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克苏鲁的呼唤 豆瓣
The Call of Cthulhu and Other Weird Stories
6.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H.P.洛夫克拉夫特 译者: 李和庆 / 吴连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1
死者并不会永远安息,奇妙永劫亦不以死为终。
在拉莱耶城他的家里,死去的克苏鲁在等着做梦。
1928年,美国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发表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世界恐怖奇幻小说史上著名的“克苏鲁神话体系”由此发端。本书共收录包括《克苏鲁的呼唤》《大衮》《疯狂山脉》在内的九篇洛夫克拉夫特代表性小说,这些小说虽各自独立成篇,内容却多有相互指涉,它们共同构筑起了“克苏鲁神话体系”的雏形。
1999年,《克苏鲁的呼唤》被收入著名的经典文学丛书——企鹅经典。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仁慈的事莫过于人类的大脑无法把大脑中的所思所想贯穿起来了。现如今,我们生活在茫茫漆黑的大海中一个宁静的愚昧之岛上,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去远航探索。各领域科学研究虽然都竭尽全力地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但时至今日尚未给我们造成什么伤害。如果我们有朝一日真能把所有毫无关联的知识拼凑起来,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世界,我们的处境也将充满恐惧。到那时,我们要么被已知的真相逼疯,要么逃离光明,进入一个平静而又黑暗的新时代。——《克苏鲁的呼唤》
【域外聊斋书系】
域外聊斋书系是一套经典欧美哥特式小说丛书,旨在对一百多年来欧美哥特式小说史上的重要长短篇创作进行集中整理和译介,所收作品上迄十九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中叶,既有谢里丹•勒•法努、威廉•霍奇森、雪莉•杰克逊等人的重要中长篇创作,也有浮龙•李、M.R.詹姆斯、盖斯凯尔、H.P.洛夫克拉夫特、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等人的经典短篇集,其中多数作品早已成为文学经典,被收入企鹅经典、美国文库等著名经典文学丛书,部分作品系国内首次完整翻译出版。为呈现欧美哥特式小说的创作全貌,除上述哥特式小说殿堂级作家的重要作品外,本书系还特别收入两部由国内专家精心编选的名家短篇选集(《幽魂岛》《入土不安》),网罗左拉、莫泊桑、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等经典文学大家的惊悚灵异小说创作,这部分作品历来少有人知,此次译介足以让读者大开眼界。
本书系的选题准备工作历时三年, 最终入选书目均经过通俗文学史家黄禄善先生的详细论证,翻译工作由上海海事大学吴建国教授统筹主持,译者多为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翻译品质值得信赖。
2018年3月15日 已读
看到一半打岔去看《光明王》结果拖到现在才看完...人物塑造异常扁平(白男,通晓文理,爱好神秘学,学者),情节而言,有时干巴巴敷衍到难以置信,但更多时候能感受到作者脑中的幻想带来的巨大压抑和恐惧感不加克制地喷涌而出,世界观细节丰富,冲击力很强,描写形容重复多了还挺喜感...总之非常bold的阅读体验,倒数二三四篇比较精彩。
h.p.洛夫克拉夫特 克苏鲁 小说 恐怖 美国文学
神经漫游者 豆瓣 谷歌图书
Neuromancer
8.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Denovo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3 - 6
“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赛博朋克”圣经 • 史无前例的得奖记录: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
这就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那部小说
它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它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这个词,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最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
而它仍然新鲜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写出来,仍然眩目得可以震撼到未来三十年的人类。
“这部小说问世十年后,我们才终于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纽约时报》
“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是写给都市流浪人的歌,它如此耀眼,又如此颓靡……” ——《华盛顿邮报》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展开全部)
2018年3月15日 已读
非常酷,同时又是如此优美和伤感。看得到后世很多类型艺术作品的影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完美的影视改编。翻译一般。
科幻 美国文学 赛伯朋克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Carson McCullers Mariner Books 2005 - 4
A classic work that has charm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this collection assembles Carson McCullers's best stories, including her beloved novella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A haunting tale of a human triangle that culminates in an astonishing brawl, the novella introduces readers to Miss Amelia, a formidable southern woman whose cafe serves as the town's gathering place. Among other fine works, the collection also includes "Wunderkind," McCullers's first published story written when she was only seventeen about a musical prodigy who suddenly realizes she will not go on to become a great pianist. Newly reset and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handsome trade paperback edition,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is a brilliant study of love and longing from one of the South's finest writers.
恋爱中的骗子 豆瓣
Liars in Love
8.1 (37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孙仲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恋爱中的骗子》是理查德·耶茨继《十一种孤独》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个短篇。它完美地展示了耶茨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和描述力。耶茨借由本书再次证明了短篇小说的力量。显然更有兴趣描写“失败人生”的耶茨,凭借他敏锐的心灵与独到的观察角度,仿佛拼贴艺术般,将美国“小人物”及其生活片断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失败的艺术家、生活艰难的单身母亲、疏离的亲情、劳燕分飞的婚姻、叛逆的女儿、转瞬即逝的情事、不可靠的梦想……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悲天悯人的力量和敏锐的观察力使这部作品脱颖而出成一个文学大事件……令人瞩目的成就。
——《独立报》
这是二战后一位伟大却被忽视的美国作家令人难忘却长期被遗忘的作品。
——《新政治家》
耶茨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让人边阅读边流泪。
——《卫报》
邮差总按两遍铃 豆瓣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7.4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M·凯恩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三十一岁,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女露丝伙同她的情夫,紧身胸衣推销商贾德,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并企图骗取她之前瞒着丈夫替他买下的个人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媒体的连续炒作,加上《纽约每日新闻》上刊登的一张露丝坐电椅的大幅照片,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
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这次的情夫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小说以他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次的冷美人不是金发而是黑发,她叫科拉,用弗兰克的话说,“除了身段外,她真的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可她神态忧郁,嘴唇向外撅得老高,我不由得想替她把外撅得嘴唇给捣进去”;科拉的丈夫尼克,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
通过制造一场假车祸,弗兰克和科拉谋杀了尼克。但与真实的案件不同,这次科拉没有坐上电椅。不仅如此,在同保险公司经过一番曲折惊心的较量之后,他们还获取了一笔巨额保险金。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故事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此以后——跟童话里常用的句式正好相反——他们就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而且那种不幸是如此深切和令人绝望,你甚至会感觉到,他们比坐上电椅的露丝更惨。他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互相折磨,直到最后“互相死亡”。
没有《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不会有我的《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一则优美而迅捷的暴力故事。
——达希尔•哈米特
一首用小报谋杀案写成的诗。
——艾德蒙•威尔孙
有时候,追溯一种文学类型的源头轻而易举,《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为此后所有的黑色小说、黑色电影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网上书店星级评语
《邮差总按两遍铃》或许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
——传记作家罗伊•霍普斯
即使在今天,在过了大半个世纪之后,《邮差》中对暴力和死亡场面冷静、精确的描述仍然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近乎生理性的震颤。
——孔亚雷(作家,本书导读撰稿者)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百万英镑 豆瓣
8.5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董衡巽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百万英镑》作者马克·吐温的作品富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内容生动,引人入胜。他不仅继承了美国幽默文学的传统,用错位的手法来揭示世事的荒唐,而且还把现实主义的精心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描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主题严肃、笔法幽默的独特艺术风格,开辟了口语体的新境界。
The Hours 豆瓣
作者: Michael Cunningham Picador USA 2000 - 1
A daring, deeply affecting third novel by the author of 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Flesh and Blood. In The Hours, Michael Cunningham, widely praised as one of the most gifted writers of his generation, draws inventively on the life and work of Virginia Woolf to tell the story of a group of contemporary characters struggling with the conflicting claims of love and inheritance, hope and despair. The narrative of Woolf's last days before her suicide early in World War II counterpoints the fictional stories of Samuel, a famous poet whose life has been shadowed by his talented and troubled mother, and his lifelong friend Clarissa, who strives to forge a balanced and rewarding life in spite of the demands of friends, lovers, and family. Passionate, profound, and deeply moving, this is Cunningham's most remarkable achievement to date.
肠子 豆瓣
Haunted
8.0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景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重口味神作,阅读有风险,身体虚弱者勿入!
《搏击俱乐部》作者最黑暗最天才最虐心的神作。
读者在阅读后,不是火到想找作者单挑就是发出凄厉的惨叫或是整个人狂笑不行更有人虚脱到无法出声!
有73人在作者读《肠子》的时候晕倒,晕倒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
本书包含了二十二个恐怖、好 笑,又让你反胃的故事。说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应一则“作家研习营”的广告而来,却陷入类似“求生”情节的处境中——他们没有暖气,没有电力,没有食物。这些说故事的人越来越绝望时,他们的故事也越来越极端。然而,他们无情地密谋着,让自己成为由他们受苦经验改编而成的实境节目中的主角。这将是你所读过的最令人心里发毛且虐心的小说,唯有恰克·帕拉尼克才能写得出来。
《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导演彭浩翔鼎力推荐:
本书的精彩程度,是你看后不好意思再告诉朋友,自己也有写小说。它的好,到这个程度时,你不禁要抚心自问,要是这故事掉在你的门口,你能够说得比他更动听吗?那不单单是文笔用字的问题,而是在说故事的过程中,透露资讯的次序和速度,如何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整个画面点出来,并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
年轻作者总以为每个读者跟他都有血缘关系,非要成为他的忠实崇拜者,每个字都要读完不可,完全没有想过如何吸引人看下去,只是一直在喃喃自语,自渎满纸。满街都是这样的闷作,让恰克·帕拉尼克更见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