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这本小书包含了两个部分:五篇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是1987年6月下旬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讲演。另有四篇是1985年在清华大学的讲演,附属在沈君山兄所授的通识课程内,其内容则是讨论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及其未曾在中国发生的一些讨论。至于附录一篇,则是用突破与转化的观念,比较几个古代文明的发生,作为上述九篇的背景资料。
书中这几篇文字所论,大致反映我近两三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番省思。既是个人的观点,自是解释多于叙述及分析,也自然不能与别人的看法完全一致。每个史学工作者,隔几年有番省思,至少有且于梳理自己的思路。再隔几年,我的观点必然会有改变,因此,这本小书也不这是一已心路历程的里程碑而已。称不上定论,理淡到成熟。只盼过几年之后,自己会有更为周全的诠释,代表另一阶段的了解。
古中国生活 豆瓣
作者: 纳撒尼尔·哈里斯 译者: 乔和鸣 2007 - 5
《古中国生活》作者对中国历史内容的理解既独特又感性。与其他史书自然而然专注于朝代兴衰、政权更迭等“宏大叙事”不同,《古中国生活》的旨趣没有停留在中华帝国的重大事件上,而是更多地缠绕于玉器、陶瓷、丝绸、漆具、马蹬、药草、茶叶、筷子等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具体物象上,以及沉浸在缘此而延伸开来的长达数千年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应该承认,这是一部相当"片面"的中国简史;同时也可以肯定,一部由西方人所撰写的中国历史,更可能给中国读者带来新鲜的视角,以及完全不同寻常的史料再发现。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