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钢铁苍穹 (201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Iron Sky
6.7 (239 个评分) 导演: 提莫·沃伦索拉 演员: 戈兹·奥托 / 茱莉亚·迭泽
其它标题: Iron Sky / 铁幕苍穹(港)
2018年,美国总统为了自己的竞选能够胜出,再次启动了登月计划。当世界上第一位黑人宇航员詹姆斯·华盛顿(克里斯托弗·卡比 Christopher Kirby 饰)与同伴踏上月球时,却遭遇到了子弹的袭击。原来,早在1945年纳粹即将战败之时,纳粹的科学家在反重力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在南极的秘密基地上,将一支纳粹的研究部队送上了月球,并在月球背面建立起了一个军事基地。在那里,纳粹的科学家不分昼夜地研究新技术、改善武器,妄图在月球上重新建立起部队,反攻地球。华盛顿被俘后,其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被纳粹的科学家认为是启动他们的终极飞船的关键部件,因此掌权的军官阿德勒(戈兹·奥托 Götz Otto 饰)和情人雷纳特•里切特(茱莉亚·迭泽 Julia Dietze 饰)要求前往地球收集更多的手机,以便于反攻地球所用。当阿德勒带着华盛顿返回地球之后,一切的发展却与他们计划的有所不同,一个阴谋计划随之展开……
意志的胜利 (193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riumph des Willens
8.0 (151 个评分) 导演: 莱妮·里芬施塔尔 演员: Adolf Hitler / 马克斯·阿曼
其它标题: Triumph des Willens / Triumph of the Will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 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人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论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The Reader 豆瓣
所属 作品: 朗读者
8.4 (9 个评分) 作者: Bernhard Schlink 译者: Carol Brown Janeway Vintage 1999 - 3
《朗读者》演绎被禁忌的罪责之爱,采用关乎人性的严肃题材,贯穿全书的却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朗读者》被列为年度好书口碑之选。同名影片荣膺金球奖,并获奥斯卡五项核心大奖提名。
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伯格说:因为她感到羞愧。伯格是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的,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
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程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本书封面采用了艺术纸印银和烫银以体现书的情调和品位;装饰性腰带则别出心裁地设计成女子形体状。据悉,本书特地选在岁末年终推出,是想在承前启后的时刻,以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启动新年的感动与思考。(随书附送朗读版光盘)
少年伯格与比他大21岁的女人,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发生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爱情。他很久以后才知道,汉娜曾经身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而后者宁愿坐牢也要保守一个秘密……
朗读,是我跟这个大我21岁的女人约会时的常规节目……我是她的朗读者,从我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她坐牢也没有间断过。
它是一个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它其实和爱情无关;它是德国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
Editorial Reviews
Amazon.com
What is the nature of guilt--and how can the human spirit survive when confronted with deep and horrifying truths?The Reader, a hushed and haunting meditation on these knotty questions, is sorrowful and shocking, yet leavened by a deep love story that is its heart. In postwar Germany, young schoolboy Michael (German actor David Cross) meets and begins a tender romance with the older, mysterious Hanna (Kate Winslet, whose performance is a revelation). The two make love hungrily in Hanna's shabby apartment, yet their true intimacy comes as Michael reads aloud to Hanna in bed, from his school assignments, textbooks, even comic books. Hanna delights in the readings, and Michael delights in Hanna.
Years later, the two cross paths again, and Michael (played as an adult by Ralph Fiennes) learns, slowly, horrifyingly, of acts that Hanna may have been involved in during the war. There is a war crimes trial, and the accused at one point asks the panel of prosecutors: "Well,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t is that question--as one German professor says later: "How ca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ermans come to terms with the Holocaust?"--that is both heartbreaking and unanswerable. Winslet plays every shade of gray in her portrayal of Hanna, and Fiennes is riveting as the man who must rewrite history--his own and his country's--as he learns daily, hourly, of deeds that defy categorization, and morality. "No matter how much washing and scrubbing," one character says matter of factly, "some sins don't wash away."The Reader(with nods to similar films likeSophie's ChoiceandThe English Patientdares to present that unnerving premise, without offering an easy solution. --A.T. Hurley
擁有太多愛情的男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爱的怯懦
作者: Wilhelm Genazino 译者: 劉興華 遠流 2007 - 1
「沒人要求過我們只能愛母親,或只能愛父親。但我可不可以也愛兩個女人?」這個慢慢來到關鍵年齡的敘述者絕望地問著。
敘述者身為一位末世論專家和研習會的導師,他基本上應該要有個答案。他已在這種快樂的三人關係中生活了一陣子,兩位女人──茱狄絲與珊德拉──彼此並不認識,一切順順利利。
然而,他現在再也無法應付自己的危機。隨著靜脈曲張,年齡問題浮現臺面,愛情生活也愈來愈緊張,既要不讓兩個女人知道對方的存在,又想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
當敘述者在瑞士美麗的山間飯店,一如以往一樣,向忘我的聽眾預言整個現代社會走向毀滅之際時,他自己的腦海中卻只想著如何做出成功的抉擇:要離開茱狄絲,還是珊德拉?原本以為這個會讓生活輕鬆一些的抉擇,卻讓生活更加無所適從。
威廉‧格納齊諾繼《一把雨傘給這天用》之後,帶來一本探討愛情的幽默作品。他以惡意的目光,嘲諷地敘述:如果企圖讓劈腿狀態的愛情關係納入生活常軌的話,只會導致無藥可救的迷惘。
「我們的社會不斷製造出疲憊,卻沒有足夠的地方容納疲憊的人…我甚至想寫一本《疲憊者手冊》,一種城市導覽性質的書,標示出綠蔭濃密的大樹、隱密的小徑(左右沒有廣告看板)、安靜的咖啡屋(沒有煩人的音樂)等等。可惜我自己太過疲累,寫不出這本手冊。」
這是一本探索生命負荷與出口的幽默小品。身為末世論專家的男主角,四處演講維生,並心滿意足地擁有兩個情人(最低標準)。但隨著健康問題浮現檯面,他不得不面臨抉擇:生命終點時希望和誰在一起,又必須捨棄誰?
國際媒體熱烈推薦
每年閱讀超過三本書的人,就不該錯過這本如此溫柔、世故、機智與風趣的小說。─維也納《專家》週刊
書名既不荒謬,亦不超現實,而是處在一個和現實略不對稱的關係中,正好完全符合格納齊諾的世界。那是一個來自正常狀態,來自不起眼、不聳動的現象,來自日常的行為、過程與動作,來自一般德國的城裡與城郊,來自一般德國當代人的世界。─《法蘭克福廣訊報》
乍看之下,格納齊諾這本書會稍微讓人嚇一跳,因為他那些被慾望所苦的人物,在我們看來無比可笑,但再細瞧之下,便會發現這是一份關於憂鬱的動人報告,湧現著機智與風趣。─《新蘇黎世報》
《擁有太多愛情的男人》是本迷人的小說,甚至可說是本令人陶醉的小說。─《德國財經時報》
格納齊諾寫得愈久,年紀愈長,就愈加果斷與不留情面。書中敘述一名年紀漸長的男人日常生活中的艱難,尤其是性的問題……─《焦點週刊》
他就是愈寫愈好。─《明鏡週刊》
格納齊諾出色之處,在於結合了無比優雅的文字、細膩的觀察與細緻的幽默。──維也納《新聞報》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豆瓣
所属 作品: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8.5 (65 个评分) 作者: [德] 于尔克·舒比格 著 / [德]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图 译者: 廖云海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 10
天堂是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是当她还小的时候的那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改变了。
接下来的其实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舒比格让人惊喜、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是不会让你提前猜到结局的,要耐心等待。我们在那些简单又神秘的事物中发现故事,比如:动物是从哪里得到名字的;怎样才能获得帮助和幸福。
谁读这本书都会惊叹,因为在书中藏满了美丽的灵感。
保罗·策兰诗选 豆瓣
所属 作品: 保罗·策兰诗选
8.3 (21 个评分) 作者: [德] 保罗·策兰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策兰毕生以诗为生存的依托,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创造了一种“浓缩了我们所有年期记忆”的作品。今天,许多“年期”已经被人淡忘,但在作者逝世四十年后,时间并没有磨蚀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遗产——我们这个既富足又贫困的时代依然缺少的一种安慰。
本书从策兰的12部诗集及遗稿里精选300多首诗歌,多篇诗作首度译成中文,并附入珍贵手稿图片及策兰夫人铜版画作。
译者弁言选摘:
以诗歌对抗历史,对抗遗忘,这使策兰的写作始终处在风暴的中心。
策兰在世时,海德格尔就已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却总是自己悄悄站在最后面”。这可能是哲学家对一个诗人的最高评价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包括伽达默尔﹑波格勒﹑德里达等哲学家,阐释策兰几乎每一首诗?这并不是普通的学问兴趣。因为策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人格力量的诗人,他不仅以犀利的诗歌之刃剖开人类历史离我们不远的一个时代出现的最暴力﹑最残酷的事件,还以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创造了最优美的德语诗。
策兰没有僵硬的词语“板块”,更没有归类和贴上“意义”标签的诗歌词汇表。他只有词,两极化的词:抒情的时候,它们近得像是我们身边最日常的事物,充满亲切感;抽象的时候,意义立刻绷紧,燃烧,结晶,并且像黑色矿石那样发出光亮来。两者都提炼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极限。这在战后欧洲诗人的作品里是很少见的。……仿佛这里有一个泛神论的世界,起作用的是更细小的事物,矿物和诗歌元素,生活在作者赋予它们的形态和意义之中。
策兰知道卑微的事物对生活的支承力:诗,在细微之中穿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