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豆瓣
La Communauté inavouable
7.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夏可君 / 尉光吉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莫里斯•布朗肖的晚期代表作。
•在这本小书里,布朗肖直面“共通体”(又译“共同体”)这一貌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思想,他紧随南希、巴塔耶和杜拉斯等人的思考,以其一贯的幽晦风格对此展开了最为澄澈的言说。
•如其标题所言,此书保持着某种不可言明的特点。如若必须对此展开言说,我们该使用什么样的言语?布朗肖认为,“这是这本小书托付给其他人的问题之一,与其指望他们做出回答,不如让他们选择把它带在身上,或许还拓展它。”
•它物理体量上的小,与它思想容积上的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意义上,这本小书同时也是一本“大书”。
内容简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所回应的共通体的迫切要求正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遗忘,甚至这一遗忘的后果也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于一个隐秘的共通体,那既是书文的共通体,也是爱的共通体。阅读共通体的书写,首先就面对着共通体的缺席。然而,至少为了试着在黑暗中没有方向地向着这一共通体接近,有必要倾听几个不愿言明自身的模糊的声音。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如同布朗肖的绝大部分写作,这本书表面上也充当了另两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让-吕克•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问题,共通体的问题,就像在南希那里,首先指向了乔治•巴塔耶。在这场无形的谈话中,巴塔耶首先以隐晦的姿态,提出了共通体的要求。在“二战”期间的“无神学大全”的写作里,巴塔耶再次提出了与迷狂体验有关的“交流”的问题,并在手记里留下了让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关于共通体的明确定义:“否定的共通体”。虽然南希对巴塔耶的研究重新点燃了共通体之思的火花,但这个可以说从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寻得的定义依旧神秘。围绕着这一定义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体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记述就被这个黑夜笼罩、包围,并且,男人和女人达成的情人的共通体,就暴露在这夜晚的时间下。布朗肖试图在此证实的,恰恰是这个浸没了共通体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为这力量在消解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了巴塔耶意义上的真正的共通体:共通性的丧失也是共通体的铸成。为了理解这看似悖谬的论断,为了进入共通体的这极为陌异的关系,有必要唤起列维纳斯的观点,恢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让“我”走向共通体的敞开,只有走向绝对他异的外部,把自身交给无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独才不会一个人承担。
共通体总在铭写秘密的友谊。巴塔耶的友谊,他自己最早为《有罪者》一书定下的副标题,纪念着他同那些没有记录名字的朋友们的友谊;布朗肖的友谊,他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标题,向包括巴塔耶在内的朋友们发出了敬意(并且,正是纪念巴塔耶的文章决定了这个题目)。而这本小书,凭借其批评的工作,再一次召唤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维纳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谊。情人(amants)的共通体,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体吗?因为共通体就是爱(amour)的见证,虽然这爱也飘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泪水当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场的言说者之间,触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恒之夜的界线。
2019年4月9日 想读
勃朗特姐妹 豆瓣
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the Brontës
6.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高晓玲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这三姐妹踏出约克郡教区那片文明飞地,进入无人保护的世界,她们被迫成为家庭教师,把自己所受的教育作为商品兜售。她们身上记录了文明与粗蛮的冲突、教养与劳作的冲突、自我表达与自我压抑的冲突,无处不彰显出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这是当时我所写过的最有理论雄心的一本书,尽管它关注的是经典作家,但我觉得它在理论上是有突破的。
——特里·伊格尔顿
-------------------------
《权力的神话》是英国著名批评家伊格尔顿关于勃朗特姐妹的几部为人所熟知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谢莉》《教师》《维莱特》《艾格妮丝·格雷》的解读。伊格尔顿从小说文本和勃朗特姐妹所生活的历史背景与家庭环境出发,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和她们所处的社会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勃朗特姐妹生活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也即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主义,向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转型的时代。一方面,身为牧师的女儿,她们有机会接受体面的教育,却因为迫于生计不得不做家庭教师,寄人篱下;另一方面,当工业革命正在她们家的门口如火如荼地展开,大规模的劳工运动也就此复兴。这种时代的交替在她们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对异见者既同情又恐惧,对当局既心存不满又满怀敬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她们作为中低阶层在转型时代所特有的一种摇摆立场。
站在新时代的端口,在迈向城市化的英国社会里,人们正在学习新的感受方式,压抑、顺从和形塑自我;人们也有新的主体模式,既热情不断又挫折不断,既孤立无依又聪明自立,此般分裂式的处境在她们的小说中有充分而自由地展现。
当然,勃朗特姐妹的个性迥异,这也造就了她们的小说内容的不同发展趋势。相比夏洛特·勃朗特的“适度妥协”,艾米丽·勃朗特的性格则更显“激烈决绝”,正如他们的主人公在《简·爱》和《呼啸山庄》中表现出来的一样。
本书于1975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当时这种把作品放到作家生活的历史背景中去看的眼光还是独到而先锋的。哪怕是经历过1968年巴黎文化运动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权力的神话》也还是一种不成熟的构想,犹如政治疾风中的一芥稻草。到了1988年再版时,这本书引起了众多人的重视,女性主义者已开始批评伊格尔顿的作品忽视了勃朗特姐妹的性别特征。2005年又出了30周年纪念版,伊格尔顿在序言中坦陈女性身份的特质确实应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其中。
2019年4月9日 想读
一滴烈酒 豆瓣
A Drop of the Hard Stuff
作者: [美]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易萃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3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硬汉派侦探小说代表作家劳伦斯•布洛克
侯孝贤、王家卫、梁朝伟、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为之迷狂
终于决定戒酒的马修,被卷入一场因赎罪而起的谋杀。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但该如何赎罪呢?
◎ 编辑推荐
▲ 劳伦斯•布洛克,“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享誉世界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杰出代表,多次获得安东尼奖、爱伦•坡奖、夏姆斯奖等推理小说界重要奖项。他的魅力跨越东西大洋,征服欧亚口味不同的读者,两获日本马耳他之鹰奖,更斩获被誉为“英国侦探 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的钻石匕首奖。
▲他的作品不止受到推理迷欢迎,更备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推崇,在中国拥有众多名人明星书迷:侯孝贤推荐给梁朝伟,梁朝伟推荐给王家卫,王家卫邀请他写剧本;朱天文读完了布洛克的小说,来到纽约,按照书中描写,追寻马修走过的路……
▲布洛克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马修系列的历史可能比在座许多人的生命都长。”这是一个从警局辞职、没有执照的私人侦探,离异、独居,与妓女厮混,和街头混混为友,起初沉迷波本威士忌,参加匿名戒酒会后滴酒不沾。他的侦探手法不是像福尔摩斯那样坐在贝克街221号里叼着烟斗推理分析,而是穿行于纽约大街小巷,与不同阶层身份的人士交谈,寻找每一块可能的拼图。
▲ 从1976年登场的《父之罪》到2005年谢幕的《繁花将尽》,再到2011年补完时间线的《一滴烈酒》,读者可以随着马修•斯卡德特有的步调,游走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
▲ 纽约之于布洛克,正如洛杉矶之于钱德勒,城市才是他们笔下永远钟情的主角。
▲ 读者说,布洛克的本领是先在血腥里看见恐怖,然后把恐怖化成悬疑,再在悬疑里寻求理解,理解杀人者为何而杀,被杀者因何而死。
▲ 阅读此书时,建议打开地图APP,定位纽约,跟着马修来一场肾上腺素飙升的解谜之旅。在匿名戒酒会偶遇儿时同伴,同伴马上因戒酒赎罪而被谋杀。每一个有罪之人,该如何找到真正的赎罪之路呢?
◎内容简介
马修终于决定戒酒,他把斟满的酒杯搁在吧台上,走入了匿名戒酒会。在戒酒会,他遇到了自己儿时的同伴杰克。他们两个曾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不久,杰克受到枪击身亡,一枚子弹打在嘴里,一枚打在双眼之间。参与戒酒赎罪,似乎正是他被枪杀的直接原因。马修就此展开调查,但自己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有罪之人怎样才能真正赎罪?
◎媒体推荐
当今的犯罪小说作家中,若要找一名堪称雷蒙德·钱德勒与达谢尔·哈梅特的传人,则非劳伦斯·布洛克莫属。
——《旧金山纪事报》
当然,这些情节都不是真实的,可除了布洛克,还有谁能驾驭这样的故事呢?引人入胜的悬念,滑稽搞笑的场景,大胆成功的尝试……总之,这是布洛克的杰作。
——《圣路易斯邮报》
布洛克书中最大的主角不是杀手凯勒、不是谭纳、也不是马修,而是一个城市——纽约。
——《人物》杂志
读者始终一路追随马修从年轻气盛直到老而弥坚,从酗酒到滴酒不沾,以他特有的步调踽踽独行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
——《诚品好读》
◎名人推荐
在阅读马修·斯卡德的过程中,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头但没有混到顶的“遗憾”,或朋友们笑我有黑道情结,在读马修时皆获得满足。马修跟米克·巴卢,男人对男人之间的关系,很过瘾。他们爱看拳击,我也很爱。马修像牛头犬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脾气,有时还违反法律,同时又充任法官和陪审团执行法律,甚至像在代替上帝执行正义,都让我记起少年情怀。
拍《悲情城市》时,我常让梁朝伟看些书。空闲时,他就在旁边看书。拍完后,我习惯了看到好看的书就寄给他,或者去香港时顺道带给他。他可能也介绍给王家卫看,后来他们拍《蓝莓之夜》,找的编剧就是布洛克。
——侯孝贤
美国有个作家叫布洛克的,写的关于探案的书很棒。或许有机会我会跟他合作。
——梁朝伟
作者聪明到既放了大量好莱坞元素,又以他对元素步步为营的反讽,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反讽了自己的俗又有力。
——张大春
劳伦斯•布洛克小说里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不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细节,它或许是散乱无用的,但就像一堆拼图,到了正确的时候轻轻摇一下,就会拼出来。
——朱天文
作为一个类型作家,同时又作为一个不愿驯服、抗拒的越界者,劳伦斯·布洛克皆做了精彩、高难度的表演和贡献。
——朱天心
◎获奖记录
★世界推理迷大会的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s):1987、1991年度长篇小说,1994、2001年度短篇小说集;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埃德加·爱伦·坡奖(Edgar Awards):1978年度平装本初版,1983、1992、1995年度长篇小说,1985、1991、1992、1994、1998、1999、2017年度短篇小说,1994年获颁终身大师奖(The Grand Master Award);
★美国私人侦探作家协会的夏姆斯奖(Shamus Awards):1982、1983、1987、1990、1991、1992、1994、1995年度长篇小说奖;1985、1994年度短篇小说奖,2002年获颁终身成就奖,2009年“马修·斯卡德”获年度角色奖;
★英国推理作家协会的钻石匕首奖(Cartier Diamond Dagger Award,被誉为英国侦探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2004年度;
★日本的马耳他之鹰奖:1987、1992年度。
2019年4月9日 想读
繁花将尽 豆瓣
作者: [美]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尤传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硬汉派侦探小说代表作家劳伦斯•布洛克
侯孝贤、王家卫、梁朝伟、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为之迷狂
凶手出发前挂上了悲伤的浅笑,
马修·斯卡德的繁花是否将尽?
◎ 编辑推荐
▲ 劳伦斯•布洛克,“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享誉世界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杰出代表,多次获得安东尼奖、爱伦•坡奖、夏姆斯奖等推理小说界重要奖项。他的魅力跨越东西大洋,征服欧亚口味不同的读者,两获日本马耳他之鹰奖,更斩获被誉为“英国侦探 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的钻石匕首奖。
▲他的作品不止受到推理迷欢迎,更备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推崇,在中国拥有众多名人明星书迷:侯孝贤推荐给梁朝伟,梁朝伟推荐给王家卫,王家卫邀请他写剧本;朱天文读完了布洛克的小说,来到纽约,按照书中描写,追寻马修走过的路……
▲布洛克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马修系列的历史可能比在座许多人的生命都长。”这是一个从警局辞职、没有执照的私人侦探,离异、独居,与妓女厮混,和街头混混为友,起初沉迷波本威士忌,参加匿名戒酒会后滴酒不沾。他的侦探手法不是像福尔摩斯那样坐在贝克街221号里叼着烟斗推理分析,而是穿行于纽约大街小巷,与不同阶层身份的人士交谈,寻找每一块可能的拼图。
▲ 从1976年登场的《父之罪》到2005年谢幕的《繁花将尽》,再到2011年补完时间线的《一滴烈酒》,读者可以随着马修•斯卡德特有的步调,游走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
▲ 纽约之于布洛克,正如洛杉矶之于钱德勒,城市才是他们笔下永远钟情的主角。
▲ 读者说,布洛克的本领是先在血腥里看见恐怖,然后把恐怖化成悬疑,再在悬疑里寻求理解,理解杀人者为何而杀,被杀者因何而死。
▲ 阅读此书时,建议打开地图APP,定位纽约,跟着马修来一场肾上腺素飙升的解谜之旅。看看准备退休的马修,能否逃过凶手的追击,保护自己的妻子埃莱娜。
◎内容简介
《繁花将尽》是讲述的马修·斯卡德职业生涯的谢幕。与所有故事一样,决定退休的马修还是同意接下了他的最后一宗案子。当事人露易丝遇到一个心仪的男人,但她总是疑心对方对自己有所隐瞒。在马修为其调查真相的时候,危险也在迫近……马修的妻子埃莱娜受到了威胁!这最后一案,马修可以顺利化险为夷吗?他可以与埃莱娜过上闲适的生活吗?……
◎媒体推荐
当今的犯罪小说作家中,若要找一名堪称雷蒙德·钱德勒与达谢尔·哈梅特的传人,则非劳伦斯·布洛克莫属。
——《旧金山纪事报》
当然,这些情节都不是真实的,可除了布洛克,还有谁能驾驭这样的故事呢?引人入胜的悬念,滑稽搞笑的场景,大胆成功的尝试……总之,这是布洛克的杰作。
——《圣路易斯邮报》
布洛克书中最大的主角不是杀手凯勒、不是谭纳、也不是马修,而是一个城市——纽约。
——《人物》杂志
读者始终一路追随马修从年轻气盛直到老而弥坚,从酗酒到滴酒不沾,以他特有的步调踽踽独行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
——《诚品好读》
◎名人推荐
在阅读马修·斯卡德的过程中,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头但没有混到顶的“遗憾”,或朋友们笑我有黑道情结,在读马修时皆获得满足。马修跟米克·巴卢,男人对男人之间的关系,很过瘾。他们爱看拳击,我也很爱。马修像牛头犬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脾气,有时还违反法律,同时又充任法官和陪审团执行法律,甚至像在代替上帝执行正义,都让我记起少年情怀。
拍《悲情城市》时,我常让梁朝伟看些书。空闲时,他就在旁边看书。拍完后,我习惯了看到好看的书就寄给他,或者去香港时顺道带给他。他可能也介绍给王家卫看,后来他们拍《蓝莓之夜》,找的编剧就是布洛克。
——侯孝贤
美国有个作家叫布洛克的,写的关于探案的书很棒。或许有机会我会跟他合作。
——梁朝伟
作者聪明到既放了大量好莱坞元素,又以他对元素步步为营的反讽,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反讽了自己的俗又有力。
——张大春
劳伦斯•布洛克小说里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不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细节,它或许是散乱无用的,但就像一堆拼图,到了正确的时候轻轻摇一下,就会拼出来。
——朱天文
作为一个类型作家,同时又作为一个不愿驯服、抗拒的越界者,劳伦斯·布洛克皆做了精彩、高难度的表演和贡献。
——朱天心
◎获奖记录
★世界推理迷大会的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s):1987、1991年度长篇小说,1994、2001年度短篇小说集;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埃德加·爱伦·坡奖(Edgar Awards):1978年度平装本初版,1983、1992、1995年度长篇小说,1985、1991、1992、1994、1998、1999、2017年度短篇小说,1994年获颁终身大师奖(The Grand Master Award);
★美国私人侦探作家协会的夏姆斯奖(Shamus Awards):1982、1983、1987、1990、1991、1992、1994、1995年度长篇小说奖;1985、1994年度短篇小说奖,2002年获颁终身成就奖,2009年“马修·斯卡德”获年度角色奖;
★英国推理作家协会的钻石匕首奖(Cartier Diamond Dagger Award,被誉为英国侦探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2004年度;
★日本的马耳他之鹰奖:1987、1992年度。
2019年4月9日 想读
葛洛根的最后一夜 豆瓣
The Night and The Music
7.8 (6 个评分) 作者: [美]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易萃雯 / 皮建军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3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硬汉派侦探小说代表作家劳伦斯•布洛克
侯孝贤、王家卫、梁朝伟、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为之迷狂
马修·斯卡德短篇故事结集
与葛洛根酒吧告别,但今晚属于纽约
◎ 编辑推荐
▲ 劳伦斯•布洛克,“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享誉世界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欧美 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杰出代表,多次获得安东尼奖、爱伦•坡奖、夏姆斯奖等推理小说界重要奖项。他的魅力跨越东西大洋,征服欧亚口味不同的读者,两获日本马耳他之鹰奖,更斩获被誉为“英国侦探 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的钻石匕首奖。
▲他的作品不止受到推理迷欢迎,更备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推崇,在中国拥有众多名人明星书迷:侯孝贤推荐给梁朝伟,梁朝伟推荐给王家卫,王家卫邀请他写剧本;朱天文读完了布洛克的小说,来到纽约,按照书中描写,追寻马修走过的路……
▲布洛克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马修系列的历史可能比在座许多人的生命都长。”这是一个从警局辞职、没有执照的私人侦探,离异、独居,与妓女厮混,和街头混混为友,起初沉迷波本威士忌,参加匿名戒酒会后滴酒不沾。他的侦探手法不是像福尔摩斯那样坐在贝克街221号里叼着烟斗推理分析,而是穿行于纽约大街小巷,与不同阶层身份的人士交谈,寻找每一块可能的拼图。
▲ 从1976年登场的《父之罪》到2005年谢幕的《繁花将尽》,再到2011年补完时间线的《一滴烈酒》,读者可以随着马修•斯卡德特有的步调,游走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
▲ 纽约之于布洛克,正如洛杉矶之于钱德勒,城市才是他们笔下永远钟情的主角。
▲ 读者说,布洛克的本领是先在血腥里看见恐怖,然后把恐怖化成悬疑,再在悬疑里寻求理解,理解杀人者为何而杀,被杀者因何而死。
▲ 阅读此书时,建议打开地图APP,定位纽约,跟着马修来一场肾上腺素飙升的解谜之旅。本书收录以马修斯·卡德为主角的短篇作品十一则。与葛洛根酒吧告别,但今晚属于纽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以马修·斯卡德为主角的短篇作品十一则。
在《梦幻泡影》中,马修·斯卡德尚未离开纽约警局,对一个牌局谋杀案展开调查。而到了《窗外》,他已成为一名没有执照的私家侦探,调查一位从17层飞坠而下的女侍的真正死因。《夜晚与音乐》《葛洛根的最后一夜》等,似乎是布洛克为马修·斯卡德所作的温情之歌。
让我们与葛洛根酒吧告别,让我们拥抱今晚的纽约。
◎媒体推荐
当今的犯罪小说作家中,若要找一名堪称雷蒙德·钱德勒与达谢尔·哈梅特的传人,则非劳伦斯·布洛克莫属。
——《旧金山纪事报》
当然,这些情节都不是真实的,可除了布洛克,还有谁能驾驭这样的故事呢?引人入胜的悬念,滑稽搞笑的场景,大胆成功的尝试……总之,这是布洛克的杰作。
——《圣路易斯邮报》
布洛克书中最大的主角不是杀手凯勒、不是谭纳、也不是马修,而是一个城市——纽约。
——《人物》杂志
读者始终一路追随马修从年轻气盛直到老而弥坚,从酗酒到滴酒不沾,以他特有的步调踽踽独行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
——《诚品好读》
◎名人推荐
在阅读马修·斯卡德的过程中,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头但没有混到顶的“遗憾”,或朋友们笑我有黑道情结,在读马修时皆获得满足。马修跟米克·巴卢,男人对男人之间的关系,很过瘾。他们爱看拳击,我也很爱。马修像牛头犬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脾气,有时还违反法律,同时又充任法官和陪审团执行法律,甚至像在代替上帝执行正义,都让我记起少年情怀。
拍《悲情城市》时,我常让梁朝伟看些书。空闲时,他就在旁边看书。拍完后,我习惯了看到好看的书就寄给他,或者去香港时顺道带给他。他可能也介绍给王家卫看,后来他们拍《蓝莓之夜》,找的编剧就是布洛克。
——侯孝贤
美国有个作家叫布洛克的,写的关于探案的书很棒。或许有机会我会跟他合作。
——梁朝伟
作者聪明到既放了大量好莱坞元素,又以他对元素步步为营的反讽,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反讽了自己的俗又有力。
——张大春
劳伦斯•布洛克小说里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不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细节,它或许是散乱无用的,但就像一堆拼图,到了正确的时候轻轻摇一下,就会拼出来。
——朱天文
作为一个类型作家,同时又作为一个不愿驯服、抗拒的越界者,劳伦斯·布洛克皆做了精彩、高难度的表演和贡献。
——朱天心
◎获奖记录
★世界推理迷大会的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s):1987、1991年度长篇小说,1994、2001年度短篇小说集;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埃德加·爱伦·坡奖(Edgar Awards):1978年度平装本初版,1983、1992、1995年度长篇小说,1985、1991、1992、1994、1998、1999、2017年度短篇小说,1994年获颁终身大师奖(The Grand Master Award);
★美国私人侦探作家协会的夏姆斯奖(Shamus Awards):1982、1983、1987、1990、1991、1992、1994、1995年度长篇小说奖;1985、1994年度短篇小说奖,2002年获颁终身成就奖,2009年“马修·斯卡德”获年度角色奖;
★英国推理作家协会的钻石匕首奖(Cartier Diamond Dagger Award,被誉为英国侦探推理小说的诺贝尔奖):2004年度;
★日本的马耳他之鹰奖:1987、1992年度。
2019年4月9日 想读
马拉美 豆瓣
Mallarmé : La politique de la sirène
8.4 (9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曹丹红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7
马拉美对法国诗歌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拉美非常难懂,这两个原因足以解释为什么象征主义文学艺术偃旗息鼓那么长时间后,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至今还在获得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学者持续而耐心的解读。从朗西埃列出的参考文献来看,除了马拉美研究专家的专著与论文,巴迪欧、布朗肖、德里达、拉库– 拉巴尔特、萨特、瓦莱里等法国著名作家或哲学家均写过评论马拉美的文章。而朗西埃的这本《马拉美:塞壬的政治》一面再次说明马拉美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另一面也为其他意图寻宝的人提供了一份简明的地图。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意在弄清马拉美作品难解的原因,同时对难解之作展开解读。在朗西埃看来,马拉美的诗歌没有半点精英主义色彩,它只是诗人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先知”使命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只有不受今日之需求的影响,才能为明日之庆典谱写出真正的颂歌。这就是在海浪中若隐若现的塞壬的政治。
2019年4月9日 想读
文心雕龙札记 豆瓣
作者: 黄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5
《文心雕龙札记》: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2019年4月9日 想读
小津安二郎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徐辰 新星出版社 2018 - 6
“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精于细致入微地刻画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
《小津安二郎》是MUJI BOOKS“人与物”系列文库本的第三册,是集合小津安二郎镜头美学的随笔集。收录小津语录二十二则、随笔作品十一篇,介绍小津生前爱物、手迹八件,并有珍贵留影二十一张。
2019年4月9日 想读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豆瓣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
作者: [美] 韩书瑞(Susan Naquin) 译者: 孔祥文 译 / 孙昉 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本书作者韩书瑞教授从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清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乾隆朝王伦清水教和嘉庆朝京畿八卦教起义两部著作。此后她将注意力转到清代北京民间宗教活动上,2000年推出这部篇幅宏大、内容详尽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庙和民间日常宗教活动为主题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间宗教活动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在本书中,韩书瑞强调民间宗教有很强的思想功能,充当了国家正统理念以外的民间信仰的源泉。除去思想功能,寺庙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以寺庙为中心的集市庙会和进香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商品往来。寺庙也是平民的日常交际的场所,方便了男女交往、社会上层和下层人群的沟通以及跨行业社会往来。从明清至民国,北京民间宗教活动的兴衰和寺庙的存废也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窗口。从总体角度上看,国家实力逐渐强大,国家推行的世俗化运动最终削弱了寺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庙充当了超乎于国家控制的一个民间场域。韩书瑞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以清代民间宗教为题的著作。由于作者引用文献资料广泛,这部书也成了了解清代平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2019年4月8日 想读
共同体与社会 豆瓣
作者: 费迪南·滕尼斯 译者: 张巍卓 商务印书馆 2019 - 3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共同体”与“社会”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共同体”或“社会”内部的人与人(“人法”)、人与财产(“物权法”)之关系的诸规范;第二重则是公法层面的、作为整体的共同体与社会为了维持自身所形成的法权秩序(“公社”与“国家”)。
2019年4月8日 想读
漂浮的能指 豆瓣
作者: 黄作 人民出版社 2018
黄作著的《漂浮的能指——拉康与当代法国哲学》以能指问题为研究导向,纵向分析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特鲁别茨柯伊和雅各布逊的结构音位学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中相关能指概念对拉康能指理论形成的影响;横向比较了拉康与其他几位结构主义冒险巨头如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以及后结构主义标杆式人物雅克·德里达等人在能指问题上的异同。作者从拉康断言“主体只不过是一个能指”的观点出发,通过探讨能指概念在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即能指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处于心理实体两面体其中一面的身份到后结构主义中以能指游戏充分表现出来的能指至上性地位,具体揭示出拉康在这一当代法国哲学思潮中所占据的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本研究属于当代法国哲学范畴,既是以能指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究,又兼顾结构主义一后结构主义断代史和当代法国哲学的全局。
2019年4月6日 想读
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 豆瓣
作者: 唐艳香 / 禇晓琦 2008
《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将饭店放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脉络里,研究其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生活的关系。具体来说,近代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国各地人口和许多外侨,因此也汇集了各帮饮食风味,并传入了西餐。中西饭店的分布区域随城市的发展而扩张,随城市商业区的转移和城市不同功能分区的形成而向租界繁华区域集中。饭店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空间,为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娱乐提供了场所,这也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空间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饭店是近代上海市民在家之外重要的饮食消费场所,它既包括平民阶层进餐的小饭店,也包括被称为菜馆酒楼的中上层社会光顾的餐馆,还包括西餐馆,相当于英文中的“restaurant,”。
菜场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设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变迁。菜场既为公众所有,也就汇集着各种社会矛盾,菜场里发生的人和事,展示着近代上海城市居民丰富的日常生活。近代菜场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
2019年4月1日 想读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19年3月29日 想读
救猫咪 豆瓣
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
6.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莱克·斯奈德 译者: 王旭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这本书以一种新手和支持者能够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方式,灵活地引用了影片公司主管们使用的各类“成功”片例(《特工佳丽》(Miss Congeniality)、《虎胆龙威》(Die Hnrd)、《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天兆》(Sign)等),揭开电影的神秘面纱,正面地作出解释(类型、情节、结构、市场、选演员等)。《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就像揭示好莱坞每个影片公司执行官和制片人秘密语言的指南书。一旦你学会了像带有支票本的执行官和制片人那样思考问题,你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这本书由布莱克·斯奈德编著。
2019年3月28日 想读
The Royal Remains 豆瓣
作者: Eric Santn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5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In early modern Europe, the king's body was literally sovereign - and the right to rule was immediately transferrable to the next monarch in line upon the king's death. In "The Royal Remains", Eric L. Santner argues that this carnal dimension of sovereignty hasn't disappeared from politics. Instead, it has migrated to a new location - the life of the people - where something royal continues to linger in the way we obsessively track and measure the vicissitudes of our flesh. Santner demonstrates the ways in which democratic societies have continued many of the rituals an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kingship in displaced, distorted, and, usually, unrecognizable forms. He proposes that those strange mental activities Freud first lumped under the category of the unconscious - which often manifest themselves in peculiar physical ways - are really the uncanny second life of these royal remains, now animated in the body politic of modern neurotic subjects. Pairing Freud with Kafka, Carl Schmitt with Hugo von Hofmannsthal, and Ernst Kantorowicz with Rainer Maria Rilke, Santner generates brilliant readings of multiple texts and traditions of thought en route to reconsidering the sovereign imaginary. Ultimately, "The Royal Remains" locates much of modernity-from biopolitical controversies to modernist literary experiments - in this transition from subjecthood to secular citizenship. This major new work will make a bold and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discussions of politics, psychoanalysis, and modern art and literature.
2019年3月25日 想读
打造消费天堂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2019年3月25日 想读
双性人巴尔班 豆瓣
Herculine Barbin dite Alexina B.
7.9 (32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编 译者: 张引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1868年,位于巴黎贫民区的医学院街,一间简陋、肮脏的阁楼,一名男性自杀身亡,旁边放着一本自传的手稿。1
897年,这本自传以《阿莱克西纳·B的故事》为名,被一名法医学家编辑出版,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位生活在黑暗之中的双性人的故事。这部双性人的自传以感情充沛的笔调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经受的折磨和动荡,以及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男性绝望的苦涩。
1978年,在研究性史的过程中,福柯发现了这名“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把这部自传连同那些讨论“真实性别”所依据的医学和法律文件一同编辑出版,并附上一篇重要导读,阐释了双性人的身体如何成为话语/权力管控的对象。福柯借助“无确定性别”的快感概念,回应了19世纪以来医学和司法要求确定“真实性别”的做法。
2019年3月24日 想读
叛逆的城市 豆瓣
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叶齐茂 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戴维·哈维教授在《叛逆的城市》中汇集了他近年有关城市理论(城市阶级冲突、建筑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学术论文(第一部分)和有关重大城市社会运动理论解释的报纸评论(第二部分)。本书可以说是戴维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导论。
2019年3月20日 想读
普鲁斯特与感性世界 豆瓣
Proust et le monde sensible
作者: [法] 让-皮埃尔·里夏尔 译者: 张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们的任何欲念虽然像一个和弦似的单一,但却包含了构成我们生活的基本的音符。”普鲁斯特是否通过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向我们传达读懂他的方法之一呢?
让-皮埃尔.里夏尔巧妙地将主题分类研究同两种相邻学科——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将“普氏欲望”分入以下三大领域展现在读者面前:物质(或者稳定的惬意感),意识(或者经典阐释物),形式(或者感性世界以及小说写作里的人物形象)。
2019年3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