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从字体开始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The Type 2022 - 10
这是一本以文字设计为镜思考社会生活的观察录。通过大众消费、交通空间、阅读体验、排印技术、字体历史、公共社会等 6 个章节,从日常生活中的字体线索出发,由浅入深地探讨广泛的视觉文化。
文字是思想与价值传递的核心元素,而字体的设计与生产开发,决定了公众所见的文字形态。文字设计虽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士手中,其应用却人人广泛参与,成为我们在处理信息、选择消费、享受公共服务、形成文化身份认知等行为的催化剂,它的力量隐秘而强大。近十年来,「字体热」逐渐在西方和中国的创意阶层和青年人中展开,人们越来越了解字体的种类和变化,重视它作为视觉符号的趣味,但也多少停留于表面造型,忽略了它的历史及社会语境。
《从字体开始》面向所有对视觉文化感兴趣的公众,而不局限于专业读者。与一般设计类书籍着重呈现作品的方式不同,本书聚焦于事件和过程,探究设计背后动态的生产关系,解释它塑造文化符号的过程,分析它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它可以作为改善社会(而不仅是商业)的积极的手段,也为读者引入看待文化景观的新视角。
方寸之间 豆瓣
作者: 孙明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3 - 6
本书收录14篇中日字体设计领域专业学者的文章,内容横亘金属活字时代至计算机时代,其中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人的汉字活字开发活动及其向亚洲的传播、日本印刷界的活字开发活动。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收录了字体分类、字体设计、人物访谈和字符编码、中文可变字体、多文种混排等内容。本书的出版旨在能够摆脱单一领域、个别学科的桎梏,让读者可以从宏观的、多样的、多层次的视角,概览汉字文字设计的历史发展、内涵及其外延。
鲁德·文字排印 鲁德·设计哲学 豆瓣
作者: 赫尔穆特·施密德 / 室贺清德 译者: 徐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3 - 9
鲁德是瑞士重要的平面设计师、版式设计师、设计教育家,也是瑞士文字设计秩序理论与有机文字设计原则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根据idea杂志第333期埃米尔·鲁德特集改编,汇集了埃米尔·鲁德的代表作以及初次公开的多个作品,以及他对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以及设计整体的评论和看法。内容涵盖广泛,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埃米尔·鲁德作品集。除了作品展示外,书中还收录了利奥·迈耶、阿明·霍夫曼等18位设计巨匠对鲁德的作品分析及个人追忆。从这些观点中,读者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鲁德的设计思想及灵感来源。
全书由德国设计大师,资生堂、IPSA、宝矿力品牌标识设计者赫尔穆特·施密德构思、编辑、设计,赫尔穆特·施密德也通过本书与埃米尔·鲁德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充满热情的设计对话。此外,本书制作受到方正字库和竹尾纸业的支持。全书中英双语对照,内文采用超感艺术纸及竹尾纸业提供的色优质纸张,高质量全彩印刷,质感细腻,色彩明亮舒适,适宜翻阅、珍藏。
施密德·文字排印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穆特·施密德著 / (德) 妮科尔·施密德编 译者: 徐立 / 刘育黎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3 - 9
本书为知名设计大师赫尔穆特·施密德的设计作品集,不仅有其设计生涯的经典代表作及创作历程,还包含了他对设计、美、形式、态度,以及设计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的探索。在平面设计领域,本书是设计师、设计专业师生公认的教科书及指南,为他们提供了专业且全面的文字设计方法讲解及思路的阐释,还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有较大帮助。除了专业设计师外,对文字、版式设计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阅读,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灵感。
文字设计 豆瓣
作者: [瑞士]埃米尔·鲁德 译者: 周博 / 刘畅 2017 - 11
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埃米尔•鲁德撰写的《文字设计》是举世公认的经典教科书,可以说,作者一生在文字设计方面思考和探索的精华尽在其中。全书围绕文字设计的形式和相关技术流程展开,这些都是视觉传达领域的设计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所必须面对的。
本书认为,当代文字设计赖以建立的基础不光是灵光一现和突发奇想,而是对基本形式法则和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的掌握,这一点至关重要。所以,文字设计一方面要避免死板乏味、单调无聊,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动机不明、随意发挥。全书分为19章,展现了文字设计师为达到其目标所可能使用的各种运用材料的方式,并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作者坚信,文字设计只是达到其使用目的的一种手段,它必须遵循易读性和可重视性对它提出的要求。所以,文字设计师必须理解其材料的本质和价值,并根据比例和对比的原则对这些价值进行评估和联系。
《文字设计》不只为文字设计师而写,也为所有对当代文字设计感兴趣的人而写。
文字部 豆瓣
作者: 雪朱里 译者: 蔡青雯 臉譜 2018 - 7
14組字體大師聯合開講,從一個字的誕生到一萬字的活用
印刷文字編排•螢幕字型製作•街頭字體標示•電影標題設計
《字誌》原出版社Graphic社*精華的字體專題集結全紀錄
★特別收錄32頁大師對談別冊★
小宮山博史(字體史研究者)×藤田重信(字體設計生涯四十年)×鳥海修(字游工房創辦人)×小林章(日本歐文字體第*人)×祖父江慎(日本平面設計名家)
█ 字體設計時代,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故事
一個字是如何誕生的?
無論是紙上閱讀的文字、街頭看板標示,或是電腦內建的字型,甚而電影銀幕上的片頭標題和字幕,一定是經由某人之手設計而成。
如果能夠了解字型的製作背景,以及創作者的想法,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文字必定會變得更豐富有趣。
本書彙集日本專業平面設計出版社Graphic社《設計的抽屜》連載專欄,加上*精采的深入報導,向超人氣字體設計師請教字型設計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靈活運用和鑑賞字型的訣竅。
書末特別收錄五位日本字體大師的「文字座談會」別冊,設計美學激烈交鋒,文字愛好者不容錯過!
█ 字體大師教我們思考的事:所有設計人都受用,所有生活美學者都能學習
∣ 一種好選擇勝過無數可有可無的選項,如何鍛鍊評斷文字的眼光?
∣ 從規畫設計到實際使用有漫長的過程,如何發掘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 獨一無二的設計不一定是*好的設計,如何打造有個性又好用的設計?
∣ 一款字體可能優雅如和服女子、可能陳舊似發霉,如何設計出有表情的文字?
∣ 用於說服的字體、用於引導的字體,如何看出街頭字體圓扁胖瘦的奧祕?
∣ 留白處也是文字,如何設計空白來讓一件作品完美無缺?
∣ 文字自然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如何為自己所在的城鄉設計在地字型?
∣ 直排橫排、右寫左寫,文字的方向性如何影響我們閱讀?
∣ 螢幕用字型和印刷用字型原理大不同,如何在不同媒介上用對字體?
∣ 字體設計體現工匠精神,如何忠於原創又加入新意?
∣ 從個體樣貌到整體氛圍,如何用字體來展現時代感?
∣ 中日韓字型各自為政,一款字體如何取捨尋找眾人都能認同的*佳方式?
∣ 影像的重點是時間概念,如何在幾秒內用文字動感來表現電影的想像世界?
∣ 數位也是從手寫開始,如何從字體的演進中取用*豐富的創作素材?
█ 字體大師談設計:一字一生,設計字體也是設計生活、設計人生
鳥海修∣字如人的設計法則
「文字就像水和空氣,字體的重點是要當個隱士」
高田裕美∣人人都能輕鬆閱讀的字型
「通用設計不是所有事物一體適用,針對目的來選擇*重要」
森澤文研∣日本*大字型公司的造字哲學
「十一個人就有十一種骨架,要找到『自己的骨架』」
藤田重信∣打造具生命活力的字體
「文字就像人的臉孔,一條線就可以改變所有印象」
竹下直幸∣字體冒險家的街頭探險
「書法是一瞬間一瞬間的文字表現,字體則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小林章∣歐文字體設計名家的留白藝術
「如果將文字比喻為一棵一棵的樹木,樹幹部分必須齊高,但不見枝葉」
鈴木功∣反映地區文化的地方字型
「將方言化為有形,表現微妙的腔調和抑揚,創造豐富的文字表情」
小塚昌彥∣回到文字的原型
「製作文字時腦海中應該想著字源,繪製出自己覺得*佳的形狀」
馬修•卡特∣「好字體」不存在?
「要成為字體,每一個字相互之間必須具有空間上的關係」
大曲都市∣我如何成為字體設計師?
「所有語言的手法基本上都是黑和白的和諧旋律,形狀漂亮的文字」
岩田公司+橋本和夫∣打造字體時應該思考的事
「思考使用目的,根據承載媒介的不同,文字的氛圍和形狀各異」
西塚涼子╱服部正貴∣Adobe字型團隊的工作挑戰
「面對文字,觀察、修改、追求盡善盡美,重複演出獨角遊戲」
赤松陽構造∣電影標題設計的迷人世界
「有些作品就是無法進入自己的想像世界,總之全心全力投入」
typeKIDS∣從金屬活字到數位字型的軌跡
「將字體實際組排,才容易投入文字情境,感受氛圍」
隐字上海 豆瓣
作者: 格里董 / 施佳宇 The Type 2020 - 9
倘若看得仔细些,上海的街头是有双重模样的。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时尚名品商店共存的,还有端庄的石库门,狭窄的小弄堂,以及旧时光里的店面招牌。曾经的十里洋场,有幸在这些隐秘的角落里得以重现。 时代变迁,许多城市正在改头换面的浪潮中迅速丢弃自己原有的景观。作为曾经的「东方巴黎」,上海的文字风景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消亡。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以「市容更新」为名的行动,拆除店铺和招牌,却偶尔揭开了隐藏在背后的年代更久远的老招牌或文字,犹如意外发现的考古现场,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隐字」风景大抵有两种:昔日落在街角或弄堂深处的烟杂店、酱油店、副食品店,柴米油盐酱醋茶,手写招牌显得朴拙而亲切;或是隐藏在拆除的招牌里层、新搭建的脚手架背后、碎石瓦砾间的「字体遗址」,其背后的空间早已易主或不复存在,但偶尔残留的招牌仍能带我们闪回到彼时的马路风景中——气味浓郁的是「永好理发店」,污渍斑驳的是「第一油酱店」,色彩分明的是「临青绸布店」,嘎吱作响的是「明峰维修店」……干净利落的手写字体未必出自名家,却别有风味,和周围的电线杆、自行车、晾晒的衣物、或悠闲或匆忙的行人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上海图景。 旧时的店名和字形,携带着抹不去的时代印记:丰润饱满的繁体楷书招牌,往往可以追溯到民国或清末;社会主义特色的语词、汉语拼音和二简字,见证了建国后的语言文字改革;带着行政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将经营产品和广告语诚恳地写在街角旺铺的门檐上、墙身上或挂在门外,则似乎是跨越时代的招徕生意之道。已经归并至大区的南市、闸北、卢湾,尚属当代,它们的名称停留在还未破落的招牌上,不疾不徐地等待着与同代人一起走进历史。 隐藏的字迹是上海新旧交替的佐证,却也注定昙花一现。伴随着新店铺的开张、新招牌的安装、新街区的建设,露出的旧字很快又将回归隐匿,甚至彻底拆除。本书中收录了三位摄影师在过去六七年间记录的文字风景,如今也大多难以寻觅,幸而光影可以记录下这一道道风景,替我们唤起属于那个时代的独家记忆。
When you look closely, streets in Shanghai have two layers of appearance. Besides the towering skyscrapers and the boutique fashion stores, you will find the dignified Shikumen, the narrow alleys, and storefront signs from the olden days. The city’s colonial past is recreated through these hidden nooks and crannies. As time goes by, cities are rapidly discarding their original façade in the tide of urban regeneration. Likewise, Shanghai, referred to as “Paris of the Orient”, is undergoing a dramatic demise of its typographical landscap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ajor cities have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 the name of urban planning to demolish shabby shops and remove worn-out banners, but occasionally they have uncovered even older sign boards or writing hidden behi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like accidental archaeological mini-sites filled with surprises. There are broadly two categories of “uncovered signs”. One is the handwritten banners that are still visible at the streetcorners or deep inside the alleyways, in front of the stores that sell cigarettes, food, oil and sauce; the other is the “type relics” concealed under the removed banners, behind the newly erected scaffolding, or among the rubble of torn-down buildings. The original venues behind the latter have long since changed hands or ceased to exist, but the remnants of the signs project a flashback to the street views of the past – that gel smell from the Forever Good Barber’s Shop, that stain from the No.1 Oil & Sauce Store, that vibrant colours from the silk & fabric shop, and that squeaky noise from the repair shop. The simple and clean handwriting might not come from a master’s hands, bu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is a missing piec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ccompanied by the surrounding telephone poles, bicycles, laundry hanging out of the windows, and strolling or hurrying pedestrians. The text and form of the uncovered signs carry with them indelible marks of yesterday.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plump calligraphy style can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 ev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ocialist vocabularies, Pinyin (romanised pronunci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second-level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witnesses to the social and language refor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od and commodity shops named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ith sequence numbers were the products of a planned economy; adorning the header of the corner store with menus and slogans, painting them on the wall or hanging them outside the door seem to be the time-transcending advertising tactics. While Nanshi, Zhabei and Luwan districts have already been merged into larger district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ir names have been staying on the not-so-broken signs, uneventfully waiting to enter history alo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of citizens. Shanghai’s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in evidence of those rediscovered, yet transient typography gems.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new shops, new banners and new neighbourhoods, the uncovered signs will soon be re-covered or even dismantled. The images collected in this book were documented by three photographers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yet most of the scenes are already hard to find today. Fortunately, we are able to preserve and revoke the memory through their l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