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山楂树之恋 豆瓣
所属 作品: 山楂树之恋
7.2 (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 9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2011年4月8日 已读
世界观人生观没有解决好,在革命的宏大叙事下你那些内心小斗争显得那么幼稚~
小说 文革 爱情
许三观卖血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8.8 (9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煮酒探西游 豆瓣
西游记未解之谜 所属 作品: 煮酒探西游
8.1 (36 个评分) 作者: 吴闲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 8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
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
1.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连玉皇大帝、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可为什么后来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呢?
2.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取回经来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真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吗?
3.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完全可以飞到西天把经书取来,为什么还要慢慢吞吞地走过去呢,难道不嫌麻烦么?
4. 孙悟空被关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49日也没有烧死。可为什么差点被红孩儿吐的一把火给烧死了?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那么,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呢?
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呢?
7. 唐僧既然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他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8. 妖怪们为什么都盯着要吃唐僧肉?他们究竟凭什么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妖怪对此产生怀疑呢?
9. 妖精抓到唐僧后,总是不急着吃掉,他们究竟在等什么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急性子抢了就咬一口吃的?
等等。这么多的矛盾、硬伤,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比比皆是。作者解释得了吗?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西游记》的作者会有那么弱智吗? 我们通观西游记全书,发现这些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笔误,而分明是作者重点刻意描写的对象。
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作者在有意巧设机关,故意写出一个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西游故事,为我们出了一个天大的“谜语”,就看我们是否能够猜中谜底。
作者的布局功夫之高,乃世所罕见。其实,解谜的“玄机”就隐藏在小说《西游记》的原文之中。这些矛盾都是有解的,只是多数读者都没有认真看而已。
我们把全书中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起来看,都可以根据原著所给出的依据,而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
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下面,我将采用逻辑推理的手法, 重新解读《西游记》。
暴风骤雨 豆瓣
所属 作品: 暴风骤雨
作者: 周立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
《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白大嫂、刘桂兰等贫苦农民的可爱形象。热情、开朗但又爱吹牛、好面子的赶车把式老孙头的形象尤为丰满、鲜活。在对这个人物塑造上,作者显然受到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老孙头与舒卡尔老爹在气质、脾气、性格上,是多么相似!同样,对恶霸地主韩老六及其狗腿子韩长脖等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极有力度,不落俗套。
1946年,东北战场上,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5个多月的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但在美帝国主义所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暂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了在东北广大农村里站稳脚跟、巩固后方。我军在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同时,抽调2.5万名干部下乡,“到农村中去到群众中去”,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掀起了一场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暴风骤雨,为我军将来转入全国反攻创造条件。
沿着瞭望塔 豆瓣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6.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本书的主人公如下:
约翰•列侬、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詹尼斯•乔普林、邓丽君、小野洋子、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雷金、崔健、张蔷,以及王菲。
他们将共同完成这次寻找美好世界的“奇幻旅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故事,是所有曾经年轻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为理想他们曾无所畏惧也曾彷徨失措,他们共同经历过生死,情义比什么都更重要,总有人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在风平浪静之后,总会迎来神清气爽的一刻。
北京法源寺 豆瓣
所属 作品: 北京法源寺
8.3 (51 个评分)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 8
《北京法源寺》是作者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是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北京法源寺》在小说理论上,有些地方是有意“破格”的。有些地方,它不重视过去的小说理论,也不重视现代的,因这它根本就不要成为“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也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所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该赶快“过桥”的,也就不多费笔墨,该大力发挥的,也不避萧伯纳一《一人演说》之谶。
地铁 豆瓣
所属 作品: 地铁
6.7 (48 个评分) 作者: 韩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地铁》为一部都市悬疑、惊悚和幻想类作品,被喻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全书分为五个独立中篇,彼此间有隐藏的线索交叉,因此也可视为分段式长篇。《末班》,一个老人在搭乘地铁回家途中,发现从隧道深处出现了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老人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惊变》,地铁没有像往常一样靠站,而是一直不停地疯狂行驶。一个青年打破窗户,想爬到车头处看看究竟。在经过一节节车厢时,发现里面的人们正在发生各种变异……《符号》,地面上的城市看似正常运转,但似乎整个世界只是一个实验场。一个男孩儿深入地下,试图揭开这个秘密。《天堂》,人类已完全在地底生活,而老鼠似乎正在成为人类生存下去的引路人。《废墟》,地球已经由外星人接管,两个少年男女被秘密派回地球,以寻找先辈遗留的重要机密。这机密就藏于废弃的地铁世界中。而在外星人的地球指挥中心里,答案似乎远比想像的复杂。
我是一朵飘零的花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房忆萝 现代出版社 2008 - 7
《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作者自述:当年的知青,其实还是享有城市人的某些特权,但现代的这些打工者,辛辛苦苦,换来的仅仅是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是这点血汗钱,还要将大部分寄回家,给年迈的父母支撑家庭,给幼小的弟妹读书学习;他们整天与机器为伴,在流水线上忍辱负重,被动地、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生存的艰辛与磨难。更可悲的是,虽然他们谦卑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囿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被人忽略和漠视。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亲历并目睹了无数打工者的痛苦、无奈,甚至是悲惨的遭遇,个中滋味实在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我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记录下来!我的这篇自述,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原生态打工者的生活写照!它是这个群体为当代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真实见证:若干年后,当人们赞美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腾飞时,不要将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2006年曾被称为“天涯第一帖”的长篇网络纪实连载《我是一朵飘零的花》(原名《东莞打工妹生存现状》,《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几经波折最终出版。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台北人
8.9 (414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豆瓣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所属 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5 (11 个评分) 作者: 尼.奥斯特洛斯基 译者: 梅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3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工程浩大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该文库由200种图书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
2011年7月10日 已读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的,我们为谁自居为一名革命者,穷人!
名著 小说 文学 苏联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所属 作品: 黄金时代
9.1 (42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白银时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白银时代
8.6 (12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7 - 5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
天命 豆瓣
所属 作品: 天命
7.1 (44 个评分) 作者: 钱莉芳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 - 9
上至尧舜,下迄周秦,皆有史料留存,为何商朝六百年统治,历史却几近空白?
世传孔子删《诗》,然而又有谁知道,孔子删去的,正是他所窥破的这个世界的真相!
十日并出,洪水肆虐,北海归墟,天命玄鸟……远古时代,一次次拯救这个世界的神祗族,究竟来自哪里?
大汉,长安城北,柏梁台离奇失火,曾招来李夫人魂魄的石镜失踪,而石镜上的文字,竟出自普天下儒生都读过的《诗经》!窃镜的郎将卫律潜逃至匈奴,获封丁零王。
随后,栘园厩总监苏武,突然被皇帝征召加封,出使匈奴!殊不知,他真正的命运之轮,自此开始缓缓转动,并将把他拖进一个极其庞大、离奇到难以置信的事件中去……
隐秘在石镜铭文背后的真相逐渐露出庞大的身影,卫律最终能否看透至高无上的天命?孔府古简中的“受命者”会在这个时代出现吗?大汉的命运究竟如何?历史之轮,正在徐徐转动……
动物凶猛 豆瓣
所属 作品: 动物凶猛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动物凶猛》为“九元丛书”中的一本,就选录了这篇小说以及他的另一中篇小说《许爷》,喜欢他的朋友不妨来读一读!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在1990年代,王朔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电影。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书中的他渴望战争,希望成为英雄。
The Time Traveler's Wife 豆瓣
所属 作品: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9.3 (6 个评分) 作者: Audrey Niffenegge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4 - 5
A most untraditional love story, this is the celebrated tale of Henry DeTamble, a dashing, adventuresome librarian who involuntarily travels through time, and Clare Abshite, an artist whose life take a natural sequential course. Henry and Clare's passionate affair endures across a sea of time and captures them in an impossibly romantic trap that test the strength of fate and basks in the bonds of love.
牟氏庄园 豆瓣
所属 作品: 牟氏庄园
作者: 衣向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
小说《牟氏庄园》以民国最大的地主、山东栖霞的牟氏家族为原型,既写出了地主阶级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趋势,又将以地主阶级为中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丰沛的感情描绘得鲜活动人,不乏对地主阶级的重新审视。作品情节紧凑,收放自如,可读性较强。
碧奴 豆瓣
所属 作品: 碧奴
6.8 (30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重庆出版社 2006 - 9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孟姜女是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当时,皇帝为了阻止外敌入侵,抓走了所有青壮年去修建长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立志要为丈夫送去冬衣御寒。在得知丈夫已经埋骨于长城之下而自己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时,她放声大哭,以至于天地变色、长城为之而崩塌。
在《碧奴》中,苏童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The Reader 豆瓣
所属 作品: 朗读者
8.4 (9 个评分) 作者: Bernhard Schlink 译者: Carol Brown Janeway Vintage 1999 - 3
《朗读者》演绎被禁忌的罪责之爱,采用关乎人性的严肃题材,贯穿全书的却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朗读者》被列为年度好书口碑之选。同名影片荣膺金球奖,并获奥斯卡五项核心大奖提名。
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伯格说:因为她感到羞愧。伯格是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的,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
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程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本书封面采用了艺术纸印银和烫银以体现书的情调和品位;装饰性腰带则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据悉,本书特地选在岁末年终推出,是想在承前启后的时刻,以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启动新年的感动与思考。(随书附送朗读版光盘)
少年伯格与比他大21岁的女人,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情。他很久以后才知道,汉娜曾经身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后者宁愿坐牢也要保守一个秘密……
朗读,是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它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
Editorial Reviews
Amazon.com
What is the nature of guilt--and how can the human spirit survive when confronted with deep and horrifying truths?The Reader, a hushed and haunting meditation on these knotty questions, is sorrowful and shocking, yet leavened by a deep love story that is its heart. In postwar Germany, young schoolboy Michael (German actor David Cross) meets and begins a tender romance with the older, mysterious Hanna (Kate Winslet, whose performance is a revelation). The two make love hungrily in Hanna's shabby apartment, yet their true intimacy comes as Michael reads aloud to Hanna in bed, from his school assignments, textbooks, even comic books. Hanna delights in the readings, and Michael delights in Hanna.
Years later, the two cross paths again, and Michael (played as an adult by Ralph Fiennes) learns, slowly, horrifyingly, of acts that Hanna may have been involved in during the war. There is a war crimes trial, and the accused at one point asks the panel of prosecutors: "Well,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t is that question--as one German professor says later: "How ca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ermans come to terms with the Holocaust?"--that is both heartbreaking and unanswerable. Winslet plays every shade of gray in her portrayal of Hanna, and Fiennes is riveting as the man who must rewrite history--his own and his country's--as he learns daily, hourly, of deeds that defy categorization, and morality. "No matter how much washing and scrubbing," one character says matter of factly, "some sins don't wash away."The Reader(with nods to similar films likeSophie's ChoiceandThe English Patientdares to present that unnerving premise, without offering an easy solution. --A.T. Hurley
原鄉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德威 / 黃錦樹 麥田出版公司 2004 - 11
族群問題既然其來有自,我們就必須誠實面對。
族群問題既然不會輕易消失,我們就必須隨時反思,一再辯論。

讓作家們親身訴說半個世紀以來的族群經驗!
賴和、呂赫若、鍾理和、葉石濤、陳映真、李渝、林海音、朱天文、許銘義、田雅各、阿女烏、李永平、賀淑芳、黃錦樹

時過境遷,一百五十年後的新台灣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來時之路。我們今天談族群問題,眼界所及,無非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傷痕。舊政權所刻意要掩蓋的,正是新政權所刻意要揭發的。然而歷史的瘡疤一旦揭開,我們就應該有勇氣直搗病根。原來在外來政權入侵、形成「敵我矛盾」之前,島上已經勇於發掘「內部矛盾」了。

這是難堪的弔詭,但我們無從規避。也只有如此,面對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的一頁族群史,我們才能叩問: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心手相連、狂愛台灣,族群問題前帳未清,後帳又來,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原鄉本能,還是為政者有心栽培的暴力種子?是地域和血緣的宿命,還是文化、國家政治建構的後果?是迎向大和解的前題,還是繼續鬥爭的資本?--王德威

特定族群的文學選對應的是特定族群被邊緣化,甚至被「代表」掉或被抹除掉的危機感。

這種眾所周知的危機感,它的基本指標是族群膨脹成了體積龐大首要的關鍵詞。隨著解嚴後十多年的「本土政權」的積極的(廉價)操作,愛台灣╱愛中國、本省╱外省、本土╱非本土、真台灣人╱假台灣人……這樣的二元對立的敵我劃分從總統到地下電台賣假藥的主持人都掛在嘴上藉以裁決他人以期讓本土政權永續持有時,族群幾已成了魔咒。

這部選集既名為《原鄉人:族群的故事》,當然不會是特定族群的選集,也不會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文學標本選。一方面關切的是族群關係(各族間的族群互動),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藉由選文的範圍,擴大整個問題的思考架構,放寬歷史視野,簡言之,是把範圍擴大到從日據到馬華,後設的思考所謂族群。--黃錦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