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人人都有妄想症 豆瓣
Deep Dark Fears
7.8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克劳斯 译者: 谢倩雪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这部漫画收集了101个古怪的妄想。作者弗兰·克劳斯一开始只是将自己担心的那些不可理喻的奇怪想法画成漫画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越来越多的网友看到以后,开始把自己内心深处荒唐又羞于告人的妄想发给作者,于是有了这一本有趣的《人人都有妄想症》。在100余幅作品中,每幅作品都描述了一种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幻想出来的有趣又带点荒谬的画面,“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小心摆放自己的胳膊和腿,不让他们伸出床外。我担心上面会有一个断头台,等着我好奇心泛滥的那一刻”。“我使劲地跑,终于赶上了那趟列车。可是一上车我就开始担心,我本不应该赶上,这趟车下一站就会撞毁”。
本书将人们内心深处所恐惧的、担心的事情用漫画展示出来,在现实世界和脑海中幻想出的“最糟情况”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让人忍俊不禁,又会觉得:“嗨!原来大家都一样!”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简直就是把我的日常脑洞画出来了!画风太可爱
心理学 绘本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豆瓣
6.8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原田玲仁 译者: 郭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的内容虽然以高深的理论为基础,但尽量避开了晦涩难懂的复杂部分。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简单实用的例子,本书将色彩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与思维方式直接明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插图和漫画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而精心绘制的。
理智向左 疯狂向右 豆瓣
SERIAL KILLERS
作者: [加]彼得·佛伦斯基 译者: 宁晨 / 于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0
连环杀手为何产生性变态、恋物癖、精神分裂、食人、反社会、病态人格、强奸、斩首、碎尸、阉割等变态心理和行为?
谁是历史上第一个连环杀手?谁是杀人最多的连环杀手?
古罗马时代的连环杀手和21世纪的连环杀手有何区别?
连环谋杀和色情文学、侦探杂志、《圣经》有何关系?
连环杀手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区别?
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让他们成了连环杀手?
FBI心理侧写是否真如美剧中那样神奇?
连环杀手真的在3岁就注定了吗?
人一生平均要遇到多少谋杀犯?
什么人最容易被连环杀手盯上?
如何从谋杀犯手下逃生?
为什么射手座的连环杀手最多?
变态心理学
他们是如何成为连环杀手的?为什么他们认为杀人是在“替天行道”?他们的很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同样出现在普通人身上,为什么偏偏只有他们成了凶手?正常人和变态的界限在哪里?
FBI心理分析术
为了应对连环杀手的威胁,FBI发展出一套心理侧写的技术。这种心理分析术为什么能够准确推测出凶手的年龄、职业、体型、习惯甚至长相?对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超感警探”们给我提出了哪些建议?
3000年连环谋杀史
从古罗马时代到21世纪,连环谋杀在历史上从未中断,那些吸血鬼、狼人的传说很多都是连环谋杀的另类演绎。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连环谋杀的数量剧增,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巨变,还是因为媒体的发达?
30桩全球最恐怖凶杀案
从“蓝胡子”到“开膛手杰克”,从泰德•邦迪到“女魔头”,历史上最著名、最恐怖的谋杀案大盘点。这些变态的连环谋杀令人震惊、恐惧,更引人深思。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4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读心神探 豆瓣
Mind Hunter -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
7.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道格拉斯 / [美]马克·奥尔谢克 译者: 阎卫平 / 王春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把你自己摆在猎手的位置。
这就是我必须做的事情。设想一下,非洲的平原上立着一头狮子。不知为什么,从狮子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已在几千只羚羊中紧紧盯住了其中一只。因为这头狮子训练有素,能够观察出羊群中某只羚羊的弱点。
某些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假如我是一名凶手,就会每天外出寻找猎物,寻找下手的机会。比方说,我走进游戏机厅,一眼看去有五十多个孩子在玩游戏。此刻,我必须成为猎手,成为侧写家,必须侧写出那个潜在的猎物。我必须清楚这五十多个孩子中哪一个易受攻击,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我必须观察这个孩子的衣着打扮。我必须训练自己从这个孩子的手势、表情、姿势里捕捉线索。而且,我必须在一瞬间内完成这一切。
行为反映个性。
在所有暴力犯罪中,连环杀人犯和奸杀犯往往是最不可思议、最令人恐慌和最难以捕获的。部分原因在于,驱使他们作案的动机通常比我们所知的远为复杂,而这反过来又使他们的犯罪模式更令人困惑。但也正是凶手们不同的作案手法,正是他们留下的反映个性的蛛丝马迹,才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型武器,可以用来诠释某些类型的暴力案件,并用来追缉、逮捕和起诉凶手。在作为一名联邦调查局特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就是在努力开发这种武器。
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事情?
自文明开创以来,每一件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无不牵涉到这样一个冷酷的基本问题。把自己摆在这些家伙的位置,抑或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根本不好玩。不过,这就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们在犯罪现场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对那个作案者有所了解,通过尽可能广泛地研究各类案件并与凶手本人交谈,我们学会了破译那些线索,就像医生评估不同的症状以诊断病情。在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支援科,我们所从事的这些侧写和犯罪现场分析,就是要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有时候,捕获他们的惟一方法便是学会像他们一样去思考。
心理学与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格里格 /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王垒 / 王甦 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 10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十分宝贵,此中译本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这些资料。
对伪心理学说不 豆瓣 谷歌图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9.4 (5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1
本书第1版出版于1983年,2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8版。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8版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扩展了信度、效度、元分析、随机取样与随机分配等问题的讨论。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而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此外,由于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共通性,本书也不失为一本精彩有趣的科学哲学类读物。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霍克 译者: 白学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8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本书分十个心理学专题,有“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每个专题选取了4项研究。每项研究的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原始出处、问题提出的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意义与批评、近期应用和参考文献。
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111个失败的案例 豆瓣
作者: (美)杰拉德·斯考尼沃夫 译者: 徐光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者与咨询师成长、督导和临床案例指导的珍贵教材。书中收集了111个心理治疗的失败案例,其错误主要集中在治疗者无法处理好自我的情感问题,因而犯下的逆向移情和逆向阻抗等错误。全书以案例故事来体现,小中见大,滴水藏海。这些案例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说出了治疗者和心理患者相处的一段人生经历。每个案例内容短小精悍,思想深邃隽永,融哲理性、智慧性和讽喻性于一炉,可以说,是滴水汇成的充满魅力的智慧大海,因此说它是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珍贵教材一点也不为过。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心理治疗者的逆向移情的错误,共分六章。每一章都涉及一种导致治疗者失误的主要人格因素:性爱的、强迫型的、虐待型的、表演型的、消极型的、自恋型的逆向移情问题。第二部分讨论治疗者的逆向阻抗的错误,共分三章,指出由于性格化的、文化性的和督导性的阻抗问题,治疗者和咨询师明显屈从于自我的逆向移情情绪,从而妨碍了治疗的进程开展。终篇职业病理的逆向阻抗,用第一人称方式叙述了治疗师或督导者如何处理逆向移情和阻抗问题时9个失败的实例,表明即使一个专业有成的治疗师和督导也会犯与新手同样的错误,尽管他们的职责是把治疗者和咨询师的错误降低到最小限度,但由于他们处理不当,反而导致更严重的失误出现。这样,全书共收录了111个案例,每篇都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和思想,既短小精焊,犹如沧海之一粟,又博大精深,犹如智慧的江海,读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豆瓣
作者: 徐光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6
一 弗洛伊德
1 畸恋――一位歇斯底里症少女的精神分析
2 创伤――一例精神分析治疗案例报告
二 荣格
1 图画中的精神世界――X小姐的个性化分析案例报告
2 她审判了她自己――一个压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案例
三 阿德勒
1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女人生活故事的观照与审视
四 让内・皮埃尔
1 附魔者与现代驱魔大师――一例癔病症人的案例分析
五 罗杰斯
1 我是谁――一例来访者中心疗法治疗情绪障碍的案例报告
六 米尔顿・埃里克森
1 画中的潜意识――一例用自由绘画治疗强迫性抑郁症的案例报告
七 纳森・阿克曼
1 开启尘封的心――对一例学业不良儿童及其家庭心理治疗的案例
八 阿尔伯特・艾利斯
1 鞭打中的快乐――一位受虐待狂女性的案例分析
……
断舍离 豆瓣 Goodreads
新・片づけ術「断捨離」
6.8 (149 个评分) 作者: 山下英子 译者: 吴倩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 豆瓣
作者: 蔡志浩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2 - 11
世界愈來愈複雜了,
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逐漸改變,這一代人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人類改變世界的樣貌,世界改寫人類的生活。
不過數十年間,我們送走了上個世紀,又歡賀二十一世紀的到來。
時間歷經跨度,人群經歷碰撞,生活方式已然變化。
我們的世界愈來愈複雜。
面對未來,舊有的生活和工作型態不斷消失,
穩定的日子不再,曾經熟知的世界面臨挑戰,
每個問題都是全新的,沒有人有完全一樣的答案。
我們必須獨立思考。
人生,就從解決問題開始,從改變生活開始。
蔡志浩教授做為人文思想者,告訴我們何以錯失、何以察見的洞察力,
一個人只要從一個念頭開始,就能一點一滴地改變社會,
持續探索自我,發現世界,獲致更好的人生解答。
拖拉一点也无妨 豆瓣
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 A Guide to Effective Dawdling, Lollygagging and Postponing
6.5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佩里 译者: 苏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7
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的小书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2013年7月19日 已读
就是我的写照。有助于发展面对拖延症的积极心态。
心理学
幸福计划 豆瓣
作者: 格雷琴·鲁宾 译者: 刘琳红 / 李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10
《幸福计划》简介:格雷琴•鲁宾曾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她拥有一段稳定的婚姻,两个可爱的女儿,非常成功的写作事业,在法律界的事业也如日中天。然而,在她乍看幸福的生活中,她总有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发展得太过按部就班。一个雨天,人到中年的格雷琴•鲁宾坐在车内,自问何为幸福人生。“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嗯……我要幸福。”于是,她决定开始一项幸福计划,尝试运用传统和创新方法探索生活目标。一年的时间结束时,她确信自己比以前更幸福了。
《幸福计划》是格雷琴•鲁宾根据自己的“幸福计划”实施博客撰写而成,它记录了在一年的时间里面作者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而作出的努力。此博客在美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并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开展自己的“幸福计划”运动中。
安静 豆瓣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8.3 (19 个评分) 作者: 苏珊•凯恩 译者: 高洁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虽然,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等。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充满激情,既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研究,也有深入人心的真人真事,它向读者们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作者带领读者从戴尔·卡内基的出生地到哈佛商学院,从托尼·罗宾斯的研习班到福音派大教堂,追溯20世纪外向理想型如何崛起,并探索其久远的影响。作者还采访了那些张扬、热情的美国学校里格格不入的亚裔学生,她质疑美国商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创造力会因强制性合作而被抹杀,内向者的领导潜质也会被忽略。她运用了最前沿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惊人差异。
也许,最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外向行业”里的内向成功者--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静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最终,她为每个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如何处理内向者、外向者之间的“矛盾”,到如何引导一个内向的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个“伪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同样,也会让内向者重新审视自我。
合作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译者: 吴坚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间合作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极的前景。
当尼采哭泣 豆瓣
8.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欧文 D.亚隆(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1
欧文·亚隆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 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布雷尔,十九世纪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主要配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
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不思考的練習 豆瓣
考えない練習
作者: 小池龍之介 译者: 何啟弘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4
*品味來自眼、耳、鼻、舌、身的感動!
*熱銷500,000本!長踞日、韓暢銷書榜!
*統一企業集團總裁 林蒼生 誠心推薦!
*捨棄思考,善用五感,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在!
*《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經新聞》《產經新聞》《週刊朝日》《WITH》《Hanako》雜誌、NHK
書中針對各種感官的簡單練習,不管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容易實踐的小步驟,帶你輕鬆放下腦中多餘的廢棄思考,感受安頓身心的舒適感。
(前言)寫給想太多的你
失敗,是因為人們想太多,尤其是負面思考。
原本已打定主意要「好好努力」,心中卻不由自主地想著:「萬一失敗了,那種感覺很不好,又有一堆麻煩,還是算了。」
或是想忘掉某件事,心中卻不由自主地反覆想起:「唉!今天真是令人討厭的一天!」
抑或,本來只打算休息十分鐘,結果心裡又不禁開始盤算:「就這樣休息一個小時好了!」
僅僅列出這些例子即可得知,意識主宰的思考是多麼地受限,同時又多麼地限制著我們。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受到思考所阻礙,無法過得隨心所欲。
反之,由於思考在心中不斷地恣意蠢動,操控著我們,因此,只要停止「思考」,就可以輕鬆自在地駕馭我們的心。
然而,我們的心有種特性,會一味「追求更強烈的刺激,因而躁動不安」,這就是問題所在。比起平淡安穩的幸福感,負面思考更能帶給頭腦強烈的電流訊號衝擊,因而難以止歇。
近年來吹起了一股盲目吹捧、推崇「頭腦」的風潮,但是,負責處理資訊的頭腦根本就是相當蠻橫的器官,會為了獲得自己喜好的刺激,而一直認為就算我們受苦也無妨。
但問題是,即使想停止思考,告訴自己:「不要思考了!」腦中仍會不停地出現雜音,就像連鎖反應般,例如:「咦,現在不就還在思考嗎?」「唉,完全沒辦法做到。」「話說回來,昨天煮飯也搞砸了。」「也差不多是吃飯的時候了。」像這樣,只會導致內心疲憊的雜訊相繼浮現,完全無法遏止。
唯有當我們察覺到這一點,才會知道,自己平時對於川流不息的思考是多麼地欠缺自覺。想要停止思考卻停不下來的時候,我們才了解,思考根本就不是我們能夠「自由自在」掌控的事。
「原來如此,不思考比較好啊!」即使這麼想,也只是徒增思考,思考並不會主動停止。不要試圖透過頭腦理解,必須藉由實際的練習,才能夠達成停止思考、訓練思考的目的。
本書提出的練習方法是藉由澄澈五感,強化我們的實際感受,以克服思考這個難以捉摸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將意識集中在眼、耳、鼻、舌、身這五感,接著再開始學習如何自由自在地掌控思考。
平常,由於我們不去掌控思考,對於許多事情都「想太多」,思考本身變得混亂、遲鈍。不要因為過度思考而讓思考的功能鈍化,要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也就是用於「不思考的練習」的時間。
完成這段充電時間後,產生的「思考」應該會變得清澈澄明,並且充滿光輝。
伪善入门 豆瓣
伪善入门
作者: 小池龙之介 译者: 潘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伪善入门》内容简介:“好人”这个词具有的价值在当今这个年代已经衰落到极点,好人从来没受到过这么悲惨的待遇。“——铃木君真是个好人呀”,这话里提到的铃木君要是听到别人如此评价他,恐怕也不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吧。
我们用“好人”指那些平庸软弱的傻瓜,用“伪善者”指代那些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偷偷满足自己的欲望之辈。不止如此,“好人”与“伪善者”的广泛存在,还让仁义、道德、善良这些词都蒙上了强烈的欺骗色彩。
在善与恶的擂台赛中,人们因为找不到那高山仰止、难得一见的“善”,因此常常找来我们以为的“好人”或“伪善者”来临时客串一下,这因没有到场而被人临时客串的“善”总是被“恶”打得鼻青脸肿、吐血倒地。于是我们嘲笑善,贬低善,宣布善的全面失败……
然而,我们嘲笑的对象真的是“善”本人吗?善的替身——人口众多的“伪善先生”的存在,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豆瓣
6.6 (14 个评分) 作者: 袁苡程 新星出版社 2012
20多年前,本书作者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于是她重新整理思路,突发奇想,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遗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来信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把这些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