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岩穴之士 豆瓣
作者: [澳] 文青云 译者: 徐克谦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9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是第一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 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论严谨,叙述生动,涉及有名有姓的隐士数百人。其中有真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主义者,也有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既有与统治者不合作,带有政治抗议色彩的隐逸,也有融人体制,助人君行教化的典范性隐逸;既有实质性的遁迹山林、栖居岩穴者,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所谓“大隐”。他们所依据的思想观念不一,采取的行为方式各异。而不同君主和隐士之间的微妙互动、隐士在当地社区的角色和文化功能等,也是书中饶有兴趣的话题。本书对早期隐逸传统的研究,为考察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和社会政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传统提供一个重要的背景。
Readings of the <i>Platform Sutra</i> 豆瓣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 1
This
book is the second in the new series Columbia Readings in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first volume, Readings of the Lotus Sūtra, was
published in 2009). Readings of the Platform Sūtra is intended to open
up the original text to new readers and advance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 It is designed to be used in undergraduate courses and graduate
teaching, and should also be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Each chapter, written by a senior scholar in the
field, has been written with a clear focus and specific pedagogical
concern.
Contents include:
1. Introduction: The Platform Sūtra,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by Morten Schlütter.
2. The Figure of Huineng, by John Jorgensen
3.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Early Chan, by Henrik H. Sorensen
4. The Sudden Teaching, by Peter N. Gregory
5. Transmitting Notions of Transmission, by Wendi L. Adamek
6. Ordination and Precepts in the Platform Sūtra, by Paul Groner
7. The Platform Sūtra and Chinese Thought, by Brook Ziporyn
The bibliography includes an annotated list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Platform Sūtra.
神文时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文时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孙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进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2016年2月17日 已读
蛮有意思的一本书,最近几周的睡前读物,有收获。不过我对谶纬之学不太懂,希望以后能更深入了解一些类似的问题。
历史
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 豆瓣
作者: 黃玫茵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96 - 6
唐代後期的南方開發過程中,江西在戶口、經濟、人文等各方面均呈現高度的發展,其開發速度明顯勝於其他地區。當時的江西並未如南朝時受到中央重視,在唐朝前期僅在州縣戶口方面有發展,何以在唐朝後期突然能有快速、多方面的發展?其次,唐代江西的人文發展,在各方面的發展中是最特出。唐代以前,江西的人文基礎相當薄弱,出身該處的人才很少;唐代後期該地不但進士數居全國第三,並有狀元二人。大量進士在唐代後期登場的原因何在?唐代江西的發展成果對宋代江西地區有何影響?藉此說明宋代江西人文高度成就的由來。本文即以此三主題為中心,討論唐代江西地區的開發。
歷來學界的研究,不是偏重於開發現象的敘述,就是側重個別現象的分析,至於各現象間的交互作用,並沒有作進一步的討論分析。再者,江西地區的開發研究,究竟是由國家主導?或者授權進行?或者被地方勢力滲入而取代,凡此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其次,江西一地在開發過程中呈現的特殊性為何,為作進一步探討唐代江西地區的開發,本文分由下列四方面探討:一、地理環境,二、州郡戶口,三、經濟發展,四、人文發展。
2016年1月28日 已读
资料很全,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文献综述。
历史
Early Chinese Religion 豆瓣
作者: John Lagerwey / Marc Kalinowski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9 - 2
Together,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ny language, the 24 essays gathered in these volumes provide a composite picture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emergence of writing ca. 1250 BC to the collapse of the first major imperial dynasty in 220 AD. It is a multi-faceted tale of changing gods and rituals that includes the emergence of a form of “secular humanism” that doubts the existence of the gods and the efficacy of ritual and of an imperial orthodoxy that founds its legitimacy on a distinction between licit and illicit sacrifices. Written by specialist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the essays cover such subjects as divination and cosmology, exorcism and medicine, ethics and self-cultivation, mythology, taboos, sacrifice, shamanism, burial practices, iconogra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duced under the aegis of the 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 chinoise, japonaise et tibétaine (UMR 8155) and the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Paris).
中国佛教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佛教史
作者: 蒋维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4
《中国佛教史》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2016年1月15日 已读
前面部分是用的日本人的内容。可以做参考吧,容易吓退初学者。
佛教 历史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所属 作品: 前朝梦忆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重现 豆瓣
所属 作品: 重现
作者: 韩少功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1
《重现:韩少功的读史笔记》是作者的读史笔记,对历史中的一些问题抒发了自己的思想,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翻一翻《史记》,就可以知道孔子在他那个时代非常边缘化,只在鲁国、陈国、卫国等几个小国乱窜,还四处碰壁,几乎只是历史角落里微光一闪。
芳心似火 豆瓣
作者: 张炜 2009 - 1
作者从男女情爱、日常服饰、茶与酒、京剧、中医、方言,直到历史豪杰、五千年的大国兴衰演变,不弃涓细地娓娓道来,探幽入微,究东西义理,通古今之变,读来或如坐春风,更几番醍醐灌顶!也就在这种兴味盎然的神思漫游之中,合卷后却每每有神奇的顿悟和禅意降临于心,久久萦绕不去……
全书从生命欲望、男女情事谈起,辨析究竟什么才是“芳心”。进而讨论人对物质世界的痴迷、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发现人的一生也是一次长恋,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超然物外。也就在这一次次长恋中,人类于五千年来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原来其悲喜交加无不与那颗“芳心”丝丝相连。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具体到饮食男女,泛言之物质与精神、东方与西方、大物与大言、阳火与阴毒,皆可于阴阳消长平衡中一窥真实。
我们将在阅读中与作家一起寻找“芳心”的奥秘,参悟“芳心”的禅趣。现世生存的烦恼和浮躁,恐惧与憎恨,诸般不安忧愁困厄伤痛,都将包含和缓释在这深长持久的禅悟之中,最终给人以生存的勇气和无畏的直面……
张炜《芳心似火》的副标题是“兼论齐国的恣与累”,因为书中大量涉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世情民俗,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的资讯和视角。虽然齐文化经常被人们与鲁文化并称,谓之“齐鲁文化”,但是二者从起源到形态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让读者对这本书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选载了书中涉及部分话题的内容,并希望读者能够参与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1587
8.9 (5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2011年8月19日 已读
此文的经典畅销在于文本的叙述性,直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文中所提及的矛盾和无奈。窃以为抱着半严肃的心情去看这部半小说的历史随笔更有意思。
历史
明季党社考 豆瓣
所属 作品: 明季党社考
作者: (日)小野和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当代日本著名中国学学者小野和子的代表作。它以明代万历年间到清初晚明政权覆灭的政治史为背景,围绕这期间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比较具体地考察了被称为东林派或东林党以及其后继者复社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员、主要见解,组织和人际关系。虽说题名为“党社考”,但本书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考证”之作,而是夹叙夹议,可谓一部从党争角度描述的晚明史。
2011年8月19日 已读
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后再来看这本,果然觉得正如黄所述,《万历十五年》果然是历史随笔了,带了太多的主观的揣测,像读小说一样。但看小野老师抽丝剥茧地将明代末期的社会政局一一分析出来,从张居正的考成法,到与山西矿商的关系,再到明末的外交关系,再到明末党派的兴衰,觉得这不再仅仅是描述党社关系的论著,更是从一个角度观察当时的社会状况。文笔客观平实,尽显大方沉稳的学者风范。
历史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