to disagree with.” —Prof. Edward Witten, physicist, Fields Medalist & Milner Laureate
“This inspirational book written by a true expert presents an explosive mixture of physics,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which may alter your views on reality.” —Prof. Andrei Linde, physicist, Gruber & Milner Laureate for development of inflationary cosmology
“Galileo famously said that the universe is written in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Now Max Tegmark says that the universe IS mathematics. You don’t have to necessarily agree, to enjoy this fascinating journey into the nature of reality.” —Prof. Mario Livio, astrophysicist, author of Brilliant Blunders and Is God a Mathematician?
“Scientists and lay aficionados alike will find Tegmark’s book packed with information and very thought provoking. You may recoil from his thesis, but nearly every page will make you wish you could debate the issues face-to-face with him.” —Prof. Julian Barbour, physicist, author of The End of Time
“In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 renowned cosmologist Max Tegmark takes us on a whirlwind tour of the universe, past, present—and other. With lucid language and clear examples, Tegmark provides us with the master measure of not only of our cosmos, but of all possible universes. The universe may be lonely, but it is not alone.” —Prof. Seth Lloyd, Professor of quantum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IT, author of Programming the Universe
“A lucid, engaging account of the various many-universes theories of fundamental physic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considered, from the multiverse of quantum theory to Tegmark’s own grand vision.” —Prof. David Deutsch, physicist, Dirac Laureate for pioneering quantum computing
自然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汤姆•拜恩 译者: 傅临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40册典藏珍本
400幅精美绝伦的原始手绘图稿,带给您一场视觉的盛宴,和您一起发现自然之美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的秘藏珍宝之一 ——是一座藏书50 万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还有照片、影片、手稿等藏品。图书馆的馆长在这些镇馆之宝中特别精选出40本书,这些书籍都配有精妙绝伦的插画。在《自然的历史》这本书中,我们将领略这些珍贵的书籍是如何在自然科学史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撰写的文字解读这些书籍的起源和内容,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从16世纪早期的动物学——那个时候,科学插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到20世纪的专著——自然形态的科学性和美感并重。一册在手,您将随博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度过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自然的历史》整理收集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中最具科学意义、最珍贵稀有、拥有最美丽插图的珍本。翻开这本书,细细体味有灵且美的万物!
万物解释者 Goodreads 豆瓣
THING EXPLAINER
5.8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兰道尔·门罗 译者: 孙璐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7
入选比尔·盖茨2015年度推荐图书!
用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文字+大幅蓝图 解释多学科事物
你有没有想要进一步了解复杂的事物,却被那些烦人的专业名词搞得一头雾水?这本书会帮上大忙!作者用大幅蓝图和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文字,以严谨的科学家态度,解释了世界上有趣又难懂的45种事物:围着太阳转的其它世界(太阳系),构成世间万物的各种玩意(元素周期表),在你体内装着很多水的小袋子(细胞)……
这些东西从哪儿来?它们各部位的用途和运作原理是什么?不需要知道那些高冷的专业词汇,就能秒懂世间万物的运作方式。
【编辑推荐】
★被奉为美国“国宝”的趣味科普作家、2015畅销科普书《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作者新书:再次荣登美国亚马逊NO.1,作者出版的三部作品均被比尔·盖茨推荐。
★用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文字解释万事万物,满足5~105岁人类的好奇心:没有难懂的专业词汇,全部汉字选自人教版小学生低年级生字表,用大幅信息图重新解读生活中常被提及的有趣事物,涵盖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等多个学科。
★八开精装超大开本,专色印刷,45张大幅蓝图+多幅大拉页+四开大海报。
数学的发现 豆瓣 Goodreads
Mathematical Discovery: On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作者: 波利亚 译者: 刘景麟 / 曹之江 科学出版社 2006
本书主要讲解思考方法,思维路线,小到眼前怎样解题,大到如何做学问,怎样发现创造数学里的新命题。作者试图通过一些简单典型的例子,找到它们共同的特征,提炼出思考所遵循的路径,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同时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习题让读者亲自实践。
本书适合大、中学校学生和数学教师,数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