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借
圣保罗 豆瓣
Saint Paul: La Foundation de L'universalisme
作者: [法] 阿兰·巴丢 译者: 董斌孜孜 / 林草何 (注释 解说词) 漓江出版社 2015 - 1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本书最好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批评史中的作家 豆瓣
作者: 程德培 2014 - 6
本书是程德培、吴亮及上海青年批评家黄德海、木叶、项静、张定浩等人近年写作的文学批评文章选集。所论对象均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如贾平凹、苏童、韩少功、王安忆、余华等等;每篇文章都是一份作家的个案研究。从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批评应当具备的独特品质:那种执著而不带有偏见,随时准备孤身独立、好奇、热忱、怀疑的意志。
青春之歌 豆瓣
作者: 郑鸿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8
本书描述1970年代台湾的左翼青年,因为追求个人自由与思想解放结合,并豪气十足地冲撞了当时的党国体制,终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历程。
这群年轻人原本分处各地,一场高中生的南北串联把他们趣味相投、年轻热情的心连到了一起。而后,因为保钓运动的刺激,他们兴起了追求社会正义与民族解放的单纯理想。然而却也牵动了一场思想论战——民族主义论战,并引起安全相关单位的注意而引发台大哲学系事件。
本书记述他们的情谊,和那个在苦闷中仍然充满改革希望的年代
礼物 豆瓣
作者: 张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着重介绍了当今西学新潮“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折”运动集大成者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它被称做是“20世纪现象学第三次浪潮”最重要的成就。探究马里翁哲学的问题意识的起源与推进问题的路数,就要从尼采和海德格尔一直讲到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因此,尼采、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这四大哲学家也和马里翁一起成为本书的主角。此外,本书也讨论了莫斯、列维—斯特劳斯、葛兰言、巴塔耶等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全面勾勒了“礼物研究”在当代法国思想中的那段思想谱系,展示了“礼物”话语模式在当今人文科学中的范式地位。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8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在约定的场所 豆瓣
約束された場所で―underground 2
8.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本书是《地下》的续集,亦为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实录。继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被害者之后,作者又于1997年对多名奥姆真理教原信徒进行采访,了解邪教组织的内部情况和信徒的精神世界,提出疗救的主张。
绝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员口述的邪教黑幕,与《地下》同样详细逼真,触目惊心。
寻求疗愈的他们为何制造了“地铁沙林”这一毫无救赎可言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他们为何难以在现世中正常生活?他们追求的梦想国到底在哪里?
直面奥姆信徒进行的彻底访谈,和河合隼雄先生之间的不设防对话实录,揭示现代社会包裹下的内心阴暗的一面。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豆瓣
作者: [日] 城山智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内容简介: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Eh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 豆瓣
作者: 潘公凯 主撰 2012 - 10
透视1840—1999年中国美术及社会的发展进程
为中国近现代美术乃至文化“正名”的理论创新
十年磨一剑的高端研究宏篇大作
为了回应中国艺术自我阐释话语在世界当代艺坛上的缺失状态,使中国经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潘公凯教授坚守着为中国文化“正名”的宏大抱负,自1999年组建起了“中国 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经过数十次各种研讨会的反复论证,在全面反思现代性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类巨变”的“未来视野”为潜在维度,关注“现代事件”本身的“连锁突变”独创性地将“自觉”作为区分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四大主义”——“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19世纪 豆瓣
作者: 林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海国图志丛书:马克思 与19世纪》内容简介:知识与权力的直接结合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时代精神”。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主流史学传统的基本意识无不透露出某种进步论诉求,而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则否定了任何具有普遍性的意向,只凸显偶然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暴力碰撞,成为鲜明的反潮流存在。
《海国图志丛书:马克思 与19世纪》作者以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变迁为轴线,探讨了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借以缘起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历史—经济背景。通过和当时不同潮流的“世界观”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对照,为《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史学传统中做出了定位,同时也探讨了自19世纪中晚期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割裂式解读的弊端。
知识与权力的直接结合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时代精神”。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主流史学传统的基本意识无不透露出某种进步论诉求,而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则否定了任何具有普遍性的意向,只凸显偶然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暴力碰撞,成为鲜明的反潮流存在。
清朝的国家认同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刘凤云 / 刘文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新清史着重强调了清帝国与众不同的满洲元素及其独特性质,倾向于从边缘的观点审视清史。或从满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内部结构及其作用等,来判定清朝有别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把清朝置于内亚的空间,放大可汗体制对清朝的影响,但其否认满族的汉化过程,否认满汉双向互动中的民族融合与文明共生,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本书除了选辑国外新清史研究代表性论著,还汇集国内学术界的相关论述与评议,对前者的某些理论进行尖锐剖析,期待以此深化中国史尤其是清史研究。
文学史的权力 豆瓣
作者: 戴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
本书是学术史丛书中的《文学史的权力》分册。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一个历史主义的神话、作为教学的“中国文学史”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资料翔实、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友情 豆瓣
作者: [日] 武者小路实笃 等 译者: 周丰一 1987 - 7
收印度、日本最有影响的六位作家的七篇力作,有《友情》、《喀布尔人》等。
语文教学的批评与反批评 豆瓣
作者: 詹丹 2012 - 10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语文教学思考的论文数十篇。从教学观念与操作、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教材的选编与修改、中、高考命题意图与反思及作文教学的是与非多个方面论述了国内语文教学中的特点及问题。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 豆瓣
Wie der Soldat das Grammofon repariert
7.6 (5 个评分) 作者: 萨沙.斯坦尼西奇 译者: 黄雨果 中信出版社 2009 - 1
亚历山大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小城维塞格勒,他是魔法师、钓鱼和与河流对话的小孩,但他最伟大的天分是说故事。在西方的异乡,亚历山大得运用幻想他才能适应这名叫德国的奇怪国家、跟这里的人描述他的故乡;面对残酷的死亡与战争,亚历山大得制造出一连串非现实的奇幻情境,好帮助他记住自己的童年。为了让故乡保留在记忆中永远不会消失,亚历山大开始写信给故乡的朋友阿希雅,但是他既不知道阿希雅的地址,也不知道她的生死。
长大后的亚历山大重回故土,但他开始困惑了,因为真实与幻想交错的成长历程,亚历山大已分不清楚这些记忆孰真孰假了……
沙夏·史丹尼奇的《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充满奇想、色彩丰富、诙谐滑稽、黑色幽默,描述不寻常环境中不寻常的童年,描述失去亲友的不幸,以及故事里不容毁灭的真实感。
-------------------------
一本帮助千万人重拾生活勇气的书。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真实再现。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困苦,我们都可以躲进记忆里面,不让现实一天又一天地扇自己的耳光。勇敢的人一样可以哭,且哭完又哭,不过,他们哭完之后,擦干眼泪,会站起来笑着活下去。
“想象力是最珍贵的天分,幻想是最丰富的财产。” 好莱坞已买下电影版权,英国《卫报》2008最值得瞩目图书。
沙夏·史丹尼奇的《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充满奇想、色彩丰富、诙谐滑稽、黑色幽默,描述不寻常环境中不寻常的童年,描述失去亲友的不幸,以及故事里不容毁灭的真实感。
亚历山大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小城维斯格拉德,当战争的怒吼打破小城的宁静,仿佛千斤巨石粗暴地砸向波光涟涟的湖面,童年的一切美好随之消失,小小年纪的他只好跟随家人走上逃亡之路。
丰富的想象力帮到了他。在西方的异乡,亚历山大运用幻想逐渐适应了德国这个奇怪国家,在幻想中,一切还保存着原先的完美无缺,天真无邪。没有流血,没有伤亡,没有分离,只有朋友,团圆,美食,嬉戏。
孰真孰假,又何必分清,只要能笑着活下去。
----------
非常高兴德语文学中有了这位年轻又有天分的说故事者。
——《法兰克福汇报》
小说中的世界颠倒过来了,顶在一个聪明绝顶的脑袋上。诚如许多大评论家所言,这位作家的未来大有可为。
——《文学世界》
一个孩子如何经历了波斯尼亚战争?在天真的童年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哪儿才是明确的界限?在萨沙·斯坦尼西奇的处女作中,年轻的亚历山大讲述了自己异常矛盾的经历。内容淳朴,笔墨诙谐而不失诗意,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而犹如身临其境。该书对于世人不可忘记战争的历史及其残酷有警示之意。
——伊尔曼·拉库萨
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内容新颖,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说成功地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世界,并以其细致入微的言语给人们来了一次精神洗礼,仿若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在脑中播放。
——尤里·泽布
奥斯威辛之后 豆瓣
作者: 王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高速运转的电影工业正给我们生产着记忆,它的产品可以按照集成块的方式任意组合我们的过去,记忆的时间性被抽离了。我们有的只是影像化的、超现实的、不可置疑的空间化的过去。人们不必再费神追忆似水年华,也不必再争论历史的真相与再现的可能,更不必思考自己的身份与家族和民族史的关系,超大的银幕“供应”给我们所需的一切,它告诉你是谁,应该如何思考,该如何回忆。
银幕不是一扇透明的窗户,但光影会让我们产生“窥视”历史的幻觉。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消费的中心话题,大量的历史影片以冲击力很强的史诗性叙事塑造着观众的历史意识。特别是“二战”屠犹题材,这个当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核心话语,已成为美国学院体系中发展成熟的庞大学科,而影像再现“大屠杀”更隐含着复杂的价值判断。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历史见证”影片银幕背后的意识形态。
丁玲办《中国》 豆瓣
作者: 王增如 2011 - 2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创办的过程,以及办刊过程中遇到的经费问题、编制问题,与中国作协的关系问题,以及牵扯到的相关人员的文艺思想的分歧、丁玲与作协相关人员的历史矛盾和现实矛盾、杂志内部的纷争等一一写出来,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记录。从书中,读者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创办的始末,了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体制下一本杂志创办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了解丁玲晚年的文艺思想,以及当时文艺政策的变化发展和文学创作本身的暗流涌动。总之,该书无论对于丁玲研究还是《中国》研究、乃至八十年代的文艺思潮研究和文化体制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书中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其中胡锦涛给丁玲的信的扫描照片,习仲勋写的肯定丁玲文艺思想的批示的扫描照片,李锐给丁玲祝寿的手书诗歌等等。
灵验·磕头·传说 豆瓣
作者: 岳永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主要内容简介: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这些都是《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中国文学史 豆瓣
作者: 林庚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豆瓣
Historias de cronopios y de famas
9.1 (8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范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透过这些荒诞、有趣、蕴涵讽刺的篇什,科塔萨尔巧妙触及了人性的中心、存在的本质。
~~~~~~~~~~~~~~~~~~~~~~~~~~~~~~~
没有人能够为科尔塔萨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博尔赫斯
偶像令人尊敬,仰慕,喜爱,当然,还引发强烈的嫉妒。极少数的作家能像科塔萨尔这样激发上述的一切情感……
——马尔克斯
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从没尝过桃子的滋味,人会在无声中变得阴郁,愈渐苍白,而且还非常可能一点点掉光所有的头发。
——聂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