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Thinking the Impossible 豆瓣
作者: Gary Gutting OUP Oxford 2011 - 3
The late 20th century saw a remarkable flourishing of philosophy in France. The work of French philosophers is wide ranging, historically informed, often reaching out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philosophy; they are public intellectuals, taken seriously as contributors to debates outside the academy. Gary Gutting tells the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distinctively French philosophy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aim is to arrive at an account of what it was to 'do philosophy' in France, what this sort of philosophizing was able to achieve, and how it differs from the analytic philosophy dominant in Anglophone countries. His initial focus is on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s who came to prominence in the 1960s: Michel Foucault, Gilles Deleuze, and Jacques Derrida. He sets out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ir work, as a basis for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how they formulated and began to carry out their philosophical project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He gives a fresh assessment of their responses to the key influences of Hegel and Heidegger, and the fraught relationship of the new generation to their father-figure Sartre. He concludes that Foucault, Derrida, and Deleuze can all be seen as developing their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stances out of distinctive readings of Nietzsch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ook considers topics and philosophers that became prominent in the 1980s and 1990s, such as the revival of ethics in Levinas, Derrida, and Foucault, the return to phenomenology and its use to revive religious experience as a philosophical topic, and Alain Badiou's new ontology of the event. Finally Gutting brings to the fore the meta-philosophical theme of the book, that French philosophy since the 1960s has been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inking the impossible.
2019年7月30日 想读
说书人与梦工厂 豆瓣
8.4 (12 个评分) 作者: 储卉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6
本书关注一个“非法”的“社会事实”:在充满盗版和抄袭的环境下,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正日益成为娱乐文化生产的总源头,进而影响公共想象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如何理解这种法律视野中的“悖谬”,以及悖谬背后传统的法律想象与新技术生产之间的张力?本书通过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梳理,探究了著作权之于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影响,法律与社会运动背后的焦虑,以及制度讨论的社会建构性意义。
2019年7月29日 想读
Acinemas: Lyotard's Philosophy of Film 豆瓣
This collection presen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Jean-Francois Lyotard's major essays on film: 'Acinema', 'The Unconscious as Mise-en-scene', 'Two Metamorphoses of the Seductive in Cinema' and 'The Idea of a Sovereign Film'. Then, eight critical essays by philosophers and film theorists examine Lyotard's film work and influence across two sections: 'Approa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 These works are complemented by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leading French scholar Jean-Michel Durafour on Lyotard's film-philosophy, an overview of Lyotard's practical film projects written by his collaborators Claudine Eizykman and Guy Fihman, and the synopsis for a later film project Memorial Immemorial, which Lyotard proposed but was not produced. Jean-Francois Lyotard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aesthetician of the poststructuralist generation, but this dimension of his thought is only recently beginning to receive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e devoted a number of essays to film, and was involved in making several experimental short films. Lyotard's reflections on film offer a perspective which seeks to do justice to it as an art by focusing on its aesthetic, material qualities. His work in this area remains a largely untapped resource, with the potential for inaugurating exciting new directions in film-philosophy.
2019年7月28日 想读
Formations of Masculinity in Post-Communist Hungarian Cinema 豆瓣
作者: György Kalmár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 5
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s of masculinity in Hungarian cinema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and explores some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a of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1989 regime change. The films explored offer a unique perspective encompassing two entirely different worlds: state socialism and neoliberal capitalism. The films suggest that Eastern Europe is somehow different than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and that its subjects are marked by what they went through before and after 1989. These films are all remembering, interpreting, picturing, marketing and trying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is difference―with the memory and effects of state-socialism. In looking closely at the films’ male figures, one may not only get a glimpse of the dramatic changes Eastern European societies went through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but also see the brave new world of global neoliberal capitalism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Eastern European newcomers.
2019年7月28日 想读
Hans-Jürgen Syberberg the Film Director as Critical Thinker 豆瓣
作者: R.J. Cardullo SensePublishers-Rotterdam 2017 - 1
"Hans-Jürgen Syberberg is an original, the most controversial of all the New German directors and a figure who has long been at the vanguard of the resurgence of experimental filmmaking in his homeland. Syberberg’s most characteristic films examine recent German history: a documentary, for example, about Richard Wagner’s daughter-in-law, who was a close friend of Hitler (The Confessions of Winifred Wagner [1975]). But especially “historical” is his trilogy covering one hundred years of Germany’s past, including, most famously, Hitler—A Film from Germany, also known as Our Hitler (1977). In this film and other works, Syberberg unites fictional narrative and documentary footage in a style that is at once cinematic and theatrical, mystical and magical.
2019年7月28日 想读
美洲豹阳光下 豆瓣 Goodreads
Sotto il sole giaguaro
8.1 (2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魏怡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这是第一本在卡尔维诺过世后出版的书。书中收录三则短篇故事,在1972年至1984年间曾完整或部分发表。当时卡尔维诺计划将这三篇放入以五感为主题的书中,但关于视觉及触觉的另两个短篇未及完成。
在这三篇小说中,三种感觉(味觉,听觉,嗅觉)主宰了主人公的生活。《美洲豹阳光下》里一对夫妻为了在一种辣椒和外国香料做的菜肴中,找到性爱和精神恋爱的微妙结合,去墨西哥旅行。《一位倾听的国王》里登基的暴君既是权利的囚徒,也是耳朵的囚徒,因为他巨大宫殿里的回声带来各种关于判决、爱情和阴谋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名字,鼻子》里一位见多识广的男士苦苦琢磨时髦的香水,只为找出一个戴面具的神秘女郎留下的香味;南美草原上的原始人类用鼻子辨别异性;而在伦敦一个吸毒的摇滚歌手则像一只发情的野兽,一位女士的气味使他展开了疯狂的寻找。
2019年7月27日 想读
哲学的起源 豆瓣
作者: [日]柄谷行人 译者: 潘世圣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8 - 1
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当时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讨,于是另外写了《哲学的起源》这本书作为前书的续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2019年7月26日 想读
发光的小说 豆瓣
La novela luminosa
作者: [乌拉圭] 马里奥·莱夫雷罗 译者: 施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8
☀《2666》之后,又一部拉美文学新经典震撼来袭
☀ 一本无法定义的奇书,乌拉圭鬼才作家莱夫雷罗扛鼎之作
☀ 25年来百大西语图书第6名(西班牙《国家报》)
☀ Goodreads评分高达4.25
☀ 再渺小庸常的生活,也有如银沙般发光的时刻。
☴☲☷☳☱☶☵☰
在这部身后发表的作品里,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莱夫雷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一项任务之中:他要创作一部小说,把某些非同寻常的、被他称为“发光”的经历叙述出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他自己说的),但他还是尝试着去做了,成果便是这本《发光的小说》(由“奖金日记”和“发光的小说”两部分构成)。
在本书一个又一个段落里,他历数着他看似庸常的生活,跟我们讲述起了他的怪癖、他的疑病症、他的广场恐惧、他的日夜颠倒、他对电脑的痴迷以及对梦的释义。他身边的女性们值得另辟一章,尤其是灵儿,她会给他做好吃的、陪他在蒙得维的亚散步、一同寻觅罗萨·恰塞尔的书及各种侦探小说。
爱情、失意、衰老、对死亡的恐惧、虚构的诗意与本质,所有难以描述的发光的经历:一切都被记录在了这部不朽的杰作里。
☴☲☷☳☱☶☵☰
“我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感情的净化,拾回了大批被我深埋在潜意识之中的破片,我得以为我本应在许久之前就为之哭泣的事物哭泣;对我来说,这无疑是段特出的经历,如今读来,我仍然会被它触动、治愈。”
☴☲☷☳☱☶☵☰
终于有一天,我打开了这本《发光的小说》,陪着他走到了失败的尽头,我无法将这位如此迷人的写作英雄抛在一边。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西班牙作家)
西语文学中,像莱夫雷罗这样的风格和想象力实属罕见。
——安东尼奥·穆尼奥斯·莫利纳(西班牙作家)
莱夫雷罗以神秘主义、鸟的意象和幽默消解了自传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他将疑病症式的自我审视与文学话语相勾连,是恭敬也是不恭。
——玛尔塔·桑斯(西班牙作家)
据说智利盛产诗人,阿根廷盛产短篇小说家,墨西哥盛产长篇小说家,乌拉圭盛产怪咖。莱夫雷罗就是这么一个怪咖,而且是级别最高的一位。
——安妮·麦克德莫特(莱夫雷罗英译者)
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阿尔瓦罗·恩里克(墨西哥作家)
他是一个无法归类的“怪”作家,有着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创作了西语文学中最具奇趣和哲思的作品之一。
——胡安·巴勃罗·比利亚洛沃斯(墨西哥作家)
近年来最有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智利作家)
马里奥·莱夫雷罗是个天才。
——鲁道夫·恩里克·福格维尔(阿根廷作家)
这部小说邀请我们彻底忘我于其中。我是几天前开始看的,我舍不得看完,至少得等我见到莱夫雷罗的另一本书再说。
——米盖尔·比塔利亚诺(阿根廷作家)
莱夫雷罗是卡夫卡的寻常反面,是带着点喜剧色彩的加缪的影子。
——《国家报》
莱夫雷罗向拉美文学规范发起了挑战。
——《格兰塔》
2019年7月22日 想读
香港電影2018 豆瓣
作者: 陳志華(編)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019 - 7
《三夫》、《淪落人》與《G殺》的本土視野,《自由行》對身份的思考,《翠絲》對性別的探討,《無雙》的類型片再造,《中英街1號》對歷史的重寫,《逆流大叔》的苦中作樂,《水底行走的人》的紀實香港,港片及華語片的縱橫論述,2018年度香港電影熱門話題,一書盡覽。
2019年7月20日 想读
现代性的想象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 季进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4
以《现代性的追求》一书驰名学界的李欧梵,其书其人传播甚广,从此以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紧紧勾连,成为论说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现代性的想象:从晚清到当下》收入李欧梵近年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冠以《现代性的想象》之名,是彰显李欧梵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之内在理路和复杂意涵。本书以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晚清和五四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访问稿),例如关于晚清翻译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纾翻译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说;重探郁达夫的小说和徐志摩的新诗,这两方面的研究并置在同一本书中,大致依据历史的连贯性次序,可视作李欧梵个人研究历程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总结,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驳诘的记录。
关于晚清文学的研究,是李欧梵在《现代性的想象》一书里关心文本背后的“历史节点”,它以何种形式在文本中显现,抑或“缺席”?本书同时讨论五四文学的研究──特别关于郁达夫的旧诗,与胡适和徐志摩的新诗试验,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另一个“跨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本,引人深思。
2019年7月19日 想读
Negotiations 1972-1990 豆瓣
作者: Gilles Deleuze 译者: Martin Joughi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 4
Negotiations traces the intellectual journey of a man widely acclaim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rench philosphers. A provocative guide to Deleuze by Deleuze, the collection clarifies the ke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work of this vital figure in contemporary philosphy, who has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aesthetics, film theory,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studies.
2019年7月19日 想读
地方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Tim Cresswell 译者: 王志弘 / 徐苔玲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2019年7月19日 想读
思想10:社會主義的想像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出版公司 2008
兩百多年前,當歐洲的舊體制正在崩潰、「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成形之際,「自由、平等、博愛」三個理念一氣呵成,凝聚體現了整個時代的嚮往。但歷史演變弄人,這個口號所包容的一體社會理想,後來卻分化崩離,蛻變成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套意識型態,彼此呈現水火之勢。
這套理念之所以分化,關鍵在於有一個龐大的、具決定性力量的歷史結構──資本主義──必須面對,可是面對的方式卻有兩種迥異的可能。自由主義有條件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多數制度前提,而社會主義卻相信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如今,經過了上百年的爭鬥,資本主義依然健在甚至益形壯大,不過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反而雙雙陷入危機:蘇東的崩潰與中國的轉向,說明了社會主義傳統有先天性的盲點;而自由主義遭放任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鵲巢鳩佔,也顯示自由主義的價值意識不夠明確清晰。這兩種政治傳統有必要相互參考,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的功過與動力,也重新整理「自由、平等、博愛」這套理念的現代含意。
歷史上,「社會民主主義」曾經特別有意識地想維持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後來遂演成資本主義體制之下實行多黨民主、社會保障的福利國家。在西方,當蘇東式國家社會主義結束之後,社會民主對某些殘存的左派似乎是僅餘的選項。在中國,近年也有人在呼籲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轉化為社會民主主義。即便在台灣,雖然多年以來視社會主義為禁忌,但只要統獨這個雞肋爭議聲勢稍斂,便不乏有人想像社會民主或者「第三條路」。類此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僅去思考社會民主,也要思考整個社會主義傳統、包括它對內與馬克思主義、對外與自由主義的關係。
因此,本期《思想》的「社會主義的想像」專輯,有著很重要的時機背景。張君勱學會延續已經解散的中國民主社會黨香火,對社會民主自然關切,熱心幫助本刊規劃了這個專題。不過,社會主義所指不限於社會民主;在這個專輯的五篇文章之外,讀者會發現,本期「曹天予與民主社會主義」欄下的三篇文章,以及陳信行先生對前期《思想》上陳明忠先生訪談的回應,也都直接介入了社會民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以及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參照可能性等嚴肅議題。不難理解,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社會主義就不會喪失存在的理由。問題是:它說得清楚自己存在的理由嗎?分辨得出自己該以甚麼形式存在嗎?依據現實條件、但是又不為現實條件所侷限地回答這些問題,即構成了社會主義的「想像」。
可以預期,既然涉及「社會主義」這樣敏感的議題,各方對本期這些文章的反應會多采多姿、甚至難免激烈高亢。我們很歡迎大家參與討論、相互攻錯。但不容諱言,歷來左派內部的爭論──從馬克思本人一直到今天的各路理論家──不時會陷入一種以「正確」自居、以「反動」誣人的窠臼,十分不健康。而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爭論,也往往以區分敵我為尚,少了一份包容心態與學習的欲望。本期陳信行先生對陳明忠先生的回應,雖然不惜以「毛派」這個引人側目的頭銜自許,卻既不失對前輩的尊敬,又表現了對自己信念的堅持,這種兼顧尊重與原則的爭論倫理,值得推許。我們自然還希望,社會主義之外的其他立場與意見,也願意各抒己見,彼此參考和理解。
必須指出,本期茨仁夏加和錢理群兩位先生關於西藏問題的文章,以及許德發先生關於馬來西亞華人處境的分析,都涉及了今年發生的事件,目前正在進行中,未來也還會有新的發展,極具現實意義。(馬國最近的「華人寄居論」風波,即為一例。)但在思想層面,兩篇文章都涉及了國族認同以及包容差異這兩項具有高度普世性的難題,值得台灣乃至於整個華人世界參考。
最後,身為編輯,我們要強調,「拓展視野」是本刊的夙願。在這個意義上,陳相因小姐紀念索忍尼辛、單德興先生訪問哈金、廖美小姐從兩個面向呈現戲劇史的發展軌跡、以及林濁水先生挖掘奚淞畫作中「時間」與「平淡」兩項旨趣,均幫助本刊開拓了一些此前較為疏忽的面向,讓所謂的「思想」不以觀念的邏輯論述為限,反而延伸到其他形式、媒介的呈現、深入到更為細緻敏感的藝術與文學世界,取得豐富的內涵與表現。我們盼望類似的擴展延伸,能夠繼續。
2019年7月17日 想读
中國的現代國家構造 豆瓣
作者: 任劍濤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9 - 7
本書創作前後經歷近二十年。全書旨在讓讀者明白中國建構現代國家過程的背景、面對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發展的前景。本書分為三卷:上卷論及中國現代建國的各種國家形態;中卷重點指出中國的政黨國家理念;下卷主要論述國家形態轉變的規範指向及所面臨的困難。
2019年7月17日 想读
混沌互渗 豆瓣
Chaosmose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菲利克斯·加塔利 译者: 董树宝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2
★加塔利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深度阐释加塔利一生的原创性思想
···
【内容简介】
加塔利一生“游牧”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病症”。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罪恶”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解放实践”。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混沌互渗”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裂分析。加塔利的这些原创性思想在他与德勒兹的合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为德勒兹的光环所遮蔽,尚未释放出其应有的思想力量。借由本书中的清晰阐释和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体会到有别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理论风格,感受到加塔利自身异乎寻常的思想强度。
···
【媒体及名人推荐】
菲利克斯跟我谈起了他已经称之为欲望机器的东西:有关机器无意识、精神分裂无意识的整个理论和实践构想。我觉得他走在了我的前面。
——德勒兹
《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许多中心概念都是由加塔利提出来的。正是在加塔利的倡导下,他们开始对精神分析学进行批判,并形成与之相反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论。加塔利超越学院派哲学传统的位置使他能够在与德勒兹合作之后将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直接关注融入德勒兹的著作之中,而加塔利多年的实践经验……更为他与德勒兹在合作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 雷诺·博格,《德勒兹论文学》作者
···
【编辑推荐】
◆ 本书系加塔利的临终之作,是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加塔利独著首次完整的中文译介,读者或可从中发现德勒兹光环之外的加塔利。
◆ 《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的许多中心概念都是由加塔利提出的。在本书,加塔利对他与德勒兹的合著中涉及的原创性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对于理解加塔利与德勒兹的合著颇有助益。
◆ 自从拉康创办研讨班开始,加塔利便接受了拉康的训练,持续七年之久。他深谙精神分析的危机,并最终开创了精神分裂分析。在本书中,加塔利亦就许多精神分析核心问题,对弗洛伊德、拉康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
◆ 加塔利一生“游牧”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在本书中,加塔利亦以主体性的再创造与再奇异化为核心,对拉康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信息论、后现代主义,以及海德格尔、巴赫金、巴尔特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 附录部分特别收录了德勒兹解释他与加塔利如何合作的一封信,以及一篇纪念加塔利的文章。
2019年7月17日 想读
安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8.5 (10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2019年7月17日 想读
鲁迅与博物学 豆瓣
作者: 涂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4
鲁迅一生都保持了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本书在细致梳理鲁迅一生涉及“博物学”方方面面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层层推进论述,深入探讨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如何产生、发展,对他个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他的文学呈现出哪些独特性。希望借由这样的讨论,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2019年7月14日 想读 我外女神!(這是涂老師博士論文的方向,然後上課經常和我們講述當年確定方向時候怎麼被導師怒噴23333)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豆瓣
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邵逸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7
风靡全球的推理小说大师为你解锁写作的八百万种可能
◎ 编辑推荐
☆ 享誉世界的美国推理小说大师、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爱伦·坡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劳伦斯·布洛克数十年创作经验全公开!
☆ 本书由劳伦斯·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了十四年的专栏汇集整理而成,出版四十余年畅销不衰!经布洛克亲自修订更新,新旧观点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 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不仅受到推理迷的欢迎,更备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推崇,在中国拥有众多名人明星书迷:侯孝贤、梁朝伟、王家卫、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为之迷狂……
☆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故事的内容和讲述的方式永远是虚构写作的核心。讲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来讲?新人如何出道?老手怎样创新?这正是布洛克想要与你真诚探讨的话题。
☆ 广纳百余份作家问卷调查结果.探究世界知名作家的写作方式——小说写作没有公式可循,但从前人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中,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
★ 二加二大于五
请记住,情节设计是一个增效的过程,整体的价值远大于部分的和。
★ 人物塑造是小说成败的关键
对小说中的人物提不起兴趣,无法产生共情,是读者放弃一部小说的重要原因。
★ 从中间开始写效果更佳
小说的开头不一定是故事开头,从故事中间开始的手法可以迅速调动起读者的兴趣。
★ 对话必须简洁
创作对话时,你需要加快节奏,省略你来我往,做一些总结与概括。
◎ 内容简介
想写小说的时候,你最好吃上两片阿司匹林,躺在黑暗的房间里,静静地等待这种冲动过去。如果那份热情没有就此熄灭,那你就该老老实实地下一番功夫了――至少,你得听听劳伦斯·布洛克的建议和忠告,因为他在写作上栽的跟头可能比你读过的书还多。
该写什么小说好?怎么拟定大纲?卡壳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提高作品被出版的概率?从开始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创作后继续面对下一部作品,这个过程绝无标准公式。小说的创作方法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由劳伦斯·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十四年的写作专栏结集整理而成,涉及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本书出版四十余年畅销不衰,此版由布洛克亲自更新修订,新、旧观点的碰撞让这本创作秘籍更加富有生机。
2019年7月14日 想读
视听 豆瓣
L’Audio-vision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希翁 译者: 黄英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7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尽管希翁追求一种连贯的理论,然而,也许他的理论最伟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认在这种连贯性之中并不存在圆满——总会有某些有关声音的东西“绕过我们,使我们惊诧”,而且我们必定永远不能完全地驯服那舞动的阴影和歌唱的灵魂。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
米歇尔·希翁是法国一流电影理论家,在声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领域出版如此多著作,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
——阿兰·威廉姆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
2019年7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