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博物馆馆长讲博物馆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这不只是一本关于18座博物馆的参观指南。
石窟、丹青、吉金,文化传承与家国命运——通过对博物馆与展览的关注,讲述文物的故事,呈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虽屡经挫折,依然不改其蓬勃的活力。
隔着玻璃展柜,我们与文物的距离不足一米,然而从诞生到今天,它们却经历了不知几千几百年又几千几万里。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它们如何逃过了无情的时间、世事无常、离合聚散?
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举办“九州文华”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各博物馆馆长(副馆长),从博物馆管理者的视野,介绍各自博物馆的历史与收藏。本书收录了截止2011年的前18讲,将讲座内容整理付梓,按讲座举办的先后顺序排列。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豆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作者: Guy Deutscher 蓋伊.多徹 译者: 王年愷 貓頭鷹 2013 - 8
◆ BBC山謬強森獎、英國皇家學會溫頓科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最佳讀物!
◆ 已售出十四國版權, Amazon讀者四顆星推薦!
為什麼古希臘人覺得羊是紫色的,蜂蜜是綠色的?
解開語言學百年來的大謎團,本書將告訴你語言如何影響你我的思考及知覺方式。
常有人說,一個國家的語言,反映了該國的文化、心靈和思維模式。德語格外有秩序的特性讓德國人的思想如此井然有序?聲調優美曼妙的法語則是讓法國人如此浪漫的原因?只要比較葡萄牙溫潤的聲音與西班牙語的艱澀音調,就能理解這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
語言會不會影響你的思考方式?換個語言,我們會不會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
過去兩百年間,這個擾人卻又迷人的問題在學界中掀起大戰。語言的影響力曾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語言學家們一度認為語言就是我們思考的局限,歷經長久激烈的論戰,當今語言學的主流看法則認為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事實上是微乎其微。
著名語言學家多徹在這本書一反當今公認的看法,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例子看到,不同的語言不但會影響說話者所著重的資訊,也會間接影響到我們感知世界與記憶的方式:
1. 跟澳洲某一原住民溝通時,你可能需要隨身攜帶羅盤,因為他們所用的語言中不存在「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而只使用「東西南北」的絕對位置,因此他們可能會說:「請往東邊坐一點」、「舉起你北方的腳向你手的南方移動」,這樣的語言使得此族人自小便擁有超人般的方位辨識系統,如同擁有絕對音感一般,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永遠都知道北方在哪裡。
2. 在許多語言中(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名詞會區分為陰性與陽性,同一個字,例如「橋」在西班牙語中為陽性,德語中則為陰性,因此西班牙人在形容橋的時候,常會說「沈穩的、有力量的」,而德國人則常用「優雅、美麗的」的形容詞。這種傾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語言使用者的偏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更可見一斑。
3. 在某些印地安語言中,「藍色」與「綠色」都是同一個字,而在俄語中,被我們認為同樣都屬於藍色調的「深藍」與「淺藍」是完全不同的字,而研究顯示,這些人的色彩視覺經驗可能真的與我們有些不同……
本書將會帶領你穿越時空,從古希臘的荷馬到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從蠻荒野人到白袍科學家,多徹在書中綜觀語言學兩世紀的發展歷程,以極其豐富的有趣實例,向我們展示不同語言的特殊性,深入探討許多有關語言、文化和大腦的勁爆問題,並藉此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
【名家推薦】
◎江文瑜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鄭凱元(陽明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語言是否影響思維?是語言學界的跨世紀永恆大哉問。本書作者藝高膽大,縱橫文學、心理學、人類學、自然科學、認知科學等的觀點,一步一步論證『語言會影響思維』的立場,閱讀起來猶如偵探小說尋找答案般的精彩,也樹立了語言學科普書寫逸趣橫生的典範」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讀來趣味盎然,又不失學理深度的好書!作者以博古知今的知識背景,機智中帶著辛辣的筆觸,兼具實證與思辯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語言學研究裡迷人而深刻的歷史公案,抽絲剝繭地探討語言,思想,大腦和文化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鄭凱元(陽明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一本十足讓人驚豔又驚嘆的書。在學術上或歷史上皆相當有深度,卻又不失清晰透徹。」
——史蒂芬‧佛萊(英國諧喜劇演員)
「讓人讚嘆的作品。多徹將鮮為人知的語言學歷史織進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裡。」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把一個世紀以來,照亮文字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的迷人人物、事件和實驗結合起來,以相當有力的方式說明語言對思想的影響。」
——《新科學人》雜誌
「寫得娛樂性十足又發人深省,讓科學史讀起來像是一趟吸引人的冒險一樣,這本充滿智慧又引人入勝的書,推薦給所有想要開始探究語言、思想和文字之間的關係的讀者。」
——PsycCritiques
「多徹結合他的熱忱和學術辯才,成就了一部異常豐富、發人醒思,又充滿智慧的科普著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啟發性十足的書綜合了文化史和科學,寫得非常優美。」
——英國《金融時報》
「讀起來是一大享受。」
——英國《旁觀者》雜誌
「一部讓人驚嘆的研究,描述了每種語言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切割這個世界。論辯相當完美。」
——《倫敦晚旗報》
「本書之於語言學有如科費曼之於物理學;就算你完全不懂語言學,也一樣可以享受這本書!」
——《科技新時代》雜誌
喜乐京都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寿岳章子 / 绘者 [日] 泽田重隆 译者: 陈娴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3
“京都”是历史与传统的象征,长久以来凭借强韧的生命力与现代潮流相抗衡着。本书作者将自己的过去、对近日刚过世的父亲的思念,和现在京都与自己的关系作为主轴,写出了对京都的期望。
袛园祭,是欢欣壮丽的盛会,游行行列简直就是动态的美术工艺展;竹田酱菜店,处于京都中心地带,却是既静且净的,让人安心的将味觉托付;菊光堂,保留着昔日风格、显得鹤立鸡群的茶具店……寿岳章子心思细密,笔调温柔婉约,行文间款款流泻对“生于京都、长于京都”的依恋之情;而笔下的日常琐事不只是寿岳家甜美的生活回忆,更处处勾勒出京都的人情风光,悠远丰厚,深扣人心。随着寿岳章子信手拈来、回忆所至,漫步京都一间间的老铺,神游丰富壮丽的传统祭典,垂首低回,流连忘返,体会京都的自在喜乐。因此有了“京都居,乐无穷”之语。京都人多彩而又恬静的生活方式,散发着述说不尽的魅力。
本书的另一亮点是其中包含的大量细腻白描的插图,画家泽田重隆用现代视角观察京都城市及市民的生活百态,为读者描绘出一系列“捕捉到古都的趣味和山海相连的风景” 韵味的绘画。
我这一代香港人 豆瓣
7.7 (13 个评分) 作者: 陈冠中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陈冠中
这里是2000年后我在北京写的部份文章。
那时开始我跟国内文化、知识界的朋友连续而紧密的接触,随后若干年来我都在一面补课,追溯、辨识同代大陆读书人的知识宗谱,一面交流、思考他们当前的问题意识,因为我是带着同中有异的“前知识结构”进来的,难免有冲撞也有互补,需要不断对话。
1992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多,然后去了台北六年 -- 令我大开眼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加上之后在北京,这就成了我长达二十年在知识上的调整補充期,连我笔下的香港都不一样了。
之前大部份的时间我都在香港,借信息自由之便,寻觅到不少在当年香港都算是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潮和小众趣味:文化上我跟同代的文青一样,在青春期受到英美摇滚民谣、反叛文化、台湾作家和欧陆电影影响;社会立场上我是支持解放、包容和替弱势争权的“进步主义”者;政治思想上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和七十年代的欧美“新左”(我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關於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文论),转到坚决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哪怕只是罗尔斯、納斯鲍姆一类的正义自由主义、能力自由主义),向往社会民主,同时照样厌恶各种形态的帝国霸权;经济上接受“混合经济”,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转向“后凯恩斯”观点,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是反对市场基本教义派。八十年代的香港还让我注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后殖民、大历史、地球村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议题。来大陆之前,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该算是左翼的 -- 哪怕只算是中间偏左或自由主义左翼,一种犹豫的、对许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却清晰的反对暴政、讨厌谎言、拒绝残忍的左翼。
到大陆后发觉自己不能认同中国式的“新左派”。
虽然自由主义左翼听上去像是悖论,我觉得有时候也只能用“左翼自由主义者” 这个不理想的说法来识别自己。
这里并没有收集太多我的政论時評,但多篇文章涉及上文提到的关注点,都是2000年以后我在大陆期间,多少带着中国问题意识写的。
感谢徐晓的坚毅策动,张万文的编辑,中信的出版。
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豆瓣
6.6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近藤大介 译者: 泓冰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中国缺什么?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清楚,但从一个日本人口中说出来,总会觉得有些不自在。近藤大介先生的这本书写得很有分寸:他来北京工作数年,但从不扎堆在“日本老乡”之中,而是愿意天天乘地铁、搭公交,与周边的中国人搭讪、交往,时时刻刻感受“中国特色”,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所以,这位“中国女婿”对中国的批评,实在留着客气。
我在中国居住多年。如果说日本是我心中‘最温柔的部分’,那么中国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有一个中国妻子,更多时候,我享受着她对我的‘中国式管理’,至今,我们仍然彼此爱慕如初恋,我们知道彼此拥有什么;我们也时常如两面镜子,通过对方照出自身所缺。”
——近藤大介
【编辑推荐】
中日虽互不信任,但也要彼此摸底。
这是隔海相望的一次“国民谈心”,通过对方,照出自身所缺!
是国家性的缺失,还是国民性的痼疾?
哪怕一个伟大的国家,也常常通过它的缺点和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日本学者对中日国民性进行观察的反思之作!
作者真正探究到了中日文化的精髓,并实现了有趣的跨文化比较!
中国缺少优质的服务、缺少细腻的技术,中国人仍然很不团结;日本缺少责任心、缺少广阔的视野,日本的后继力量堪忧……。
近藤大介在中国居住多年,他将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娓娓道来,既非尖锐批评,又非一味吹捧,幽默与自嘲中多带诚恳,此种“诚实的尴尬”难能珍贵。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豆瓣
作者: 金文学 译者: 金英兰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 6
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的厕所谈到了三国人的唾液、尿、放屁、沐浴,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饮食男女,吃喝拉撒,百态人生,无所不包,从而以小见大,深刻揭示出了隐藏在细节、现象和具体事物背后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作者品评三国文化,不空乏地议论,而是引经据典,举例说明。书中配合文字穿插有上百张反映三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图片。
窥视日本 豆瓣
8.0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陶振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1
《窥视日本》是妹尾河童继《窥视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之后,又一部构思新奇,视角独特的画书。作者这一次将视线聚集于自己的祖国——日本,从皇居到监狱,从锁具到文身,从豪华舒适的东方快车到日本的新干线……边写边画,巨细靡遗,其孩童般的好奇心跃然纸上。
西班牙旅行笔记 豆瓣 Goodreads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千年繁华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寿岳章子 译者: 李芷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讲述了居住在古刹南禅寺院内的童年,一家两代人与民间工艺大师们的深情厚谊,探访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传统店铺。寿岳章子年届古稀之时回首张望半个多世纪来平淡而又似友禅染般绚丽的街巷人生。处处透露出千年古都的繁华光景,句句洋溢着与父母亲朋的温暖回忆。这是京都人的心灵映像,如黑糖和果子般甘甜,亦如京都御所外东山的悠远绵长。
《千年繁华》描述的便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京都的那份“恋恋情深”;从住、衣饰、食与精神生活,娓娓写来,京都的悠悠历史、浓厚人情、街巷光景……点滴扣动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京都的书。书中记录了父母的结合过程,家中的饮食、服装习惯,以及自己在京都成长的种种童年趣事,并且历数她家与榻榻米行、扫帚店、味增店、木屐店、书店、染房等店铺以及寺庙的来往与交情,充满温馨与温暖。这是一部家族成长记录,城市成长记录,也是一本充满了人情味的回忆录。
画家泽田重隆随着着寿岳章子穿梭京都大街小巷的一系列素描,将《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更勾起对对古老京都的回味。
京都一年 豆瓣
7.5 (32 个评分) 作者: 林文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不同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本中主要介绍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具有非常及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日本的历史生活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9 (2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