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知日·断舍离 豆瓣
6.3 (46 个评分) 作者: 苏静 中信出版社 2013 - 7
超过1000000人受益的生活新风潮!/风靡亚洲的高效能整理术!
“断舍离”整理术,当前超人气的日式收纳和整理的人生最高哲学!
你是不是下列某一类型人之一:1怎么也改不掉的拖延症?2无数次冲动购物的受害者?3要拒绝别人却从不知如何说NO?4工作笔记也记得一塌糊涂?5莫名奇妙的安全感缺失?6越整理越陷入到无穷的焦虑?7总是无法完成计划陷入死循环的沮丧?
其实,我们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所以,来一场人与物的生存战吧!给自己的屋子和人生都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日本全民参与实践的“断舍离”整理术,已成为日本社会当红流行语之一。
所谓“断舍离”: “断”,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掉没用的东西;“离”,离开对事物的执念。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源自瑜伽和佛学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难的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理”人生,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除了不断地添置抽屉,其本质可能都是要去“断舍离”,或者换句话说,叫做“选择”。
从物件到人生的整理术,就是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内在思维的清理,通过不断实践“断舍离”,认清自我树立方向,彻底克服拖延症、懒散、注意力涣散、作息失调等痼疾,帮助建设清爽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解放内心的压力,投入高效率、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简单、自在的生活。
《知日•断舍离》特集是超人气品牌知日系列图书第12弹!最近崛起的专注日本文化、国内超人气连续出版品牌《知日》,集结中日最强编辑力,从日本人的文化意识到日常生活,深入解读“断舍离”这一源自日本的高效能生活理念,选取人生整理、日式手帐,物品收纳、时间管理、资源分配等多角度全方位辐射,集合山下英子、松浦弥太郎、佐藤可士和、宫泽真理等多位日本最具权威的生活方式专家的理念菁华,将日本整理与收纳的最高哲学一网打尽,堪称“断舍离”生活哲学的最强结集。
“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难的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理”人生,除了不断贴标签和分类,除了不断地添置抽屉,其本质可能都是要去“断舍离”,或者换句话说,叫做“选择”。
——苏静《知日•断舍离•卷首语》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整理术,特别是收纳术,都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来整理。而“断舍离”是从根本上反思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对物品进行简化、取舍,为人们省出整理的时间、空间、劳力和精力。
——山下英子《知日•断舍离•专访山下英子》
通过不间歇地削除身边不必要的人与事物,慢慢察觉到一种最好的状态,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亲密地交流,进而探寻到生命中的幸福真义。
——吴东龙《知日•断舍离•令人怦然心动的断舍离人生整理术》
不管以前如何无视每天使用的东西,现在都仔细审视。断舍离的理念里可没有“随便”这个词。什么都是有意识的自我中心。
——平泽恭子《知日•断舍离•我和断舍离的故事》
当我们太依赖于便利的事物时,反倒需要冷静下来,为生活刹个车,及时地清理打扫一下我们的生活。从某种角度说,其实“乐在不便中”的这种从容或许对现代人的生活更为重要。
——松浦弥太郎《知日•断舍离•没有比双手更灵巧的工具》
如果能够通过整理身边事物,来达到调节心情的效果,何尝不是件好事呢。但如果不能对身心有所放松,单纯只是扔掉身边之物,我觉得也是没有意义的。以至于为什么不能调节心情,这就需要冷静下来,认真倾听自己的内心所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之声来采取新的行动。
——宫泽真理《知日•断舍离•盛满便当的浓情蜜意》
知日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3806/
知日特集,全新改版,每月一本。
了解更多有关知日特集的信息,请关注知日微博@知日ZHIJAPAN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豆瓣
7.0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新井一二三写文章,历来要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小故事去打开展望世界文明的视角。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日本名词来解读日本文化,谈及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日本人的世界观、日本的人物、日本的男女关系、日本的社会风气等。每篇文章谈的都是也许别人以为不足为道的小事情,却能给读 者提供事先想象不到的视角,看完整本书时,一定会有一个跟原先稍微不一样的日本观。
这是一本漂游于东瀛语词大海里的美丽的书。
——毛丹青(旅日作家、《知日》资深主笔)
会说中国话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说能写,而且写得好的,只有罕见的新井一二三。
——蔡澜(作家、电视主持人)
昔日的味道 豆瓣
むかしの味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池波正太郎 译者: 金晖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5
直木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得主池波正太郎娓娓道来与美食的缘分——
《昔日的味道》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美食评论家池波正太郎的美食回忆录。什么是昔日的味道?高级料理、平民餐厅、街头小摊、农家餐馆……只要那些味道曾经让你心动,成为几十年都抹不去的记忆,那就是昔日的味道。
《昔日的味道》不是一张单纯的“美食地图”。这里有作者池波正太郎对童年的眷恋。他经常省下零花钱去吃街边小摊的太鼓烧,或由祖父偷偷带着品尝高级鳗鱼。祖父还叮嘱他说:“今天的事跟谁也不要讲哦!”这事他一直都记得。
这里还有他对故人的思念。无论是对美食挑剔的老师,还是同龄的餐厅服务生,更有父亲推荐的松饼店。那里还残留着昔日的风貌,而父亲已经在二十二年前去世。
如今,很多餐厅和小摊都已关张或消失,但也有很多仍在经营。店主们的敬业与良心从未改变,传统的味道也始终如一。《昔日的味道》不仅讲述一个人的美食人生,更铺展出一个时代的味道记忆。
---------------------------------------------------------------------------------------------------------
★人生在世,守着一件事情坚持下去是很难得的。如今我已经看尽世间百态,心里容不下一丝焦躁与不安了。——池波正太郎
★我不知多少次从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藉与鼓励,他教给了我生活在现世的愉悦。——常盘新平(直木奖得主)
★《昔日的味道》展现出人们昔日生活的样子,可以看到那时的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裕,精神生活却很富足。——日本亚马逊
日本万象 豆瓣
作者: 蔡澜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0
《蔡澜谈日本·日本万象》内容简介:日本人很喜欢用“醍醐味”这三个字。醍醐味,到底是什么味道呢?首先,醍醐两个汉字为最高的佛法之解。醍醐味可作美味的赞颂,也指“神髓”,更被惯用的是说明妙趣,譬如说书法醍醐味,便是书法的妙趣。总之,它形容无上的快感、最高的情趣。
日本人除了本分的职业之外,常另有一种兴趣,男的钓鱼,女的插花等等,他们对消遣也有像工作一样的狂热,所以参考书出版事业很繁蛊,供给这群发烧友去研究,直到他们得到了个中情趣的“醍醐味”为止。
日本的滋味 豆瓣
作者: 徐朝霞 2002 - 1
普通的日本人都知道,日本的文明来自中国。传来了筷子,日本人才结束用手抓饭吃的历史;传来了汉字,日本人才开始有文字的历史。虽然后代的日本人嫌汉字繁琐,从草书中抓住偏旁部首发明了假名,从而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汉字,日语依然是不完整的。至今,日语中的实用汉字仍有两千多个。
日本风物 豆瓣
作者: 陈子善 / 蔡澜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0
《蔡澜谈日本·日本风物》内容简介:大雪中的京都,这个到处都是寺庙的古城,被一片白色笼罩着庙顶和大地,又是另有一种感觉。南禅寺离开市中心不远。大门有三重,庄严,宽大,院中有“枯山水”庭园设计。它并不像一般寺庙那么有香火气,平平静静,朝拜者不多。
我和朋友三人,一块儿到访,主要不是去参禅,而是去尝这问寺里出名的“奥丹”汤豆腐。
和尚招呼我们到一个小亭中,除了四根柱子没有任何东西挡风,大雪纷飞,我们扫开小椅上的积雪坐下。接着和尚拿了四瓶烫热的清酒给我们,各人连饮数杯,敬回和尚,他也是海量。
和尚也可以吃酒吗?他答道,美好的东西,佛也应该尝之。
看他在寒冷中只穿一件单衣,脸不喝醉已通红,身体异常健壮,似有武功,对白幽默,有如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汤豆腐装在一个大砂锅中,下面生炭火,热烘烘地上桌。往锅中一看,锅底铺着一大块日本人叫昆布的海带。整锅汤的味道就是出自这片海带,上面滚着雪白的豆腐,单单这两样,其他什么作料也没有。
东京下町职人生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北正史 / 泽田重隆 译者: 陈娴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根岸地方属于东京都台东区,至今仍保留着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下町”风貌。全书以
访谈方式记录了当地八种职人或艺匠自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配以泽田重隆纤细流
畅、朴实细腻的插图,展现出一种与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风貌。那种
对于手中技艺的珍惜与坚持,看似微不足道,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力量。
字解日本 豆瓣
7.0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历史系列”之后,茂吕美耶将眼光转向现代日本,书写全新的“字解日本”系列。这本书分为食、衣、住、游四大主题,挑选三十八个关键字,以字为经、故事为纬,娓娓道来日常生活的各种门道,带读者领略日本文化的精髓。“一壶浊酒喜相逢”,究竟何谓“浊酒”,女式和服的腰带结为何硕大无比,且置于背后,初中女生的制服“水手服”缘何而来,进入不同居室为何需换穿拖鞋,传统住宅的厕所与浴室为何分开,艺伎的脸为何涂成白色……
日本四季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张燕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0
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经,以她亲身参与或亲自体会的每一季中的重要行事为纬,深入浅出地细说日本全年的习俗风情,同时用冷静的眼观察异乡,看到日本人的众多缺点和偏失,看到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日本的学校和教育。同时,毕业于美术系的作者亲自手绘几十幅插图,增色了书中的日本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