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ers~⭐ - 标记
如首无作祟之物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首無の如き祟るもの
8.2 (5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津田信三 译者: 张舟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1 - 8
媛首村坐落于奥多摩的深山幽谷中,秘守一族历代负责治理此地。在秘守家的婚舍集会中,刚满二十三岁的长男长寿郎必须从三位候选人中挑选出一位自己的新娘。然而仪式进行中,其中一位候选人惨遭杀害,而且尸体的头部不见踪影。最大的嫌疑人长寿郎也从现场消失。接下来,又出现了更多的无头尸体……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面向所有读者的挑战书就此发起!
2025年10月19日 已读
三津田信三还蛮会给读者下套的,就是第二起悬案未决这种看似摸棱两可的漏洞会让读者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到最后幕间才发现已经偏离真相很远了。个人阅读体验还蛮好的,甚至觉得比起之前看的一些本格作品要更有故事性一点,最后的三重反转也很惊艳,不过看完后续觉得编辑老师的批评也很有道理啊,头巾设计确实太俗套了。
替罪羊 豆瓣
Le Bouc émissaire
作者: [法] 勒内·基拉尔 译者: 冯寿农 2022 - 10
杀婴、投毒、天灾、瘟疫……这是中世纪作者笔下犹太人身上被烙印的罪名。他们是当时人们所集体憎恶的对象,是社会所敌视和驱逐的替罪羊。
从中世纪的犹太人集体迫害事件出发,勒内•基拉尔在本书中承继了自己先前著作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紧紧追踪贯穿人类历史古今的一种重要现象——迫害。他认为,人的欲望不是源自自身,而是源自模仿他人;人们只是意欲他人所意欲的东西。凭借此理论,基拉尔解读了不同人类文明的各大神话传说,从字里行间发掘出了社会多数人对少数人实施集体迫害的种种模式: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将矛头对准少数群体,通过消灭或者驱逐他们来消除危机。不论是远古神话还是人类历史,替罪羊的迫害牺牲一直是每个社会秩序的创建原则。
2025年10月17日 已读
看简介我以为是像《时间的女儿》一样的偏文本推理的内容,看了两章之后发现作者已经把一开始的犹太人完全抛到一边了,而且比起推理更像是和不在场的谁进行一场大辩论。“替罪羊”的概念虽然可能在作者之前没有人对其进行整理,但在文艺作品中还是有很多呈现的,其实看到前面就在想耶稣不就是个完美的“替罪羊”设定,但没想到后面三分之一的内容都在写福音书。我对作者提出的理论没有意见,也觉得这个视角很敏锐,主要是福音书和圣经这种象征和隐喻祖师爷级别的作品,其实解读出什么东西来都不奇怪,对文本如此细致的深究,反而显得太过笃定了。
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 豆瓣
Life & Times of Michael K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黄昱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整个世界肯定只有我才知道我在那里,我可以认定我已经失踪了。
------------------------------------------------------------------
在战火纷飞的南非,迈克尔·K踏上旅程,带生病的母亲回她乡下的家。半路上母亲死了,留下迈克尔·K一个人在这混乱的世界里,他身边是四处游走的残暴军队。迈克尔遭到了关押,然而他无法接受禁锢,决心要有尊严地活下去,于是逃了出来,去了一个谁也找不到他的地方……
2025年10月16日 已读
K的形象很容易让我想到《素食者》的主角,在文明以拯救肉体的形式去切割你灵魂的时候,你是否会温顺的低下你的头。不同的是《素食者》视角来自于文明社会的人,在其眼中主角是一个异类是一个需要被规训的角色,这本更多的让我们看到K的选择、K的顺从和无法顺从,是一个更加诗意和自由的视角。在K和别人说她母亲在社会中忙碌平庸的最后悲惨死去的一生,我想K的不顺从是否是一种反叛,但他的痴愚很明显无法支持如此复杂的概念,他的不合作更多的是来自肉体本能的对真正自由的渴望。
地粮·新粮 豆瓣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唐祖论 / 毛凤仔(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7
《窄门》是受禁锢之人的写照,
《地粮·新粮》却抛弃一切束缚、歌颂欲望,
几代青年的人生导师,伟大的叛逆者纪德,
将全副热忱灌注其中,
为灵魂寻找食粮,为生活决定方向,
为青年写就温柔又炽烈的心灵指南。
——————————
【内容简介】
“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
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二十八岁的纪德,游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在崭新的天地间写下《地粮》。
他狂热地表达生命的能量,想摆脱文学界的矫揉造作,宣称要让文学“赤脚踩在地上”。
六十六岁的纪德,用一生的思想食粮回应少作,时隔半生,再度谈论爱情、孤独、自由、欲望,
凝结成一段段沉思中的美丽箴言,命名为《新粮》。
——————————
【编辑推荐】
📃 “在别处推开的一扇宽敞的门”:启迪无数青年的划时代经典
这本纪德的散文诗代表作,刚出版时默默无闻,十年内仅售出500册,
却在之后的五十年间,逐渐成了几代人奉为正典的人生指南——
十八岁的“规矩女孩”波伏娃,兴高采烈地抄写下本书的段落,开启了对父权律令的反抗;
十六岁的加缪在阿尔及尔,突然领悟该书的精妙,发现了自己身上“不可战胜的夏天”;
少年时期的程抱一在抗战逃难的路上,从纪德的教诲中获得了追求理想的力量……
《窄门》是受禁锢之人的写照,《地粮·新粮》却抛弃一切束缚、歌颂欲望。
📃安德烈·纪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文坛伟大的叛逆者
纪德在小说作品中往往呈现个人面对家庭、宗教时的内心挣扎,
描写在传统道德的禁锢下,鲜活的生命走向凋亡的命运。
然而,在《地粮·新粮》这部难以定义的作品中,
他坦率地敞开自我,述说私密的欲望,展露令人震惊的诚实。
由此,他被传统斥为异端,被教会列为禁书作者,却获得了追求人性自由的青年的一致推崇。
1947年,纪德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以真诚、无畏的爱和敏锐的心理洞见,表现人类的问题和现况”。
📃“这是一本你读它时感到烫手的书”:温柔又炽烈的告白体散文诗
《地粮》是安德烈·纪德年少时壮游的见闻,由梅纳克、我、拿塔纳埃勒三人交替对话,
记录下自己旅途中的断想、彻夜宴饮的放纵、不期而至的相遇、村舍田间的野趣……
《新粮》则是他于晚年写下的续篇,不同于少年时代与大千世界的相拥,
这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精神世界的深入勘探——以自我为镜,折射众生。
📃资深翻译家唐祖论译本,捕捉诗的况味,传达纪德的文辞与精神
《地粮·新粮》是翻译家唐祖论自1958年被迫辍学以来所出版的第一本译作。
首次发表于1986年,此后多番再版,历久弥新;
为保留纪德散文诗的音韵美,字斟句酌,推敲诗意;
另有译者本人撰长文导读,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杰作。
📃生命的果实×布面精装×三面鎏金,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装帧,文库本珍品之作!
“生命的形象对于我就是一枚美味的果实,放在充满欲望的嘴唇边上。”
石榴在天上飞——象征永不落地的热烈野望;
布面精细压花·典雅纹样环衬·三面书口鎏金·胶版书纸不发黄——
特装级装帧,文库本定价,阅读便携,珍藏首选。
2025年10月15日 已读
地粮是一本纪德旅行路上的所见和所想,但纪德写的很有万物注我的味道,在开头和最后也是呼吁后辈不要从书里去体验别人体验,要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新粮则更多的是随想,看的时候又想到梅洛评论纪德的上帝不算传统意义的上帝,感觉纪德对宗教的想法有种自己的纠结。
符号 豆瓣
作者: 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张尧均 / 杨大春 商务印书馆 2023 - 6
《符号》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一些文章的结集,涉及语言、社会、理性、主体性等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通过这些文章,梅洛-庞蒂加入到了当时各种思潮的争论中,发出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角度的声音。这些文章主要有:“间接语言与沉默的声音”、“论语言现象学”、“从莫斯到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哲学家及其阴影”、“爱因斯坦与理性的危机”、“成长中的柏格森”、“主体性的发现”、“评马基亚维里”、“胡塞尔与语言问题”等。
2025年10月14日 已读
前三分之一部分是用直觉现象学的理论去阐述符号,绕不开的胡塞尔、索绪尔还掺了一些萨特。MP评哲人、文人的部分也很好看,总感觉有种平淡的刻薄感。后面的随谈部分因为实在不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式,看得不是很明白。这本莫里亚克出现的浓度意外的高,之前只看过他的小说作品,没想到在社会活动上也那么积极,从MP的视角去看莫里亚克还蛮有意思的。
计算机与人脑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冯·诺意曼 译者: 甘子玉 商务印书馆 1965 - 3
《计算机与人脑》是自动机(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材料之一。原书是冯·诺意曼在1955-1956年准备讲演用的未完成稿。著者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从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计算机的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书中的许多技术推论带有预测性,尚待今后实验研究及进一步探讨才能判断其是否正确。
2025年10月11日 已读
诺意曼比这本讲稿本身要有趣,讲稿的内容在今天看已经被讨论的很深了,并且因为诺意曼的身体原因,这个讲稿只能算是一个大纲和引子,但他提出的方向能被如此深入的研究,正说明了他的前瞻性。在现在这种知识爆炸的时代,做通识者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找对学科和学科的联系和方向可能才是真正的办法。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405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5年10月10日 已读
用质朴平实的语言串连起的一生,时代变迁的苦难就这样压在一个普通的妇女身上。最佩服的还是她有能力在晚年提起笔去回顾她母亲的一生,人真正的死去是在最后一个人忘记他的时候,这本书让她的母亲活在了很多人的心里。
马略卡之秋:万岁!马略卡 豆瓣
作者: [英国] 彼得·凯尔 译者: 尹珊 李迎 / 尹珊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编辑推荐】
“若诸事不顺,便以笑为良药。”
“马略卡的四季”这套书讲述了原住苏格兰的凯尔一家,因机缘巧合,偶遇西班牙马略卡岛一处农庄,决定就此移民海岛,开启以种橘树为生的故事。在异国他乡,一家人历险重重,开始人们口中“向往的生活”。
获奖旅行作家凯尔以其特有的英式幽默,让遇到的一切困难、意外、误会都多了一层都可以化解的轻松。读者可以在出国旅行受限的当下,拥有沉浸式替代性旅行体验,暂时放下打工人日常的内卷与内耗,跟着凯尔一家,去冒险、去体验,去西班牙的阳光海岛感受美好的大自然和美食,看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再元气满满地回归日常生活。
本书特别收录作家凯尔写给中国读者的信:“眼下,全世界都在努力从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的悲痛影响中恢复过来,人们有更多机会前往他们喜欢的目的地,也许国与国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情势,合作、信任、谦虚和相互尊重都更加重要。这听起来像是遥不可及的美梦,也许吧,但肯定是一个值得拥有的梦想。如果命运如此决定,这个梦想显然值得追寻。”
“马略卡的四季”系列共有四本,按故事发生顺序排列:第一季《马略卡之冬:雪球橘》、第二季《马略卡之夏:明日复明日》、第三季《马略卡之秋:万岁!马略卡》、第四季《马略卡之春:雪花满篮》。这本是该系列的第三本。
新锐设计师千巨万,搭配作家凯尔本人手绘黑白插图,合力呈现活泼可爱的马略卡风情。
小开本平装,轻巧便携;环衬选用清新日本和纸;内文纸柔软护眼,版式舒朗,翻阅流畅,升级阅读体验。
【名人评价及推荐】
凯尔的妙语连珠,点燃了这些欢快的故事。书中还穿插了关于小岛和岛上居民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信息量十足。
——《图书馆杂志》
马略卡岛令人激动。翻阅这本书时,冬天都要融化了。
——《苏格兰人报》
这本书就和凯尔在马略卡农庄上种植的橘子一样成熟多汁,为数量渐丰的移民回忆录增添了欢乐的一笔。这些故事讲述了重新开始一段人生的冒险与收获,让人难以抗拒。
——《书单》杂志
【内容简介】
在马略卡岛经营水果农场的凯尔一家,终于迎来了秋天……
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在马略卡又叫“冬春”。这时,彼得早已习得了西班牙人的松弛习性,妻子艾莉却再也看不下去,开始对他严加管教,彼得因此奋力挣扎。与此同时,这家人结识了岛上喝香槟的富豪阶级,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令他们大开眼界。然而,他们依旧脚踏实地。除蚊的醋澡、小岛上的美味菜肴、新老朋友在背后的支持,狗、驴、鹦鹉和金丝雀,这一切都令他们见识到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秋天:马略卡万岁!
2025年10月9日 已读
看前想这不是我会主动去看的类型,看完感觉确实如此。作者一家在马略卡比较琐碎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的日常,确实有人能从这种日常里获得疗愈吧,但遗憾我(暂时)不行。这本好像还是一个系列中的其中一本……
遥远的向日葵地 豆瓣
8.9 (113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花城出版社 2017 - 11
此书为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最新文字结集。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2025年10月7日 已读
李娟是在我舒适区的作家,每次看她的作品都很流畅很舒服,适口性非常强。这本散文集相较于她的牧场系列,有更多的她自己,她不再是那个带着笔的旁观者,你可以真切的看到她的不舍,她的微小的幸福,和无法回避的苦难,看到最后感觉那片一百亩的向日葵地仿佛是无边无际的,这样的生活好像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时间和意外永远是无法战胜的。
族长的秋天 豆瓣
El otoño del patriarca
9.1 (8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轩乐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6
《族长的秋天》运用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情节、排山倒海的句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萨尔曼•拉什迪
★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独裁者,而是一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安的作家,便可读到此书真正的含义。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自传性的元素凌驾于一切之上,它挖掘人类存在的最黑暗深处、并深刻地反应在他自己的灵魂上。——《马尔克斯的一生》
★马尔克斯身为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族长的秋天》,而不是《百年孤独》。因为它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他作品压缩在其中。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那么《族长的秋天》是他作品的中心点。 —— 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研究权威)
2025年10月5日 已读
很独特的行文方式,没有分段、整章文本都是由逗号进行断句,给内容增加很多的窒息感,看的时候感觉人都要被文字淹没了。一开始看就让我想到了略萨的《公羊的节日》,两部都是以独裁者为主体以群像描写为主的作品,但相较于公羊,马尔克斯的作品更多的是聚焦于人物的心理和人物间的关系,加上他风格显著的魔幻主义色彩,让人感觉吃了一吨幻彩菌子,公羊则更荒诞和黑色幽默,两本都非常的好看。
货币哲学 豆瓣
作者: 齐美尔 译者: 许泽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 9
在本书中,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试图通过货币这单独一个例证而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把生活最表层的现象与生活内部最底层的深邃之流和历史潮流联系起来,“在历史唯物主义底下构建一个基础,以便维持经济生活构成思想文化的起因这一解释的价值”,并张扬他所坚持的相对主义世界观。
2025年10月1日 已读
因为鲍德里亚去看的,说是这本对《消费社会》的启发很大,看完感觉确实很多《消费社会》里的观点是这本里的观点放大和深入,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变为可替代客体之间的关系、货币象征的其实是它的可替换性一类的,而且能看出不止鲍德里亚,还有其他的一些人也是有受到影响。但里面对其他文化的看法很西方主义,为什么会认为原始文明和其他文明就是落后的,齐美尔肯定是了解人类学的,我没想到在这方面的价值判断会是如此狭隘。
紫与黑 豆瓣 谷歌图书
Purple and Black
8.9 (99 个评分) 作者: [英] K.J.帕克 译者: 沈恺宇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收录了作者K.J.帕克的八篇中短篇小说:《紫与黑》《蓝与金》《以爱之名》《借人以图》《胜者恒强》《婴儿与洗澡水》《艺术家的肖像》《最熟悉的魔鬼》
《紫与黑》:曾一同年少轻狂的大学同学,如今一人加冕为王,一人坐镇边疆,书信往来间暗藏怎样的玄机。
《授人以图》:学院里功成名就的学术权威,缘何在学术欺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婴儿与洗澡水》:魔灵附身的王子,祛魔为业的修士,双赢还是死斗,这是个问题。
《胜者恒强》:籍籍无名的铁匠铺,突然有访客到来,要求打造一把最好的长剑,是阴谋还是巧合。
《蓝与金》:拦路抢劫的蟊贼,谋杀妻子的炼金术士,著作等身的作家……无数身份之后,他究竟是谁?
……
2025年9月25日 已读
文风独特幽默,剧情上反转很多,非常成熟的一本奇幻小说。但其实看完我个人还是有点失望的,这本短篇集里的主角无论是男是女,地位职业如何,都表现出一种模板化的性格,而且想表达的东西和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系统都太男频了(不过男性角色很homo又很好的弥补了这点。最喜欢的一篇是《胜者恒强》,中世纪铁匠加贵族小少爷,太好代了,《以爱之名》也蛮不错的,相对于其他几篇模板化的表达这篇算有突破。
时间贫困 豆瓣 谷歌图书
Happier Hour : How to Beat Distraction, Expand Your Time, and Focus on What Matters Most
6.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凯茜·霍姆斯( Cassie Holmes) 译者: 柳菁 / 万佳 中信出版社 2023
我们总以为,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所拥有的金钱多少。但其实现代人的不幸福感或者焦虑情绪,很多时候来自于没有自己的时间,这种“时间贫困”,让我们生活缺乏幸福感。
本书作者认为,每天能有2-5小时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最幸福的状态。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会让生活的满意度直线下降,但是过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也未见得能够让生活保持幸福感。要想获得更大的幸福感,我们应该将关注重点从金钱转移到时间上,并像金钱投资一样投资时间,
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时间管理案例和非常具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带我们一步步修正自己的时间策略,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更幸福、快乐的人生。
2025年9月22日 已读
这种方法论的书其实看最后的总结就行了,这类书现在分成两个趋势,如何最大成度的异化自己和如何坚持自我不被异化,我感觉自身的目的要比方法重要多了。看到书里对人们感到最快乐的方式做统计,大比例是一些社交和户外的活动,所以得出结论大家要去社交和参与户外活动,那那些小比例会对独处感到快乐的人就要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吗?统计学不是这样用的吧。
恶心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尔·萨特 译者: 桂裕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10
自一月份起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我都明白了。恶心从未离开我,我看它也不会很快离开我,但是我不再忍受它,它不再是疾病或阵咳,它是我。
刚才我在公园里。栗树树根深深扎入土中,恰巧在我的长椅下面。当时我记不起那是树根。字眼已经消失,与之一同消失的是物体的含意、用途以及人们在它的表皮上划出的浅浅标记。我坐在那里,低着头,微微弓着背,单独面对这个黝黑多结、完全野性的庞然大物,它使我害怕。于是我得到了启迪。
我喘不过气来。就在不久以前,我还未预感到“存在”意味着什么。
2025年9月21日 已读
萨特在书里所写的恶心,我认为就是意识到的存在本身的瞬间,那个不适宜不体面混乱的瞬间。这本以日记和观察作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以罗冈丹的视角去接触不同的角色,和别的作品不一样的是,这部作品聚焦的是罗冈丹察觉到这些角色不符合他们社会角色的那部分,那部分真实又让人恶心的真实。
长刀之夜 豆瓣
わが友ヒットラー
8.1 (39 个评分) 作者: [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一頁folio |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中文世界首译!一部以血洗血的戏剧,上场人物皆男人,以纳粹革命为背景,展现二十世纪的怪物希特勒
※重写这段历史,是因为它一头连接着二十世纪文明的本质,一头连接着人性黑暗的深渊
※把四个男人的长台词化作亚历山大体式的咏叹调,用语言推动情节,展现人类的悲剧宿命
内容介绍
“那打磨光亮的手枪和长靴,诉说着初醒的钢铁和皮革的新的饥渴。”
《长刀之夜》只写一夜之间的事——1934年发生的德国的“长刀之夜”,又称“蜂鸟行动”。希特勒因无法控制冲锋队的街头暴力并视之为对其权力的威胁,故设计除去了冲锋队及其领导者恩斯特·罗姆。
在《长刀之夜》中,三岛由纪夫以极具艺术水准的戏剧冲突,展示了这一夜里希特勒与罗姆之间的生死对决。在这本戏剧中,一头连接着二十世纪文明的本质,一头连接着人性黑暗的深渊;并于其中融入了所谓男性刚毅、热情,以及友情。最后,罗姆埋没于悲剧之死里,这就是人类的宿命。
2025年9月20日 已读
你在看戏剧的时候甚至能看到希特勒的史同!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但确实看出来三岛对这几个人的关系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政治人希无疑是高明的,非常冷静的利用罗姆的情感。不过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日语原文问题,内容看着挺日式缱绻的……
鲍德里亚访谈录 豆瓣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成家桢 2022 - 7
让•鲍德里亚是世界知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但在访谈者和听众面前,他又成了一位优秀的演说家,饱含热情与哲思地分享自己关于理论、现实、人生的看法。本书首次收录了涵盖他整个职业生涯的25篇访谈,时间横跨了从1968年到2008年这40年。这些访谈的主题广泛,既涉及《消费社会》《致命策略》《论诱惑》《拟像与仿真》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学术生涯、美国之旅、摄影实践等丰富人生经历,更涉及他对恐怖主义等当代话题的回应。我们不仅能在本书中一窥这位学者思想生涯的全貌,亦能与这样一位真挚而深刻的老友对话。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期刊中的访谈,可能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生动的鲍德里亚思想录。
— 关于本书 —
☆是访谈,更是人生游记
☆25篇真挚而深刻的访谈,40年批判而追寻的人生
— 关于作者让·鲍德里亚 —
☆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主义的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农民心灵的群山之子,炙手可热的学术之星,踏上旅途的流浪之人
☆深邃冷静的批判者,真挚幽默的受访人,人生长河的舟上客
— 编辑推荐 —
鲍德里亚是一位深邃冷静的批判者,更是一位真挚幽默的受访人,一位人生长河的舟上客。
作为批判者的他已为我们所熟知:他运用拟像、仿真、诱惑等概念,揭示了后现代世界中现实消失后的虚拟、冷漠和空无。当我们失去了独有的特性,失去了主体的感觉,他自己则把这种冷漠和空无作为策略,以便看到真正在运作的形式的浮现。这是他所独有的乐观主义。
作为农民之子,他继承了慵懒和反抗的习性。他没有走上一条十分传统的学术道路,亦在学院中拒绝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他开始玩跨界,玩摄影,又因一场心灵之旅在大洋彼岸声名鹊起,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偶像。“二十岁时是啪嗒学家,四十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五十岁时跨界,六十岁时成为病毒的与转义的。这就是我的整个故事。”
而这40年来的思想和人生,都由这位后现代大师在这25篇访谈中对你娓娓道来。
2025年9月19日 已读
我之前对访谈的认知是,从不同的提问角度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更好的去复述某个人的观点,但鲍德里亚的访谈不是这样的,访谈内容的易读度和他的出版书不相上下,而且因为提问导致观点更加的碎片化,所以在看这本前最好还是对他的理论有点基础的了解才行。如果只看鲍德里亚的作品,会认为他是一个对现代发展呈悲观态度的人,但在访谈里他声明他并不对当下的境况感到悲观,他对这些的看法首先去除了价值判断, 是以更冷静的态度去当这个旁观者。
谷歌图书 豆瓣
Disgrace
8.4 (24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 库切 译者: 冯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9
从来没有哪个作者两度获得布克小说奖,直到这本书出现。
------------------------------------------------------------------------------
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教授离了婚;他充满欲望,却缺乏激情。一段和学生之间的情事使他失业后,他遭到朋友的回避,遭到前妻的嘲笑,只好退居于女儿露西的小庄园。卢里教授的短暂拜访演变成一次长期的逗留——他试图在这一仅存的与他人的关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然而,一场难以想象的暴力事件迫使父女俩不得不面对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及新南非社会中复杂的种族状况。
2025年9月18日 已读
戴维对他的学生实施的暴力难道和歹徒对露西实施的暴力有多大的区别吗?或许差别只是用了更加文明和迂回的手段。戴维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欲望和自我,露西也是一样的,但她的做法则是去承受别人施加给她的耻辱,去偿还不属于她的罪。我不想对书里的人物进行价值评价,但这本书里的这种殉道士的牺牲还是让我感觉挺悲伤的。
帕佩撒旦阿莱佩 豆瓣
Pape Satàn Aleppe .Cronache di una società liquida
6.9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李婧敬 / 陈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当社会失去牢固的支撑,像液体般流动,
身处其中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 ∽ ∽
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于埃科去世一周后在意大利出版,是埃科生命中最后15年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思索,天马行空,妙趣横生,除却睿智的思考、犀利的评判,亦 有“老顽童”式的奇思妙想。

“帕佩撒旦阿莱佩”出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七歌冥神普鲁托,没有确切的含义,却令人联想起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契合这本书包罗的天马行空的话题。副标题“流动社会纪事”点明翁贝托·埃科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和评价。在流动的社会里,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作为支撑,是一个失去了所有价值和参照,没有归属感的社会。
∽ ∽ ∽
“ 埃科是一位人道主义者。面对人世,他的视野开阔而幽默……埃科证明了同一位作家可以取悦多层次的读者……看一个思路开阔、逻辑清晰的头脑,如何建立论点,或发表犀利的声音,是阅读本书的最大乐趣。此书是埃科对当代社会的荒诞与流动性的观察,有许多乐趣,亦有许多启发。”
——《出版家周刊》
2025年9月16日 已读
翁贝托在这本里批判推特的输出形式是没办法输出有内容的东西,但其实看完这本,感觉他的这些篇幅比较短小、记录一些临时的想法的文章,还蛮适合用当代的电子媒介输出的。内容上我个人感觉没有《带着三文鱼旅行》那本风趣幽默,这本更偏向于翁贝托对社会变迁的看法,做为一个活得足够长,且愿意去接受新事物的老人,他对手机媒介、图像输出的评价是很有前瞻性的,也讨论了“上帝已死”后的社会怎么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还有印象比较深就是对电子式文本保存时长的不信任,之前看到报道说0几年份前的网络新闻数据已经流失了80%多,这就是翁贝托说的前进就是后退吧。
堂吉诃德 豆瓣
Don Quijote
8.2 (6 个评分) 作者: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译者: 董燕生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6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堂吉诃德(全译插图本)》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最后他被化装成白月骑士的朋友打败,放弃行侠游历,回家不久后病倒。临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骑士小说之过。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堂吉诃德(全译插图本)》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由越使人感到难过。法国大作家雨果写道: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2025年9月14日 已读
西班牙版一千零一夜,原来日系轻小说的标题学的是堂吉诃德。现在看堂吉诃德和桑丘已经是很经典的人物原型了,很多其他作品也会有情节去戏仿,或者有角色去致敬。看原作感觉还是不一样的,第一部的时候感慨你们西班牙的美女真的像笋一样,满地都是,第二部结局则感受到了堂吉诃德除了他理想主义者之外的伟大,他愿意为自己的理想牺牲掉应得的一部分,负担起自己理想之外的责任,并且不拖累他人,这对我来说比他冲向风车的场景更有冲击力。
意义与无意义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梅洛-庞蒂 译者: 张颖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梅洛-庞蒂的《意义与无意义》收入梅洛-庞蒂于1945年到1947年之间发表的文章,共计十三篇,其中六篇来自梅洛-庞蒂和萨特联合编辑的言论阵地《现代》杂志。除序言外,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作品、观念、政治。“作品”部分有四篇文章,分别讨论塞尚绘画、波伏娃小说、萨特文学和电影艺术。“观念”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别涉及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计两篇)、形而上学、存在主义。“政治”部分有四篇文章,题目分别为《战争已经发生》、《为了真理》、《信仰与诚意》、《英雄,人》。本书之价值在于:首先,本书集中体现了梅洛-庞蒂早期思想的全貌,包括美学、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思想,也直接反映出当时法国哲学界的焦点所在。另外,近年来,侧面记录二战时期巴黎知识分子思想和活动状况的译著,在我国颇为流行;相比之下,像《意义与无意义》这样由当事人直接表达当下思想状况的书籍,应该是更具史料价值。
2025年9月9日 已读
MP锐评合集,最喜欢的是里面评《女宾》的那篇。感觉MP评的还是蛮克制的,以及老师你好喜欢萨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