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东 - 标记
Go Down, Moses 豆瓣
作者: William Faulkner Vintage 1991 - 1
Faulkn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of black to white and of man to the land, and weaves a complex work that is rich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2025年8月3日 已读
由相关联的几个短篇和中篇构成的形式无甚特别,但这本书里的几个故事分量差别相当大,尤其是(可能知名度最高的)The Bear,本来可能福克纳最accessible的独立故事之一,但纯粹为串起主线存在的第四节相当突兀,中间一度不想看了(( 最后的title piece技巧上有点潦草,但关上书反刍再搭配Armstrong cover的Go Down Moses瞬间情感拉满,潸然泪下。最喜欢的一篇可能是Pantaloon in Black,里面有一段“一人饮酒醉”的描写,漂亮得不得了。
我说所有语言,但以阿拉伯语 豆瓣
作者: [摩洛哥] 阿卜杜勒法塔赫·基利托 译者: 武苇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5
∷编辑推荐∷
我说所有的语言,但以意第绪语。(弗兰兹·卡夫卡)
一本未经翻译的书,只被出版了一半。(欧内斯特·勒南)
一本用阿拉伯语写的书能被翻译的机会微乎其微。
如果要走向欧洲,就是要走向他们的文学作品。
这种殖民地文学专供法国读者阅读。它以摩洛哥人为写作对象,但在任何时候摩洛哥人都不会被看成对话者。
∷内容介绍∷
这本多以第一人称单数书写的文章、会议和读书笔记集,以其一贯的博学和幽默,充满了对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阿拉伯文字、阿拉伯口语和外语之间关系的思考。书名借自卡夫卡,他在 《日记》"中记述了一位来自布拉格的艺术家的一段话: "你看,我会说所有的语言,但以意第绪语",意思是说,不论我们说哪种语言,都不会真正离开我们自己的母语。或者说,语言是一种身份和面孔,人类通常无法像离开自己的家园一样摆脱自己的母语。
基利托通过 "我们如何成为单一语言使用者?"、"你无法翻译我 "和 "对—话 "三个阶段,重新审视了自古典时代以来一直困扰着阿拉伯学者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身份/他者的双重性。他直面他的 "见证人": 《堂吉诃德》和《一千零一夜》、贾希兹和彼特拉克、歌德和伊本—穆卡法、麦阿里和罗兰·巴特,以及赫尔克里·波洛和阿梅丽·诺冬等许多人......通过这些问题,他对翻译问题、文学双语化的先驱、阿拉伯小说的起源以及当代摩洛哥文学的演变都有了新的认识。
∷媒体推荐∷
《一千零一夜》之所以取代哈里里的《玛卡梅》,成为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书籍,是因为《玛卡梅》仍是阿拉伯语的囚徒。
——阿卜杜勒法塔赫·基利托
当今最具原创性和想象力的阿拉伯文学评论家之一。作为一个敏锐的细读者,他充满幽默和讽刺感,并且不受当今西方文艺理论的束缚……必不可少。
——Choice,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联盟的出版机构,隶属美国图书馆协会
作家自然是一种创造者,但我总喜欢把他看作一个读者,一个伟大的读者。通过他的文字,我试图了解或猜测他读过什么。这是一种文学窥视癖。作家经常会露一手,好像是偶然的。当我能认出一个标题、一句诗或一个典故时我感到一种奇妙的共谋。
——《巴黎评论》,诗歌编辑罗宾·克雷斯维尔(Robyn Creswell)采访
《我说所有语言,但以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文学的英语学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学生的研读范本,是文学界的瑰宝。
——特里·德扬,《诗人的位置》作者(Terry DeYoung, author of Placing the Poet)
我始终认为,基利托是过去两个世纪和现在阿拉伯文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他不断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他在打量古典或相对现代的阿拉伯文学时所拥有的第三只眼睛。
——阿米·苏尔坦·阿米米(Sultan Al Ameemi,作家、前阿布扎比阿拉伯诗歌学院院长)
基利托对翻译、阿拉伯语、阿拉伯古典文学和不同文化间的思想迁移等他所珍视的主题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埃科在《埃科谈文学》一书中所说的那些充满激情的读者(基利托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马格里布作家(阿布杜勒·拉鲁伊A. Laroui、梅德布Meddeb、哈蒂比Khatibi、埃尔·马勒El Maleh......)的一本书或小说中发现的一个小细节、一段描述、一段对话中入手,并进行娴熟的分析。
本书也是重新发现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机会,这些研究带领我们回到过去,发现马格里布与但丁、马格里布与叔本华之间的亲缘关系,阿拉伯小说的开端和结尾,殖民地文学中殖民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堂吉诃德》的假定起源。
该书以亲切的口吻开篇,以幽默和微妙(类似博尔赫斯式的狡猾)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同时也探讨了多语言问题以及表达或写作语言的选择问题。
——Jacob Benayoune(读者)
和充满学究气的翻译理论不同,这本书既是在讨论翻译,也是谈论作者的语言经验。正如卡夫卡说的“我说所有语言,但以意第绪语”,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母语,但是同时不能脱离同所有语言的交流经验。作者谈论了我们熟悉的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神曲,也有我们较为陌生的阿拉伯语文学,但是这些都构成了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都在交流中发展了人类文明。
——读者
在分散性的叙述中重新塑造了阿拉伯文学的形象。
——goodreads读者
2025年4月18日 已读
有趣的小书,比想象中浅(和预期有差距but in a good way),但是每章读完都会有些启发。里面洋洋洒洒谈论的从古至今近百部阿拉伯文学作品我只看过《一千零一夜》(最多再加上一个假托由阿拉伯语转译的《堂吉柯德》😂),但是读起来仍津津有味,作者功力确实配得上封底的赞扬。
隐秘的幸福 豆瓣
Felicidade Clandestina
9.2 (5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4
【编辑推荐】
巴西现代经典作家、被誉为“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二十四个短篇,故事简单,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主题彼此各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隐约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囊括了克拉丽丝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自我、真实、存在、起源、时间、母性、表达……
【媒体/作家推荐】
李斯佩克朵让语言成为了监禁的媒介,也成为了解放的媒介……她通过令人惊讶的想法和戏谑的感动做到这一点。——《纽约时报》
李斯佩克朵强烈的情感让她成为一位天生的短篇小说家。——《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二十世纪最神秘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充满了鲜明的色彩。——奥尔罕•帕慕克
二十世纪被隐藏的天才之一……源自一个最原始和最大胆的灵魂。李斯佩克朵在故事里将一些非常古怪的因素完全直观化,仿佛它们陷入梦境里即将苏醒过来,迫切地需要一个具体的实体。 ——科尔姆•托宾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 Cixous)
【作者自述】
我写作,因为我在世间无事可做;我是多余的人,人之世界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我写作,因为我绝望,而且我累了,我再也忍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我是我,倘若不是书写的新奇,每一日我都会象征性地死去。为了这隐秘的东西,为了这幸福,我制造了并不存在的困难。——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2025年1月24日 已读
鸡蛋与水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有点懂什么是“作家的作家”了。阅读的体验有点像《世间的水》写到的走入海中的感觉:身体沉入无限的冷,出来时却更有力量了。
Walk the Blue Fields 豆瓣
作者: Claire Keegan Faber & Faber 2007 - 1
Product Description
Claire Keegan’s brilliant debut collection, Antarctica, was a Los Angeles Times Book of the Year, and earned her resounding accolade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Now she has delivered her next, much-anticipated book, Walk the Blue Fields, an unforgettable array of quietly wrenching stories about despair and desire in the timeless world of modern-day Ireland. In the never-before-published story “The Long and Painful Death,” a writer awarded a stay to work in Heinrich Böll’s old cottage has her peace interrupted by an unwelcome intruder, whose ulterior motives only emerge as the night progresses. In the title story, a priest waits at the altar to perform a marriage and, during the ceremony and the festivities that follow, battles his memories of a love affair with the bride that led him to question all to which he has dedicated his life; later that night, he finds an unlikely answer in the magical healing powers of a seer.
A masterful portrait of a country wrestling with its past and of individuals eking out their futures, Walk the Blue Fields is a breathtaking collection from one of Ireland’s greatest talents, and a resounding articulation of all the yearnings of the human heart.
Product details
Paperback: 163 pages
Publisher: Faber and Faber (17 May 2007)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571233066
ISBN-13: 978-0571233069
Product Dimensions: 21 x 13.2 x 2.2 cm
2025年1月4日 已读
对中间几个男性主角的故事感到非常厌烦一度想弃书,断断续续地还是看完了。Keegan遣词造句非常有天赋,能写出很漂亮的风景画(拉踩一下,李娟也能写得很漂亮,但Keegan胜过她的地方是她能准确地说出植物的名字😂),爱尔兰原野氛围拉满。但我不太能接受她时不时给人物来一个上帝视角的叙述,突兀地出现在本来很平淡冷静的描写中。这本书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巡回犬和山羊两个动物角色,写得挺细腻,大概作者喜欢动物超过人,这点我感同身受(
未来学大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Kongres Futurologiczny
9.0 (193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4年12月28日 已读
当然是超越时代的想象力,也有莱姆一贯的讽刺幽默,但科技进步到人人磕literal blue pill了,所有幻想层级中的女的还是沉迷整容打扮的性感陪衬,这样的未来令我感到一丝滑稽。(另外这套书似乎是英译本转译的??波兰语有这么小众吗。。。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Goodreads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4 (39 个评分) 作者: (苏)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高惠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9
魔术师沃兰德(魔王撒旦)带着一只会说话的黑猫空降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凭借魔力“为非作歹”——爱慕虚荣的市民出尽了洋相,贪婪成性的官员莫名其妙葬送了性命,一座信奉无神论的城市,被超自然的力量搅得天翻地覆……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中,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场影响深远的判决正在紧张地进行。究竟该不该处死圣洁而又无罪的年轻人——耶稣?罗马总督陷入千年的纠结,也陷入了千年的悔恨。
一段如月光般凄美的爱情,命定般在莫斯科上演。上帝、魔鬼、焚毁书稿的大师、为爱疯狂的姑娘,一一登场;刽子手、告密者、通奸犯,自私自利者们,接踵而至。光怪陆离的幻景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就此展开……
《大师和玛格丽特》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作者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瑰丽世界。它用轻松诙谐、举重若轻的笔法,连锁喜剧、书中之书的结构,明快坚定、流光溢彩的语言,一扫俄罗斯文学给读者留下的沉重、深刻、难以进入的印象,被评为20世纪最好的俄语小说,法国《理想藏书》俄国文学49部理想藏书之首。
2024年12月22日 已读
太好看了…虽然玛格丽特只是为大师存在的这点有些迷惑(即使大师-玛关系可以理解为并非简单的男女二元)但是真的荡气回肠,同时苏联笑话拉满( 作者的描写有时让我想到张爱玲,不知道有没有人懂我在说什么(
玫瑰的名字 豆瓣
Il nome della rosa
8.9 (117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这是一部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2024年12月6日 已读
看到最后看得想哭。。。甚至会觉得在双方会晤结束圣方济各会修士们溃败退场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好像已经明白作者的心境了,探案的谜底我都没那么在乎了(在我看来推理本身确实有点反高潮的意思),但看到两人最后的对话以及尾声点题“玫瑰之名”我又😭(后面的作者注马上点出了ubi sunt的主题,这种时候就忍不住感叹埃科话都被你说完了!)后半段渐入佳境(尤其是习惯了阿德索的所谓“编年史”叙述方式之后),配上后面的作者注更是回味无穷。我觉得我可能需要立马再看一遍(
偶像失格 豆瓣 Goodreads
推し、燃ゆ
7.2 (104 个评分) 作者: [日] 宇佐见铃 译者: 千早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7
🌟第164届芥川奖获奖作品。

🌟2021年日本文学类销量榜第一名。

🌟本屋大赏提名,全日本书店最受欢迎的书。

🌟上市半年加印50次、销量50万册!

🌟读卖、每日、周刊文春等日本多家主流媒体一致好评。

🌟21岁包揽文艺奖、三岛由纪夫奖、芥川奖的女大学生作家,引发全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作。

🌟

这是一个追星女孩的故事。

也是一个偶像“从神坛跌落地面”的故事。

主人公明里今年高一,她有轻度注意力缺陷,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被拿来和姐姐比较,不仅得不到家人的认可,校园生活和打工也不顺心,追逐偶像是她暗淡生活的一束光。

4岁那年,明里第一次看少年偶像的舞台剧,他扮演的彼得·潘像精灵一样从天而降。14岁那年,明里开始追逐偶像的一切。影视作品、音乐专辑、电视节目、广告代言、周边商品,她的生活被象征应援偶像的蓝色层层包裹。

可是有一天,偶像爆出了负面新闻,他殴打了粉丝……

🌟把“偶像塌房”写成小说,真实再现饭圈生态,震撼年轻一代,掀起女性阅读热潮。
2024年11月6日 已读
因为在听的podcast谈到临时起意当睡前读物,结果三天就读完了(( 因为对偶像文化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期待值很低,但其实很好读,而且即使把追星这条线抽走也成立,有不少相当动人的描写。
素食者 豆瓣 Goodreads
채식주의자
8.1 (119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千日 漫遊者 2016 - 4
她想變成一棵樹
現實卻無法成為她的沃土!
在夢裡,我正倒立著……突然發現從我身上冒出了枝葉,從手上長出了樹根……一直伸到地面,不斷地、不斷地……然後從兩腿之間綻放出鮮花……
我應該被澆水。這些食物我不需要,我需要水。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了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2024年10月29日 已读
城市与狗 豆瓣
La ciudad y los perros
8.6 (33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城市与狗》以位於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校园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中心人物-军校5年1班的同班同学:「美洲豹」(El Jaguar)、「奴隶」(El Esclavo,里卡多·阿拉纳Ricardo Arana的外号)、「诗人」(El Poeta,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的外号)、博阿(El Boa,这个称号有蛇的意思,美洲豹、博阿、「山里人」El Serrano卡瓦Cava、鲁罗斯Rulos是班级地下组织「团体」El Circulo的4大主将);甘博亚中尉(Teniente Gamboa,负责带他们5年1班的军官);核心女角-特莱莎(Teresa,校外姑娘,「奴隶」的邻居和暗恋对象;「诗人」的情人;「美洲豹」小时的邻居和好学伴(後来成为他的妻子),与3大男主角「美洲豹」、「奴隶」、「诗人」有着关键性的连结)等展开铺陈。
《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是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成名作,被认为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本书与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其他作品同样在作者祖国秘鲁的威权时代里遭到禁毁的命运。
2024年10月26日 已读
利马动物园(x 男味扑鼻但是写得确实非常好。尼玛德,怎么会有这种书啊。。。。。。
The Red and the Black 豆瓣
作者: Stendhal / Catherine Sla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7
The son of a carpenter, Julian Sorel is 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Napoleon to conquer the heights of society. His initial plan to work his way up through the church is, however, thwarted when he is forced to accept employment as a tutor--and this rash social entrepreneur certainly has not considered the dangers of falling in love. Stendhal's novel is an amusing and piquant study of hypocrisy and free will in post-Napoleonic France.
2024年9月30日 已读
......百感交集,得闲写个长评(指500字)。这个英译版挺不错的。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24年9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有多好也不用我多说了。读完就知道为什么在新冠期间它会重新火起来:“锱铢必较、好大喜功”的统治者,和在充满“冤冤相报的敌意”的社会中一尝到权力的甜头便作威作福的平民,不论在大清盛世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都是一种双向奔赴。
族长的秋天 豆瓣
El otoño del patriarca
9.1 (8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轩乐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6
《族长的秋天》运用斑斓万千的意象、光怪陆离的情节、排山倒海的句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萨尔曼•拉什迪
★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果你看到的不是独裁者,而是一位对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安的作家,便可读到此书真正的含义。马尔克斯在写这本书时,自传性的元素凌驾于一切之上,它挖掘人类存在的最黑暗深处、并深刻地反应在他自己的灵魂上。——《马尔克斯的一生》
★马尔克斯身为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族长的秋天》,而不是《百年孤独》。因为它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他作品压缩在其中。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那么《族长的秋天》是他作品的中心点。 —— 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研究权威)
2024年9月11日 已读
补标。不太确定是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但很值得看(在思考他哪一部书是不值得看的,目前没想出来(
曹寅与康熙 豆瓣
Tsʻao Yin and the Kʻ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8.0 (22 个评分) 作者: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2024年8月20日 已读
看完崩溃了:别人的博士论文怎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挑刺的话可能在阶层和经济的角度都可以再拓展深入,但一想到这是博士论文就又觉得无可挑剔了
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 豆瓣
作者: Michael Chabon Harper Perennial 2008 - 4
The brilliantly original new novel from Michael Chabon, author of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The Adventures of Kavalier and Clay' For sixty years Jewish refuge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have prospered in the Federal District of Sitka, a 'temporary' safe haven created in the wake of revelations of the Holocaust and the shocking 1948 collapse of the fledgling state of Israel. Proud, grateful and longing to be American, the Jews of the Sitka District have created their own little world in the Alaskan panhandle, a vibrant, gritty, soulful and complex frontier city that moves to the Yiddish beat. Now, after sixty years of federal neglect, the District is set to revert to Alaskan control, and their dream is coming to an end: once again the tides of history threaten to sweep them up and carry them off into the unknown. But homicide detective Meyer Landsman has enough problems without worrying about the upcoming Reversion. His life is a shambles, his marriage a wreck, his career a disaster. He and his half-Tlingit partner, Berko Shemets, can't catch a break in any of their outstanding cases. Landsman's new supervisor is the love of his life -- and also his worst nightmare. And then someone's got the nerve to commit a murder in the flophouse Landsman calls home. Out of habit, obligation and a half-cocked shot at redemption, he begins to investigate the killing of his neighbor, a former chess prodigy, and soon finds himself contending with all the powerful forces of faith, obsession, evil and salvation that are his heritage -- and with the unfinished business of his marriage to Bina Gelbfish, the one person who understands his darkest fears. At once a gripping whodunit, a love story, an homage to 1940s noir, 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mysteries of exile and redemption, "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 is a novel only Michael Chabon could have written.
2024年7月10日 已读
因为时局重看,相比起几年前看中译的时候读懂了更多context (比如到了阿拉斯加也是一样的settler作风,可真有你的)不过写作上就真的很难说有什么赏心悦目的地方,又一个破碎硬汉、偶尔开挂的侦探故事罢了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豆瓣 谷歌图书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9 (7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管家女儿娜达莎和他的私生女涅莉的迫害以及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的悲剧。
2024年5月21日 已读
这个故事很难说喜欢,宗教意味最重的一本陀?
儒林外史 豆瓣
8.5 (39 个评分) 作者: 吴敬梓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出类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
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热烈赞美具有完整健康人格的、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
《儒林外史》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塑造人物时,能秉持公心,不虚美,不隐恶,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蕴藉,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
2024年5月10日 已读
考公/上岸名场面大全( 人物走马灯似的出场,关系又错综复杂(血亲/同门/朋友不一而足)根本记不住理不清,到最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南京小团体,谁不想隐居在玄武湖中的小岛上啊!
索拉里斯星 豆瓣 Goodreads
Solaris
8.6 (30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靖振忠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 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
——戴锦华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4年2月11日 已读
虽然声名在外但我觉得远不如莱姆的其他作品,甚至感觉这个写作风格不适合他。。。非常催眠,勉强读完。。。
蒲桥集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6
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只是觉得写什么都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写自己没有感受过的景色、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情。最怕文胜于情,有广告式的感伤主义的调子。散文要控制。要美,但要实在。写散文要如写家书,不可做作,不可存心使人感动。
——汪曾祺
有人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个士大夫,也许是指他能诗、能书、能画,这样的人在今天的文人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他不止一次劝年轻作家要更“有文化”,他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
我却宁愿说他是个自由派,是五四运动以后曾经成为新文化主流的那个自由派。他不是前朝遗老,他是前朝遗老的对立面。
——邵燕祥
2023年10月14日 已读
随时随地都能打开翻翻的书,谢谢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