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2019年6月27日 想读
文化的政治及其他 豆瓣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英]罗杰·斯克鲁顿 译者: 谷婷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罗杰•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2019年6月26日 想读
Logics of History 豆瓣
作者: William H. Sewell J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 8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have been exchanging ideas for a long time, they have never developed a proper dialogue about social theory. William H. Sewell Jr. observes that on questions of theory th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mostly one way: from social science to history. Logics of History argues that both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something crucial to offer each other. While historians do not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heorists, they know something social scientists do not: how to think about the temporalities of soci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social scientists’ treatments of temporality are usually clumsy, their theoretical sophistication and penchant for structural accounts of social life could offer much to historians.
Renowned for his work at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anthropology, Sewell argues that only by combining a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ime with a concern for larger theoretical questions can a satisfying social theory emerge. In Logics of History, he reveals the shape such an engagement could take, some of the topics it could illuminate, and how it might affect both sides of the disciplinary divide.
2019年6月24日 想读
大都会从这里开始 豆瓣
作者: 常青 编 2005 - 3
本书以多个观察视角,从空间形态与文化形态交汇的层面上,解读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具影响思的商业街区之一的南京路外滩段所包含的主要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既表露了这一街区之所以繁盛的缘由,也为其再次振兴的发展思路提供了深刻启迪。
南京路外滩段所表现出的典型历史特征,紧随国际和时代的脉动,竞使如此多的市政电气化事件及其先进服务设施,以极快的速度在同一路段上发生和启用,这在世界现代城市史上是罕见的。同时,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而且体现在都市文明的精神层面上,譬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和社会规则的维护,以及对人的心理行为的满足等,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都市文明的基础。南京路外滩段在市政建设和商业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足以引发我们对其未来走向和前景的多向思考。
一、要持续地保有都市文明的先进特征,就要引入信息化朝代先进的市政服务和商业文化设施。
二、要恰当地选择商业模式,就必须对每个街坊、每栋建筑及其所在区位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功能定位,使土地价值充分显现出来,以实现在南京路外滩段所在街区建立金融、商务、文化和旅游等综合服务区的总体目标。
三、要把商业样态与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其合乎特有的空间性格和文化认同,就要以合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整合空间资源,整饬内外景观,恢复建筑功能与其外观形式间“与生俱来”的对应关系。并要竭力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街区内的建筑遗产,深入发掘历史建筑久已被遗忘的文化内涵,探明其“身份”,恢复其“身价”。
本书正是为了以上目的而展开研究和探索的。
2019年6月24日 想读
王考 豆瓣
8.4 (122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
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
联合报文学小说大奖得主,童伟格作品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六年级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金典奖等认可,被认为是袁哲生、骆以军之后“内向世代的集大成者”。
★ 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我们能从童伟格的书写轮廓中瞥见许多风格,却无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如同骆以军所说:“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 作为童伟格首次引进的作品,《王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童伟格25岁出版的首部作品,一出版便惊艳台湾文坛,在其中他将种种小说的技艺操练到相当的高度,如黄锦树曾言:“童伟格的小说写作,几乎是一开始就很成熟了,好似直接跳过了学徒的阶段,第一部小说集《王考》里的多个短篇就几乎是杰作。”
★ “我问祖父,爱情是什么?我问他,人怎么这么愚蠢?我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在《王考》中,童伟格用锐利的冷调文字捕捉生命中的神秘瞬间,讲述老灵魂不欢的童年故事。他拆解具体情节、冻结叙事时光,让人物直接和命运对话。故事仓皇流转,却始终覆盖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并在这些篇章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来去其中的人。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 名人推荐
★ 我确实为童伟格这些篇优美纯粹的小说迷惑吸引。“怎么可能那么好?”那是一个比我的小说启蒙时刻上跳了几十年的,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 《王考》彻底的抒情风格,也道出童伟格与抒情主义的亲缘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作可说是位于其他两个早夭的同代人袁哲生(强烈的抒情性)和黄国峻(标准的现代主义)的延长线上,企图更远地朝向其消失点——那永远不可能趋近的可能性的尽头。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 老灵魂不欢的童年,这是我对童伟格的小说看法。他几乎用小孩“我”的口吻说故事,锐利而冷静,情节流畅,难得之处是他擅用人物的动作描摹内心状态,纯然带着说故事的本色。读他的小说,我想到的画面是:“乡村杂货店前的老人,讲着童年故事。”
——台湾小说家 甘耀明
★ 在《王考》这本小说中,处处充满了死亡与失落的阴影,仿佛是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时间与时间的夹缝之中,指针卡住,故人物仓皇流转在梦境与现实的边际,而生与死俨然成为一体之两面,记忆斑驳成为拼凑的残缺碎片。
——台湾作家 郝誉翔
◎获奖记录
★《我》荣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暗影》荣获2000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
★《躲》荣获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
★《王考》荣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 作者以长篇小说《西北雨》成为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得主
2019年6月24日 想读
哈哈鏡 豆瓣
作者: 彭丽君 手民出版 2019 - 5
《哈哈鏡》聚焦在中國風起雲湧的1880至1930年代,分析中國都市主體如何與新興的視覺文化互動。本書所考察的媒體和視覺形式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投身這視覺文化,甘之如貽,渴望着現代性的承諾:給人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
彭麗君仔細分析這些視覺再現的發展軌跡,強調各種視覺形式之間的互動。本書指出,各種視覺形式不是分散的文化現象,而是不斷互動,形成中國視覺現代性,在各方面影響其時的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十九世紀末的石版印刷術,全面考察其歷史,得出相關的理論,察看現代性如何執迷於真實。隨後的章節點出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說明小市民如何理解新的現實,並與之互動。
2019年6月17日 想读
缠足 豆瓣
Cinderella's sisters :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彦颐 译者: 苗延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8
作者跨越了国族主义、女性主义和东方主义的框架,明确地将缠足摆置在时尚史的范畴之中。透过巧妙的叙事策略——先从缠足在现代的消逝过程说起——她将前现代全盛时期的缠足史,设定为一部有关遮蔽的故事,埋藏其中的,是隐密化的源头、隐密化的身体,以及隐密化的意义。层层遮蔽的缠足,有如一道道幻影,当它被呈现为欲望客体的同时,其实也不经意地透露出妇女们的我群认同。
2019年6月12日 想读
Governmentality, Biopower, and Everyday Life 豆瓣
作者: Nadesan, Majia Holmer 2008 - 5
"Governmentality, Biopower, and Everyday Life" synthesizes and extends the disparate strands of scholarship on Foucault's notions of governmentality and biopower and grounds them in familiar social contexts including the private realm,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military. Topics include public health, genomics, behavioral genetics, neoliberal market logics and technologies, philanthropy, and the war on terror. This book is designed for readers interested in a rigorous,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wide array of interdisciplinary work focusing on Foucault, biopower and governmentality. However, Nadesan does not merely reproduce existing literatures but also responds to implicit critiques made by Cultural Studies and Marxist scholarship concerning identity politics,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vereign force and disciplinary control.Using concrete examples and detailed illustrations throughout, this book extends the extant literature on governmentality and biopower and helps shape our understanding of everyday life under neoliberalism.
2019年6月6日 想读
泽诺的意识 豆瓣 Goodreads
La coscienza di Zeno
8.4 (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斯韦沃 译者: 黄文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意大利普鲁斯特”斯韦沃成名作;
库切、乔伊斯、蒙塔莱力荐;
遗落的意识流经典。
◎ 编辑推荐
☆ 首次将精神分析运用到文学作品里的意大利心理小说,深刻影响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创作,库切、蒙塔莱等诺奖得主极力称赞,受到蒂姆•帕克斯、詹姆斯•伍德、格雷米约和拉尔博等欧美著名作家及评论家的广泛好评。
☆《泽诺的意识》是一部未老先衰但欲望不减的人的独白书,充斥惹人发笑的怪诞愚行和引人喟叹的自由幻想,满溢妙趣的悖论和矛盾:循环往复的最后一支烟、父亲的临终一掴、娶丑妻的滑稽闹剧、在妻子和情妇间周旋、对情敌的微妙情感……作者企图用幽默和欢乐让不适者在异化和病态的时代里透一口气。
☆ 意大利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导演Bolchi同名电影改编自本书。2002年,入选诺贝尔学院与瑞典读书会评选的「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
◎ 内容简介
心理医生S为治疗主人公泽诺逼迫他写回忆录以此来对他使用精神分析的疗法,但泽诺突然中断的书写导致心理医生S的报复,即把他的手稿公之于世。回忆录里,泽诺认真而细致地同时又饱含痛苦和自嘲地进行了疯狂的独白和内省:可悲又可笑的戒烟努力(自认为抽烟是导致他偷窃、失眠、情欲高涨的关键诱因)、父亲之死(临终前,老人抬起手,立马落下,碰巧打在他的脸上)、娶马尔芬蒂家一个女儿的滑稽闹剧(当然最后他娶的是当初认为最丑的一个)、在妻子和情妇之间游刃有余的周旋(没想到情妇看到他的“妻子”后落荒而逃)、与朋友兼情敌的微妙情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泽诺•科西尼,的里雅斯特游手好闲的商人,五十七八岁,他讨人喜欢,疑心重、神经质、唯我,是一个喜欢反思、自私自利的人,是间歇性的伪君子、是真正的厌世之花。
◎ 名人推荐
《泽诺的意识》不只是把心理分析应用于一个虚构的人物,也不只是对心理分析的一次滑稽拷问,而且是秉承欧洲小说传统,对各种激情进行探索,包括贪婪、妒忌和吃醋这类较粗鄙的激情,而对各种激情,心理分析所能起到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泽诺既想治愈又不想治愈的疾病,最终实际上是欧洲本身的世纪病,一场文明危机,而弗洛伊德理论和本书都是对这场危机的反应。
——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得主 库切
《泽诺的意识》在喜剧的两根柱子之间移动,在道德惩罚和悲剧哀伤之间移动,在自大的温暖场面和自以为自由但实际上受囚禁的自我的可悲前景之间移动……它是现代郁滞和神经质内省的伟大喜剧。斯韦沃的反宗教性,像叔本华和汉姆生一样,特点恰在于它所拒绝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斯韦沃代表了奥古斯丁式宗教的悲观人生观——痛苦的奥古斯丁写道,“我们必须得出结论,整个人类正在受惩罚”——和叔本华式美学的悲观生活观的逻辑融合。
——詹姆斯·伍德
这是关于心理治疗的开山之作,还是一部滑稽、欢闹的小说,因为它着手展示的是泽诺对于自己到底是谁的疑惑,还有向所有人解释自己这一完全疯狂的想法……整本书试图表明的是:拥有和获得任何身份的阻碍和困难。
——毛姆文学奖、意大利卡尔维诺奖得主 蒂姆·帕克斯
描绘我们时代的复杂的精神失常症的诗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蒙塔莱
斯韦沃的作品和他的存在没有失掉爱和享受的能力,围绕空虚,围绕用斯芬克斯的微笑掩饰着的令人头昏目眩的缺乏,围绕日常的悲喜剧的违约,围绕生活的亏欠和空无,围绕智慧的徒劳无益转动着。
——(意)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读者很快就会意识到,泽诺的独白记述了一个合理,夸张,轻微、但具有暗示性欺骗的过程,而这些都是为了让他自圆其说。换句话说,泽诺的故事类似于某种意识流,即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生活里制造的叙事感,我们都会不断调整流的温度以保持舒适……斯韦沃被置于乔伊斯、托马斯·曼、罗伯特•穆齐尔和卡夫卡这些二十世纪作家之间,但比他们都要逗趣。这些日常逃避和突发事件的歪斜书写很迷人,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使人恼火的个性在文字里会狡猾得变得讨人喜欢。
——James Mustich《死前必读的100本书》
你大可以拿出你自己的现代文学地图,把斯韦沃的名字标示上去,因为斯韦沃与《泽诺的意识》肯定会出现在别人的地图上。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评论家班奈特(Arnold Bennett)
◎ 媒体推荐
也许乔伊斯最大的成就,不是《尤利西斯》,而是发现了斯韦沃。
——《英国每日电讯报》
斯韦沃把生命视为大自然对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他的小说不但揶揄了这个玩笑,也让我们这些受害者一起开怀大笑。
——《纽约时报》
一部杰作,一本用朦胧、笑声和恐怖来丰富人类真理的小说,一本首次出版时便引人注目的书——这种引人注目甚至持续到现在,以及一本哪哪儿都好的书-包括它的原创性-就像生活本身一样。
——美国新锐女作家克莱尔·梅苏德,《新共和》
现代出版的一则重大事件。我第一次相信,我们得到了斯韦沃大师最后一部伟大小说真实的锡色暗调。
——琼·阿克塞拉,《纽约客》
二十世纪不可或缺的小说之一……这是一本革命性的书,可以说是(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所有意大利小说中最好的一本。
—— 《柯克斯书评》
二十世纪伟大的漫画小说之一……斯韦沃也许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被忽视的杰作。这部小说九十六岁,却感觉完全是现代的。
——《波士顿环球报》
一个庆祝的理由……如果您从未阅读过斯韦沃,请尽快阅读。他是美丽而重要的。
——《新政治家》
热闹……毫不费力的创造力和惊人的先见之明……
——《大西洋月刊》
令人振奋的、完全原创的小说。
——英国评论家P.N. Furbank,《文学评论》
2019年6月5日 想读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2019年6月5日 想读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豆瓣 Goodreads
Roberto Bolano: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3 (64 个评分) 作者: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普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1998年,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荒野侦探》发表,记者玛丽斯坦发现了这位"可以和自己的读者做朋友"的作家。几封书信往来之后,两人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就"真理"与"结果"进行了一场长久的讨论,也成为波拉尼奥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这次访谈首次译成中文,和另外几篇同时收录,其中包括波拉尼奥与南美的几位记者所做的访谈,为读者理解这位"拉丁美洲的T.S.艾略特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图景。围绕波拉尼奥的创作、奇书《2666》的诞生、作家与同时代作家好友的交往等,这些轻松而精彩的对话,都在他的巨著《2666》的写作期间完成,它们展现了作家的处世态度,对爱的追求,以及对致命疾病的现实最为深邃的个人忧虑。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甚至比阅读他的小说更有趣。
--《洛杉矶时报》
波拉尼奥 x 《首都》
我反对一切事物。我觉得自己像个幸存者,就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我没死掉。我有很多朋友都死掉了,因为革命的武装冲突,吸毒过量,或者艾滋。活下来的一些人,现在都是杰出的西班牙语文学名流。
波拉尼奥 x 《炸弹》
每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传性的。《伊利亚特》中,我们端详两个同盟、一座城市、两支军队的命运,但我们也关注阿喀琉斯和普利亚姆和赫克托的命运,而所有这些角色,这些独立的声音,都反映了创作者的声音和孤寂。
波拉尼奥 x 《图里亚》
如果由我来决定,我愿意活到一百岁,这样就能永远保护我的孩子。我认为理性和亲子关系没有任何关系。也许从孩子的角度,理性确实会强加于自我,但从父母的角度,很难将理性强加于人。
波拉尼奥 x 《花花公子》
我为那些阅读科塔萨尔和帕拉的钢铁般的年轻人所感动,就像我阅读它们并打算继续阅读一样。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2019年6月5日 想读
香港造城記 豆瓣
作者: 巴里·謝爾敦(Barrie Shelton) / 賈斯蒂那·卡拉奇威茨(Justyna Karakiewicz) 译者: 胡大平 / 吳靜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7
2019年6月5日 想读
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 豆瓣
ゲーム的リアリズムの誕生: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
7.6 (7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黃錦容 唐山 2015 - 9
衰退的故事之去向在此!
本書既是後現代論,也是御宅族論,同時更是文學論。這是在輕小說流行浪潮構想下執筆的專書,做為一個書寫者,在二○○○年代前半期的五年之間,能被捲入如此的社會現實,可說是我意料之外的喜悅,也是個珍貴的經驗。若沒了這個經驗,大概就沒有《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動物化的後現代2》的產生。即便能寫出來,大概也會變成完全不同的內容吧。
2019年6月2日 想读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拣选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本书为修订版,增添了一篇关于历史社会学学术脉络的解读。
2019年5月29日 想读
去政治化的政治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2019年5月24日 想读
文学事件 豆瓣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阴志科 / 陈晓菲 校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8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虽年逾古稀,反骨的本色丝毫不减,读来乐趣横生。
2019年5月24日 想读
佩恩先生 豆瓣
Monsieur Pain
7.3 (2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朱景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5
☆《2666》作者波拉尼奥文学世界开启之作。正是本书的成功才让波拉尼奥坚定了走文学道路的决心。
☆了解波拉尼奥不得不读的一本书。本书与他后来的《美洲纳粹文学》《智利之夜》等作品有密切联系。
☆本书将故事背景置于1938年的巴黎,重构了秘鲁著名诗人塞萨尔·巴列霍的神秘死亡,提供了角度特别的解读。
---------------
我遇到一位名叫巴列霍的病人,他得了一种不停打嗝的怪病,医生们都束手无策。我试图用催眠术给他治病,却遭人暗中阻挠。
我被人跟踪,又跟踪了别人。与此同时,我又偶遇过去一起学催眠术的朋友,得知了我们共同朋友的自杀之谜。
记忆深处的噩梦对我紧追不舍,我正在慢慢失去同现实的联系……
----------------
《佩恩先生》是波拉尼奥最初的创作成果之一,却已展露出他那炼金术士般的耀眼天赋,他能将生活中的绝境炼成危险的谜团。 ——《出版商周刊》
《佩恩先生》留有未解之谜,在清晰和怪异间取得了非常吸引人的平衡。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波拉尼奥为什么能写出《美洲纳粹文学》,原来他早有准备。
——读者评论
巴列霍曾经预言过自己的死亡:我将死在巴黎,在一个雨天。波拉尼奥以一个催眠师的视角记录了这一文学史上著名的事件,角度非常独特,读完使人仿佛跟着主人公在巴黎的街巷中游荡。
——读者评论
对催眠一直很好奇,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催眠和文学的关系。
——读者评论
2019年5月24日 想读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尼采与哲学》突然搅乱法国知识界的神经,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部专著可以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三卷本巨著《尼采》相媲美,成为20世纪尼采研究的巅峰之作。
面对尼采这样一位满怀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终疯狂的哲学家,要理解他到底说了什么,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诠释尼采,取决于如何阅读他的作品。德勒兹为诠释尼采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范例,《尼采与哲学》不单有对尼采的严谨系统的阐述,同时还糅入了作者富含创见和想象力的解释。解释,对于德勒兹,就是重复,以重复出新,以重复创造——重复是形成差异的唯一通道。他后来的许多创见,包括事件、差异、重复、生成、时间性在内的核心概念,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故而,此书不但可以作为窥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镜,亦是深入了解德勒兹乃至后现代哲学的桥梁。
2019年5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