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豆瓣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ce 所属 作品: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作者:
[英] G. A. 柯亨
译者:
段忠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 6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辩护方法是提供有利于它的论证,但更多地是以一种我希望的吸引入的形式介绍这一理论。马克思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他在不少方面提出了许多思想。但他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愿,或没有书斋的宁静,把这些思想全都整理出来。因而,声言对他的一些主要思想提出比他本人提供的更有条理的表述……这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需要尝试所作的事。
序言
2000年版导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第一章 黑格尔的历史图景和马克思的历史图景
第二章 生产力的构成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生产力
第二节 一些术语的要点
第三节 劳动能力
第四节 科学
第五节 生产力一览表的另外的候选项
第六节 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对生产力的所有权
第二节 生产者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所有权状况
第三节 从属关系
第四节 重新定义无产者
第五节 阶级的结构定义
第六节 社会形态的具体区分
第七节 生产方式
第八节 经济变化的种类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区分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使用价值和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这一区分的革命意义
第五节 对马克思关于密尔的看法的异议
第六节 劳动关系
第五章 拜物教
第一节 宗教中的拜物教和经济中的拜物教
第二节 拜物教中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
第三节 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第四节 对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第五节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
第六节 商品拜物教、宗教和政治
第七节 作为内容解放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生产力的首要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
第三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之外
第四节 首要性的论据
第五节 生产力的首要性的性质
第六节 生产力、物质关系、社会关系
第七节 “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第八节 附录
第七章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节 四个时代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使命及其命运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前提
第七节 阶级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第八章 基础和上层建筑,权力和权利
第一节 对上层建筑的界定
第二节 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以生产关系解释财产关系和法律
第四节 基础需要上层建筑
第五节 经济结构单独观察得到吗?
第六节 再论权利和权力
第七节 无产阶级的权利和权力
第八节 附录
第九章 功能解释:一般性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解释
第三节 功能一陈述和功能解释
第四节 功能解释的结构
第五节 确证
第六节 任何功能解释都是真实的吗?
第七节 后果解释和演绎一规律模型
第十章 功能解释:马克思主义中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对功能解释的概念批评
第三节 功能主义、功能解释和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详尽阐述
第五节 马克思的例证
第十一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
第三节 先进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矛盾
第四节 米善和加尔布雷恩
第五节 对这一论证的再考察
第六节 资本主义是那种特殊矛盾的必要条件吗?
第七节 一种反对意见
第八节 资本主义的偏爱和马克斯韦伯
第九节 附言
第十二章 桎梏
第十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再思考
第十四章 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五章 苏联垮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Ⅰ 卡尔马克思和社会科学的衰亡
附录Ⅱ 几个定义
所引用的著作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序言
2000年版导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第一章 黑格尔的历史图景和马克思的历史图景
第二章 生产力的构成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生产力
第二节 一些术语的要点
第三节 劳动能力
第四节 科学
第五节 生产力一览表的另外的候选项
第六节 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对生产力的所有权
第二节 生产者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所有权状况
第三节 从属关系
第四节 重新定义无产者
第五节 阶级的结构定义
第六节 社会形态的具体区分
第七节 生产方式
第八节 经济变化的种类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区分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使用价值和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这一区分的革命意义
第五节 对马克思关于密尔的看法的异议
第六节 劳动关系
第五章 拜物教
第一节 宗教中的拜物教和经济中的拜物教
第二节 拜物教中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
第三节 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第四节 对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第五节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
第六节 商品拜物教、宗教和政治
第七节 作为内容解放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生产力的首要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
第三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之外
第四节 首要性的论据
第五节 生产力的首要性的性质
第六节 生产力、物质关系、社会关系
第七节 “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第八节 附录
第七章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节 四个时代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使命及其命运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前提
第七节 阶级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第八章 基础和上层建筑,权力和权利
第一节 对上层建筑的界定
第二节 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以生产关系解释财产关系和法律
第四节 基础需要上层建筑
第五节 经济结构单独观察得到吗?
第六节 再论权利和权力
第七节 无产阶级的权利和权力
第八节 附录
第九章 功能解释:一般性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解释
第三节 功能一陈述和功能解释
第四节 功能解释的结构
第五节 确证
第六节 任何功能解释都是真实的吗?
第七节 后果解释和演绎一规律模型
第十章 功能解释:马克思主义中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对功能解释的概念批评
第三节 功能主义、功能解释和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详尽阐述
第五节 马克思的例证
第十一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
第三节 先进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矛盾
第四节 米善和加尔布雷恩
第五节 对这一论证的再考察
第六节 资本主义是那种特殊矛盾的必要条件吗?
第七节 一种反对意见
第八节 资本主义的偏爱和马克斯韦伯
第九节 附言
第十二章 桎梏
第十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再思考
第十四章 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五章 苏联垮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Ⅰ 卡尔马克思和社会科学的衰亡
附录Ⅱ 几个定义
所引用的著作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者:
彭曦
/
广松 涉
译者:
彭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编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及其相关论文的中译本,也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第一本比较文献学专著。
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然而,其成立过程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所占的地位,我们却未必十分清楚,这主要是因为被称为宣告历史唯物主义成立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一未完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公开出版过,而后来的几种版本,例如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巴加图利亚俄文新版、新德文版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未能如实地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过程中的文献学语境,再加上前苏联教条主义的不良影响,使得我们已经难以看出历史唯物原貌的缘故。
广松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按手稿原来的页码重新排列,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手稿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开来,并忠实地再现了手稿的推敲、修改过程。可以说,这是为我们跨越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注解而回归马克思主义而架起的一座桥梁。
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然而,其成立过程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所占的地位,我们却未必十分清楚,这主要是因为被称为宣告历史唯物主义成立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是一未完稿,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公开出版过,而后来的几种版本,例如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巴加图利亚俄文新版、新德文版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未能如实地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过程中的文献学语境,再加上前苏联教条主义的不良影响,使得我们已经难以看出历史唯物原貌的缘故。
广松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按手稿原来的页码重新排列,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手稿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开来,并忠实地再现了手稿的推敲、修改过程。可以说,这是为我们跨越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注解而回归马克思主义而架起的一座桥梁。
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 豆瓣
作者:
(比利时)埃内斯特·曼德尔(E. Mandel)著
译者:
王绍兰
/
高德平
人民出版社
1982
包括《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论官僚主义》两篇。《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原是“第四国际”西德支部的理论刊物《国际》(汉堡国际社会主义丛刊社出版)的一期专号的标题,其中除《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外还包括两篇经济学方面的文章我们略去未译;《论官僚主义》则是国际社会主义丛刊社的一套理论丛书中的一种,出版于1976年。《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是曼德尔1967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革命五十周年(1917—1967)”国际讨论会上的发言,他根据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建设经验的研究,从理论上论述了诸如市场、价值规律、计划、投资和消费、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一长制和工人自治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在《论官僚主义》中,作者提出了在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干部蜕化为官僚的问题是否不可避免,追溯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和考茨基、托洛茨基等对这个问题的论断,分析了苏联、东欧国家官僚特权的基础等等。两文不仅涉及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也涉及到几十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实际问题。曼德尔的这些观点代表了“第四国际”的政治思潮。
物象化论的构图 豆瓣
所属 作品: 物象化论的构图
作者:
广松 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5
《物象化论的构图》是日本已故著名哲学家、日本新左翼运动旗手广松涉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在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广松的著作。广松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为已任,并试图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独自的哲学体系,而“物象化论的构图”对于他来说,“既是理解马克思后期思想的重要钥匙,同时也是著者本身所构想的社会哲学、文化哲学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对“物象化论的构图”进行专题论述的《物象化论的构图》在广松众多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积累。在20世纪初,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曾将他们在日本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广松的这部著作不仅能了解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而且还能在新的历史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积累。在20世纪初,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曾将他们在日本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广松的这部著作不仅能了解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而且还能在新的历史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存在与意义(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日】广松涉
译者:
彭曦
/
何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的第一卷是广松哲学的认识论。其中第一篇主要讨论了现象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讨论了内省世界的问题机制,第三篇讨论了事象世界的存在机制。广松涉认为,无论是马赫的关系式的要素说,还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定律的主体(工具)中介论,都说明了人们面对世界的关系基始平台。一句话,当代科学观为关系本体论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基础。当然,“关系初始性”这种本体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任何关系都是不能具象直观的,人只能获得对“关系,,本身“物”化所进行的表象。这就是所谓物象化。结果,人们却将物相中的关系错认为“物”。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错认的视像。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实在的客体与主体,即现成在手的“物在,,状态的二元断裂的自在物体与主体及其主观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我们自己参与建构出来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世界。四肢结构正是认知现象世界的两个侧面中的四重关系。四肢性,是广松涉的一种借喻。它缘起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图景的分节建构。在完形知觉建构中,人所面对的混沌经验体总是以一定的分节相呈现出来。而在广松涉的认识论中,他则用动物的四肢和植物的枝干来表示这种图景的分化和建构。这就是《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第一卷的直接课题。由此,广松涉在认识论上奠定了“事的世界观”的基本构图的基础。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实在的客体与主体,即现成在手的“物在,,状态的二元断裂的自在物体与主体及其主观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我们自己参与建构出来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世界。四肢结构正是认知现象世界的两个侧面中的四重关系。四肢性,是广松涉的一种借喻。它缘起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图景的分节建构。在完形知觉建构中,人所面对的混沌经验体总是以一定的分节相呈现出来。而在广松涉的认识论中,他则用动物的四肢和植物的枝干来表示这种图景的分化和建构。这就是《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第一卷的直接课题。由此,广松涉在认识论上奠定了“事的世界观”的基本构图的基础。
存在与意义(第二卷) 豆瓣
作者:
【日】广松涉
译者:
彭曦
/
何鉴
2009
- 9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2卷)》是广松哲学的实践论。第一篇为“用在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为“行为世界的问题机制”。未完成的第三篇为“制度世界的存在机制”。在第二卷中,认识论中的四肢分节结构被座架于实践中的“上手世界”,即在实践的使用中建构出来的世界,四肢结构也被布展到现实社会历史存在中。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非历史挪用再一次“复权”(这是广松涉很喜欢用的词)了,存在本体论中的那个抽象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改写为“在历史世界之中存在”,进而创造了一个“在商品世界之中存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成了广松涉“用在”(上手)世界的“财物态”存在的二肢。广松涉的现实社会本体是实践论的四肢相互作用结构。社会经济物象化的错认,正是由于四肢结构的物化。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历史哲学图景。
唯物史观的原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唯物史观的原像
作者:
(日)广松涉
译者:
邓习议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唯物史观的原像》内容简介: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释性的个人见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还有,虽然也注意尽可能做到平易的叙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约,也可能随处留有论说不周之处,恐怕反而散落着一些难解的地方。
回头来看,《唯物史观的原像》的执笔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也有两三次转用《唯物史观的原像》部分原稿作为独立论文的过程。由此使得出现《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若干地方与已发表的论文的一部分相重复,读者若对上述成书经过予以体谅,笔者则深感荣幸。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释性的个人见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还有,虽然也注意尽可能做到平易的叙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约,也可能随处留有论说不周之处,恐怕反而散落着一些难解的地方。
回头来看,《唯物史观的原像》的执笔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也有两三次转用《唯物史观的原像》部分原稿作为独立论文的过程。由此使得出现《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若干地方与已发表的论文的一部分相重复,读者若对上述成书经过予以体谅,笔者则深感荣幸。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豆瓣
Marxismes imaginaires :d'une sainte famille à l'autre 所属 作品: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姜志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是阿隆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问题,分析了信仰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是为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而写的论文,它主要解读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强调马克思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重点讨论了萨特对马克思的存在主义解读以及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作者特别强调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
该书充满了时代感和历史感。一方面,它反映了阿隆如何从柏林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过渡到对60年代法国左派的某些批评;另一方面反映了阿隆如何以哲学家的眼光去分析现代社会的形成,分析制度和人本身的历史性,以及阿隆如何从马克思那里汲取力量和灵感。阿隆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和出路做了许多出色的阐释。
该书充满了时代感和历史感。一方面,它反映了阿隆如何从柏林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过渡到对60年代法国左派的某些批评;另一方面反映了阿隆如何以哲学家的眼光去分析现代社会的形成,分析制度和人本身的历史性,以及阿隆如何从马克思那里汲取力量和灵感。阿隆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和出路做了许多出色的阐释。
《大纲》 豆瓣
Marx beyond Marx: lessons on the Grundrisse 所属 作品: 《大纲》
作者:
[意]奈格里
译者:
张梧
/
孟丹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 :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是对《大纲》的解读,其中包含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间的讨论。这里所讨论的《大纲》是马克思的理论和政治思想发展的核心。实际上,在《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论证,甚至可以在这些论证中找到其解决。这二可能性不仅证实了政治经济批判与马克思的国家概念间的关系,而且明显体现了马克思否认国家在管理集体知识方面之作用的立场。尤其是革命、共产主义和转变这几个概念。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大纲》中被提出而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发展)给出了无产阶级的核心概念和构成,其主体性和行动的能力。阅读作为马克思政治批判基础的《大纲》,你将远远超越经典马克思本身。如果想要继续讨论马克恩主义危机(即使是在当前的精致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全球危机的情况下),那我们应该在那些马克思已有的回答以及批判性的发展之外,去寻求马克思主义新发现的潜在可能性。《大纲》一书不仅仅是一本经典性(genetico)的著作,而根本上是一本展望性(prospettico)的著作。
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 豆瓣 谷歌图书
Entstehung und Funktion einiger chinesischer marxistischer Termini 所属 作品: 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
作者:
[德] 李博
译者:
赵倩
/
王草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形成、发展以及个别术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毛泽东的思想模式中的作用。探讨这样的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这些文献必须包括尽可能从最早期的一直到毛泽东时期所出版的资料。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传入中国早,所以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半是从日本的出版物翻译过来的。
翻译时,中国的译者借用了很多日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因此,也要追溯日本术语的形成过程。要探讨术语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必不可缺的资料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词典。汉语的和日语的词典在本书资料的探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比传入中国早,所以中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半是从日本的出版物翻译过来的。
翻译时,中国的译者借用了很多日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因此,也要追溯日本术语的形成过程。要探讨术语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必不可缺的资料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词典。汉语的和日语的词典在本书资料的探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