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书
尼采 豆瓣
作者: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 译者: 安延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 8
本书根据威廉·海尼门公司1915年英文版译出。
《尼采》一书共有四章,第一章即勃兰兑斯的《关于贵族激进主义的一篇论文》,写于1889年;第二章是尼采与勃兰兑斯从1887年11月26日到1889年1月4日的通信集,有二十多封。读这些信,人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它呈现给你一个介乎正常与反常,既自吹自擂又自暴自弃,在自我暴露的同时拼命掩饰着自己的尼采,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尼采;第三章写于尼采逝世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揭示出在尼采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就如尼采能让抒情的风格与批判的风格不仅在他身上同时得到强健的发展,而且还使二者有了一种迷人的结合一样,在我们这个崇尚极端民主主义的时代里,尼采却以他的贵族主义态度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究其原因,勃兰兑斯说:“要知道,这是一个在这种问题上毫无高贵性可言的时代呵!”第四章继续分析尼采这个人,起因就在于当尼采选集全部出齐后,尼采的妹妹弗劳·弗斯特·尼采又决定出版尼采生前未出版、而且以手稿的形式沉睡了二十年的《看,这个人》。在这一章里,作者围绕着尼采与德国人(德意志精神)的关系展开了进一步分析,认为“他毕竟未能于生前从德国获得荣誉,这一事实深深地刺伤了他的心,并强有力地促成了他对其国人的不可遏制的憎恶感。”
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 豆瓣
作者: 阿尔文·古尔德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1
《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所讨论的问题是由一个已建立很久的知识分子的传统学说发展而来的,我希望也能为这个传统学说作些贡献。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性的事件来说明西欧新阶级早期的历史演变,以及它怎样形成了一个独特和自主的社会阶层,步入公共领域。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9.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响极大、流传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他的思想渗透于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本书由两篇文章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萨特此文的“目的是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而为它进行辩护”。同时指出它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澄清了各种无意的误解和恶意的歪曲。后篇发表于1980年萨特去世前不认,在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注:【ISBN】7-5327-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