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The Razor's Edge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Razor's Edge
8.9 (15 个评分)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Vintage Books USA 2003 - 9
Larry Darrell is a young America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e progress of his spiritual odyssey involves him with some of Maugham's most brilliant characters - his fiancée Isabel whose choice between love and wealth have lifelong repercussions, and Elliott Templeton, her uncle, a classic expatriate American snob.Maugham himself wanders in and out of the story, to observe his characters struggling with their fates.
2023年12月1日 已读
Isabel有小爱而无大爱,因为自私自恋对生命的漠视到了极点;Elliot虽然在作者看来总是流连与上流宴会,攀权富贵,但他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却有情有义。第一次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对作者产生了嫉妒之情,能写出Isabel和Elliot这样的人物。
外国文学
Autumn Street 谷歌图书
作者: Lois Lowry Random House Children's Books 1986 - 04
Elizabeth is forced to grow up when her father goes to fight in World War II. Her family moves in with her grandfather, and a special friend is struck by tragedy.

An ALA Notable Children's Book.
2023年11月16日 已读
这本书我一半用英语看的,一半用机翻看的,没想到机翻出来语句特别优美,比喻特别生动,比许多中译本还要优秀。只能说英文本身笔法就足够优秀,再加上现在机翻有AI为基础,更加说人话,比大部分译者还说人话。
这本书主要是以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为主角,背景是二战中的美国,主要是作者一个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为了记录她小时候的故事和感情。书中的小女孩的爸爸是一个军官,因为日本人轰炸珍珠港所以上了前线,而留在美国的她和妈妈则从城市搬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许多以前的人事物不见了,而她又认识了许多新的,但是爸爸可能会死这件事一直萦绕在小女孩的心头。
儿童文学 外国文学
The Moon and Sixpence 豆瓣
8.2 (18 个评分) 作者: W. Somerset Maugham Vintage Classics 2008 - 5
Charles Strickland, a conventional stockbroker, abandons his wife and children for Paris and Tahiti, to live his life as a painter. Whilst his betrayal of family, duty and honour gives him the freedom to achieve greatness, his decision leads to an obsession which carries severe implications. Inspired by the life of Paul Gaugu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t once a satiric caricature of Edwardian conventions and a vivid portrayal of the mentality of a genius.
2023年10月12日 已读
这种通过一个作者娓娓道来的感觉和盖茨比设置好像,另一本刀锋也是这样写的,看来那个时候作家很喜欢用这个套路来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故事里
外国文学 虚构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豆瓣
9.2 (24 个评分) 作者: Oscar Wilde Penguin Classics 2003 - 2
在线阅读本书
Enthralled by a portrait of himself, young Dorian Gray makes a Faustian bargain to exchange his soul for eternal youth and beauty. Thus he is able to indulge in his desires, as only the portrait bears the traces of his decadence and becomes a nightmarish picture of his soul.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obert Mighall
Preface by Peter Ackroyd
审问欧洲 豆瓣
EUROPE ON TRIAL: The Story of Collaboration, resistance and Retrib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斯特万·迪克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2023年7月18日 已读
这本书讲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欧洲,给你看下面一句话:"匈牙利每送一名犹太裔匈牙利人到死亡集中营,就意味着在这片即将再次成为罗马尼亚省份的土地上少一个匈牙利人。"而且也提到当今东欧几乎没有犹太人也没有说德语的人。波兰人,乌克兰人还有小民族都被流放到其他地方,总而言之不管是法西斯,纳粹,苏共,都在搞种族清洗
二战 外国文学 非虚构
间谍与叛徒 豆瓣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本·麦金泰尔 译者: 袁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最好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 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顶峰,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最高级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央情报局官员阿尔德里奇·埃姆斯,正是一名暗中为克格勃服务的线人。
通过揭露美国、英国和苏联三方互相扰乱的故事,戈尔季耶夫斯基戏剧化的生涯故事在他1985年从莫斯科逃亡时到达高潮。麦金泰尔*的这部作品可能也是他最好的一部。
2023年7月16日 已读
非常精彩,就像在看一本情节起伏跌宕的间谍小说。里面还透露了许多细节,官僚,资本,爱情,金钱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英国人写的在意识形态这块已经非常收敛了,我可以接受。没有美国那种油腻的骑脸输出。
外国文学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 豆瓣 Goodreads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
7.1 (8 个评分) 作者: Oscar Wilde Penguin Classics 1996 - 4
在线阅读本书
The scene is set in an English country house â" Hunstanton (Lady Hunstanton's property). The curtains open to the terrace where we are introduced to Lady Caroline who is engaging in conversation with Lady Huntstanton's American Puritan guest Hester Worsley. Other character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the flirtatious Mrs Allonby, the meek Lady Stutfield and Lady Caroline's submissive husband Sir John. They discuss frivolous matters and are later joined by the powerful, charming and charismatic gentleman, Lord Illingworth who has offered the post of secretary to the fortunate Gerald Arbuthnot. Gerald's mother is invited to join the party, and when she arrives she realises that Lord Illingworth is Gerald's father. She had an affair with him twenty years ago, became pregnant and he refused to marry her, making her a "fallen woman." She is reluctant to let Gerald become Illingworth's secretary, but doesn't tell Gerald her reasons behind her reluctance...
2023年4月28日 已读
我很惊讶经典也能如此食之无味,四部喜剧都看了,全是过目就忘的程度。
外国文学
成为作家 豆瓣
Being a Writer: Advice, Musings, Essays and Experiences from the World’s Greatest Authors
7.7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拉维斯·埃尔伯勒 / [英] 海伦· 戈登 译者: 木草草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成为作家》是一本具有阅读趣味与实用功能的、有关“写作的艺术”的轻松读物。本书涵盖从18世纪至今250年间近200位伟大作家对“如何成为作家”进而“如何生活”的思考和意见,其中包括狄更斯、福克纳、托尔斯泰、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门罗等众多写作大师,可以视为一部剑走偏锋的现代文学史。
作者通过整理这些作家的日记、书信、公开演讲、著作等文本,提炼出他们或严肃或幽默的写作体验与意见。从狄更斯到门罗,从王尔德到J.K.罗琳,每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作者将在本书中形成时空交错的对话,本书包括“开始写作”“方法与途径”“不可避免的失败”“写作的艺术”“如何结尾”五个部分,同时有20多福极具个性而简练的插画,与文字呼应。
希拉里·曼特尔说:“一点儿骄傲会给你很大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建议:“选择对你而言的最佳写作时间。”
洛夫克拉夫特索性直接点明深夜是最佳写作时间:“一个人在没有试过开夜车写作之前,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个作家。”
威廉·福克纳提倡广泛阅读:“读,读,读,读垃圾,读经典……先吸收,再动笔。”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说:“写点什么,总比什么也不写强。”
海明威说:“在写得顺的时候停笔,别再想它,第二天继续。”
约翰·斯坦贝克说:“别去管什么时候写完,每天写一页就对了。”
米兰达·裘丽说:“别担心写坏的初稿,初稿是最难的部分,有了初稿后面就相对容易了。”
菲茨杰拉德分享了切肤之痛:“不要一边喝酒一边写作。”
扎迪·史密斯说:“请在一台不联网的电脑上写作。”
穆里尔·斯帕克说:“养一只猫,如果你想集中精力思考一些问题或写重要作品,你应该养一只猫。”
--------------《上海书评》
2023年4月22日 已读
我喜欢在里面找共鸣
外国文学
不可儿戏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余光中 中国友谊出版社 1986
《不可儿戏》完全超越了道德纠纷,原则上一切角色都不正派,只有配角劳小姐是个小小例外,至于杰克和亚吉能一对浪子,加上关多琳和西西丽一对刁妮,当然都属于后一类。每逢正主在场,多半言语无味,一到反客开口,妙语警句就如天女散花,飘逸不滞,绝无冷场。王尔德的名言大半是由他们说出来的。
2023年4月14日 已读
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John和Gwendolen难道不是亲戚关系吗,表兄妹?竟然可以结婚?
外国文学 王尔德 英国文学
紫罗兰 豆瓣
作者: [捷]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译者: 星灿 / 劳白 2021 - 2
★1984年诺奖得主塞弗尔特经典之作,国内独家译本
★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为译本作序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内独家译本,收录了塞弗尔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泪城》《全是爱》《妈妈》等十九部诗集中的优秀诗篇,共计百余首。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为译本作序,留捷美术家白崇礼(别名劳白)插配尾花,书后附录授奖词、《世间万般美》摘译、塞弗尔特生平与创作年表及再版后记等。
塞弗尔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许多风格各异、主题不一的诗篇。如《泪城》充满了为革命、为人民主动发声的炽烈和激情,《妈妈》以平易的语言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岛上音乐会》《皮卡迪利的伞》则不乏对女性、爱情的歌颂。这些诗作朴实无华,又充满情感和音乐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堪称典范。
【名家评荐】
他的诗清通、简洁、朴实无华,融进了民歌、平凡的谈话和日常生活的场景。他拒绝那种严肃的风格和早期的形式主义。他用词的特点是笔触轻盈,给人以感官快乐,有音乐性和韵律,那是一种有生气的独创性与怜悯,甚至悲怆互相交错着的幽然。他这些艺术特点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他并非一个幼稚的艺术家,他是一个有着不寻常的广阔的文体领域的诗人。早年,他就与当代欧洲的现代主义有了接触,特别是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及达达派。他还是一位韵律复杂和押韵传统诗歌形式的优秀大师。对于措辞激烈、有力的民歌和十四行诗高超的技巧,他都运用自如。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拉尔斯·吉伦斯顿
可以说,诗歌主义的部分主张影响并贯穿了塞弗尔特整个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了解了诗歌主义,我们便很容易进入他的诗歌世界和内心世界。正是在诗歌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塞弗尔特很早就确定了这样的诗歌野心:要写尽世上一切的美。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
2023年3月31日 已读
捷克诗人的诗集,感受不多。译者遣词造句很精彩。
外国文学
深沉的玫瑰 豆瓣
8.4 (73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8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博尔赫斯的创作涉及三类体裁,散文、诗歌和小说。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像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是散文。”
本书收录了他创作于1975年的诗集《深沉的玫瑰》,共计27首。作者对诗歌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有很深的造诣,他提出“语言本是魔法的符号,后来遭到时间变本加厉的耗损。诗人的使命就是恢复它原本具有、如今已经泯灭的优点。”同时博尔赫斯提出诗歌的任务:一是传达精确的事实,二是像近在咫尺的大海一样给我们实际的触动。在这部诗集中,博尔赫斯致力于发掘事物特有的美感以及词汇被忽视的价值,赋予诗歌更丰富的内涵。
2023年3月28日 已读 博尔赫斯的东西一直没有感觉,打不了分
外国文学
An Ideal Husband 豆瓣 Goodreads
An Ideal Husband
8.3 (9 个评分) 作者: Oscar Wilde Dover Publications 2001 - 2
Wilde’s scintillating drawing-room comedy revolves around a blackmail scheme that forces a married couple to reexamine their moral standards. A supporting cast of young lovers, society matrons, and a formidable femme fatale exchange sparkling repartee, keeping the action of the play at a lively pace.
Lady Windermere's Fan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Oscar Wilde Penguin Classics 2007 - 7
There is not a GOOD woman in London who would not applaud me. We have been too lax. We must make an example. I propose to begin to-night. [Picking up fan.] Yes, you gave me this fan to-day; it was your birthday present. If that woman crosses my threshold, I shall strike her across the face with it.
2023年2月11日 已读
非常巧妙的设计,清晰的起承转合四幕,值得找舞台欣赏
外国文学
安静 豆瓣
Silence in the Age of Noise
7.9 (7 个评分) 作者: [挪]艾林·卡格 译者: 邹雯燕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3
【编辑推荐】
★安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安静,自己的南极。
★将喧嚣关在门外,才能窥见生活的本来面目,洞悉真实的自己。
★风靡欧洲的现象级畅销书,被译为33种语言
★史上第一位征服“三极”的探险家、劳力士品牌代言人、挪威著名出版人兼作家兼律师兼艺术品收藏家智慧分享
★艾林•卡格是一位富有哲学思想的探险家,也是一位富有探险精神的哲学家。 ——《纽约时报》
【内容简介】
我的两个朋友相约攀登喜马拉雅山。一切都很顺利,他们俩成功登顶了。但很快,风暴来了。他们发现自己不可能活着下山。其中一个人用卫星电话打给自己怀孕的妻子。他们一起决定了她肚子里的孩子要叫什么名字。另一个人在去世之前没联系上任何人。没有人知道那天下午在山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过,海拔八千米的山上,气候干燥寒冷,他们被冻干了,静静地躺在那里,将永远保持着我二十二年前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时的模样。
这是《安静》中第一个关于安静的故事。
在安静中,我们得以窥见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洞彻真实的自己。
安静是什么?如何找到安静?为何现在安静比以往更有价值?
挪威探险家艾林•卡格带着这三个问题跟我们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探险、阅读、演讲、跟家人相处、独处时的故事,为这三个问题找到了三十三个散发着哲学光彩的优美答案……
2023年1月22日 已读
一本不到半小时就能读完的书,在最前面几页还是非常吸引我的,作者抛出了一个关于安静的问题,然后讲述了他徒步南极时感受到的安静。后面就变得松散起来,变成没话找话。似乎作者要说的已经在最开始说完了,后面不过是编辑逼着他凑字数,like:“你必须让它至少这样厚!不然都不能称之为书。”高开低走。本书的口吻让我一开始以为作者是女性。
外国文学
小妇人罗曼史 豆瓣
作者: [俄]阿尔志跋绥夫 译者: 薛冉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此部阿尔志跋绥夫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其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帕沙·图马诺夫》和让其声名鹊起的《兰德之死》。从这部小说集可以看出“自杀”是其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死亡也几乎是他长篇和中篇小说的主角。与之相随的是,主人公往往陷入疲惫不堪的孤独和无意义的绝望中。阿尔志跋绥夫就向人们展示其主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即表达“纯粹个人的体验”和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这种个性既博大又丰富”。
“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而且每每带着肉的气息。但我们要知道,他只是如实描出,虽然不免主观,却并非主张和煽动;他的作风,也并非因为‘写实主义大盛之后,进为唯我’,却只是时代的肖像: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描写现代生活的作家。”鲁迅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2023年1月21日 已读
如果说看书是在寻找已经存在于我头脑之中的东西,那显然在这本书里找不到。
外国文学
沙之书 豆瓣 Goodreads
El libro de arena
9.0 (164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2023年1月12日 已读
完全读不懂,我和这本书的缘分还没到
外国文学
仅凭一首诗 豆瓣
作者: [俄]霍达谢维奇 译者: 王立业 2018 - 11
本书收录霍达谢维奇的诗歌近百首。霍达谢维奇的诗尤以心理描写见长,同时不乏哲理与伦理因素。他的诗歌个性独特,尤为擅长矛盾修饰法,同时以其奇自无奇,理寓悖理的独特构思震惊诗界。在他的诗中既可读到果戈理的“狂人”“痴语”,也可以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灵魂绝叫”;既可读到屠格涅夫的隐蔽描写,也可以读到费特的唯美抒怀。当然,他的诗绝不止于古典韵味,同时富有现代气息,致力于两个世纪最优秀传统的完美结合。
2022年12月26日 已读
果然如译序,诗如人生,看着非常破败不堪
外国文学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豆瓣
作者: [俄]普希金 译者: 汪剑钊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精选300余首普希金诗选。普希金在俄罗斯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等美誉,而他生活的年代也被后世看作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许多研究者认为,正是普希金的出现,不仅使纯正的俄罗斯民族文学得到了确立,而且使俄罗斯语言也获得了标准,如果说此前的罗蒙诺索夫在理论上为俄语阐明了方向的话,那么可以说,普希金的文学实践使这一理论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完善,他“一个人完成了两项在其他国家需要一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以上才能做到的工作”。他善于将繁复多样的生活内容置放在一个个美丽的形式中,朴素鲜活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悦耳的节奏、生动的比喻、深刻的象征,凡此种种,诗人对这些庸常的现实赋予了浪漫主义的光芒。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诗人崇尚自由、民主、真理、正义等理念,并以他一生的创作和经历告诉我们,在缺乏诗意的社会中,做一名诗人是光荣的,但支持这份光荣的,则必须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022年12月25日 已读
?不知道是译者的锅还是本来就是这么写诗的?这就是在陈述事实嘛
外国文学
提琴与坟墓 豆瓣
7.7 (53 个评分) 作者: [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汪天艾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加西亚•洛尔迦诗歌精选
※他是被全世界拥抱的诗人,甜蜜如雪地里一声啜泣
※莱昂纳德•科恩和帕蒂•史密斯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过源源不断的灵感
======================
《提琴与坟墓》收录了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70首诗歌代表作,并另附两则剧本片段,所选篇目写作年代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
洛尔迦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他的诗歌音韵悠长,感知细腻,想象绝妙,堪称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的情绪涌动孤独又热切,融合了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他的诗歌与人生是对西班牙本可能有的一个更好时代的留念与预想,那是保持谦卑、满怀勇气地用写作反抗不公,是替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人奔走发声,是把戏剧艺术带到最偏僻的乡间田埂,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拥抱世界——毕竟最后的最后,爱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
=========================================
他的十四行诗,是热烈、激情、幸福、备受折磨的奇迹,献给爱情的、纯粹炽热的纪念碑。这样的诗需要怎样的爱,需要受过怎样的苦啊。——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洛尔迦活着的时候带给过我们独一无二的快乐,他的英年早逝让我们陷入蔓延一整个世纪的哀悼。——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
2022年12月23日 已读
写得真好啊!真好,是加上一层翻译的损失都觉得太棒了的程度。
外国文学 诗集
暮色将尽 豆瓣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7.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7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获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22年12月23日 已读
这本书是我在童书展后浪的参展处看到的,一看到封面就被吸引了,同时这是一本小书,让人放下负担。在付款之前我甚至都没有仔细看腰封上的简介,也没有打开豆瓣查看评分和简介。等到坐下休息时,还是同事注意到这是一本写着“独身女性”和“老年生活”的书。
当我读完时,发现我和这本书的共鸣比我想象的少得多。不知是她的笔触还是译者的笔触,娓娓道来,倒是也不会觉得无聊烦躁。我非常佩服她的生活方式,觉得很神奇也很厉害,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但是我现在没有她的勇气也没有她的魅力。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