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豆瓣
作者: 罗小未编 /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 8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对1982年第一版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豆瓣
作者: 同济大学 / 清华大学 2000 - 6
本书是一部教学参考书,书内简要而系统的讲述十八世纪以来外国的主要建筑活动、建筑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并附有各个时期和流派的代表作品。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作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参考。
本书篇幅按1978年建筑学专业教材会议所定课时数安排。
本书的体裁及份量经教材大纲会议讨论,初稿经统稿会及审稿会审定。全书最后由同济大学罗小未汇总。
安藤忠雄 豆瓣
8.6 (13 个评分) 作者: Lens / [日] 安藤忠雄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全面记录了安藤忠雄50年来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和人生的关键时刻。他著文总结了他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并在和 Lens 的对话中呈现了他对当下社会的看法,以及对年轻人的建议。
他以“挑战”和“自由”展开自己人生的讲述,以“住宅•原点”“光与影”“留白的空间”“解读场所”“旧物生新”和“培育”来分析自己对建筑和生活的看法。他说,“人心是很难居住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我想建造的是那种能让人心居住、扎根的地方……”
安藤忠雄为本书手写了全部的小标题和说明文字,他与Lens深度协作完成了392页的书稿,并评价为:“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编辑推荐: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代表作品+人生关键时刻”全纪录,由安藤和Lens联手撰稿和编排。
◎近400页精装图集+10万文字,总结了安藤在建筑中浓缩的思考,以及对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看法。
◎安藤忠雄说:“这本书和一般的建筑书籍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
◎“自由”和“挑战”,是安藤一生的主题,也是本书藏在建筑图集后的精神主线。
◎“有自由,人才真正叫活着;活着,身体中就应该充满生命力……”安藤说,“如果没有自由的话,我们的世界观是无法扩展的……”
◎内文使用艺术类超感纸,纸色淡雅,四色全彩印刷,硬壳精装,提供高具性价比的画册品质,值得收藏的价值体验。
◎基于Lens从杂志开始十余年的积累,品质从未打折。
营造法式 豆瓣
作者: 李诫 人民出版社 2006 - 9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
建築家 安藤忠雄 豆瓣
作者: 安藤 忠雄 新潮社 2008 - 10
建築で闘い続ける男、初の自伝。
安藤 忠雄
1941年大阪生まれ。建築家。世界各国を旅した後、独学で建築を学び、1969年に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を設立。イェール大、コロンビア大、ハーバード大の客員教授を務め、1997年東京大学教授、2003年から名誉教授に。1979年に「住吉の長屋」で日本建築学会賞、2002年に米国建築家協会(AIA)金メダルほか受賞歴多数(本データはこの書籍が刊行された当時に掲載されていたものです)
建筑家安藤忠雄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安藤忠雄 译者: 龙国英 中信出版社 2011 - 3
《建筑家安藤忠雄》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结构是什么 豆瓣
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J.E.戈登(J.E.Gordon) 译者: 李轻舟 / 审校:刘新宇 中信出版社·鹦鹉螺 2019 - 8
★ 埃隆•马斯克14本推荐读物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结构设计的非常好的入门书。”
★ 畅销40余年经典著作,国内首次引进。
★美亚分类榜前十。
★业内资深工程师审校。
★入选中学和大学教材,业内口碑高,专业人士必读经典书目。
-
--------------------------------------------------------------------------------------
-
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八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为什么人类会腰痛?为什么鸟类有羽毛?摩天大楼和袋鼠的设计有什么原理?本书将帮你理解伟大建筑的巧夺天工之处,并探究历史上诸多灾难性事故的背后原因。
-
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植物或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设计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所以,每个事物都包含一种结构。
-
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机器和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以及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翅膀完好无损。
-
这是一本发现结构的原理、生动解释结构的基本特性的趣味读物,它将为你揭开关于结构力学的许多好玩的谜题。作者摒弃了工程师惯用的让人不知所云的技术术语,用浅显、幽默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结构的有趣原理,分析了不同结构的特性,并告诉我们,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影响了这些结构的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有其各自的道理。
建筑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building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 译者: 姜南菲 / 吴婧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为你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
剖面图大师图解16座传世建筑。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与剖面图大师联袂创作
该书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
☆ 俯瞰建筑3000年,了解人类磅礴历史的另一面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建筑史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命运。
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再次将读者拉入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俯瞰建筑流派的演化、时代变迁。
☆ 宽幅全彩剖面图图解建筑,用建筑的语言去读懂建筑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建造者的天才灵感。
建筑是凝固的时代音符,掌握建筑的语言,去读懂我们生活的世界。
☆ 在宏观视角中穿针引线,呈现关于建筑和建筑史的惊人细节
书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建筑流派的螺旋式演化、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艺复兴、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也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影响建筑流派的关键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亚·帕拉第奥等,几次影响巨大的文化变革运动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将带领读者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 人类缔造了建筑,同时建筑也改变了人类
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建造者的梦想和希望。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承接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帝王将相成王败寇。读懂建筑的故事,读懂我们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 内容简介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龙(Patrick Dillon)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本书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这是一部真正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建筑史,展出来自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亚的经典建筑。
◎ 媒体评价
该书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释,例如拱券、拱门、圆顶、钢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对称、几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阐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绘、图例清晰的剖面图将每个章节做出划分,剖面图让读者有了一个如万花筒但又紧密集成的视觉维度,为读者进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译解读。——《美国图书馆期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星级评鉴
世界上16座传世建筑的高光时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铅画出了更细腻的线条,丰富的细节。如果愿意的话,读者甚至可以精确数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阶梯数。每张剖面图都有详尽但丝毫不破坏构图的图例解释……文本部分讲述了建筑营建过程中的故事,将读者重新带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引人入胜的剖面图和明晰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喜欢的部分开始阅读。图书末尾还附有索引和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号角杂志》(The Horn Book) 星级评鉴
这本书对世界建筑进行了入门介绍,非常适合有志成为建筑师的孩子,书里还有比斯蒂引人注目的剖面图。——《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这本大开本、美观、内容丰富的图书用历史逸闻和精美的剖面图,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建筑完美呈现。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的彩色铅笔图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在纸上再现建筑的宏伟壮观。通过他标志性的剖面图,还可以看到室内和建筑的细节。——《书单杂志》(Booklist)
最经典的建筑从来不仅仅是粗糙建筑结构的总和,它们满足着建造者的实用需求,更承载着建造者的想象和梦想。斯蒂芬·比斯蒂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建筑物所具备的难以捉摸的特点,用精美的插图再现了这些传世建筑的辉煌。在精心绘制的页面上,10~16岁的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可以沿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线探索著名建筑。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极具可读性。——《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人性化的城市 豆瓣
Cities for People
作者: [丹麦] 扬·盖尔 译者: 欧阳文 / 徐哲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6
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豆瓣
Welcome to Your World: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apes Our Lives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译者: 丁丹 / 张莹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 4
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从雅典帕特农神庙到曼哈顿世贸中心;从法国亚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到北京798艺术区。
170多幅建筑图片,开启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筑美学体验和人文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