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2008) 豆瓣 TMDB
Life After People
7.4 (73 个评分) 导演: David de Vries 演员: Struan Rodger
其它标题: Life After People / 历史频道: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想象一下,就在某个平凡且毫无征兆的一天,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各自按照既定的生活模式行止,突然之间,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人类从这刻蓝色的星球上移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闹市区无人驾驶的车辆相互碰撞,引发巨大的交通事故和火灾;天空上的飞机脱离控制,一架架地撞向大地;核电站逼近安全 指数,引发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可是这远远不是世界末日的到来,100年、200年、500年……人类赖以自豪的文明象征接连垮塌,摩天大楼、跨海桥梁饱受风霜侵蚀,相继崩溃坏灭。绿色的植物和野生动物“侵蚀”人类的家园,成为人类离开后新的主人。
人类消失也许对文明是个灾难,但对这颗已存在46亿年的星球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是谁在与民主为敌 (200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he War on Democracy
8.0 (9 个评分) 导演: Christopher Martin / 约翰·皮尔格 演员: 约翰·皮尔格
其它标题: The War on Democracy / La guerra contra la democracia
这部纪录片是屡屡获奖的导演约翰·皮尔格的新作。[约翰·皮尔格成长於澳洲悉尼,目前定居英国伦敦。他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作家与制片家,两度获颁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皮尔格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最受肯定的报导作品发自柬埔寨(收录于《别对我撒谎》一书)与越南。皮尔格曾荣膺“年度国际记者”与“联合国媒体和平奖”。他的纪录片得过法国“无国界记者”大奖、艾美奖,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颁发的“理查丁伯比奖”。皮尔格三十年来锲而不舍地揭露世事真相、奔走倡导人权,在2003年获颁“苏菲奖”。译者注]本片认为,美国非但没有像声称的那样要给全世界带来民主,反而正竭尽所能地想要扼杀它。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200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8.1 (76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William Black / 吉米·卡特
其它标题: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 资本主义:爱情故事
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定义,在该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但现实究竟如何?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美国的土地上无数人因为丧失赎回权而被银行赶出家园;有的商人则与司法系统勾结兴建感化院,通过监禁犯错的少年大殓其财;还有的企业偷偷为员工投保,并待其死后赚其巨额赔偿金;而当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之际,华尔街的银行则向政府请求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济金,这笔钱的最终走向却无人得知。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再次拿起摄像机,试图揭穿政客和商人剥削民众、暴敛钱财的真实嘴脸……
本片荣获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2012)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舌尖上的中国
9.0 (576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演员: 李立宏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作为最后一集,本集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父与子300天的战争 (2011) 豆瓣
ふたり/コクリコ坂・父と子の300日戦争~宮崎駿×宮崎吾朗~
8.2 (40 个评分) 导演: 野島邦光 演员: 宫崎骏 / 宫崎吾朗
其它标题: ふたり/コクリコ坂・父と子の300日戦争~宮崎駿×宮崎吾朗~ / 虞美人的山坡上·父与子300天的战争
在父亲宫崎骏庞大成功压力之下,宫崎吾朗毅然走上导演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地海传奇》遭遇失败,却也为冷战父子打开心结。因此在吉卜力工作室资深制作人铃木敏夫协调之下,得以让宫崎骏执笔剧本,宫崎吾朗再度执导筒,共同完成《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日本电视台NHK跟踪记录下拍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期间的父子工作状况——老爷子始终嘴硬“谁关心那种事”,吾朗完全不敢让父亲看到分镜头脚本,却还是听从父亲建议,暗自改掉女主角性格设定……父亲的倔强和儿子的努力,最真实的一幕幕记录下两代动画人的心血和情感。
就是这样 (2009)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This Is It
8.5 (245 个评分) 导演: 肯尼·奥特加 演员: 迈克尔·杰克逊 / Alex Al
其它标题: This Is It /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2009年6月25日,这可以说是全球音乐界的巨大损失。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 Michael Jackson 饰),全球瞩目的流行音乐巨星在这一天就此陨落。原本,计划在2009年夏天举行的名为“This is it”告别演唱会,也无法如期与歌迷们见面。不过,在此之前迈克尔•杰克逊为了此次的演唱会,进行了大量的彩排工作,并亲力亲为的为选曲、编排、舞蹈、灯光等多个环节把关。整个过程,都被详实的记录了下来。没有了现场的演唱会,导演肯尼•奥特加就利用这些排练片段搭配上天王的传世名曲,为全球的乐迷们在大银幕上呈现出了一场完全不一样的演唱会。
这不单单是一部纪录片,这是对这位天皇巨星献上的最后的缅怀……用平凡的片段,展现着巨星真实、超越常人的一面。
意志的胜利 (193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riumph des Willens
8.0 (151 个评分) 导演: 莱妮·里芬施塔尔 演员: Adolf Hitler / 马克斯·阿曼
其它标题: Triumph des Willens / Triumph of the Will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 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海豚湾 (200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The Cove
9.1 (737 个评分) 导演: 路易·西霍尤斯 演员: Richard O'Barry / 路易·西霍尤斯
其它标题: The Cove / 血色海湾(台)
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渔村,然而这里却常年上演着惨无人道的一幕。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经过这片海域,他们的旅程却在太地戛然而止。渔民们将海豚驱赶到靠近岸边的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训练师挑选合适的对象,剩下的大批海豚则被渔民毫无理由地赶尽杀绝。这些屠杀,这些罪行,因为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所隐瞒。
理查德•贝瑞(Richard O’Barry)年轻时曾是一名海豚训练师,他所参与拍摄电影《海豚的故事》备受欢迎。但是,一头海豚的死让理查德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此,他致力于拯救海豚的活动。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他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No Logo (2003)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No Logo
导演: Sut Jhally 演员: Naomi Klein
In the age of the brand, logos are everywhere. But why do some of the world's best-known brands find themselves on the wrong end of the spray paint can # the targets of anti-corporate campaigns by activists and protestors? No Logo, based on the best-selling book by Canadian journalist and activist Naomi Klein, reveal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backlash against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ach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alyzing how brands like Nike,The Gap, and Tommy Hilfiger became revered symbols worldwide, Klein argues that globalization is a process whereby corporations discovered that profits lay not in making products (outsourced to low-wage wor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in creating branded identities people adopt in their lifestyles. Using hundreds of media examples, No Logo shows how the commercial takeover of public space, destruction of consumer choice, and replacement of real jobs with temporary work # the dynamics of corporate globalization # impact everyone, everywhere. It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the democratic resistance arising globally to challenge the hegemony of brands.
Written by Loretta Alper
美丽中国 (2008) 豆瓣
Wild China
9.2 (131 个评分) 导演: Phil Chapman / Gavin Maxwell 演员: Bernard Hill
从灯火通明的大都市,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从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到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从长年积雪的高海拨山区到一望无际的平原;从浩瀚大地到碧海蓝天……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囊括了多种特质的地貌,哺育着各族儿女,也孕育着各类珍奇野兽,奇花异草。这次,通过镜头,我们去探访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奇景。沿着长江流域,去看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怪林;去云南的热带雨林,寻找亚洲野象、滇金丝猴;来到青藏高原,奔赴内蒙草地,攀爬山脉,眺望西部边陲。这里,是你我熟悉又陌生的美丽中国。
本片是CCTV和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历时4年拍摄,使用了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一共六集,分别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和《喧闹海岸》。
美利坚:我们的故事 (2010) 豆瓣
America: The Story of Us
8.8 (40 个评分) 导演: Marion Milne / 克莱尔·比温 演员: 丹尼·韦伯 / 列维·施瑞博尔
美国:我们的故事 01 反抗者   美国:我们的故事 02 革命   美国:我们的故事 03 西进   美国:我们的故事 04 分裂   美国:我们的故事 05 内战   美国:我们的故事 06 腹地   美国:我们的故事 07 城市   美国:我们的故事 08 繁荣   美国:我们的故事 09 萧条   美国:我们的故事 10 二战   美国:我们的故事 11 超级大国   美国:我们的故事 12 黄金时代
地球造人 (2010) 豆瓣
How Earth Made Us
9.0 (6 个评分) 导演: Matthew Gyves 演员: Iain Stewart
BBC最新纪录片,讲述地球的力量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2010年1月19日首播,共播出了5集:'Water','Deep Earth', 'Wind', 'Fire','Human Planet'。节目中,Iain Stewart教授带领观众探究几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地理学和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
我们的星球拥有惊人的力量,但却很少在教科书中被提起。这个系列节目第一次通过电视展现地球的神奇力量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节目将历史故事的讲述和炫目的摄影镜头紧密结合,给我们呈现一幅原汁原味的人类历史图景。
Iain Stewart tells the epic story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our history. With
spectacular images, surprising stories and a compelling narrative, the series discovers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in human history by four different planetary forces.
Episode 1: Water
Professor Iain Stewart continues his epic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human history. This time he explores ou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Visiting spectacular locations in Iceland, the Middle East and India, Iain shows how control over water has been central to human existence. He takes a precarious flight in a motorised paraglider to experience the cycle of freshwater that we depend on, discovers how villagers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Himalayas have built a living bridge to cope with the monsoon, and visits Egypt to reveal the secret of the pharaohs' success. Throughout history, success has depended on our ability to adapt to and control constantly shifting sources of water.
Episode 2: Deep Earth
Iain Stewart tells the epic story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our history. With spectacular images, surprising stories and a compelling narrative, the series discovers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in human history by four different planetary forces. In this first episode, Iain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sation. He visits an extraordinary crystal cave in Mexico, drops down a hole in the Iranian desert and crawls through seven-thousand-year-old tunnels in Israel. His exploration reveals that throughout history, our ancestors were strangely drawn to fault lines, areas which connect the surface with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planet. These fault lines gave access to important resources, but also brought with them great danger.
Episode 3: Wind
Professor Iain Stewart continues his epic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human history. Iain sets sail on one of the fastest racing boats ever built to explore the story of our turbul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wind. Travelling to iconic locations including the Sahara desert, the coast of West Africa and the South Pacific, Iain discovers how people have exploited the power of the wi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wind is a force which at first sight appears chaotic. But the patterns that lie within the atmosphere have shaped the destiny of continents, and lie at the heart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turning points in human history.
Episode 4: Fire
Professor Iain Stewart continues his epic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human history. Iain explores man's relationship with fire. He begins by embarking on an extraordinary encounter with this terrifying force of nature - a walk right through the heart of a raging fire. Fire has long been our main source of energy and Iain shows how this meant that the plane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Britai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lst holding China's development back. Along the way he dives in a mysterious lake in Oregon, climbs a glacier of salt, crawls through an extraordinary cave in Iran and takes a therapeutic bath in crude oil.
Episode 5: Human Planet
Series in which Professor Iain Stewart looks at how four geological forces have shaped human history. He explores the most recently established force, humans. It's easy to think of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planet as a negative one, but as Iain discovers, this isn't always the case. It is clear that humans have unprecedented control over many of the planet's geological cycles; the question is, how will the human race use this power?
如果我必须死一千次:台湾左翼纪事 (2007) 豆瓣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导演: 王育麟
其它标题: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 If I Have to Die 1000 Times - The Story of Taiwanese Left-Wing
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五○年代的台灣左翼青年,曾用生命與鮮血護衛理想,寫下這個土地最令人動容的故事,但他們卻被徹底被抹除痕跡。在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導演另闢蹊徑,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魯達靈性的詩歌,在荒地上重新書寫一遍歷史。
「這個片子的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 ─王育麟
【導演的話】
影片開始的一段話,石先生說到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乃至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原因。我想這是第一次,因為被拍者的真情流露,弄得眼濕鼻酸,在現場幾乎沒法繼續工作的少有經驗。
當場拍完這段,心裡就坦然多了,拿這一段話當開頭,這個一直懸在半空的影片架構的大概脈絡就清楚了。
當然那個年代提到的大多數人,不是已經作古便是下落不明。同時白色恐怖時期的影音甚至文字資料取得極為困難。所以這片子用大量的劇情重演幾乎是不得不然的作法。
再況且這十多年來做過的片子,提到光復初期簡國賢的舞台劇「壁」已經有好幾次了。那天剪接完,夜裡騎車回家的路途上,我一直跟自己過不去,想著這次一定不能再只是念乾稿帶過,這樣真的太對不起簡先生了。
終於在回到家前的最後一個轉彎,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用布袋戲演出舞台劇的辦法或許不壞,結果最後也就真的執行出來。我想這是製作這片子整個過程中,最讓我小小自得的地方。
這片子入圍台灣好幾個影展,因此網路上留下許多毀譽參半的影評,有過譽到讓我臉紅的,也有批評到我都開始討厭這個混蛋導演的。但不管哪一種,希望都能讓我再心平氣和之後,能夠虛心反省。
另外劉梓潔小姐,對音樂的直覺甚強,片中的配樂靈感多得自她的幫忙,不敢掠美,記之。
迷徒 (2010) 豆瓣
导演: 盛振华 / 徐蓓 演员: 石文中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剧情式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的七集纪录剧情片。摄制过程历时两年,邀集《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播剧中的专业演员,生动再现了传奇人物郑蕴侠传奇般人生中的人和事。
郑蕴侠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老人,他的手上不仅有着在台儿庄战场上手刃日寇的功勋,还有校场口惨案中亲手棒喝民主人士所留下的鲜血。作为全国解放后遗留在大陆的国民党高级特务,周总理曾亲自下令一定要将他逮捕归案。凭借专业素质,孤身一人的郑蕴侠与我公安部队展开了长达8年之久、辗转西南数千里的暗战,最终落入法网。在共和国的改造下,他重新检视了自己的前半生,从此洗心革面,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他的一生波澜起伏,与周恩来、蒋介石、陈立夫、陈诚、李弥、李公仆、郭沫若等近现代史名人都有过密切往来,更以亲历者的身份,经历了台儿庄战役中艰苦卓绝的滕县坚守战、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国共两党重庆谈判、震惊中外的昆明校场口惨案、解放大军挺进西南等一系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他的口述实录,是国内首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解读中国现代历史诸多大事件的影像文存,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上世纪前半叶政权更迭之际几十年间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历程。
相较于篇幅长达七集、正处于后期精雕细刻阶段的“足本”《迷徒》而言,此次播出的先行版,两集篇幅却浓缩了60%的精彩剧情,旨在于七集版“足本”《迷徒》播出之前让广大纪录片爱好者对这一千呼万唤的年度力作先睹为快,同时征集观众及媒体的反响,让即将于四月初播出的“足本”更能贴近观众收视需求。
地球公民 (2005)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IMDb
Earthlings
8.6 (84 个评分) 导演: 肖恩·蒙森 演员: 华金·菲尼克斯
其它标题: Earthlings / 地球上的众生
“我们优雅的享用我们的正餐,血腥的屠宰场被精心的隐藏起来。”——爱默生。
英语单词Earthling,意指地球上一切居民。它不只是针对人类而言,更包括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然而愚蠢的人类自认为是最完全的生命体,这他们所处的世界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在这股极端的物种主义思想影响下,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生命惨遭杀害。当人们享受通过折磨、残害其他生命所带来的快乐之时,地球变成了令人不忍卒睹的血腥地狱……
本片荣获2005年圣地亚哥电影节最佳纪录片、2005年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独立制片电影最佳内容奖、2005年艺术行动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指挥官 (2003)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omandante
导演: 奥利佛·斯通 演员: 菲德尔·卡斯特罗 / 奥利佛·斯通
其它标题: Comandante / 指揮官
这是以导演《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刺杀肯尼迪》、《天生杀人狂》、《华尔街》而享有世界声誉的争议导演奥利弗·斯通在2003年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一个世界著名领导人连续三天接受详细的访问,而访问者是一个政治上不受欢迎的电影导演,这样的事情实在是罕见。可以想象当卡斯特罗遇上了“阴谋论专家”斯通之后会是如何的“彗星撞地球”。
90多分钟的片子就是由这3天的采访资料浓缩而成的。卡斯特罗(Fidel Castro)这个传奇式的古巴领袖是一个抵挡住了10届美国政府各种压力的英雄,同时也是压制(按卡斯特罗的话说是说服和靠道德权威)一切不同意见的革命者,是他成就了至今仍屹立不摇的政权。他的魅力与智慧、令人敬畏的形象和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否认的。现在奥利弗·斯通对拍摄历史名人的传记片情有独衷,一部有关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记性影片今年将和观众见面,据说他还要拍一部有关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影片,对此人们将拭目以待。
斯通即使是拍纪录片,也花样十足,剪辑精彩得眼花缭乱,比一般的剧情片还要出彩,而有些看似幼稚却一针见血的问题,更是和卡斯特罗暗打机锋,让人看得过瘾,尤其是问卡斯特罗特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看法以及对肯尼迪遇刺案等重大事件的看法时,卡斯特罗的回答往往出人意表,特别推荐给喜欢看内幕的朋友,分分钟比普通的剧情片还来得过瘾。
哈利·波特系列的50个精彩瞬间 (2011) 豆瓣
50 Greatest Harry Potter Moments
9.0 (178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希尔 演员: 罗彼·考特拉尼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其它标题: 50 Greatest Harry Potter Moments / 哈利·波特系列的50个最伟大瞬间
2011年的夏天,《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全球上演,这盛大的历史时刻同时宣布了长达10年的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终结。从此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留在人们心间的确实久久无法忘怀的复杂回忆。在终结篇上映两周后,英国ITV电视台推出了纪录片《哈利·波特经典50幕》,遴选了该系列(前7部电影)50个最为精彩、令人难忘的场景,其中包括飞行汽车、列车上的摄魂怪、猫头鹰送信、三兄弟传说、波特的初吻等镜头,更有J·K·罗琳、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伯特·格林特、詹森·艾萨克等小说和电影的主创人员讲述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这便是哈利·波特——那个陪伴许多孩子一起长大的男孩——送给影迷最后的礼物。
列宁的三首歌 (1934) 豆瓣
Три песни о Ленине
导演: 吉加·维尔托夫 演员: Dolores Ibárruri / Nadezhda Krupskaya
其它标题: Три песни о Ленине / Three Songs About Lenin
全片完全由导演所要宣传的政治思想和导演的情绪控制。第一首歌表现有了列宁之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第二首歌表达了对列宁之死的哀恸,第三首歌则描绘了在列宁思想的引导下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1981) 豆瓣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9.0 (76 个评分) 导演: 默里·勒纳 演员: 艾萨克·斯特恩 / 戴维·戈卢布
其它标题: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79年斯特恩在中国
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此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