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修订版) 豆瓣 Goodreads
增補 ポピュラー音楽と資本主義
7.7 (26 个评分) 作者: [日]毛利嘉孝 译者: 耳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 4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br /><br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br /><br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断持续发生变化。<br /><br />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我们对流行音乐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当然并不存在现成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行音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一直被人聆听,而最终,我们也不能不去思考大众性的事物,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就连拒绝大众性事物的超然态度,都已经被回收进大众性事物之中了。
2022年3月13日 想读
戸川純全歌詞解説集――疾風怒濤ときどき晴れ 豆瓣
作者: 戸川純 Pヴァイン 2016 - 11
自己実現!
文句あるか?
戸川純、デビュー35周年企画、すべての読者に生きる勇気を与えるであろう、本人による全曲解説。
いま彼女の言葉の意味(秘密)が明かされる!
クラシックからパンクまで、レインボウボイスで数々の物語を歌ってきたポップ・シンガー、戸川純による初の全曲解説集。
「玉姫様」「蛹化の女」「赤い戦車」「好き好き大好き」──率直さとギミック、ギリギリの切なさと宇宙でいちばんの身勝手さ。情念と論理、思想も身体も!
デビュ− 35 年、いまだから言えるあの曲の秘密、この曲のたくらみが、独特の冴え渡る論理性で明かされる。35 年分全曲網羅の保存版! !
さあ、底辺の者よ、忘れるな、若き日に抱いた大志を。いつだって「生きるために生まれたのだ」という確信にいたる、後期近代の歌玉姫による情熱と意見! 自己実現! 文句あるか?
2022年1月29日 想读
动物志 豆瓣
Zoographies:The question of the animal from Heidegger to Derrida
作者: [美]马修·卡拉柯 译者: 庞红蕊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2 - 1
“要在观念和实际生活中公正地对待动物,这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动物性’以及人与动物之界线等传统概念之外,我们仍能另辟蹊径来思考动物的话,或许只有哲学才能够实现这一可能性。”
——马修·卡拉柯(Matthew Calarco),本书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8年,是作者的第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马修·卡拉柯引用了动物行为学、进化论以及海德格尔的研究,讨论了列维纳斯关于伦理学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观点以及德里达所开创的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以挑战欧陆哲学传统的人类中心主 义,从政治、 伦理以及本体论等方面论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线可以并且应该被抹去。卡拉柯呼吁应该废除人与动物区别的固有观念,为看待动物以及与动物共处开创一种新的方式。
★获奖
Winner, 2017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媒体评价
“迟来的重要分析。”——《Choice》杂志
“《动物志》在有关‘动物’的新兴文献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既精彩又令人沮丧。”——《牛津文学评论》
“重点突出、文笔优美、可读性极强的图书。”——《环境哲学》
★读者推荐
“一本罕见的书,它既能提供批判性的概述,又能对现在被称为动物问题的领域进行精辟的干预。本书文笔清晰,论证审慎,对于那些有兴趣探索当代思想中最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以面对我们对非人类的道德义务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之作。”——Cary Wolfe,莱斯大学教授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马修-卡拉科将欧陆哲学从其人类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这样做既指出了欧陆哲学在思考动物上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消除人与动物的区别对未来哲学研究的重要性。”——Carol J. Adams,《动物伦理中的女权主义关怀传统》作者
“马修·卡拉科是哲学家中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研究是前沿的,虽然他在动物哲学方面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是有争议的,但马修是一位模范哲学家,因为他对未陈述的前提、无根据的假设进行了坚定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哲学理论。”——Mitch Avila,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哲学系教授
2022年1月15日 想读
“后工作”理论 豆瓣
作者: 徐志伟 主编 / 王行坤 主编 译者: 王行坤 等 2022 - 1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界关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后工作”理论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的弊端,萌生出的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工作机制导致“很多人无所事事,其他更多的人做无用功,并且强迫真正有益的劳动力从事最繁重的过度工作”,造成了劳动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无益于个人发展和公共利益。
针对西方社会种种与工作有关的畸形现象——机器生产加剧劳动异化,人工智能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时长持续上升和工资相对停滞,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的竞争,跨国公司以转移生产线为威胁要求补贴和税收减免,对劳动的不正常狂热,将贫穷归根于懒惰的偏见,大规模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具有迷惑性的零工经济——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作制度展开了批判,对理想的未来工作模式进行了畅想,呼吁以创造性的、自由的工作取代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
2022年1月12日 想读
Purity and Danger 豆瓣
作者: Mary Douglas Routledge 2002 - 11
在线阅读本书
Mary Douglas is a central figure within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Studying under Evans-Pritchard at Oxford immediately after the war, she formed part of the group of anthropologists who established social anthropology's 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scholarship. Her works, spann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ve been widely read and her theories applied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The Anime Ecology 豆瓣
作者: Thomas Lamar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8 - 3
With the release of author Thomas Lamarre’s field-defining study The Anime Machine, critics established Lamarre as a leading voice in the field of Japanese animation. He now returns with The Anime Ecology, broadening his insights to give a complete account of anime’s relationship to television while placing it within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global frameworks.
Lamarre takes advantage of the overlaps between television, anime, and new media—from console games and video to iOS games and streaming—to show how animation helps us think through television in the contemporary moment. He offers remarkable close readings of individual anime while demonstrating how infrastructures and platforms have transformed anime into emergent media (such as social media and transmedia) and launched it worldwide.
Thoughtful, thorough illustrations plus exhaustive research and an impressive scope make The Anime Ecology at once an essential reference book,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cholars, and a foundational textbook for students.
2021年12月5日 想读
A Natural History of Seeing 豆瓣
作者: Ings, Sim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 10
We spend about one-tenth of our waking hours completely blind. Only one percent of what we see is in focus at any one time. There is no direct fossil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ye. In graceful, accessible prose, novelist and science writer Simon Ings sets out to solve these and other mysteries of seeing.A Natural History of Seeing delves into both the evolution of sight and the evolut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sight. It gives us the natural science the physics of light and the biology of animals and humans alike while also addressing Leonardo's theories of perception in painting and Homer's confused and strangely limited sense of color. Panoramic in every sense, it reaches back to the first seers (and to ancient beliefs that vision is the product of mysterious optic rays) and forward to the promise of modern experiments in making robots that see.
2021年11月22日 想读
Yellow Music 豆瓣
作者: Andrew F. Jon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1 - 6
"Yellow Music" is the first history of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and the larger urban media culture with which it was closely associated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entring his study around an account of the affinities between the genre derisively referred to by critics of the time as 'yellow' or 'pornographic' music - a 'decadent' fusion of American jazz, Hollywood film music, and Chinese folk forms - and the anti-colonial mass music that challenged yellow music's commercial and ideological dominance, Andrew F. Jones radically revises previous understandings of race, politics, popular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histories of three musicians in particular are the focus of Jones' discussions of shifting gender roles, class inequality,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salvation, and emerging media technologies: the American jazz musician Buck Clayton; Li Jinhui, the creator of 'yellow music'; and, leftist Nie Er, a former student of Li's whose musical idiom grew out of virulent opposition to this sinified jazz. In contemplating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media culture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Jones aims to undermine the parochialism of media studies in the West. He teaches us to hear not only the American influence in Chinese popular music but also the Chinese influence on American music and, in so doing, illuminates the ways in which both cultures were implicated in the unfolding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modern China,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media studies, and jazz history will be informed and engaged by "Yellow Music".'"Yellow Music" is a fantastic, one-of-a-kind read: a beautifully written, theoretically rich,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sto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jazz music and the politics of colonial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 Andrew F. Jones puts the question of music at the center of debates about the role of the popula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 Ralph Litzinger, author of "Other Chinas: The Yao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Belonging".
2021年11月11日 想读
Sensing the Past 豆瓣
作者: Mark M. Sm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2
Do we rely on different senses now than the ones we relied on in the past? How have our senses affected history? How have the senses themselves changed? What role have the senses played in the ways we discriminate? Exploring illuminating example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lively,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the essential, emerging field of sensory history presents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the past that takes the everyday, the average, and the banal as seriously as it takes the history of elites, the intellect, and the exceptional. Considering each of the five senses, Mark M. Smith explores diverse subjects: visual culture in Victorian Britain and South America; sound in nineteenth-century Australia and France; gender politics and touch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nd in native America; 'race' and olf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cent in ancient Christianity; and, the role of taste in shap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modern China and early America.
2021年11月10日 想读
性经验史(第四卷):肉欲的忏悔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vol. 4: Les aveux de la chair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性经验史的第四卷,也是后一卷。本书基于对欧洲古代基督教的思想家、哲学家(查士丁、奥古斯丁等)的相关文本研究和解读,阐述了中世纪性概念的形成,以及性关系、婚姻的制度规范、伦理,等等。在哲学上看,本书是福柯的欲望主体解释学的“一个章节”。从历史上看,本书侧重于讲解早期基督教教父对主体性的重塑,福柯认为,这些教父们着手将真实的人类话语的经典逻各斯转变为神学的。这些规则和学说的本质是对西方古典时期和古代晚期希腊和拉丁哲学家所阐述的自律性的重新加工的遗产。本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是一位哲学大师的力作。
封存三十多年的福柯遗著
思想史巨著“性经验史”最终卷
中文版面世
人的历史,是同一个术语的多个同义词的长期接续。反驳它,是一种责任。
——勒内·夏尔(René Char)
2021年7月30日 想读
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 豆瓣
Martial Arts Cinema and Hong Kong Modernity: 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
作者: 葉曼丰 译者: 譚以諾 手民出版社 2020 - 10
武俠片向來被視為盛載着中國文化國族主義,但在香港的大眾文化脈絡下,卻是與香港現代都市工業式社會息息相關。葉曼丰指出,武俠片在香港的六、七十年代意義重大,不單關乎其時香港人的生存狀況,同時表現出各種在社會上互相爭競的主體性和性別論述,也能從中看出資本、人口、貨物、資訊和科技如何在香港流轉。
本書為香港武俠電影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全新的理論框架,說明社會變遷與文化/美學形式如何交織在一起。本書不單詳細地闡明宏觀的狀況,同時仔細分析個別影片。作者一方面論及胡金銓、張徹和李小龍的經典作品,一方面談論比較少人注目的作品,像是劉家良和楚原的影片。透過這些作品,葉曼丰鑽進武俠電影中的身體符號學和感官世界,點出武俠片中的性別之難,兼而闡明這個香港電影中重要的類型如何跨越邊界,與世界各地的邊緣與少數接合在一起。
《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為讀者點明了武俠片研究的新方向,是電影研究學者和華語武俠電影影迷不可錯過的重要作品。
2021年7月22日 想读
身体与社会理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6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最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2021年6月29日 想读
The Virtual Window 豆瓣
作者: Anne Friedberg The MIT Press 2006 - 4
As we spend more and more of our time staring at the screens of movies, televisions, computers, and handheld devices--"windows" full of moving images, texts, and icons--how the world is framed has become as important as what is in the frame. In The Virtual Window, Anne Friedberg examines the window as metaphor, as architectural component, and as an opening to the dematerialized reality we see on the screen.In De pictura (1435), Leon Battista Alberti famously instructed painters to consider the frame of the painting as an open window. Taking Alberti's metaphor as her starting point, Friedberg tracks shifts in the perspectival paradigm as she gives us histories of the architectural window, developments in glass and transparency, and the emerging apparatuses of photography, cinema, television, and digital imaging. Single-point perspective--Alberti's metaphorical window--has long been challenged by modern painting,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moving-image technologies. And yet, notes Friedberg, for mo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dominant form of the moving image was a single image in a single frame. The fractured modernism exemplified by cubist painting, for example, remained largely confined to experimental, avant-garde work. On the computer screen, however, where multiple "windows" coexist and overlap, perspective may have met its end.In this wide-ranging book, Friedberg considers such topics as the framed view of the camera obscura, Le Corbusier's mandates for the architectural window, Eisenstein's opinions on the shape of the movie screen, and the multiple images and nested windows commonly displayed on screens today. The Virtual Window proposes a new logic of visuality, framed and virtual: an architecture not only of space but of time.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7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的專題是「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
「全民基本所得」是一個古老的烏托邦理想,乍見之下有些聳動,但它不僅沒有像其他的烏托邦一樣歸於破滅消散,近年來反而益發顯露生機。在當代,思考、鼓吹全民基本所得最力的代表性人物當推范‧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教授。他應雷震民主人權基金的邀請,在2017年年底來台擔任雷震紀念講座,將發表數次演講;他的新著《基本所得》,也同時由衛城出版社推出中譯本。
在雷震基金的諮詢委員黃文雄先生的鼎力相助之下,《思想》邀集四位學者撰稿,加上范‧帕雷斯的一篇綜論,組成本期的專輯。「全民基本所得」涉及的爭議很多;它需要滿足道德上的正當性質疑,需要在實際上證明踏實可行,也需要獲得社會公意的認可。專輯裡的幾篇文章,對這幾個問題展開了初步的探討,值得我們的讀者參酌、思考。
本期還有白永瑞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1年6月21日 想读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豆瓣 Goodread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其它标题: 支配与抵抗艺术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 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2021年6月10日 想读
季风吹拂的土地 豆瓣
Blood and Silk: Power and Conflict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
6.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提裘提斯 译者: 张馨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5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
《季风吹拂的土地》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先后担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2021年6月9日 想读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 豆瓣
作者: 阿希斯·南迪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脱胎于2010年上海双年展,由张颂仁、陈光兴、高士明主编的“从西天到中土:印度当代新思潮读本”,将眼光投向当代的亚州思想界,对话印度的批判知识圈,以中、英文双语对照的形式,分辑收录了印度当代思想界的杰出学者们的代表性文章。
这些学者大多具有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身份,却仍扎根本国土壤,试图在近百年的主流欧美知识体系及话语模式之外,为当今国人有效解释和把握自身的生存环境,提供一种新的、更具解释力的知识方式。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阿希斯•南迪读本》收录了七篇南迪的代表性文章,包括“可口可乐”、“乡村想像的弱化”、“武士、蛮夷之地与荒野:论意见之可闻与文明之未来”以及“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关于印度两种早期后民族主义论调的姗姗来迟的讣告”,等。
从中可以见证阿希斯•南迪对不同群体与文化的持久关怀,以及他意图通过个人生活经历讲述群体和文化的努力,而这些个人生活经历往往贯穿于被忽视的事件与极普通的文化产品之中。
2021年6月9日 想读
永別書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9.5 (13 个评分) 作者: 張亦絢 木馬文化 2015 - 12 其它标题: 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這終究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記憶會傷人──這是賀殷殷,從出生始,就難逃的命運。父親告訴她:「賀殷殷的殷,是殷海光的殷。」──但是這故事,並不單單勾起早期的民主運動記憶,有一天,它還要溯及日治時期閩客通婚的變形家庭。在此誕生的賀殷殷之母,將是文學中非常難以消化的角色──口口聲聲保衛客家文化的她,能把最簡單的台灣事,都說得破爛不堪。然而這,全只因為國民黨政權,施加於台灣島的噤聲歷史使然嗎?除此之外,透過私密、甚至是檯面下的小恩小怨小彆扭,作者刻畫了,比使命感更複雜的,那些催生,或延誤同志書寫的頡抗因素。那些,文學史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事……。「雖然我個人有點不甘願,但我最後還是發現,這終究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或是性別的認同......我的答案是,沒有錯,認同有夠難,難上還加難。──但這不代表我們會轉身離去。這本書的企圖,仍然是種共患難,一個『我在這裡』的認真回聲。關於寂寞及其未被毀滅。」張亦絢道。
孫梓評:書中人物之鮮明,心理地景之立體,又讓我感覺它能不只屬於同女,而剝除了性別,像十四歲的賀殷殷竭耗心神求得的一悟:「基本的人性」。(……)它更廣泛寫出了人在感情裡可能的殘忍和容忍,屏息讀著那些流淌過皮膚表面的高溫情感熔漿,使人隱隱想起某些久遠之事(……)啟蒙同時也是(開)啟盟(誓),無論守約或背棄都是艱難。
張亦絢:把這個方法跟你說到的「國族寓言」併看,我更傾向說它是「國族欲言」;設計的是一整套的退化與退行,在這裡說「死外省人」是OK的,「歷史讓人頭痛」也是OK的﹝……﹞如果說「代言」,應該不太是「代言」,而是「帶言」。因為我關心的是語言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好的論述。——摘錄自《永別書》附錄〈別後通訊:在揮手的時間裡〉


◎收錄孫梓評×張亦絢書信往返〈別後通訊:在揮手的時間裡〉,看見小說家究竟在想什麼。

◎收有張亦絢回答編輯提問〈情不自禁及其他:答編輯問〉,網址:http://bit.ly/1JJMAlN
  作者簡介    

張亦絢
 
1973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小道消息》,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 巴黎回憶錄》(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

網站:nathaliechang.wix.com/nathaliechang
2021年6月5日 想读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21年6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