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篇 - 标记
匡超人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麥田出版公司 2018 - 1
我們逐漸老去,
竟就在我們這代人能看見的三十年間,
世界被偷換進一個百萬倍大的虛空之境。
「洞」的故事,「棄」的疾病隱喻——
《匡超人》嘲弄不同世代的知識分子,書寫墮落斷裂的世界,表露當今世道的難堪與哀矜。
戰神作家駱以軍,描繪生命創傷與時代哀愁的最新重磅長篇小說。
駱以軍的創作一向不按牌理出牌,在《西夏旅館》、《女兒》之後,又一本令人瞠目結舌的小説——偽自傳私密敍事,接力式的碎片故事,詭譎頹廢的意象,還有人渣世界觀。他的文筆漫天花雨,既悲欣交集又插科打諢,充滿末路詩人的情懷。

《匡超人》展演了駱以軍「想想」台灣和自己身體與創作的困境。他運用科幻典故,企圖七十二變,扭轉乾坤。他幻想夾縫裡的,壓縮後的時空,逆轉生命,反寫歷史,彌補那身體、敍事,以及歷史、宇宙的黑洞。然而寫著寫著他不禁感嘆:通往西天之路道阻且長,而那無限延伸的空無已然瀰漫四下。
世紀的某端傳來回聲——「我們回不去了」;「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我們彷彿看見變妝皇后版的駱以軍,挑著祖師爺爺(魯迅?)的橫眉冷眼,擺著祖師奶奶(張愛玲?)華麗而蒼涼的手勢,揣著他獨門的受傷雞雞,走向台北清冷的冬夜街頭。他把玩著雞雞下那逐漸展開、有如女陰的,洞。仔細看去,那洞血氣洶湧,竟自綻放出一枝花來,膿豔欲滴——惡之花。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人類殺掉自己的未來,我們在那境地裡,就像焰火不在,不知為何影子還冷寂的貼壁而行。
這是一個充斥著虛假、誆騙、猜忌,勾心鬥角、網路爆亂、文明崩毀的當代世界……
有些時候,你感覺自己活在「不配那個年輕時的自己該延展」的人生,活在「第二義」,光度似乎不那麼亮的時光裡。你說著平庸的話,用自己都不相信的誠懇表情和平庸的人肝膽相照,喝著泡沫溫掉的啤酒,為某些清楚無比是無感情馬屁的廢話真的感動到了,眼角不爭氣的濡濕,或是幹他娘的為某個薄情的但熱褲只包住半個屁股蛋的年輕馬子,吊著她胡說都覺得是否自己真的是個有魅力的男子……
或是你仍然讀著許多書,你仍保持極佳的閱讀狀況,你可以在那些智慧型手機小屁孩面前吊書袋,但為什麼你不再發光,不再迷人,從她們昆蟲般的變色瞳片看到自己的形象如此酸腐?
或者你想像那些怪咖、小說家、創作者,在這溶金般的時代,他們之間的交際應酬、隱藏的心機、互相哈啦灑出的光焰,各自身陷在這個難以言喻的崩解年代,像鱗片妖豔的幾尾鯉魚,在混濁的水池唿喇迴游、擦身,濺起漣漪的景致……
這世界已被肢解,將各種玻璃碎片嵌進我們裡面最細微的內臟、組織、筋絡,我們活著,卻已像骨灰灑在這分崩離析之中。
未來,必是注定在一座破敗的場景之中。
2019年3月18日 想读
Deleuze and Film 豆瓣
作者: David Martin-Jon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2 - 2
A wide-ranging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the film-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Deleuze and Film explores how different film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ink' about a range of topics like history, national identity, geopolitics, ethics, gender, genre, affect, religion, surveillance culture, digital aesthetics and the body. Mapping the global diversity of this cinematic thinking, this book greatly expands upon the range of films discussed in Deleuze's Cinema books.Key Features Analyses several Asian films: including Japan's most famous
2019年3月12日 想读
The Rey Chow Reader 豆瓣
作者: Rey Chow / Paul Bowman (Edito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Rey Chow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ntellectuals working in the humanities today. Characteristically confronting both entrenched and emergent issues in the interlocking fields of literature, film and visual studies, sexuality and gender, postcolonialism, ethnicity, and cross-cultural politics, her works produce surprising connections among divergent topic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y compel us to think through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ramifications of our academic, epistemic, and cultural practices. This anthology - the first to collect key moments in Chow's engaging thought - provides readers with an ideal introduction to some of her most forcefu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Organized into two sections, each of which begins with a brief statement designed to establish linkages among various discursive fields through Chow's writings, the anthology also contains an extensive Editor's Introduction, which situates Chow's work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debates. For all those pursuing transnational cultural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is book is an essential resource.
2019年3月11日 想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豆瓣 谷歌图书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8.9 (32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雷·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9年3月6日 想读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1
王家衛是九十年代以來,在香港備受爭議、在海外力受追捧的香港導演。
2004年出版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由多位香港資深影評人編寫,是由香港觀點出發的王家衛專論集,是認識王家衛作品,認識香港電影文化的必讀本。事隔十年,慢工出細貨的王家衛完成了兩部長片:《藍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2007)和《一代宗師》(2013),但此期間修復並重新剪輯了《東邪西毒終極版》(2009),還拍了多部短片和廣告片。《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在原書的基礎上,對結構和內容重做整理,討論這十年來的新作。
本書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王家衛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面對面」,王家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家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合作之道,梁朝偉、潘廸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
2019年3月1日 想读 思索志文章寫前待讀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张英进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2019年3月1日 想读 思索志文章寫前待讀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0 (327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2019年3月1日 想读
导演小津安二郎 豆瓣
監督 小津安二郎
作者: [日本] 莲实重彦 译者: 周以量 中信出版社 2012 - 4
构成小津电影魅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将人们的目光从固有的小津风格的神话中解放出来,使小津在当下复活。以小津诞生百年为契机,作者增写了三章的内容。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与著名摄影师厚田雄春和《美人哀愁》的女主角井上雪子的访谈等其他资料。
2019年2月26日 想读
安南怪谭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朱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先锋小说家、古籍达人、妖怪向博物学发烧友 朱琺 小说力作
奇异而妖娆的南方故事,百科全书式的幻想小说
黎幺、王晓渔、路内 诚意推荐!
——————
【内容简介】
南方,丛林蓊郁,气息氤氲,意味着边缘、狂妄、不经以及怪力乱神的故事。作家朱琺以独异的文体,转译、改写、重构了那些在口头上与故纸间传存的荒诞怪异情节,在幻想与现实的交叉点上描绘世界。这部作品,旨在继承从叶芝、小泉八云到卡尔维诺、安吉拉•卡特一脉相续的传统,回到元气淋漓的民间叙事,从中凿虚汲深,为小说寻求不同于既有的精致而充分的格局、技法与动力。
·
【名家推荐】
说得复杂一点:这是一朵从想象力的土壤里绽放的妖异之花,得自南方的湿热与神奇;这是一首由现代与古典撞击而成的叙事长诗,说的是一个考据癖如何在一千年前的跨国脑洞里钻进钻出。说得简单一点: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
——小说家 黎幺
·
朱琺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里的人”。读朱琺的故事,读着读着就成了“故事里的人”,与朱琺一起穿行于现实和虚构之间——这种奇妙而危险的旅行,让人难以拒绝。
——批评家 王晓渔
·
朱琺的文字气质令人羡慕。他应该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教人用怪异而典雅的方式讲述故事,绝不使用正确并粗鄙的言辞。这些文字里深藏着汉语的“癖”,某种固执的想象力,某种轻快但不轻佻的节奏,试图解释存在或不存在的现象,对于种种努力又必须付之一笑的态度。
——小说家 路内
2019年2月25日 想读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实为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前半部分,现修订重版,新增两篇社会理论方面的论文,书名仍沿用旧作,而原书后半部分则作为本书的姊妹篇,以《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为名另行出版。
作者认为,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多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考察百年来学术思想对现代现象的知性把握及其理论形态,是一项紧迫的课题,于是,作者带着中国问题意识,从社会理论角度出发,审理西语和汉语思想学术的“现代现象”,而后又回到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作者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葺,从而进一步把握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考察现代性问题的社会理论专著,虽时隔二十年,依然没有同类新作出现,且本书的思想价值依然难以超越。
2019年2月23日 想读
正义的要素 豆瓣
Elements of Justice
作者: [加]戴维·施密茨 译者: 赵英男 / 胡恩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 2
何谓正义?探究正义即为探究人们应得何物,但它在实践中的含义离不开相关情境。依据情境,人们应得何物这一形式化问题可以从应得、互惠、平等或需要原则中得到答案。从而,正义就是一组具有一定完整性与一体性的要素。但正义的完整性是有限的,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街坊的完整性,正义理论就是这个街坊的地图。本书位列阿特拉斯经济研究基金会选出的本世纪前十年古典自由主义十佳著作。
2019年2月18日 想读
自我意识的艺术 豆瓣
Die Kunst des Eigensinns: Cultural Studies als Kritik der Macht
作者: [奥] 赖纳·温特 译者: 徐蕾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8
-编辑推荐-
★ 全面回顾并解析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社会学的贡献,重点展现了伯明翰学派一众思想家对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卓越研究。
★ 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费斯克、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这些闪耀在文化研究历史中的人物,开掘出嵌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潜力。
★ 如何创造性地对待充满矛盾的日常生活?如何在文化这片充满斗争的土壤中坚守自己的位置?这涉及自我意识的艺术,这门“艺术”聆听“社会的喃喃低语”,重视普通人变成匿名主角的场景和实践,通过对权力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实现文化改造。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和伯明翰学派的实践,围绕文化研究运动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意义的改变、态度和价值取向、生活世界潜在的创造性和生产性、对权力的批判、自我授权的时刻——展开。本书的关注焦点是在社会秩序的环境下所强调的行动可能性,以及行动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艺术作为文化批判的力量。文化(行动力)是有生产性的,并不从属于结构,这对于社会学来说有着核心意义,因为社会学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学。
第1章概述了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及其在文化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证实和促进了自我意识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对权力关系的分析、批判和改变。
第2章展示了文化研究运动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诞生,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如何从文化角度来进行社会分析。
第3章分析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论高度发展时期。文化研究的项目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蓬勃发展。
第4章探讨了文化研究的后结构主义阶段以及1980年代开始的国际化。探讨的重点是通俗文化的研究,这些研究使用了受文化主题引导的后结构主义方式。约翰•费斯克和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著作尤为重要。此外,传媒文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也是文化研究的关注点之一。
第5章呈现了对通俗文化研究的批评,比如认为它是“文化流行主义”。我们在社会学范畴中看待文化研究、传统实用主义和当前全球化讨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文化研究对于现在的意义,尤其是文化研究对当代社会学的现实意义。
2019年2月16日 想读
潜能 豆瓣
Potentialities
9.7 (7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 严和来 漓江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乔吉奥·阿甘本的代表作之一,以语言、历史和潜能为专题,收录了作者三十年来的重要论文共22篇,集中体现了阿甘本的哲学论题、基本概念、关注领域和著述风格,涵括了阿甘本最关键也是最著名的思想成果,例如他对亚里士多德“潜能”概念的当代诠释。这些论文涉及哲学、语言学、古典学、文学、宗教、艺术史及历史等多个领域,虽各自独立,相互间又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
2019年2月15日 想读
被压抑的现代性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译者: 宋伟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2019年2月14日 想读
神经漫游者 豆瓣 谷歌图书
Neuromancer
8.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Denovo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3 - 6
“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赛博朋克”圣经 • 史无前例的得奖记录: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
这就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那部小说
它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它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这个词,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最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
而它仍然新鲜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写出来,仍然眩目得可以震撼到未来三十年的人类。
“这部小说问世十年后,我们才终于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纽约时报》
“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是写给都市流浪人的歌,它如此耀眼,又如此颓靡……” ——《华盛顿邮报》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展开全部)
2019年2月11日 想读
Deleuze and Guattari's What is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Rex Butler Bloomsbury Academic 2015 - 7
What is Philosophy? is the last instalment of a remarkable twenty-year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philosopher Gilles Deleuze and the psychoanalyst Felix Guattari. This hugely important text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terms of their collaboration and to define the activity of philosophy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engaged.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it nevertheless remains distinctly challenging for readers fac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Deleuze and Guattari's unusual and somewhat allusive style. Deleuze and Guattari's 'What is Philosophy?': A Reader's Guide offers a concise and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this hugely important and yet challenging work. Written specifically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coming to Deleuze and Guattari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ook offers guidance on: -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 Key themes - Reading the text - Reception and influence - Further reading
2019年2月10日 想读
Sociology 豆瓣
作者: Anthony Giddens / Philip W. Sutton Polity Press 2017 - 3
Now in its eighth edition, this continues to be the indispensabl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we make and the lives we lead. Revised and updated throughout, it remains unrivalled in its vibrant, engaging and author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The authors provide a commanding overview of recent global developments and new ideas in sociology. Classic debates are also given careful coverage, with even the most complex ideas explained in an engaging way. Written in a fluent, easy–to–follow style, the book manages to be intellectually rigorous but still very accessible. With a strong focus on interactive pedagogy, it aims to engage and excite readers, helping them to see the enduring value of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The eighth edition includes: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basics of sociology: its purpose, methodology and theories; up–to–the–minute overviews of key topics in social life, from gender, personal life and poverty, to globalization, the media and politics; stimulating examples of what sociology has to say about key issues in our contemporary world, such as growing inequality,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se of terrorism; a strong focus on global sociology and the ways that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radically transforming our world; quality pedagogical features, such as ‘Classic Studies’ and ‘Global Society’ boxes, and ‘Thinking Critically’ reflection points, as well as end–of–chapter activities inviting readers to engage with popular culture and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to gather sociological insights. The eighth edition sets the standard for introductory sociology. Complete with extensive supporting resources at www.politybooks.com/giddens , it is the ideal teaching text for first–yea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courses, and will help to inspire a new generation of sociologists.
2019年2月1日 想读
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 豆瓣
作者: [美]唐纳德·利文斯顿 译者: 李伟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如今,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是作为经验论、怀疑论的代表人物而被人们所铭记,但有趣的是,休谟在世时,却被公认为一名杰出的史学家。正是那部多次再版的《英国史》,让他得以扬名立万。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遗忘了作为历史学家的休谟?他那杰出的史学才能,同经验论哲学思想又有何种实质关联?
唐纳德·利文斯顿在这本经典的休谟研究中,精彩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他令人信服地指出,阅读休谟的哲学作品,不应停留在理论哲学和形而上学层面,而要看到其背后的伦理指向:休谟试图通过一种有限的怀疑主义,来帮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至于休谟的史学作品,一方面在创作时间上与他的哲学作品重合,并没有学问上的明显转向;另一方面,他笔下的历史叙事,也是对抽象哲学原理的精湛运用。
2019年1月30日 想读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豆瓣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9.4 (7 个评分) 作者: [英] B. 威廉斯 译者: 陈嘉映 商务印书馆 2017 - 6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
2019年1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