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迷宫之谜 豆瓣
Follow This Thread:A Maze Book to Get Lost In
7.1 (7 个评分) 作者: [英]亨利·艾略特 / [法]奎贝 绘 译者: 李迪迪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通常,我们时刻小心谨慎以防迷路,那为什么有人会渴望走进一座迷宫呢?
雅典王子忒修斯进入迷宫时,还是个孩子,但是当他走出迷宫,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个英雄。
19岁的嬉皮士青年格雷格,在音乐节散场后的营地,孤独地摸索出设计高阶迷宫的复杂规则,而建造了世界十大迷宫之一的朗利特迷宫之后,他却消失了……
艾柯说,一座迷宫不需要牛头怪,一座迷宫本身就是牛头怪;而博尔赫斯说,一部大书就是一座迷宫,通向所有可能的未来。
从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到欧洲园林的树篱迷宫,再到电影《闪灵》《007》,游戏“超级玛丽”,小说《爱丽丝漫游仙境》,“迷宫”的意象和形象,在文学、建筑、艺术中散发出迷人的特质。
如何走出迷宫之王设计的迷宫?
为何欧洲园林都是“迷宫控”?
为什么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毕加索都迷恋迷宫?
沿着希腊神话中忒修斯进入米诺斯迷宫时带着的红线,每读一页转一个方向,解密迷宫之谜。
你没有发现迷宫( maze )与惊奇( amazement )之间的联系吗?迷宫是如此的复杂迷人,我甚至为它写了一首诗。——博尔赫斯
它让阅读变成了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这本书既是谜题,也是解谜工具,而谜题的答案,就是各种各样的诱惑、挫败和上瘾——这与真正的迷宫别无二致。
——《卫报》
引人入胜,资料详实……在艾略特深沉的文字与奎贝灵动的画作中,不断迷失又有所发现,是一种令人成就感满满的体验。
——《出版人周刊》
一场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书单》
2019年7月12日 想读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 豆瓣
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The Revolt Against the West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
作者: Pankaj Mishra 译者: 黃中憲 聯經 2013 - 8
《經濟學人》譽為「薩依德的繼承者」
《外交政策》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
2012年獲選《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大力推薦
何謂亞洲的價值?
亞洲各國如何從西方帝國的廢墟中重生?
亞洲各地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知識份子,試圖擺脫傳統的框架,尋求抑制西方國家對亞洲大陸日漸增長的支配欲望、尋找亞洲重生的道路,進而重塑亞洲。
潘卡吉‧米什拉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從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開始談起,述及日本將霸權一舉伸向韓國及太平洋部份地區,因其打敗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由此次的空前勝利對亞洲國家各地的知識份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中國的梁啟超、孫中山,印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伊斯蘭之父賈邁勒丁‧阿富汗尼,他們都想像當時的日本一樣,開始東方國家政治與經濟的改革。然而本書作者潘卡吉‧米什拉卻以不同的角度,呈現給讀者亞洲歷史文化的另一面向:這些思想家的見聞,建構了亞洲現代哲學的思想理論,並向大眾展現他們共同嚮往亞洲擁有更為宏遠的目標,但其實現在的亞洲國家卻是盲目採用西方的模式,盲目跟隨西方政治、經濟思想,導致亞洲喪失本身的文化,同時更承襲西方國家的惡習。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結合了東方的政治思想,集結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精神,是一本不容忽視的預言式作品。
在西方人眼中,昂揚大步向外擴張的維多利亞時期,在亞洲人眼中卻是場浩劫。外國軍人和商人瓦解原是文明核心的大帝國。隨著英國人以船堅炮利拉下蒙兀兒帝國的末代皇帝、燒掉北京圓明園、羞辱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破產統治者,因此,探索救亡圖存之道是亞洲國家的當務之急。
潘卡吉‧米什拉以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筆觸,講述亞洲大陸上一群有智之士如何迎接西方挑戰。他們不斷地質問、掙扎、深感痛苦,既痛恨西方,又體認到得與敵人正面交鋒及向敵人學習,亞洲才有復興可言。經過許多挫敗和誤入歧途,一連串強有力、彼此矛盾且最終勢不可擋的觀念誕生,成為如今從中國共產黨到凱達組織,從印度民族主義到穆斯林兄弟會的種種勢力背後之動力根源。
米什拉透過遊歷歐亞各地的記者、詩人、激進份子、克里斯瑪型領袖的眼睛,引領讀者重新審視過去兩百年的歷史。這些思想家坐在當時似乎注定會被列強永久瓜分的舊帝國的廢墟之中,構思出反過來將使新帝國注定走向滅亡的觀念,且這些觀念還成為支撐二十一世紀亞洲大國的支柱。
※名家推薦
米什拉以敏銳、博學又有趣的態度呈現亞洲思想家如何回應西方逐漸衰頹的霸權,這位著名的當代印度知識份子是「薩伊德的繼承者」。
──《經濟學人》
米什拉反轉了長期由西方角度看東方的視角,呈現了世界上大多數民眾──從土耳其到中國──所感受認同的現代歷史。
──罕・帕慕克(Orhan Pamuk,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
一本非常棒且突破創新的著作。這不只是一部卓越的亞洲史,更是一部為亞洲人所寫的生動歷史。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美國小說家,貝蒂特拉斯克獎得主)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以極具說服力的言辭,描繪一群亞洲最有教養、最有洞見的知識份子令人好奇且複雜之思想歷程。
──茱莉亞・洛弗爾(Julia Lovell,英國歷史學家,《鴉片戰爭》作者)
富有深入的研究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創性……任何想了解今日我們處在怎麼樣的環境的人,都應該將這本具洞察力又令人不安的書放在必讀書單上。
──約翰・格雷(John Gray,《獨立報》專欄作家)
繼薩依德的經典著作《東方主義》後,《從帝國廢墟中崛起》提供另一種令人振奮的現代歷史觀點。米什拉相當博學……是善於抓住讀者目光的敘事者。
──汪暉(北京清華大學思想史教授)
米什拉機敏且幽默地結合被忽略的歷史材料,傳達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乃是亞洲的知識覺醒和政治覺醒」的重要主張。
──哈里‧昆茲魯(Hari Kunzru,《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19年7月11日 想读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豆瓣
作者: Sheldon Hsia-Peng Lu (Edito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film industry, a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captial has been invested in the productions.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is scale at both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levels has raised the ques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Chinese cinema". In this book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central topic of a national cinema and analyze the emergence of "transnational cinema" in Chinese film studies. Applying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and approaches, they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national cinematic style, global capitalism,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cultural politics, censorship and gender identity. Among the film artists discussed are Cai Chusheng, Xie Jin, Chen Kaige, Zhang Yimou, Ang Lee and Jackie Chan. The volume opens with essays trac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rough to the Mao era and the age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 Other essays consider what have been the peripheral and marginalized traditions in relation to mainstream Chinese cinema.
2019年7月11日 想读
Reflection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alter Benjamin Schocken 1986 - 3
A companion volume to Illuminations ,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Walter Benjamin's writings, Reflections presents a further sampling of his wide-ranging work. Here Benjamin evolves a theory of language as the medium of all creation, discusses theater and surrealism, reminisces about Berlin in the 1920s, recalls conversations with Bertolt Brecht, and provides travelogues of various cities, including Moscow under Stalin. He moves seamlessly from literary criticism to autobiography to philosophical-theological speculations, cementing hi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versatile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lso included is a new preface by Leon Wieseltier that explores Benjamin's continued relevance for our times.
2019年7月11日 想读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2019年7月11日 想读
Babel and Babylon 豆瓣
作者: Miriam Hans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3
Although cinema was invented in the mid-1890s, it was a decade more before the concept of a "film spectator" emerged. As the cinema began to separate itself from the commercial entertainments in whose context films initially had been shown--vaudeville, dime museums, fairgrounds--a particular concept of its spectator was developed on the level of film style, as a means of predicting the reception of films on a mass scale. In Babel and Babylon Miriam Hansen offers an original perspective on American film by tying the emergence of spectatorship to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Hansen builds a cri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spectatorship, drawing on the Frankfurt School's debates on mass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Focusing on exemplary moments in the American silent era, she explains how the concept of the spectator evolved as a crucial part of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paradigm--as one of the new industry's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ethnically, socially, and sexually differentiated audiences into a modern culture of consumption. In this process, Hansen argues, the cinema might also have provided the conditions of an alternative public sphere for particular social groups, such as recent immigrants and women, by furnishing an intersubjective context in which they could recognize fragments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After tracing the emergence of spectatorship as an institution, Hansen pursues the question of reception through detailed readings of a single film, D. W. Griffith's Intolerance (1916), and of the cult surrounding a single star, Rudolph Valentino. In each case the classical construction of spectatorship is complicated by factors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crystallizing around the fear and desire of the female consumer.
Babel and Babylon recasts the debate on early American cinema--and by implication on American film as a whole. It is a model study in the field of Cinema Studies, mediating the concerns of recent film theory with those of recent film history.
2019年7月10日 想读
"Race," Writing, and Difference 豆瓣
作者: Gates, Henry Louis, Jr. 编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urnals 1992
A classic of cultural criticism, "Race," Writing, and Difference provides a broad introduction to the idea of "race" as a meaningful category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the shaping of critical theory. This collection demonstrates the variety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hrough which one may discuss the complexities of racial "otherness" in various modes of discourse. Now, fifteen years after their first publication, these essays have managed to escape the cliches associated with the race-class-gender trinity of '80s criticism, and remain a provocative overview of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race, writing, and difference.
2019年7月10日 想读
文學理論倒讀 豆瓣
作者: 黃湯姆 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虛弱但強悍,耽美但深邃,無框架文體,反其道而寫。
虛擬的書寫者,真實境遇裡的角色,這是造反的文學,生猛且淋漓的言說。挖掘這一生被折磨過的,與被遺棄了的閱讀沉積層,文學局外人黃湯姆緩緩開展出五幅似偽實真的綿延卷軸:空間理論、景觀社會、基進想像、戰爭機器、史觀辯證。從中他倒敘愛情、論證悲歡、檢視當代、忤逆國家,屢屢在文字撞擊迸射出的火星下,照見我們想像的深沉與哀傷之處。《文學理論倒讀》的盡頭,你將洞悉文學與自身如此逼近,而理論則是對這世界文本的批判理解。復返識字的憂患原點,倒立著來讀文學,所有理論都該簡單且動人。
全書包括:〈空間理論〉、〈景觀社會〉、〈基進想像〉、〈戰爭機器〉、〈史觀辯證〉等五卷,及尾聲〈我的識字考〉,是一歷險之書、力量之書!
2019年7月10日 想读
Haunted Media 豆瓣
作者: Jeffrey Sconce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0 - 7
In "Haunted Media", Jeffrey Sconce examines American culture's persistent association of new electronic media - from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graph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vision and computers - with paranormal or spiritual phenomena. By offering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iscourses of modernity, and metaphysical preoccupations, Sconce demonstrates how accounts of 'electronic presence' have gradually changed over the decades from a fascination with the boundaries of space and time to a more generalised anxiety over the seeming sovereignty of technology. Sconce focuses on five important cultural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advent of telegraphy; the arriva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adio's transformation into network broadcas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debates over computers, cyberspace, and virtual reality.In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the trajectory of th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e discusses topics such as the rise of spiritualism as a utopian response to the electronic powers presented by telegraphy and how radio,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e to be regarded as a way of connecting to a more atomised vision of the afterlife. Sconce also considers how an early preoccupation with extraterrestrial radio communications transformed during the network era into more unsettling fantasies of mediated annihilation, culminating with Orson Welles' legendary broadcast of "War of the Worlds".Likewise, in his exploration of the early years of television, Sconce describes how programs such as "The Twilight Zone" and "The Outer Limits" continued to feed the fantastical and increasingly paranoid public imagin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 Finally, Sconce discusses the rise of postmodern media criticism as yet another occult fiction of electronic presence, a mythology that continues to dominate contemporary debates over television, cyberspace,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Internet. As an engaging cultural 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s, "Haunted Media" will interest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including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media, history, American studies,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and social theory.
2019年7月10日 想读
Tales of Translation 豆瓣
作者: Hu Y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5
The figure of the New Woman, soon to become a major signpost of Chinese modernity, wa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composed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was a liminal moment in Chinese history, a period of great possibilities and much fluidity. At this time, the term xin nüxin or xin funü (the New Woman) had not yet achieved currency, for she represented an ideal yet to be fully articulated.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is period in China illustrates that the New Woman was constructed vis-à-vis her significant “others,” whether domestic or foreign, male or female. To know the New Woman, the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not just herself but also her others. Instead of offering a model of Western influence or indigenous origin, this study employs a model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both the self and the other are subject to multiple transformations. It reads several popular Chinese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of the period whose abundant fiction (whether original or translated) bristles with difficulties in presuming either fidelity of translation or adequacy of depicting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man.
The late Qing era witnessed the translating, printing, and reading of a vast amount of Western literature, amounting to what has been called a “translation fev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fictional and transla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a range of Western female icons, including Sophia Perovskaia (the Russian anarchist and would-be assassin of the tsar),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figure Madame Roland, and Dumas’s “la Dame aux camélias.” In tracing the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popular figures through travel books, biographies, newspaper articles, oral performance scripts, and novels, this book narrat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ining a foreign other and re-imagining the self. In investigating the very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it provides a sustaine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orces that produced the New Woman in China.
2019年7月10日 想读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周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正当性与证成性是探讨国家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作者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详细的分疏,并且讨论了西文政治哲学中这方面的理论,例如洛克、西蒙斯、罗尔斯及哈贝马斯。透过对这些理论的探讨,作者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厘清这两个概念做出了相当好的贡献。他所讲座的论题也可以使人们对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及方向看得更清楚一些。
2019年7月5日 想读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李今 2019 - 4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修订本)》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的西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唯美—颓废的现代都市文学和电影这三大领域构成的现代都市文化对海派小说的影响为线索,探讨海派小说在文学观念和主题上表现出的独特的精神特征,剖析海派文学赖以生长的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特别是西方现代都市文化介入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对这个时期上海都市文化的兴起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重点探讨了海派小说所渗透的“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这一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出了是否能在20世纪兴起的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哲学思潮视野下,来认识海派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问题。通过阐释与评价海派小说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人的日常生活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打量和认识,尤其是对90年代以后的现代社会与人生进行了重新思考。
2019年7月5日 想读
无限与视角 豆瓣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2019年7月5日 想读
中国哲学十五讲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杨立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2019年7月4日 想读
创造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 豆瓣
作者: 潘光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在近代东亚世界里,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的士人,不知凡几。在他们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好似广袤无涯,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明其奥妙。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只要愿意信步直入,披卷展读,随意阅览,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斑斓眩目,应接不暇,迎面扑来,总可撼动挑拨观奇览胜者的心怀意念,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他们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道路。
2019年7月4日 想读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豆瓣
Jorge Luis Borges: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4 (5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译者: 汤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这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
深入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会发现,它背后那个从世界文学和哲学中广泛摄取养分的人,同时有着否认自身见多识广的谦逊品格。这是一次相当私人的馈飨。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纽约时报》
博尔赫斯 x 理查德·伯金
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时,我与理查德·伯金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连我自己对我真正的生活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博尔赫斯 x 《巧妙的回避》
与博尔赫斯面对面交谈,就是要沿着一座由他过往经历和情感体验构成的迷宫去追踪他。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绘着千奇百怪图案的围墙,它们可能是线索,也可能只是迷惑人的岔路。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找到的都是同一个博尔赫斯。那里不仅仅只有一个博尔赫斯,而是许多个。
博尔赫斯 x 格洛丽亚·洛佩斯·莱库韦
失明之前,博尔赫斯最后能看到的颜色是黄色,而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说失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却又坦白:如果还能看见,他不会离开屋子半步,他会待在屋里读手边满满的书。
2019年7月4日 想读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 豆瓣
Kurt Vonnegut: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李爽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他能够在二战中打仗,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在经历美国历史最近二十年的动荡之后,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或许还伴随着大笑。上帝保佑您,冯内古特先生,无论您身在何处,谢谢您所做的一切。"
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格雷厄姆·格林
冯内古特 x 《巴黎评论》
身为二战老兵,冯内古特希望他死的时候能有军礼厚葬,号手奏乐,国旗盖棺,鸣响礼炮。这是他一直都向往的东西,然而,除非他战死沙场才能得到。
冯内古特 x 《国家》
德累斯顿的轰炸让我了解了一种现象,就是我的失忆和那些经历过雪崩、洪水和大火的人们一样,人的大脑里有某种装置,在灾难超过一定水平后,会关掉我们的记忆。
冯内古特 x 约瑟夫·海勒
我认为男性一直怀疑女性比他们更强大、更优秀,这是从他们母亲身上感受到的。
冯内古特 x 《别笑》
库尔特·冯内古特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的家庭并不鼓励艺术追求。冯内古特的父亲推动孩子们朝理性主义前进,他坚信科学是一切的答案,而非艺术。
冯内古特 x 《美国航空杂志》
冯内古特总是让我们尽全力去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不懈地敲打我们的笑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感激的事情。
2019年7月4日 想读
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 豆瓣
Leibniz, Newton und die Erfindung der Zeit
作者: [德] 托马斯·德·帕多瓦 译者: 盛世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0
艾萨克·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围绕时间的本质展开的重要讨论标志着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发生在机械钟表的精确度跃升的时代:摆钟和精密怀表问世后,私人计时器在大城市的市民阶层中迅速普及。物理学家和科学评论员托马斯·德·帕多瓦借助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引人入胜的传记,铺陈出我们理解时间的历史。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时间是如何在十八世纪来临之际变得无所不在,并成为自然研究的中心课题的。简而言之:为什么近现代(德文“Neuzeit”,本意为“新时间”或“新时代”)是名副其实的。
2019年7月3日 想读
漫步人间 豆瓣
《Prosastücke》&《Kleine Prosa》
作者: [瑞士]罗伯特·瓦尔泽 [德]沃尔夫冈·顾彬 序 译者: 朱谅谅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9 - 8
我愿手牵着言辞,翩然起舞。 ——罗伯特·瓦尔泽
在漫步中打量风景,在宁静中享受人生。一部洗涤灵魂的传世之作,让你动荡心灵平静下来的散文集。
本书为罗伯特·瓦尔泽经典散文集,也是作者被译介的国内首部中文散文集,为西安泊唐文化出品的“瓦尔泽经典作品”系列之一。本书翻译、收录 作者两部代表散文集《Prosastücke》《K leine Prosa》,总共110篇文章,写景、抒情、叙事,娓娓道来,文章短小精炼,意味隽永。 作品主要以漫步、旅行、游记的视角,表现作 者的所见所感,以及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文笔细腻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为公认的经典的散文作品。
编辑推荐:
★20世纪德语文学大师散文集首部中文译本。
★罗伯特·瓦尔泽其文学地位与卡夫卡、乔伊斯等大师并肩。
★黑塞、本雅明、穆齐尔、茨威格、霍夫曼斯塔尔……推崇备至。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作序、当代著名诗人胡桑,倾情推荐。
★瓦尔泽散文作品,曾多次入选汉语译本的《世界散文经典》《世界上最美的散文》《二十世纪德语作家散文精华》《外国散文精品》等当下的各种文本中。
★硬壳精装,开本精巧,设计精美,内文特用日本进口曼雅米色特种纸,舒适护眼。
文坛大家评价:
卡夫卡作品中令人悲哀和恐惧的东西,在瓦尔泽那里恰恰却是令人愉悦的。
——本雅明
瓦尔泽是现代主义德语文学的开山鼻袓,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是游荡在罪恶世纪中的一个轻灵而天赋异禀的灵魂……
——罗伯特·穆齐尔
被后世赞誉更多的卡夫卡,更像是瓦尔泽的折射体……卡夫卡的作品不过是“瓦尔泽式文字的一种变体”。
——苏珊·桑塔格
瓦尔泽的作品,既不是以逻辑写出来的,也不是以叙述写出来的,而是以情绪、奇思和想象写出来的:就性情而言,他更多的是一位美文作家……
——库切
如果瓦尔泽拥有千百万个读者,这个世界就会平和许多。
——黑塞
在某种意义上,罗伯特·瓦尔泽是作家中的作家,这从他的众多作家粉丝中可以得到验证。
——茨威格
奇思妙想蔓生的“铅笔地带”的沙漠,就是瓦尔泽不知疲倦地漫游的“理想大地”。他的写作漫游建构起一种语言的地形测量,且尝尝濒临理性话语的边缘。
——(德)威尔曼
不言而喻,瓦尔泽的散步者文学是在尚未开垦的语言地带里的发现之旅。
——(德)威尔曼
罗伯特·瓦尔泽是一位善于体察微小、毫不起眼之物的大师,是一名善用高级幽默的能手,也是一位擅长质朴语言的艺术家。
——顾彬(德国汉学家)
罗伯特·瓦尔泽漫游于自然与生活,携带着对人和物的体察,在词语的嬉戏中构筑了一片隐秘的内心风景,释放出感性而幽深的爱。
——胡桑(新锐诗人、批评家)
对于瓦尔泽来说,写作具有双重意义,即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语言中隐藏要表达的东西。……可以说,瓦尔泽惯于将自我隐藏在语言的森林之中。
——范捷平(浙大德语系教授)
他隽永的文学风格既把人带进一种类似东方王摩诘的高远和陶渊明的超凡脱俗般的美学意境,同时又置人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情趣之中。
——范捷平
媒体评价:
罗伯特·瓦尔泽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一位作家。
——《洛杉矶时报》
瓦尔泽以袖珍而精巧的文学样式,一跃而攀上了新的表达高峰。
——《波士顿环球报》
这珠宝盒一般的书……奇妙地游荡于短篇小说和批评文章之间的过渡地带。
——《纽约时报》
阅读瓦尔泽的艺术,有生动的翱翔之感。他的思想与他的作品并肩而行,不相上下。与其说他是在陈述,不如说他是创造他那令人享受的风景画。
——《洛杉矶书评》
他是最勇敢的奇才,在这个世上注定会抛弃他的地方做着白日梦,并让其浮现在其作品中,那里拥有一种温暖而莫名的光芒。
——查理·福克斯,《斐列兹》
一个怪异的天才。 ——本·勒纳,《纽约客》
所有读过瓦尔泽的人,都爱上了他。
——英国《卫报》
瓦尔泽拥有一种非凡而卓越的语调,将清晰和朦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本·杰明·昆克尔,《纽约客》
2019年7月3日 想读
爱欲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gonie des Eros
7.3 (155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宋娀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19年6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