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岩穴之士 豆瓣
作者: [澳] 文青云 译者: 徐克谦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9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是第一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 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论严谨,叙述生动,涉及有名有姓的隐士数百人。其中有真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主义者,也有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既有与统治者不合作,带有政治抗议色彩的隐逸,也有融人体制,助人君行教化的典范性隐逸;既有实质性的遁迹山林、栖居岩穴者,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所谓“大隐”。他们所依据的思想观念不一,采取的行为方式各异。而不同君主和隐士之间的微妙互动、隐士在当地社区的角色和文化功能等,也是书中饶有兴趣的话题。本书对早期隐逸传统的研究,为考察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和社会政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传统提供一个重要的背景。
Inventing Hui-neng, the Sixth Patriarch 豆瓣
作者: John Jorgensen Brill 2005
It was through the propaganda of Shen-hui (684-758) that Hui-neng (d. 710) became the also today still towering figure of sixth patriarch of Ch’an/Zen Buddhism, and accepted as the ancestor or founder of all subsequent Ch’an lineag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analyses the creation of the image of Hui-neng and the worship of a lacquered mummy said to be that of Hui-neng. Using the life of Confucius as a template for its structure, Shen-hui invented a hagiography for the then highly obscure Hui-neng. At the same time, Shen-hui forged a lineage of patriarchs of Ch’an back to the Buddha using ideas from Indian Buddhism and Chinese ancestor worship. The second half of the book examin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hagiographies of Hui-neng , how they evolv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ideas about authorship and the role of place. It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politics and the periphery in the growth of early Ch’an hagiography and the changing image of Hui-neng.
2016年1月15日 已读
借文中一句原话:“中世纪时期的官史和同时期的佛教圣徒传有很大的共同点。个人命运被有意识地放在一个类型形象的位置上。这些个人命运行使了一系列的职能,由此个人性格和个体性被静音了。”慧能的形象最早是从神会的故事里演变出来的,而当神会的地位逐渐提升之后,随着这个故事的传播,它的流变已经不再受作者自己所控制,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慧能的故事,便是带着某些宗教功能的圣徒传故事,而本书的目的,就是在于识别用于构造这个故事的各种元素,以及辨识这些元素被采用所依据的一些可能性的因素。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先师刘黎明在古代文学课上讲弗雷泽,讲左传,当时觉得这些观点高高在上,离自己很远,现在认真做这个课题的时候反而觉得合情合理,对史料掌握得越多,怀疑也就越多。历史是主观的。不知道这个答卷老师会不会稍微满意一些。
佛教 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