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
默读 豆瓣
7.6 (168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2020年5月1日 已读
案子很好看,副线都跳过了
刑侦 小说
现场 豆瓣
作者: 馒头老妖 2017 - 7
他们是警队精英,他们是高能刑警、心理分析师、痕迹鉴定师、法医,现场勘查、心理分析、痕迹解读、法医解剖,全程燃爆你的大脑!
连环杀人、高空坠楼、交通肇事、人口失踪……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惊心动魄又别出心裁。
简单的案件背后是意想不到的动机、复杂的手段、贪婪的人性,是利益至上!被利益操控着一步步走向深渊。
结案,绝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一个刑警的日子 豆瓣
作者: 蓝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7
斗过狠、玩过命、失过手、流过血、后院起过火、叹过不公平……
刘子承当了一辈子刑警。他赤手空拳抓过毒枭,也遇见过没破了的案子,眼看着被绑架的孩子惨死井中;他为破案出入过各类地下场所,甚至和罪犯建立信任,最后却与枕边人分道扬镳;他还抓过许多杀人犯,可他救不活那些死者,更安慰不了他们的家人。
他与黑暗为敌,还要时刻抵挡黑暗的诱惑。他既要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又要面对乱成一团的家庭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斗争中,他也曾失控、失落、失败,但日子总要继续,他将以执法者的身份一直游走于这个社会的灰色边缘。
2019年12月28日 已读
文笔太差,但是理是这个理,事是这个事
刑侦
新宿鲛 豆瓣
6.0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泽在昌 译者: 曹逸冰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与东野圭吾齐名的日本悬疑畅销大家大泽在昌的里程碑力作!
◆荣获“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年度十大推理小说第一名!
◆直木奖、日本推理文学大奖得主登峰造极代表作!
◆ 新宿鲛书系全球畅销突破6,000,000本!
在日本东京新宿街头,陆续发生了枪杀警察的事件,鲛岛和他的同伴 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像鲨鱼一样的出击方式,他们很快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改造枪械高手木津的身上。一场涉及兵与匪的正义与邪恶的猫鼠大战就此华丽登场。
在追踪木津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让木津在自己 的眼皮底下逃脱,这让他不得不深陷一个匪夷所思的迷局之中,同时鲛岛也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这颗炸弹足以动摇整个日本警察体系的根本!
媒体评论
大泽在昌对于日本推理文学的贡献在于他擅长将各种写作手法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他突破了日本鹰派小说既有的特质,不再单独描写犯罪与暴力,而是在推理中进一步展现人性的纠结和共鸣。
——中华读书报
大泽在昌的代表作《新宿鲛》系列小说的累计销量已达610万册,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漫画。作品以富有个性的刑警鲛岛为主人公贯穿始终,一改以往警察小说情节沉闷、拖沓的弱点,叙事明快、伏笔巧妙,吸引了众多读者。
——凤凰网
鲛岛和我想象中的硬汉形象相去甚远。我总觉得,硬汉可以被击倒,但不会被击溃,这点鲛岛做到了;硬汉可以迷惘,但不能迷失,这点鲛岛也做到了。但原先我个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硬汉可以犹豫,却不能恐惧”,鲛岛全然是个例外。
——豆瓣网友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豆瓣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