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
工业化时代的诗与歌 豆瓣
7.8 (18 个评分) 张广天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0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在新纪元来临之际,我们谨以此集献给切·格瓦拉和一切劳动人民的英雄。切·格瓦拉是当代世界杰出的解放战士,他曾经是古巴革命政权的缔造者,后来又去玻利维亚丛林打游击,最终英勇牺牲,时年39岁。

格瓦拉之于美帝国主义,令人想起二千年以前的耶稣基督之于罗马帝国。这个飘扬着星条旗的新罗马帝国,它的铁蹄所到之处,被践踏的正义和弱小的声音,正在越过傲慢与偏见的日落黄昏的余晖,呼唤着未来的新人新天地的出现,而格瓦拉正是追求者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以下的这些歌曲不同于舞榭歌台的欢娱,也不同于时尚风流的矫情,它们发自这个工业化时代底层劳动者的心灵,是当代的民间音乐。然而,假如我们希望从这些歌声里玩味所谓原生态的里巷村野的自然,或者想要欣赏被压迫者的呻吟和血泪,那么,我们注定是要失望而去的,因为,革命的音乐早已经脱离了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樊笼,在今天正以自觉改造的面貌登上人民的舞台。

我们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达成如下共识:人民的美学,是创造和智慧的美学,它根本上与低级趣味的模仿和耍弄小聪明的投机取巧相对立;在音乐上,它表现为质朴、流畅和根深蒂固,绝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糜吟烂唱和音色崇拜;它排斥生理和感官的愉悦,反对声色的效果,却着重于意义;一切压迫时代认为是音乐的东西,也许从我们这里已经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我们一致认为,人民的音乐,高尚而不高雅,通俗而不庸俗。

最后,向一切支持我们事业的工农兵和他们值得骄傲的子弟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向沈关木先生、韩德强先生和萧喜东先生等朋友致谢。
如果我必须死一千次:台湾左翼纪事 (2007) 豆瓣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导演: 王育麟
其它标题: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 If I Have to Die 1000 Times - The Story of Taiwanese Left-Wing
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五○年代的台灣左翼青年,曾用生命與鮮血護衛理想,寫下這個土地最令人動容的故事,但他們卻被徹底被抹除痕跡。在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導演另闢蹊徑,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魯達靈性的詩歌,在荒地上重新書寫一遍歷史。
「這個片子的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 ─王育麟
【導演的話】
影片開始的一段話,石先生說到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乃至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原因。我想這是第一次,因為被拍者的真情流露,弄得眼濕鼻酸,在現場幾乎沒法繼續工作的少有經驗。
當場拍完這段,心裡就坦然多了,拿這一段話當開頭,這個一直懸在半空的影片架構的大概脈絡就清楚了。
當然那個年代提到的大多數人,不是已經作古便是下落不明。同時白色恐怖時期的影音甚至文字資料取得極為困難。所以這片子用大量的劇情重演幾乎是不得不然的作法。
再況且這十多年來做過的片子,提到光復初期簡國賢的舞台劇「壁」已經有好幾次了。那天剪接完,夜裡騎車回家的路途上,我一直跟自己過不去,想著這次一定不能再只是念乾稿帶過,這樣真的太對不起簡先生了。
終於在回到家前的最後一個轉彎,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用布袋戲演出舞台劇的辦法或許不壞,結果最後也就真的執行出來。我想這是製作這片子整個過程中,最讓我小小自得的地方。
這片子入圍台灣好幾個影展,因此網路上留下許多毀譽參半的影評,有過譽到讓我臉紅的,也有批評到我都開始討厭這個混蛋導演的。但不管哪一種,希望都能讓我再心平氣和之後,能夠虛心反省。
另外劉梓潔小姐,對音樂的直覺甚強,片中的配樂靈感多得自她的幫忙,不敢掠美,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