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写作这回事 豆瓣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金 译者: 张坤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3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斯蒂芬•金这位畅销作家的小说课。这本极佳的非虚构作品,完整体现了金的创作观点和方法。金的写作建议基于自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月,成名后与酒精的斗争,1999年险些命丧车祸——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本书行文生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斯蒂芬金给写作者的忠告:
1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其次才是为读者。
2尽量不要用被动语态。
3尽量不要用副词。
4不要执着于语法的完美。
5读,读,读。
6别担心有人读了你的作品会不高兴。
7关掉电视。
8成功的两个秘密:健康,结婚。
9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写。
10坚持自己的风格。
11删掉乏味的部分
12不要让知识盖过故事
13写作是为了快乐
14以及更多……
2022年4月14日 已读
他说的大部分东西我都没有共鸣,或者我有自己的一套不需要遵从书里的方法,只能说我和他行事不是一个风格。
写作 非虚构
修辞学发凡 豆瓣
作者: 陈望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8
《修辞学发凡》共分十二篇。第一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四篇述说消极修辞的一般情况。第五篇至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五至第八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十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同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十一篇述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了体性方面的体式。第十二篇结语,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2020年5月19日 已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专业了读不懂
写作
故事片创作六讲 豆瓣
作者: 王竞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北京电影学院名师课堂
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导演王竞谈故事片创作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课
这是一本针对实际问题的解惑之书
教你从真实创作处境出发
构建故事、塑造人物、确立风格、设计影像
通过电影化的方式,传达主题与意义
◎ 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创作”课程配套教材。
◎ 作者是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对故事和角色有着非凡的敏锐度。还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涉足故事片、纪录片、广告等多个领域,有丰富的导演、摄影、编剧、制片经验,作品涵盖不同类型、制作级别。
◎ 一手经验传授。作者往往从自身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梳理思维过程,探究影视创作者要考虑哪些要素,如何判断一个故事的价值,怎样调研、写作、修改剧本,如何提高电影叙事效率,如何释放演员的潜力等。
◎ 从媒介层面思考电影的形式,提出影像概念的创作思路,倡导创作者对“视觉IP”进行跨媒介融合,形成自觉的影像美学。
◎ 案例丰富,图文并茂,亲切易读,生动鲜活。
◇◆◇
◎ 主题
「一旦找到了主题的关键词,便会将这个概念渗透进每个场景中。虽然这个关键词不会在每场戏中被直白表述出来,但它一定会被隐性地传达出来。」
◎ 剧本
「没有透彻分析剧本就着手拍摄,原以为在拍摄中能解决问题,结果发现是剧本在根子上出了问题。即便剪接时拼命补救,放映时这些毛病终会显现出来。」
◎ 人物
「试着进入一个人物,其实是你在跟自己心中不同的自我对话。」
◎ 风格
「风格不是影片的气氛,而是讲故事的方式。」
◎ 影像
「中国电影影像真正的差距体现在美学上。要充分释放影像的能量,有必要从认识媒介的角度重新看待影像。」
◎ 镜头设计
「好的场面调度和好的镜头设计一样,你永远无法从方法层面上来判断——创作者只是在想要表达的时候用对了方法。」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故事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这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进阶课,不拘泥于制作流程,针对实际创作问题,将具体技法渗透到关于主题、剧本、人物、风格与类型、影像、镜头设计的讲解中,帮助读者厘清关键概念和思路。
作为一名“学院派”导演,作者既有近30年授课经验,又有丰富的一线创作经验,了解国内影视行业的真实创作环境,借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剧作技巧、表演方法、剪接手段等融会贯通,凝结为一套实用、有效的总体创作原则,同时穿插分享了拍摄《万箭穿心》《大明劫》《墨多多谜境冒险》等不同类型、制作级别的电影的宝贵体会。
2020年4月16日 已读
最后太专业看不懂了(手动扶额)
写作
剧本结构论 豆瓣
シナリオ構造論
7.8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田高梧 译者: 王忆冰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9
小津安二郎御用编剧、日本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
揭晓“剧本料理之道”,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
长销60年的编剧必读入门书
分享日本电影含蓄隽永风格背后的秘密
界定“电影剧本”的独立形式、接轨东方美学
📖 编辑推荐
野田高梧,日本电影史上的传 奇剧作家,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右手”。
从小津安二郎的导演处女作开始,小津的电影剧本大多是与野田联手创作的,二人一起开创了日本电影的战后黄金时代。晚年的他们,更互为流水高山,在茅崎的旅馆、蓼科山上的小屋合宿,一住就是三四个月,“志趣相投、沟通无碍”(小津语),伴随着寿喜锅与清酒,共同执笔了十多部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包括《晚春》《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等。
早自1946年起,野田高梧就在《剧本》杂志上连载专栏,部分文章曾以《剧本方法论》为名选编出版。1952年,应宝文馆之邀,时任日本编剧协会会长的野田在前作基础上,倾心竭力、潜心增补,将自己大半生创作心得正式定名为《剧本结构论》修订出版。
◎ 从电影的根基“结构”入手,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创作入门书
《剧本结构论》被誉为编剧史上“不朽的名作”。野田高梧提出,如果将电影比作建筑,剧本就是设计图。如果没有好的剧本结构,再优秀的剧情也无法吸引观众。编剧只有先掌握了剧本结构的原则,才能创作出扣人心弦的好电影!半个多世纪来,野田高梧的理论历久弥新,换言之,《剧本结构论》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 出自“小津调”缔造者的结构、故事、人物、叙事打磨之道
日本电影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小津调”就是“野田调”——若没有野田的参与,小津电影的节奏和台词就会与观众熟悉的大不相同。野田高梧擅长以普通人家为创作的舞台,描绘亲子关系和人生的微妙之处。如何用看似偶然的细节、稳重练达的笔触,在银幕上再现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在本书中,这位剧本大师将自己的心得娓娓道来。
◎ “日式编剧术的先驱”,学贯东西、博采众长的知识宝库、美学体系
野田高梧饱览大量经典欧美电影,也从同时代的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名家处采撷灵感,将他们的创作经验吸纳到剧本这一“年轻”的形式中。他从蒙太奇手法联想到歌舞伎的双花道舞台,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结构对比能剧中的“序破急”法则,从契诃夫的《备忘录》谈到夏目漱石的“味噌本”……《剧本结构论》可谓是一卷凝聚了野田高梧毕生所学的“武功秘籍”。
◎ 60年来日本读者殷切追捧的长销书,初次正式引进简体中文版
本书译自“野田高梧纪念蓼科剧本研究所”整理的2016年复刊版,文章顺序与1952年初版一致。中文版沿用复古风格装帧设计,并在复刊版基础上为日本电影术语中的外来语标注了英、法文来源,既保留了原书的风貌气质,又为当代读者提供可查询的依据。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日本畅销六十余年的金牌编剧教程,凝结了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的毕生经验。
野田高梧认为,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拥有最多结构之美的是电影。剧本结构的质量,会对影片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书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高瞻远瞩地提出剧本具有独立于文学、戏曲的艺术地位,是一本划时代的先驱之作。
本书围绕“如何创作既能吸引观众,又有深度的好剧本”,阐述应如何充分发挥剧本的五大基本结构——开端、矛盾、危机、高潮、结局——的作用,并梳理了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攫取灵感、发掘题材深度、引导观众感悟主题、运用叙事技巧、塑造有血有肉人物等方面的个人心得。
本书援引了大量欧美、日本经典影片,介绍了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同时代名家的创作理念。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一窥这位家庭题材大师的宝贵经验,领悟含蓄隽永的“小津调”背后的秘密。
642件可写的事 豆瓣
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
5.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旧金山写作社 / San Francisco Writers'Grotto 译者: 徐阳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每个人都需要的创意笔记
颠覆传统写作方式,怎么写都可以的减压利器!
想表达,不知道如何下笔?
想倾诉,找不到可靠的秘密“树洞”?
大脑“宕机”时,焦虑悲伤时,需要一个温暖的文字避难所?
这就是你需要的创意笔记
没有写作时限,没有字数要求,没有体裁限制
轻松游戏,放肆表达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编辑推荐
长踞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风靡全美的创意冒险书
亚马逊读者五星好评全力推荐
★ 让你心跳加速的 642 个“真心话与大冒险”
打开你的脑洞,天马行空,放飞自我!
★ 纾解焦虑的减压神器,把烦恼、愤怒通通交给纸笔,
放胆去写,解放你的真实天性!
★ 这是一本需要你独自探索、亲自完成的书,适合永久收藏及赠送,
享受放松心情与艺术创作的乐趣吧!
◎ 内容简介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o Writers’ Grotto)的作家成员共同完成,全书有 642 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任意门”,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2019年12月22日 已读
这就是可写的事,不是想写的事
写作
写作课 豆瓣
THE KITE AND THE STRING:HOW TO WRITE WITH SPONTANEITY AND CONTROL—AND LIVE TO TELL THE TALE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丽斯·马蒂森 译者: 王美芳 / 李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22年写作课导师创作与授课经验精华总结,带你上一堂既有料又有趣的写作课。
•小红帽就该遇上大灰狼,学会制造麻烦
•主线清晰大过锦上添花,不要舍本逐末
•少一些心路历程,人物得行动起来
•卖关子是一门学问,保持“不确定”的吸引力
•克服对角色的保护欲,具备“虐待才智”
……
马蒂森是一位极聪明又优秀的老师,她的所有建议都来自对学生具体创作案例以及文坛巨匠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她的分享细腻周到,极富洞察力与同理心,让你在写作这条路上找到共鸣,找到平衡的心态,找到自己的世界。
2019年8月20日 已读
开始写了之后看了才有用的书
写作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豆瓣
The Little Blue Reasoning Book:50 Powerful Principles for Clear and Effective Thinking
6.2 (16 个评分) 作者: (加) 布兰登•罗伊尔著 译者: 冯亚彬 / 刘祥亚 九州出版社 2016 - 8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苏格拉底创建了一套方法,通过一系列探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苏格拉底方法”,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并对这些答案进行推断。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可以找出各种复杂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揭开很多貌似有理实则荒谬的说法背后的真相。这套方法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逻辑推理”
本质上来说,逻辑推理是一个“收集信息、评估信息的过程”。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首先要占有充分的信息,而要想占有充分的信息,首先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所以那些擅长逻辑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较善于提问,搜集相关信息,并用“正确的”方式 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这一过程。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炼出一套最有用、最完整的逻辑推理概念,帮助读者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豆瓣
The Little Red Writing Book
7.7 (14 个评分) 作者: [加] 布兰登·罗伊尔 译者: 周丽萍 九州出版社 2017 - 4
写作能力出众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固定的重要写作原则,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使用。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列举了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包括如何规划表述的观点和顺序,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读性等,涵盖的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写作。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商务人士,都可以通过学习本书中的内容,让日常写作变成一项信手拈来的简单任务,从而使学习生涯和职业道路走得更加轻松。
成为作家 豆瓣
Becoming a Writer
7.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多萝西娅·布兰德 译者: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本书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作者认为,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教诲谆谆,直面问题本质,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成为作家之路。
本书出版于1934年,风行美国文学界近80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 豆瓣
ALTERNATIVE SCRIPTWRITING : Successfully Breaking the Rules
作者: [美]肯·丹西格(Ken Dancyger) / 杰夫·拉什(Jeff Rush) 译者: 易智言 等译 / 焦雄屏 推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6
反抗传统,创立风格
《蓝色大门》导演易智言&《海角七号》监制黄志明等联袂翻译
本书为长期圈囿于各种狗血俗套、立志于找到全新创作方向的编剧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冒险之旅。作者采取了欲破先立的讲授方式,详尽剖析了好莱坞传统三幕剧式结构、类型、角色、基调和叙事手法,再以极具针对性的方式逐一加以改良和革新,层层打破古典主义的围困,为我们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当今如潮的商业类型片时,本书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在三幕剧式结构中减少一幕,给你的角色来点致命的缺陷,将科幻片混合恐怖片元素,在黑色电影里加入反讽的调料等,非常行之有效。只需要稍稍逆转一下你头脑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万用套路,便可发现在剧本创作的重重迷宫中,随时都能找到全新的视角。希望这本书能解救你陷入瓶颈的创作,并帮助你建立独具个性的编剧理念,想象力也许就在拐角处。
----------------------------------------------------------------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编剧书,尤其是对那些反好莱坞、但不知为何反的“进步分子”;尤其是对那些拥好莱坞、但不知为何拥的“保守人士”。翻译这本书应该是回台湾五年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蓝色大门》导演,台湾著名电影人易智言
从编剧着手,这本书言简意赅地将剧本的结构、角色、戏剧情境、对白、类型部分做引介提示,并且鼓励各种创意突破。其虽然偏重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勾勒,但是所有的例子都耳熟能详,提供最基本的编剧思维方向,是管窥编剧创作相当基本的入门书。
—— 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金马奖主席焦雄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