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这么好的传记做成轻型纸,中信出版社良心不痛吗?
虽然之前没读过任何波伏瓦和萨特,也没有其他传记了解打底,依然不难看出这本传记努力把对波伏瓦的刻画脱离以萨特成就为中心的语境。虽然在对波伏娃青年时代的回溯离不开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有点过于聚焦于她的私生活。但确实是这些经历让她“成为”了后来为女权浪潮推波助澜的、属于那个时代、历史会为她正名的波伏瓦。
但这本传记也释放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萨特和波伏瓦以及“大家庭”真实内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波伏瓦自己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承认过去观点的错误。同时他们都在意留给后世的看法,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公开所有,传记作者也只能通过一手材料无限地接近真相,解密人物的生平。从这一点看,波伏瓦研究也将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不吝啬笔墨讽刺那些当时的权威媒体在报道萨特和波伏娃作品面世、去世时的差别对待。能想像那些媒体的话语权都在男性手中。
2021 传记 女性主义 英国 非虚构
他从凤凰来 豆瓣
作者: [美]金介甫 译者: 符家钦 雅众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8 - 6
﹏﹏﹏﹏﹏﹏
一部人生“大书”,也是一部民国史
一个美国人写的沈从文评传让人叹服
西方世界最重要沈从文研究著作
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精心之作
﹏﹏﹏﹏﹏﹏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金介甫在哈佛求学期间接触到了沈从文作品,最后以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期间,他专程来中国多次拜访沈从文先生。之后,又写成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一书。金介甫先生由此也成为在西方世界介绍沈从文、研究沈从 文的重要学者之一。
金介甫先生写作此书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包括一些来自西方的独特资料,完整呈现了传主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传递出作者清晰的历史观念和厚重的生命意识;在评论传主的文学成就时,又能放诸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传播的大环境里,彰显出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本书英文版传到中国以后,经过萧乾、荒芜先生等人引荐,资深翻译家符家钦先生翻译了此书。其译文精准、流畅,又得沈从文先生笔墨趣味;所引材料详实,尽显原著面貌。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书的中译本曾以《沈从文传》为名出版。本次更名出版,对之前的版本做了重新校订,是近二十年来作者首次授权出版的中文版。
【名人评论】
金介甫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年轻学者(他岁数不算太小,但是长得很年轻,单纯天真处像一个大孩子——我希望金先生不致因为我这些话而生气),他花了很多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先生,坚持不懈,写出了这本长达几十万字的传记。他在沈从文身上所倾注的热情是美丽的,令人感动的。
从我和符家钦先生的通信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心细如发,一丝不苟的翻译家,我相信这本书的译笔不但会是忠实的,并且一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汪曾祺
2023年1月2日 已读
Kinkley 1987 丨今年十佳,真的没想到这么好,从开始写沈从文的来历,研究他出身的地方的历史,苗族的民族特点,就能看出来作者是在做非常扎实的研究(其实看一遍不够,但是对于理解沈从文非常有帮助)。金介甫对沈从文的研究开始得早,又花了 10 年才写就本书,过程中与沈本人交谈多次,很多资料来自交谈内容,但作者也会写一些怀疑并指出可能沈本人不愿承认,这些有理有据的推断都很让人信服。甚至觉得后半本对沈从文不同时期作品,比如讽刺小说、含有方言的乡土小说,后期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的乡土文学、笑剧、诗歌等的解读过于深入,看解析都看不太懂。无怪乎读沈从文的时候经常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不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一度被封禁好多年,本书都给了我解答,特别是一些隐晦表达的内容。内容上大部分对标《沈从文的前半生》,比《前半生》好。
2018 传记 美国 非虚构
南京传 豆瓣
6.5 (10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2022年12月16日 已读
叶兆言 2019 丨不值一读(如果不是为了做题)。虽然写的是关于“南京”的传记,但是本质上是在看一个外行写历史,相当要命。对于引用的史料不作处理,堆砌严重。比如五代十国的历史,作者劝读者搞不清楚没关系,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也搞不清楚,不写就罢,写了还这种态度。叶兆言给南京的定位:从来都是一个能在乱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它永远是某个王朝逝去的背影,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失败王朝的避难所。秦汉时期叫“秣陵”,孙权定都后改名“建业”,吴国被灭后复名“秣陵”。东晋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后“建邺”避最后一任皇帝司马邺改为“建康”。南京成为南唐(后梁)的首都,此间文化繁荣发展。宋元时期人口剧增。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大中国的首都,开始有了“南京”这个名称。“昭明太子夭折”感觉表述不妥。
2019 中国大陆 传记 非虚构
食物探险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Food Explor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斯通 译者: 张建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2022年10月19日 已读
Daniel Stone 2019丨4.5。出乎我意料的好看,一部分原因是费尔柴尔德的经历有趣,另一部分是作者丹尼尔斯通的科学散文写得好,不管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还是站在当下的角度点评历史的发展,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不亲自读一读可能理解不了这种“写得好”的妙处。费尔柴尔德植物/引进这个工作,在现在看来胜在“早”和“需要”,在全球化开始之初,有这样一些人通过个人的力量,改变整个国家的农业种植业的品类和人们可供选择的农产品,当然从异国的一个果实、一粒种子或一根枝条,到占领美国市场的产品,需要经过很多努力,费尔柴尔德的工作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而他与莱思罗普之间的交往,也被描述的令人神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非常看重种质资源,这种引进别人现成的优良品种,获得种子可以即刻繁殖的行为,与偷无异,是不被允许的。可惜是轻型纸。
2020 传记 美国 非虚构
永久檔案 Goodreads Goodreads
Permanent Record
9.0 (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译者: 鄭勝得 / 蕭美惠 時報出版 2019 - 9
「我寧願失去國家,也不願意噤聲!」
――愛德華•史諾登

勇於揭發美國國家濫權監控的網路吹哨人

史諾登曾為美國國安局與中情局承包商僱員。二○一三年,時年二十九歲的史諾登,揭發了美國政府濫權監聽全球每日超過十七億筆通訊資料、窺探地球上每個人私生活的駭人真相。然而選擇說出真相的下場,便是遭到美國與英國政府通緝,流亡至今。

透過這本自傳,史諾登介紹了自己的一生,在大華府郊區的童年,以及在中情局與國安局承包商任職的過程。本書公開了他參與協助建立監控系統的始末,也寫下了當時勇於揭發國家機密的原因與初衷。這些價值觀與行動準則,亦決定了史諾登的一生。

現今已進入「監視資本主義」,很少人能在當下就明白,我們在網路上所分享的一切,不論知情或不知情,全都遭受監控、蒐集,並被暗中出賣。而這每一筆你以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資料,不論自願或非自願,都已成為永久保存的檔案,早已溢出自由與道德倫理的認知,毫無隱私可言……

網路世代造就了他,也摧毀了他。史諾登是一名駭客、一名吹哨人,以及流亡中的網路良知。本書是這個數位時代的關鍵回憶錄。而史諾登讓出自己全部的一生,要你相信一件事:

唯有對於人民權利的尊重才能衡量一個國家的自由。
2022年7月3日 已读
Edward Snowden 2019丨第一部分写成长,从小就是骇客,指出骇客不仅仅存在于电脑领域,骇客是协助暴露系统缺点。在这个阶段中美国 911 事件对他的人生选择造成了较大影响,包括参军。第二部分写工作,提到国安科技业务是如何通过承包给小公司,让作者这些技术人员名义上受雇于公司,实际是为政府机关工作。一直以来美国的宣传是防御性质地收集信息,而在作者读到中国光明正大对人民监控的资料时,才怀疑美国也可能背地里对其他国家这么做,直到一份机密等级非常高的材料被作者偶然间读到,才发现到美国政府一直滥用监控特权收集信息。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揭露真相前后的思想斗争和准备,这部分是作者正义勇敢品质的集中体现。补充《第四公民》的拍摄背景。读这本书期间正好遇到国内某数据库泄露,而我们能做的除了谨防诈骗还有什么?
2019 传记 英国 非虚构
一個大童話:我在中國的四十年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作者: 遇羅錦 晨鐘書局 2009 - 1


  時值海內外華人及各界人士對中共建政60年歷史的質對、審視、批判漸趨全面展開之際,獨立中文筆會 自由寫作委員會於3月8日與《北京之春》雜誌社、晨鐘書局在美國紐約連袂舉行「遇羅錦《一個大童話》新書首發暨遇羅克蒙難39週年紀念座談會」,向讀者及文革受害者、見證者,介紹遇羅錦的新書 ,一起共同緬懷在中共政權暴力統治下犧牲受難的遇羅克烈士。
  1966年文革紅八月,25歲的北京徒工遇羅克寫下長文《出身論》,一個"黑五類"家庭出身的青年,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字, 竟然在當時就造成了震動全國的效應。1968年1月,遇羅克被捕入獄。1970年3月5日,遇羅克被中共當局以"現行反革命"的罪名殺害,年僅27歲。
  二十年後,遇羅克的妹妹遇羅錦完成了這部傳記小說《一個大童話》。可以這一本書寫盡了她在中國度過的前半生。遇羅錦說:"我畢生只寫這一本書。殘酷的專制暴政無情地擊碎了他們原有的人生理想,給他們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巨大苦難與傷痛。這就刺激那顆不甘屈服的心靈涌起一種強烈的衝動:寫下來,把自己經歷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寫下來,讓自己的苦難生涯成為一本書,所以他們畢生只有一本書。  
  據該書封底的醒目介紹:「全書重點只寫兩個人:哥哥,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妹妹,在道德上被判了 死刑。」這一對兄妹、一個家庭的命運悲劇,將近30年前曾經轟動中國,隨之也在整個大陸被強令沉默 ,如今在中文世界重新浮出水面,成為當下共和國60年祭(1949-2009)繞不開的話題!  作者簡介 
遇羅錦
  消失公眾視野已久的作家遇羅錦,隱居德國小鎮,20年磨一劍,重出江湖--《一個大童話》是她 一年多來修刪、增補、編訂、數易其稿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傳記作品把讀者帶回1949年後中國人 經受的銘心刻骨的坎坷歷程:從一個家庭的苦難命運伸展開去,親情與愛情,忠誠與背叛,良知與慾望 ,理想與追求,由一個女性自幼及長的成長史,一個女性對親人和家庭、對離奇社會的目擊、體驗與反 思中,得到洞察和見證;洋洋六十萬言的自述與吐露真相,勇敢張揚個性和自由,繼續重申自我價值確 立的普世意義,終也還作者因其數次結婚、離婚遭遇而被當局誣為「墮落的女人」以一個公道和清白。
  作者昭告讀者: 「這是一本人人都罵的書--中共罵、家人罵、朋友罵、漢學家罵……中共罵它揭陰私 ,家人罵它不公平,朋友罵它太無情,漢學家罵它『怎能那樣寫你父母』 」「如今,這沉寂了20年之後 ,是想招來更多的罵聲。罵,是最動聽的音樂。」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看完这本书发现之前看的《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的回忆部分大部分出自遇罗锦这本自传,不仅仅是书中选摘自本书的遇罗锦的《乾坤特重我头轻》,其他人的回忆也是作者为了写这本纪念哥哥的书去联系的。写这本书也是她绝望想自杀时支撑她活下来的最大动力。 读这本书最初当然是因为她是遇罗克的妹妹,但读下来令我难过的不仅仅是她文字中呈现出来的遇罗克可贵的品质,还有遇罗锦面临不得不随便找个人结婚落户和内心始终想要追求爱情之间的冲突,为此每一次她都很勇敢。她在书中说“不少人写了自己的受难史,却不在性生活上触及。彷彿,书中的生活一切都不正常,唯独性生活上永远正常。”做个正直的人是哥哥留给她美好的品质之一,所以她不屑于偷情,既然过不下去了就应该离婚,既然相爱就应该追求合法的关系,这是她的逻辑。 原来遇罗克是被摘除了眼角膜的,为此抵了枪毙的子弹费
2009 中国香港 传记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