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豆瓣
作者: 余新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入新视野,探讨新问题,把握中国历史运行的实情,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2023年10月28日 已读
博士论文,跨学科研究著作。头尾绪论和结论,二至五章介绍瘟疫发生的生态社会背景、瘟疫发生的简单统计、从病原病因传染方式介绍时人的认识水平、探析瘟疫发生的成因。第六章针对“社会”这个部分,篇幅最长,重点章节。清代江南瘟疫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密集息息相关,一部分是科学角度来说病毒传播需要的人口基数、另一部分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城市污废处治不相匹配。江南水系交错给疫情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清代的社会力量,特别是乡贤,给地方防疫救灾提供了很多支持,缺少国家层面制度性的建设(结合上本爪牙,猜测可能官员也用不过来,人口增加相匹配的很多工作未能纳入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可能前三年看这本书会更应景,文中对于瘟疫对于人口的影响,结论是不太大(死亡率2%左右)没有造成结构性影响。那么我想问过去三年真正的死亡率会被后人研究出来吗?算上人口基数到底是个什么数字?(学到了两个行业/工种:踹匠、壅业。
2013 中国 历史 明清史 鱼空共读
爪牙 豆瓣
Talons and Teeth :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白德瑞(Bradly W. Reed) 译者: 尤陈俊 / 赖骏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图书亮点】
1.“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3号图书;
2.徐忠明、赵世瑜、邱澎生、张泰苏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3.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本书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脉络清晰,论点集中,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档案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4.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5.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流畅,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6.本书装帧契合本书内容,融合了《点石斋画报》及渝城图—巴蜀衙门局部等元素。书中还从已影印出版的巴县档案选编、官箴书、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等史料中选取了若干张档案原件照片、书页和图画,并将其作为中译本封面设计的素材与书内的插图,与本书内容相互映照。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形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但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的正式法律所承认,其中一些做法甚至历来被朝廷视为非法并下令禁止。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本书超越那些将衙门吏役简单视为反面人物的刻板印象描述,它不仅在瞿同祖等前辈们所做的先行研究之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揭示了迥异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的另一种行政行为模式。
【名家推荐】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以巴县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此书的一个耀眼亮点,是以“惯例”为分析工具,考察巴县衙门书吏和差役的人员构成,评估他们的人数与行为,推翻了以往那些印象式的夸张描述。特别是,基于廉洁奉公的高调职业伦理及维护这一伦理准则的律例规定,书吏和差役的定额薪资极低甚至一度被克扣殆尽,办公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从而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规费。在清人看来,如果“规费”之外一钱不要,那么就不能算腐败。此书作者认为,吏役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腐败。律例对吏役的规制极为粗略,其所留下的空白,往往由“惯例”来填补。关于书吏和差役的利益分配、内部晋升诸问题,便是由惯例和合约来调整的。这一亮点的启示意义在于,若要理解清代中国的官场运作与民间秩序,则必须关注惯例。此书对吏役之“家族、朋党和派系”的分析,对“权力网络”概念的运用,亦有学术启发意义。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虽然中国学者自瞿同祖、缪全吉诸先生以来对明清时期的胥吏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利用清代中晚期巴县档案为主要材料所做相同主题的研究,将这一群体置于具体的地方情境和日常行政运作的实况之中,使我们对其的认识更为深入。随着近年来清代县级档案的整理出版和各地大量地方文书的搜集与利用,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将会更为丰满、多样和细致。因此,此书无论在具体分析还是在理论讨论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光绪《澎湖厅志稿》卷3“职官”),清官与好官必定要“严打”胥吏吗?针对这类指责书吏与差役的传统中国主流政治论述,《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运用详实的巴县档案,矫正了我们习见常闻的惯性思维,并就胥吏如何作为清代政治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借助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历史社会学理论视野,进行了极有学术意义的对话与发展。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该书着眼于清代地方治理的制度结构与社会生态,生动且精准地描述了政府强权与社群自治的互动、交融乃至相互依赖,兼具实证厚度与理论深度。此外,在对县级档案的运用上,该书也是先驱者之一,引领了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如今它的中译版面世,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又一次了解、剖析、学习“他山之石”的良机。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简介】
2023年10月22日 已读
书名来自“书差为官之爪牙”,书名为译者从书中选取,形象而让人印象深刻,原作名直译为《无赖与公差》。作者通过四川巴县遗留下来的一手史料,主要以清朝巴县书吏和差役为主角,指出清朝合法的官吏设置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政务正常运转的需要,即使雇了很多“编外人员”,一方面他们不受正经做官的人收到的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这些人也没有经费给他们发工资。所以书吏(文官,我理解成内勤)和差役(多数于外勤)需要从办的事中间收取费用,同时这些编外人员进入官衙工作也要交钱,这之间很难界定腐败的边界。作者一方面承认这部分人贪污腐败,另一方面也重点指出这些不正式之人存在的正当性。令我惊讶的是差役的社会地位之低,竟属于贱民。所有捅到知县面前需要辩别真伪的表述,除了卖惨,就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标准)抨击他人人品肯定自己品性,古人断案没有监控没有征信档案确实不易。另外表扬一下全书的结构清晰,章与章之间的衔接丝滑。虽然感觉翻译不顺,但我理解原文肯定是大长句,读了译后记觉得译者已经很优秀了。
2021 历史 明清史 美国 非虚构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豆瓣
作者: 经君健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清代等级制度史
开创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研究范式
著名中国社会史、经济史研究学者经君健教授
从等级视角探讨清代贱民等级问题的代表性专著
本书以清代律例为考察依据
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学科知识
系统探讨了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
深刻揭示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结构状况、发展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内容简介】
在专制时代的等级体系和社会关系中,贵贱之分,十分重要。所谓的“贱”,在古代的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含义是官民关系,以官为贵,以民为贱,以强调名器之尊;另一种含义,是指在社会上处于特别低下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没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以及由这些人构成的等级。而贱民的存在,也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清代等级制度史,《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可谓开创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研究范式,作者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学科知识,首次从等级视角系统探讨了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深刻揭示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结构状况、发展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本书对清代的奴婢、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乐户、佃仆等各类贱民的来源、身份特征、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法律身份解放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论及的问题以及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本书的诸多论述,对读者了解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深有裨益。
2023年11月22日 已读
1、接《爪牙》阅读,惊讶于衙役居然算贱民。本书有很好的解答,因为衙役“无非备供差使伺候奔走之人”,本书对于衙役的描述也很贴合“官之爪牙”的说法,虽为贱民但直接压在良民头上吸血,这是“等级关系的反常现象”,因为他们处于封建国家权力象征(衙门)之中,是官民的连结点。
2、同样作为研究内容的开创性著作,比起《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扎实很多,不仅仅是组织框架,还有不同材料的总结和点评。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人代入清代体会贱民被剥削的残酷,统治者维护等级利益的法令初衷,也能突然跳脱出来评价措施、法律的本质和历史进步或倒退。
3、突然理解了《倚天屠龙记》灭绝师太让周芷若发的毒誓“世世为奴代代为娼”有多毒(虽然小说朝代不是清)。也拎清了清川小说奴婢和主子的搭配是非常不合理的,通过婚配由贱入良是犯法的,必须离婚。
短评
读得比较慢,一方面是史料原文引用颇多,都来比较磕绊,另一方面确实太苦了,贱民在统治者眼里甚至不如牛羊等生产力工具,或者说就是耗材(如海底取蚌采珠的疍民)。
结论部份已经分析得非常透彻,很喜欢作者的一点是点评经常直接揭露的本质,常常爽到。比如禁止逼良为娼,但不禁娼;禁止略人和略卖人,但不禁止人口贩卖,因为不禁止的的内容才导致想禁止的无法真正禁止。
总体读来是清政府维护等级制度的决心,对于血统的重视。贱民群体是可以从良变贱,但贱了基本上世代为贱。所以我感觉贱民这个群体生育人数无法平衡死亡人数,毕竟人是不当人用的,对贱民来说犯法也是往重了判。所以从良入贱的这部分人也是必要的补充(对于统治者来说)。
最后这也是不同研究论文整合起来的著作,但就感觉整体性比较好,最后结论的分析横向比较其他国家也非常好,资本主义的讨论不可避免有一些时代的印记。
2021 中国 中国史 历史 明清史
闺塾师 豆瓣
作者: 【美】高彦颐 译者: 李志生 2022 - 5
走进明清江南名媛才女的内心世界
古代女性的生活智慧远超你的想象
反思五四传统,开创中国女性史研究的新视野
明清史、女性史、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本书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作者指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她们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名人推荐语:
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明末清初中国女性及其生活世界的认识,高彦颐挖掘了大量被忽视的材料,让我们听到了女性的声音……她在前现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伊沛霞(Patricia Ebrey),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彦颐的这项研究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帝制晚期中国历史的理解。……这本书蕴含的意义非常广阔,它挑战了自20世纪初以来对中国女性的传统假设,现代化者声称他们首次为女性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本书清晰地证明了,明末清初的这群江南闺秀不但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对当时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爱莲(Ellen Widmer),卫斯理学院东亚系教授
这本书对于任何研究晚期帝国社会文化史或中国女性史的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高彦颐提出的研究范式对于打破长久以来困扰中国史研究者的某些二分法有着重要意义。
——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马萨诸塞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2024年2月18日 已读
本书作者把所有明清时期有才华的、可以赋诗评论的才女统称为“闺塾师”。主要写了闺塾师出现的时代背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让更多女性获得了受到教育的机会,以及坊刻的繁荣发展降低了大众阅读的成本。之后通过《牡丹亭》重点介绍了"情迷“,指对小说充满同情的阅读,让我充分认识了这部作品对于那个时代女性情爱观的影响。之后从女性特性切入探讨了女性生活的空间(分离领域学说)和女性才德美并重的特性。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女性社团的三种变异,分别是家居式的、社交式和公众式的。这些女性社团的发展是女性文化通过不断服从为依归的,这些社团没有与男性为中心的结构运转相抵触,因此闺塾师们获得了在道德和允许范围内较大的扩展空间。总体感觉讲了很多但创见不够明确,组织框架割裂感太强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弱,比较松散。
2022 历史 女性 明清史 非虚构
矢志不渝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卢苇菁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中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2024年1月20日 已读
接苏成捷《中华性》。最大问题是材料罗列一大堆但是分析不深入,只讲现象不讲原因。贞女现象的发展是政府和文人都把贞女忠于未婚夫和臣子忠于君主相关联,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家庭来内部父母大部分是不希望女儿做贞女甚至是殉死的,虽然也有福建大家族这种例外。从贞女本人来说,按作者的说法“贞女的信念和情感深深植根于她们赖以成长的广大的文化和社会经济体系中”,但个人认为作者得出的结论还是不太客观的,主要原因是研究史料的单一。不管是地方志还是贞女传记都更倾向于记录事迹,甚至是夸大的,特别是贞女传记带有强烈的男性作者价值观的输出。贞女诗作不多,而且能反映的内容有限。总的来说对于古代的女子太容易“生无可恋”,出嫁时的年龄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我的一个疑问,未嫁夫死的女子是否会受到克夫的污名?作者没有提到。
2021 历史 明清史 美国 非虚构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豆瓣 Eggplant.place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9.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 译者: 谢美裕 / 尤陈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4
本书通过对清代性规范的研究,探讨了国家将部分性行为定为犯罪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长期以来都被要求遵守不同的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标准。清朝政府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性别制度,它规定了跨身份界限的性道德和刑事责任的统一标准,所有人都应遵守婚姻中界定的性别角色。这种对性行为规范的转变,表现在官方对通奸、强奸、鸡奸、寡妇贞操和卖淫等指控的处理上,代表着帝国政府努力应对令人不安的社会和人口变化。
2024年1月14日 已读
年度十佳备选。不管是内容还是翻译都令我击节称赞,真是做得非常用心的一本书。 书中所讲的中华帝国晚期主要指明清朝,又以雍正朝对“性”的规制意义重大,作为主要切入点,主要的内容通过乾隆朝的法律条文得到巩固,主要分为五点,全面禁止卖娼(本书没提到禁止买娼),缩减主人能享受到的女性奴仆的性服务(并适时安排婚配),加重“和奸”(你情我愿)的基本刑罚,针对不同形式的“强奸”增加新的刑罚(主要针对“光棍”群体),禁止男性自愿肛交行为(“强行鸡奸”罪登上历史舞台)。对这些政策法令的理解背景首先放在清朝人口激增以及性别失衡的大背景之下,即受到来自社会经济结构底层的庞大光棍群体的威胁。另外父权制体现在阳具中心主义上,即阴茎的插入方是社会关系的支配方,被插入方是被支配方。统治者希望男男女女都能做好男女该做的事。
2023 历史 明清史 美国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