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ers~⭐ - 标记
大法官金斯伯格 豆瓣
Ruth Bader Ginsburg : A Life
作者: [美]简·谢伦·德哈特 译者: 董孟渝 中信出版社 2023 - 7
金斯伯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于2020年9月18日因病去世,引起全球关注和广泛报道。这不仅因为金斯伯格一生的卓越贡献,还因其司法立场对美国政治版图和社会运动的深刻影响。金斯伯格是出类拔萃的法学家、法官、律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锋人物。面对历史的惯性、社会的成见、判例的束缚,她披荆斩棘,通过切身行动,一步一步改写了美国司法史,改变了美国女性地位,也为其他社会边缘群体的平权做出非凡贡献。金斯伯格是司法正义的代表,其坚韧传奇的一生使其成为国民偶像和文化符号,广受尊敬与推崇。同时,金斯伯格也因为其鲜明的立场与“异见”而受到不同政见者的批评,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本书结合15年的长期研究、访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述了金斯伯格的生平,以史学家的洞见、通俗流畅的文笔,展现了美国社会和司法机制的变革,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生经历对金斯伯格人格和毕生信念的塑造。作为一名女性犹太裔大法官,金斯伯格前无古人地成了青年争相追捧的时代偶像,她对司法正义的追求最终成为一种社会精神长存于世。
2025年1月15日 想读
桑塔格传 豆瓣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本杰明·莫泽 译者: 姚君伟 2022 - 10
○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巨著
○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齐声力荐
○ 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传主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媒体推荐】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反应迟钝、令人发狂,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 的作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
2025年1月15日 想读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2025年1月15日 想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豆瓣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Life
作者: [英] 林德尔·戈登 译者: 谢雅卿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3
林德尔·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尔·戈登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 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
原书最初出版于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从新世纪的女性主义视角做了修订。中译本译自2006年修订版。
☆“敏锐而新颖。”
——赫米奥娜·李(Hermione Le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极富洞见之作,极大地增加我们对伍尔夫的了解与理解。”
——《伦敦杂志》
☆“林德尔·戈登一定是我们时代最有成就的文学传记作者之一……杰出而振奋人心……绝佳地论述了这个女人(伍尔夫)和她的艺术。”
——《英国书讯》
2025年1月15日 想读
诗人 豆瓣
The Poet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康奈利 译者: 简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诗人》是一部诗意与惊悚交缠的经典推理小说,16项国际推理大奖得主迈克尔·康奈利代表作 。
★充满诗意的诡计带来烧脑的阅读体验:诡谲的诗句里藏着解谜线索,逻辑缜密的反转不断发生,持续到合上全书的那一刻。
★这是一部上升到纯文学的推理小说,开篇即经典,超越类型小说束缚:死亡是我的领域,我借它谋生。我一直小心翼翼,与它保持一臂之距。
★斯蒂芬·金隆重推荐:我从不轻易使用“经典”这个词,但我相信《诗人》会成为经典。《诗人》是一部真正的小说,为读者带来典雅朴质又回味无穷的阅读乐趣。
★《洛杉矶时报》评价:迈克尔·康奈利终将与爱伦·坡一起,被摆在“文学”的书架上。
★获安东尼奖(世界推理迷大会年度最佳小说),黛莉丝奖(美国独立推理书商协会年度畅销书),尼禄奖。
――――――――――――――――――――――――――――――――――――――
内容梗概:
我的双胞胎哥哥肖恩在车里中枪身亡,现场留有一行谜一样的诗句:“游离于空间之外,超脱时间之际。”肖恩是重案组警探,出事前在查一桩凶案,但迟迟没有进展。警方说他承受不住压力,最终自杀。
我震惊难过,却只能面对现实。身为记者,我决定写一篇报道作为祭奠。为了解导致警察自杀的原因,我浏览相关报道,突然发现半年前另一桩警察自杀案的现场同样留有诗句:“从惨白的宫门咆哮而过。”
我的心猛地抽紧了,内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死死攥住。我再也看不进任何东西,眼前只有出自同一作者的这两行诗句。
2024年12月29日 想读
男人其实很忧郁 豆瓣
作者: 泰瑞斯·瑞尔 译者: 黄汉耀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男人坚强勇敢的外表下其实也有压力,创伤和脆弱带来的忧郁,只是传统教育使他们为了自尊和羞愧而把忧郁深藏在心里。隐藏的忧郁不会消失,只会带来双重瑕疵:忧郁和身体疾病、酗酒和药物上瘾、家庭暴力和亲密关系挫败、工作狂和厌倦职业生涯……
“忧郁”在男人之间,是一种沉默的传染病——男性对他们的家庭、朋友,以及自己,隐藏自己的情况,以避开“没有男子气概”的忧郁困境。我们所能想到的一些典型男性困扰——不易建立亲密关系、工作狂、酗酒、虐待行为、暴躁一就是他们想要躲避忧郁的企图。而且,这些企图只会伤害男人所爱的人,同时把不良的状况传承给他们的子女。只有当我们穿越废墟,直面忧郁,治疗自己,恢复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站立起来。这就是美国知名作家、心理专家泰瑞斯·瑞尔想告诉我们的东西。书中的分析和技巧男人和女人都应该读一读。
2024年12月27日 想读
花近江國 (套書)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5 个评分) 作者: 孔恰 留守番 2018 - 8 其它标题: 花近江國
花近江國 (套書)
那年屈方寧十五歲,錫爾族來的小奴隸。紈褲們只道他是男寵,卻不知小少年暗地裡細心安排,為的是與北方草原叱吒風雲的至尊霸主:御劍天荒的一場相遇。

少年向他學到天下最好的箭術,也向他討教什麼是無望的愛情;少年心機深沉,初識情愛;他有情又似無情,不識情愛。

在一次又一次的熾熱纏綿中窺見深可見骨的絕望,橫亙兩人間的愛與愛、國與國,終要混為一談。

描繪北方草原諸國之間的爾虞我詐,局勢倏忽變換;亂世之中,看他們大愛大恨,相愛相殺,難分,難捨。

----

耽美古風最高成就
此生如果只看一部小說
必讀 孔恰 作品
2024年12月27日 想读
邱妙津日記(上下)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 编者 赖香吟 印刻文學 2007
「自己一定要寫作,如果不寫作或太久沒寫作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我生活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要寫作。」──邱妙津,1994.01.16
對這一代未及深思愛與死的真諦的文藝青年們來說,《邱妙津日記》提供的,不會是件懷舊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朝聖的座標,以及面對誠實之愛的靈魂練習本...
如果沒有付印,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像一個漸褪的夢,教人無法判清倒底發生過什麼,又是因為什麼而錯愕驚醒。讀著這份日記,我們越來越不能分辨:邱妙津是真正的活過了,抑或真正地被自己從這世上註銷了?一切就是那樣發生過了,所有事件的痕跡卻越發難以被定義,被記憶。在日記中,越是看著她親手埋葬了青春,越是感到青春靈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長夜,她的日記竟像是她自己唯一的商量對象。
彷彿從未有餘波盪漾似的,她去世竟然已經十二年。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所有震驚於她戲劇性死亡的青春靈魂或許曾經想像這個彷彿夠遙遠,夠客觀的時間數字,足夠她們去恢復,去解謎。孰知白駒過隙,還不夠喘上第二口氣。彷彿邱當年無法趕赴的,前景無限的時間尾端,一下子追上來,把一切感受都終結了。時間重新啟動,錯愕也重新啟動:都倒錯了,難道不該是作品先於作者先成為逝者?
這些筆記本,嚴格工整的鉛筆字跡,慎重其事、密密麻麻──何等豐盈而沉重的逝者記憶──這些或將成為她們這一代人最後的手稿。
物傷其類。有一代人註定在進入她日記時感到焦慮而猶豫,甚至被恐懼攫奪,不知道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對這世界,對愛人,對自己,究竟該無情還是多情?
關於一個早夭的作家,這些未帶走的筆記本於她作何意義?無人能料想。在如今這個私密心情身世都逐漸習慣於以鍵盤輸入、網路承載流布的國度,這批遺稿反倒更像是被虛構出來的怪物一般──這也引人遐想猜疑:若邱未死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批手稿而非網誌文章?網路能即時回應(或被打擾)的特性是否有可能為她的死亡帶來一線轉機?若果真如此這批日記手稿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內省深度與純粹?
無法得證。彼時她的心思彷彿已在幽冥之境,一本本筆記本則宛如劫後餘生──是愛的禮物,未竟的生命責任,等待祭司解讀的天國書信。這些日記內容,像一組組求救或告別的密碼,在記憶縫隙間載浮載沉,溫柔地行過情緒幽谷,有時卻也百般嚴厲檢驗著邱自己的藝術志向與餘生。
關於她,意識底層倒底是什麼樣的景觀,十多年來,沒人能看得真切明白;但卻讓人窺看後以為自己會變得強韌,更懂得那些幽微的悲傷。
人們會看到:這批日記經歷的七年期間,激情的星火燒盡,灼痛地熄滅了,繼而籠罩的是更大的黑暗。記憶彷彿鎖入一個透明密封罐,能清楚地被凝視,卻道不出任何感覺。與任何人都毫無關係。
邱妙津去了遙遠的地方──我們卻還在路上。
*GO>邱妙津專輯企劃。

●每次上中興號跟爸爸或姊姊揮手,心裡那種不忍,他們哪裡知道他們又要把他們的女兒妹妹送去過什麼樣地獄般的生活。姊姊問我「把自己逐到那麼遠的地方,真的是為了理想嗎」,放逐,真的放逐,我說台北和巴黎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放逐,有家歸不得的放逐。──1990.01.03
●這世界太寂寞也太冷寞,什麼樣的文章都有,就是沒有談論關於如何活著的東西,文學不就是訴說關於「如何活著」的事。(寫幾本書,有一個人可以愛)。就是這樣,人生只維繫在這個東西之上,其他的很難使人活下去。──1992.05.31
●爬上去,再利用寫作爬上去,埋頭苦寫,不相信你無法瞭解世界。生命的挫折正好有助於埋頭苦寫,不管世界。──1992.06.26
●死亡和瘋狂都沒什麼好害怕的,它們只是內心的幻象,我可以用更大的愛克服它們的,儘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與折磨,我還是要述說愛是不滅的。──1995.04.14
●早從相識之初,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我印象深刻,嚴肅、專心、不被打擾、宛若儀式的完成,無論歷經怎樣的遷徙變動,她總把這些日記帶在身邊,我知道,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她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把驚人的誠實、熱情投洩在這裡。──賴香吟(編者)
目錄
★1.1989年日記(69篇)
★2.1990年日記(98篇)
★3.1991年日記(90篇)
★4.1992年日記(30篇)
★5.1993年日記(18篇)
★6.1994年日記(40篇)
★7.1995年日記(58篇)
2024年12月27日 想读
天地不仁 Eggplant.place 豆瓣
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Humane: The Problem of Evil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作者: [美] 方岚生 译者: 林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 - 1
内容简介:
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这个问题在早期中国与在今天一样真实。
方岚生以恶的问题为线索,追踪了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在那个充满冲突和分裂的时代,为寻求人类与世界的和解所做的努力。方岚生对《墨子》《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等战国时期主要哲学著作进行了丰富而独具匠心的解读,揭示了复杂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并展开了颇具启示性的比较分析,有力促进了早期中国思想家与西方学者之间的跨文化对话。
编辑推荐:
· 对于理解早期中国思想不容忽视的杰出之作
· 恶的问题挑战你对为什么好人遭殃的既有认知
· 终极思考,先秦诸子如何丈量我们与恶的距离
· 跨越中西,展示战国思想的深刻性和多样性及其与西方哲学的联系和差异
2024年4月21日 想读
以想象创造世界 Eggplant.place 豆瓣
CONVERSATIONS ON WRITING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 [美] 大卫·奈门 译者: 邢玮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4 - 3
世界科幻小说大师厄休拉·勒古恩访谈录
于词语中发现意义,用想象发明生活
◎ 编辑推荐
本书获“轨迹奖”最佳非虚构奖
是想象力塑造了我们
本书是厄休拉·勒古恩与作家大卫·奈门的访谈录,也是勒古恩生前最后的访谈录,在如棱镜般折射出丰富思想光路的对谈中,我们得以看见“文字巫师”“科幻教母”标签背后真实可爱的厄休拉·勒古恩。
谈小说、诗歌、写作方法、文学批评……谈父权制,谈被消失的女作家,谈女性迈入经典作家行列的艰难;谈赶时髦的写作,谈严肃文学作家的偏见;谈写作者的微小工作,也谈文学对人的巨大意义。如同老友会晤般,在坦诚、轻松而富有机趣的对话中,与厄休拉·勒古恩聊聊文学与人生。
厄休拉·勒古恩身为作家能脱颖而出,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她能借由想象,探索人类如何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现在,她将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需要想象我们想要的世界,并创造相应的语言、文字去承载这一梦想。这是我们纪念她最好的方式。
◎ 内容简介
晚年的厄休拉·勒古恩与大卫·奈门合作为读者奉上了这部精彩绝伦的访谈录。在三次关于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的专题对话中,本书清晰地展现了勒古恩的创作理念和文学观点。访谈中的厄休拉·勒古恩真诚而坦率,她对伍尔夫、托尔斯泰、萨拉马戈、托尔金等作家的作品不吝赞美,也毫不避讳地谈到了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部分严肃文学作家之间的歧见。她向年轻作家提出了写作建议,也批评了抑制想象、忽视女性作家作品等文学和社会问题。与采访者的合拍使这部访谈录折射出勒古恩思想的光芒,照亮了后人通往理想的写作之路。
2024年3月28日 想读
魔术师 豆瓣 Eggplant.place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4
*《大师》《布鲁克林》作者科尔姆·托宾最新长篇力作
* 英国弗里欧文学奖获奖作品
* 入选《纽约时报》2021年十大历史小说
*《华盛顿邮报》《时尚》《华尔街日报》《彭博商业周刊》年度图书
……
还原一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
跨越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令人眼花缭乱的家族史诗
真正的艺术家能否像其他人一样生活?
……
◎ 内容简介:
《魔术师》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拉开帷幕,男孩托马斯·曼在那里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年轻的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他被慕尼黑最富有、最有教养的犹太家庭吸引,娶了这家的女儿卡提娅,生了六个孩子。
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最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托宾精心打造了一个复杂但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形象,他一生都在与自己内心的欲望、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动荡时代斗争。
……
和科尔姆·托宾所有了不起的作品一样,《魔术师》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杰作——好读,渊博,充满世俗烟火气,会意,完成度高。
——理查德·福特
《魔术师》是了不起的杰作。读完你会相信,曼本人也会赞同这一看法。
——约翰·班维尔
当代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像科尔姆·托宾那样深刻而优美地用小说表现艺术创作,也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像科尔姆·托宾那样很好地表现想象与欲望的纠葛……读他的作品是我们的文学能提供的最深刻的乐趣之一。
——加思·格林韦尔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托马斯·曼人生中的私密部分和关键部分得到了巧妙的平衡。故事中的这个男人,成年后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书桌旁,或是与妻子饭后散步度过。就是从这种静止的生活中,托宾塑造出一部史诗。
——《卫报》
《魔术师》不是传记,而是一部艺术作品,是对一个变革世纪的情感反思,聚焦了一个努力站稳脚跟但被变革之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人。
——《泰晤士报》
2023年12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