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我,厌男 豆瓣
8.2 (61 个评分) 作者: [法]波利娜·阿尔芒热 译者: 一千度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2025年3月3日 已读
比我想象得好。作者知道自己这本书在很多女性主义作品面前只是“小朋友”而已,在有了一定的女性主义作品的阅读基础后再来看这本小册子,只能说用门槛更低更容易理解和被传播的方式去说了一些确实存在的东西。“厌男”表达的是厌恶塑造男人的社会和文化系统,是对男性可以享受特权的制度提出反对。作者强调“厌男”和“厌女”并不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厌男”是对“厌女”的回应,是一种防御机制,而厌女是实实在在很多家庭暴力事件、社会犯罪事件的根本原因。作者建议女性要学会表达愤怒(联想到《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要像男人一样普通,不要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冒名顶替综合征”),也不要陷入异性恋的陷阱(被洗脑成单身女性的价值低于依附男人的女人)。”女性同胞们,让我们团结起来!我们联合的力量是足以强大到令人生畏的。“——这不就是另一种口号的——”全世界芭芭雅嘎,联合起来!“
2023 女性主义 法国 非虚构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2025年2月9日 已读
4.5,第一本雨果,感受到了浪漫主义作家语言的特色。用这么短的篇幅能写这么完整的故事,叙事还比较宏大,切入点比较好,故事的展开是大场景和小场景交错着,有具体到几个人之间多个来回的对话,也有对于攻守战场详细的描写。不是去写面面俱到的旺代叛乱,而是通过这几个人物以及几次关键交手。雨果在小说中用郭万这个人物表达反对纯粹暴力的大革命,而应该有仁爱和关怀,提倡男女平等。朗德纳克被母亲的悲号唤醒,返回火场救人;朗德纳克用仁爱的闪电劈中郭万;郭万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献身点醒秉持革命绝对理性和无情的导师西穆尔丹。三种不同形态的点化,写得真好。就用《九三年》开启法国大革命的阅读吧。
2011 法国 法国文学 鱼空共读
事件 豆瓣
L’événement
9.0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甘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影片《正发生》原著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记录一个永远无法回到前世的“事件”。
🌞“我要写下女性所遭遇的恶,写它是为了记住针对数百万女孩和妇女的暴力,不惜以冒犯读者的情感为代价。”
- --内容简介----
1963年,23岁未婚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意外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讲述她从未克服的创伤。在当时堕胎属于犯罪的法国,她试图用毛衣针自行解决,但徒劳无功。在恐惧与绝望中,她终于找到一名地下医生,结果最后却被送进了医院的急诊室,差点丧命。
在《事件》一书中,埃尔诺梳理了她的记忆,清晰准确地挖掘出身为女性的这段特殊经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媒体赞誉----
《事件》具有普遍性、原始性和勇气,是一部激烈错位、意义深远的作品;既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一部人类经验的作品。它应该成为必读书。
——《金融时报》
《事件》读起来扣人心弦、痛苦难免,就像一部惊悚片。在安妮·埃尔诺的孤独中,我感到自己与她很亲近,这种亲近感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感受到的。女人会感谢埃尔诺的智慧、简洁和对死亡与生命的执着。
——黛西·希尔德亚德
埃尔诺的作品是对真实的探寻。不是对真相的叙述,而是“努力重新审视每一个画面”。埃尔诺的作品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主题,还因为她处理主题的方式:微妙的矛盾;她冷静的委曲求全,夹杂着暴力;她详细的讲述,夹杂着零碎的文字。
——《爱尔兰时报》
埃尔诺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欲望、羞耻、阶级焦虑和情感苦恼,在细节上毫无保留,在语气上毫不留情。她的震撼手段让人感到有原则,与其说是出于自恋或自我辩解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某种更崇高的冲动:她渴望捕捉过去的真实面貌,不受错误记忆、道德判断或装饰性文学粉饰的干扰。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重要的、引起共鸣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2025年2月4日 已读
《正发生》观后换译本重读:其实第二遍的阅读体验没有第一遍震撼,作者用个人历史的书写来折射出集体记忆,意义重大。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说,甚至很多字词都不出现而用“它”取代,秘密堕胎仍然是1975年前很多人冒着风险也要去做的事。正因为不合法,这个过程必将经历更多心理和生理的折磨和痛苦,而这种性别不同引起承担后果的差异性以及女性被剥夺堕胎权,都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体现。对照电影发现小说堕胎后还有不少篇幅,特别是医生知道“我”是个大学生后态度的转变。其实是侧面反映一种阶级差异,至少在社会地位上。
ds tip:(阿尔及利亚战争)战后法国社会仍弥漫着保守气氛,政府对公民身体(尤其是女性)的控制与殖民历史中的权力逻辑存在隐性呼应,这种社会压抑可能被解读为“后殖民权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2024 女性 法国 法国文学 自传体
幻灭(插图珍藏本) 豆瓣
Illusions Perdues
作者: 巴尔扎克 / Honoré de Balzac 译者: 傅雷 2022 - 1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巨匠,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小说创作总称为《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幻灭》是傅译巴尔扎克名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其中心内容是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主人公吕西安是一位诗人,在外省颇有些名气。他带着满脑子幻想来到巴黎,结果在巴黎新闻界恶劣风气的影响下,离开了严肃的创作道路,变成无耻的报痞文氓,最后在党派倾轧、文坛斗争中身败名裂。他的妹夫大卫•赛夏是个埋头苦干的发明家,因为敌不过同行的阴险算计,被迫放弃发明专利,从此弃绝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作者将这两个青年的遭遇与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与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巴黎生活的影响联系在一起,使之具有了普遍意义。在巴尔扎克笔下,十九世纪的巴黎好比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不断地吸引着和毁灭着有才能、有抱负的外省青年。
本书为“译文版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的第十六种。插图珍藏特精装本《幻灭》创造性地应用了皮面刺绣+烫印工艺,封面、书脊、封底采用八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套色绣制出鲜艳夺目的孔雀翎毛和玫瑰花苞图案,配合书脊上的金色烫印书名,暗扣“美梦易醒”“韶华易逝”“镜花水月”的“幻灭”主题;傅雷先生的经典译文配上全套法文原版木刻插图,文图辉映,珠联璧合,极富赏鉴和收藏价值。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装帧加半星,作为插图本插图还是太少,仅有人物肖像:第一部两个人还是各有理想的,不过也已经看到要进入到那个上流社会必须要做出的牺牲。,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被一步步引诱最后丧失了做人的准则。但我还是想说人的贪婪也是不可小觑的。人生在世处处都是诱惑。吕西安曾经有两条路在他面前,是他自己受不了被情欲和虚荣俘获,在出卖才华获得财富后又一脚踏进赌博的深渊。不得不承认巴尔扎克对社会各个阶层对描写得非常精准。下到剧院鼓掌队,贫民区的小饭馆的读书人,上到贵族阶级以出身看人的贵妇公爵。对媒体界、作家等点评更是辛辣到位,经常可以把人看笑并佩服作者真刻薄会写。就我个人来看,两位男主人公的失败了,固然有社会的毒打,但更有他们自身的缺陷,吕西安虚荣、贪婪却单纯、轻信他人,大卫善良、钻研但不考虑大局。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正发生 (2021)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L'évènement
7.9 (219 个评分) 导演: 奥黛丽·迪万 演员: 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 / 皮奥·马麦
其它标题: L'évènement / Happening
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作品,原著讲述1960年代还是学生的安妮,因堕胎所引发的心理和生理双重创伤。
2025年2月1日 看过
从小说体量来说,很难想象这会被拍成一部电影。故事情节和背景交代其实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完成度都比较高,无法从第一人称角度呈现的是找不到渠道去做这件事的无力感和要做这件事——违反法律所带来的风险有多大。堕胎时的痛感,胎儿越来越大的焦虑都有比较好的呈现。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孩子的父亲根本不愿共同承担做掉孩子这件事以及这件事会带来的任何风险,只想体验享受的那部分。这不是在谴责个体,而是在说一种普遍现象,秘密堕胎这件事是女孩子自己的事。
只有女性才会得的病,不想当老师,但仍然想写作。故事情节太简单了,结合小说观看体验会好很多,之前看的是台版《记忆无非彻底看透的一切》,晚点再去补一下上译版《事件》。
2021 剧情 原著已读 女性 法国
工厂日记 豆瓣
La Condition ouvrière
9.0 (21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王天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4
****
法国向当代世界奉献出的一份珍贵礼物:西蒙娜·薇依。
——切斯瓦夫·米沃什
*****内容简介******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
在这本《工厂日记》中,薇依记录下自己的观察、遭遇、工作时间和收入、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对这段经历的哲学和道德的思考。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2023年12月28日 已读
薇依1934-1935年进入雷诺和阿尔斯通工厂的经历。在我看来薇依最可贵的是她亲身经历工厂的生活。工人在工厂感到自己只是生产机器,被奴役,没有尊严感,必须遵守上级主管的意见。总体来说那时候的工人没有太多“人”应该得到的权利与尊重,因为做得慢或者差就会失去工作。除了来自工作淘汰机制的压迫,还有来自同事的冷眼旁观,比如难做的活不是A做可能就是自己做,无法共情太多。薇依号召工人表达情绪,鼓励交流,帮助缓解工作的压抑。正好也遇到了1936年6月发过工人罢工事件,从薇依的日记记录能很好地反馈到工人在一个被剥削到何等境地的状态下团结起来罢工抗议。同时也从工人冲突中吸取教训。虽然抵抗苦役劳作最诱惑的是完全放弃思考,但薇依一直在记录、思考并且努力为改变这个职业群体的工作环境和作为人应得到的尊重而努力。
2023 日记 法国 非虚构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10月31日 已读
从《悠悠岁月》到《记忆无非彻底看透的一切》到这本,对作者的喜欢程度层层叠加。首先是体裁和叙述手法上喜欢,用作者原话说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某种东西”,虽然是私人的情感,对母亲个人的一生的重述,但细节中能体现不同年代的社会动荡、自由的边界、观念的变化。其次是现在和过去的交错叙述,写母亲也写我,我敏感地感受到了母亲的自强又不自信,同事非常精准地描述了母女间情感上的隔阂,当时我和现在的我都曾对母亲失望,而后又理解。对病后母亲的描述更是让读者直面衰老疾病对一个人的摧毁,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又存在着“母女”身份的转换。很喜欢非常多平淡的描述,例如理解这个故事要用很多“在过去”开头的句子、母亲开始只和她看得见的人说话、她永远住进了一个没有四季之分的地方。太会写了,整本书不是为了凸现女性意识而且,却有很多语言的琢磨一些深层表达。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記憶無非看透的一切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Événement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妮·艾諾 译者: 張穎綺 大塊 2022 - 11
那一刻,我殺掉的是體內的母親。
2022年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
生死並存,獻祭與救贖的血肉
//電影《正發生》原著小說//
◆本書賣點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經典自傳體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我」發聲,以私小說的形式,赤裸坦誠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慾望,呈現一種不矯飾造作的女性敘事聲音。
◆年少墮胎的經歷,是成年後難以抹滅卻朦朧不清的回憶。藉由書寫,過去的情緒與現在的文字,合夥翻躍私密之牆,描繪出社會壓力下的反抗身影。
摸著懷孕的肚子,一種抽象而不實在的感覺。
她收到醫生寄來的妊娠證明,預產期是次年七月,
她看見夏天、陽光……,隨即把那張證明給撕了。
接下來,她得及時找到一位「天使製造者」──法文墮胎婆的意思。
編輯筆記
「我懷孕了,真慘!」那一年,她是單身的女大學生,而第一無動於衷的,正是讓她懷孕的那個男人。時間滋養著她體內正在成形茁壯的東西,她得無所不用其極讓它消失!那一夜,她經歷了生與死並存的一幕,那裡有著獻祭與救贖的血肉。四十年後,她重拾記憶深處的這個事件,透過當年的記事本、日記,與殘存的意象,撫觸著心頭漾滿憎恨或甜蜜的一切。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月初读了波伏瓦传记,提到了女性一直都没有堕胎的权利,以及当时还有一场签名的运动,承认有过(非法)堕胎的经历,很多人都签字了。只是看到安妮埃尔诺这样用个体的角度去写就还是挺难受的,真的写得很好,特别是很多具有文学手法的表述。还有凭借着日记的再次创作,又非常尊重日记的记录而不擅自增加细节(可以看到很多解释)。
过程中有很多窒息的细节,比如说去看医生表示不想要这个孩子,医生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开了保胎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者自己尝试用一根毛线针伸进私处试图寻找子宫颈;与同学分享急于堕胎的心情被告知要遵循“自然法则”。
最令我难过的一句话:做爱的时候,高潮的时候,我不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男人的身体有任何本质上的不同。
“法律才是评断万事的准则,而法律本身,不容评判。”这句话也好想献给才看的电视剧和原著《八尺门的辩护人》。
2022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窄门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窄门》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的小说:阿莉莎因母亲私奔心灵受创,宗教情绪增强,把自己献身于上帝,认为这样做在精神上与爱人更加接近。阿莉莎死后,人们从她的日记中了解到,在最后的日子里,她感受着可怕的孤独。
2023年9月17日 已读
故事和我想象的“那种”名著完全不一样,没什么情节,人物也比较简单,但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很细腻。讲实话我不理解阿莉沙的选择,但我能理解作者塑造一个人物的合理性。宗教信仰是个很神奇的东西,爱情与之相比可以很轻可以被牺牲。通过信仰来实现的“自我”又很重,重到可以牺牲“自己的”和“爱人的”感受。爱一个人,要用对方也认可的方式,爱不能太自私。
“在最后这次会见中,我的爱情发展到了极点,它似乎耗费了我的全部热情。”仿佛流星划过天空后无尽的黑夜。
2015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在绝望之巅 豆瓣
Sur les cimes du désespoir
7.4 (57 个评分)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唐江 2022 - 6
◎“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
【编辑推荐】
※E.M.齐奥朗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 尼采”。其作品以断章体的形式和对痛苦磨难、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而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苏珊·桑塔格、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保罗·策兰、萨缪尔·贝克特等诸多当代名家一致推崇。
※《在绝望之巅》是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义式的绝望令人震惊而又振奋,展现了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成为他之后作品的思想源泉,是了解齐奥朗思想脉络的必读之作。
————
【内容简介】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首部作品,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绝望之巅》既是齐奥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
【名人推荐】
“齐奥朗是当今思想最精细,写作最具力量的人之一。”——苏珊·桑塔格
“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诺曼·马内阿
2023年1月2日 已读 Cioran 1934 丨原来这就是 22 岁的齐奥朗,也是敏感细腻并且显而易见想很多的男青年,荒谬、疲惫、痛苦、绝望、孤独、苦难,他写的往往是一种平时被忽略的、难以描绘的或者未及深思的状态或感受,虽然很多表述让人看到思想的火花,但也有不少陈述和笃定让人发笑。“人创造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长久”“我对未来而过去都没有什么感觉,而现在在我看来有毒”“少量的知识令人愉快,大量的知识令人作呕”。不算喜欢,暂归入不难读的哲学家。
2022 哲学 法国 非虚构
悠悠岁月 豆瓣
Les années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吴岳添 2021 - 6
《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靠前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2022年11月22日 已读
Annie Ernaux 2008 丨可以大致把握书写几十年法国社会的变化,但是因为对法国及至欧洲现代历史的陌生,并不能很理解具体事件发生前后对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影响,所以只是觉得好,却没有从点上触发“妙不可言”的读感。战争、殖民地、社会运动、游行、性解放、影视书籍等文化作品的渐次诞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写法国也是写世界,提到很多俄罗斯却嫌少提到中国,后发现果然有删减(P148),有的中国人不知道的事,曾经全世界瞩目。阅读的时候想象了一下如果有作家写中国近 60 年变化的纪实小说会有那些事件和文艺作品,直到发现本书提到一下中国都被删了,还是我想多了。
2021 法国 法国文学 纪实小说 虚构
Blonde 豆瓣
Alize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4年6月23日 出版发行: Sony Music
2022年7月14日 听过
Alizée ⑥ End丨最后一张个人专辑。有种唱片公司已经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让 Alizee 回到出道时受众的错觉,从上上张电子流行到上一张复古到这张又回到了流行上,各种试水都找不到能刺激市场的转型类型。“金发女郎”这个形象就是迎合市场的选择,抛弃了原来的个人特色。于是出完这张3 年后选择了退出歌坛经营舞蹈室,也是很棒的选择(甚至可以更早的,后面几张都不行)。《Alcaline》动次打次洗脑,《Seulement Pour Te Plaire》也很不错。太惨了豆瓣数据看完全没人听。
2014 sonymusic 专辑 法国 流行
5 豆瓣
7.1 (8 个评分) Alize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3年3月25日 出版发行: ℗ 2013 SME France
2022年7月13日 听过
Alizée ⑤丨不知道复古在哪里,这张非常一般,主打曲《A cause de l'automne》可以一听,其他算了。唯一想说的是造型师出来挨打。(专辑名太难检索到了)
2013 sony 专辑 法国 流行
Une Enfant Du Siècle 豆瓣
Alizé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6日 出版发行: Jive / Sbme Europe
艾莉婕Alizee最新专辑《一个世纪的孩子》.法国歌坛的天后Alizee的新单曲 les collines (never leave you),出自三月即将发行的新专辑“une enfant du siecle”之中。
Alizee1984年8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海港-阿亚丘Ajaccio(柯西嘉岛上一个美得令人震慑的城市),2000年,Alizee参加了法国电视台M6新秀选拔的试镜比赛,一举惊艳了在场的法国首席女歌手Mylene Farmer及其制作人Laurent Boutonnat的目光。Alizee赢得一纸合约与录制Moi…Lolita(百变萝莉塔)的机会,单曲蝉联法国排行榜冠军数周。Alizee一夕成名,姣好的容貌及妩媚的肢体语言,很快的成为法国歌坛新偶像。
2000年7月,她的首张专辑“Gourmandises”发行。专辑热销全法国,三个月即创下白金唱片的销量,这时候的她才16岁!专辑“Gourmandises”的成功,让Alizee赢得了M6音乐大奖与NRJ音乐奖的“法国最有前途新人奖”。Alizee还以这首单曲Moi…Lolita 成为第二位攻占英国金榜TOP10的法国歌手。
2022年7月13日 听过
Alizée ④丨三年后的第四张个人专辑,元素巨多主要还是电子,剥离出来一点点梦幻流行我还挺喜欢。如果从 Alizee 之前的定位去评价这张专辑,那只能说已经听不太出来 Debut 的 Alizee 了,妥妥收获差评。但如果以一张电子流行专辑来听,质量还是可以的,很有一些可取之处。个人觉得算是比较成功的转型。回头前四张专辑的简介,关注点始终在她的签约和首专的成就上,要突破确实难,起点太高了。《Eden Eden》一直是红心歌曲,但第一次和《Moi…Lolita》的 Alizee 联系起来,毕竟专辑封面也没有让我一眼认出来。《Limelight》的编曲完完全全可以放在一张更电子的专辑中了,Alizee 的演绎讲实话不太支棱起来,不管是唱还是吟始终差一点,编曲越听越牛逼,有种蒸汽感。
2010 wisteria song 专辑 法国 电子
Psychedelices 豆瓣
6.9 (7 个评分) Alize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1日 出版发行: RCA Victor Europe
专辑介绍:
alizee 的成名作是《moi-lolita》收录在他的第一个专辑《Gourmandises》中,其后又发行了Mes Courants Electriques专辑,并于2004举办了 En Concert Alizée 初次演唱会。她的很多歌曲都非常好听,还有几首翻唱歌曲更是相当经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la isla bonita。2004年在收获了众多的名誉和多个冠军唱片销量后,alizee投入了家庭的怀抱,暂时退出了歌坛,与法国歌手杰利米成婚,并生下一个女儿小安妮。
2007年在经历了3年的准备后,alizee开始她的复出歌坛之旅。07年9月27日她出现在法国nrj电台,带着她的最新单曲Mademoiselle Juliette向所有喜欢她的歌迷宣布了复出的消息。单曲已经于07年9月30日正式发布,新的专辑Psychédélices将在11月26日最先在法国发行。在她离去的3年里势头并没有太多衰减,她的前几张专辑一经销量突破600万张,预祝alizee复出后能够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2022年7月12日 听过
Alizée ③丨产后复出依然活力四射,不过感觉歌曲质量没有前两专好。没有热度歌词翻译都不能拥有了。Fifty Sixty不错。
2007 wisteria song 专辑 法国 电子
En Concert 豆瓣
Alizée / Alizee
发布日期 2005年7月25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2004 live release from the pop act who had the highest sales for a French female vocalist in 2001. Polydor.
2022年7月11日 听过
Alizée Jacotey Live ①丨中规中矩,现场没什么惊喜,也没太大失误。结合开演唱会的年纪,舞台掌控能力和表现力算是很不错了,毕竟刚刚 20 岁啊。视频拉了一下进度条,观众很疯,Alizée青春靓丽美少女。
2004 live ploydor 法国 流行
Mes Courants Electriques 豆瓣
7.9 (19 个评分) Alizée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Import
Alizee自幼即对舞蹈、歌唱及演戏相当热爱,她在2000年参加了法国电视台M6新秀选拔的试镜比赛,这一试,一举惊艳了在场的法国首席女歌手Mylene Farmer(玛莲法莫)及其御用制作人Laurent Boutonnat的目光,这对超级艺人/制作人组合随即与Alizee签下歌手合约,双方合作录制的处女单曲"Moi…Lolita"推出后风靡欧陆,并在英国写下新纪录,成为继法国著名歌星Vanessa Paradis(凡妮莎帕拉迪丝)后第二位打进排行榜Top10的法国女艺人。
2022年7月11日 听过
Alizée ②丨第二张专辑译名”魔法电波“,收录4个英文版本回馈非法语区歌迷。但这张专辑发行不久,就陷入恋情并且在事业巅峰宣布退出歌坛,结婚生孩子去了,不知道应该说过于看重爱情和家庭还是对自己走红的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因为人设不可能一直好卖钱,终将走向转型或者淡出。回看了2003年3月现场版本《J'en ai marre !》,极尽全力展现身体曲线,这种性感扭动,很难让人不喜欢,但或许更多的是男性凝视。还有在2003年7月4日 Alizée在巴黎市政厅广场演出的,登上这个舞台的意义远远大于演出内容了。
2003 polydor 专辑 法国 流行
Gourmandises 豆瓣
7.7 (17 个评分) Alizé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Int'l
法国新世代当红女歌手Alizee/艾莉婕就是一位蕴藏着艺术与歌唱潜能的女孩,自幼即对舞蹈、歌唱及演戏相当热爱,1984年8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海港-阿亚丘Ajaccio的她在2000年参加了法国电视台M6新秀选拔的试镜比赛,这一试,一举惊艳了在场的法国首席女歌手Mylene Farmer(玛莲法莫)及其御用制作人Laurent Boutonnat的目光,这对超级艺人/制作人组合随即与Alizee签下歌手合约,双方合作录制的处女单曲"Moi…Lolita"推出后风靡欧陆,席卷法国、西班牙、义大利、德国、俄罗斯、以色列、荷兰及波兰等8大国排行冠军宝座,单曲销量不但在法国获颁钻石唱片,包括比利时(双白金)、瑞士(金唱片)、荷兰(金唱片)及德国(金唱片)等欧陆各国都纷纷写下双白金或金唱片的纪录,这些荣耀让Alizee尝到走红的滋味,单曲"Moi…Lolita"同时在英国写下新纪录,成为继法国著名歌星Vanessa Paradis(凡妮莎帕拉迪丝)后第二位打进排行榜Top10的法国女艺人。
挟"Moi…Lolita"的冠军气势,Alizee的首张专辑“Gourmandises”在全球创下400万张的销售量,Alizee也赢得了M6音乐大奖与NRJ音乐奖所颁发的‘法国最有前途新人奖’以及‘最佳音乐网站’跟世界音乐奖。2001年,“Gourmandises”正式在德国、荷兰、英国…等全欧以及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发行,并在俄罗斯赢得了HIT FM AWARD。
2003年最新大碟【Mes Courants Electriques】一推出立即掳获法国排行榜亚军,专辑由Mylene Farmer与Laurent Boutonnat制作,亚洲区特别盘中超值加收勇夺法国、德国等8国排行冠军的成名单曲"Moi…Lolita",专辑中还收录了最新攻占法国Top5、瑞士Top6、比利时Top7的单曲"J'en ai marre !",Alizee为了要回馈非法语区的歌迷,特地在此辑中收录了"I'm Fed Up"(*"J'en Ai Marre"之英文版)、"I'm Not Twenty"、"Youpidoo"、"Amelie"等4首英文歌曲。
2022年7月10日 听过
Alizée ①丨为 16 岁的Alizée量身打造的首专,专辑名放弃了风靡欧洲的主打单曲《《Moi…Lolita》,而用了《Gourmandises》(美食),更是直言其秀色可餐。封面造型模仿了97版电影《洛丽塔》中的经典造型。除了《Moi..Lolita》,《L'Alizé》(《爱情如风》)、《J.B.G》(James Bond Girl),包括专辑同名曲《Gourmandises》几乎都是紧紧扣住了少女这一点。就音乐本身来说,电子部分我还蛮喜欢的,原来这算是慢摇范畴。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是几首名曲的现场视频,可能因为其青春性感非常吸睛(身材是真的好),但也因为打造的少女形象,也有很多贬低成年后、嫁人后、生育后的Alizee的变化,哪有人永远是出道的样子。
2004 polydor 专辑 法国 流行
漂亮朋友 豆瓣
Bel-Ami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居伊·德·莫泊桑 译者: 王振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漂亮朋友》内容简介: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如同一场假面舞会,成功青睐于道貌岸然之徒。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的下级军官杜洛瓦在退伍后只身来到巴黎,经友人介绍进入《法兰西生活报》当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悦女人的手段,将权力、财富和名望逐一收入囊中。莫泊桑向来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其文风凝练简洁,而《漂亮朋友》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使在今天同样令人深思。
2022年6月26日 已读
Maupassan 1885丨整个故事从开头的极度贫困和最后的“人生赢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瓦尔特通过旧识结交上流社会的贵妇,用各种花言巧语获得贵妇的身心交付,利用关键情报和勒索敲诈完成原始财富积累,而最终选择却是年轻貌美的女孩。瓦尔特非常懂女性心理,懂得放低姿态,察言观色,当然床上肯定也是一把好手,作者也不吝啬书写瓦尔特对女人肉体的渴望,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婚姻状态更是一剂春药。想象一下杜洛瓦的婚后生活,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看看被端掉的财政部长,名声对于身处新闻届甚至想要进入政界的人来说,一旦失去了,前途就没有了。眼看着他走向人生高峰,但本性放在那里,总有掉落的一天,况且“漂亮朋友”的皮囊也不是什么不朽的东西。喜欢玛德莱娜,丧偶、再婚、分遗产、被捉奸、离婚、隐居,可能想说明有钱有头脑的女人就能做自己的主人。
2010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 豆瓣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许渊冲 2021 - 6
▷名家名译|经典插图版,充皮纸封面,精美函套,极具收藏价值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花费20年写就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一部气势磅礴的音乐史诗 |以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纽约时报》评为“世界经典长篇名著” |教育部推荐阅读书目 |央视《朗读者》首期开读书目
————————
【内容简介】
值许渊冲先生百岁诞辰之际,推出全新《法兰西三大文学经典》插图纪念珍藏版。
其中,《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罗曼·罗兰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书共十卷,分为四册。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音乐天才与自我,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位德国音乐家在艺术斗争过程中人生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离开小镇到巴黎闯荡,作品不被理解,爱情屡次受挫,生活日益拮据,但是凭借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生活的乐观,他在磨难中找到了生命的宁静,犹如一条河流涌入了广阔深遂的汪洋大海。
————————
【名人及媒体推荐】
颂扬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以及他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人物时表达出的同情心和对真理的热爱。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爱德蒙·高斯
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茨威格
人生是空的,但当然有救。因为在其开始之时并非完全空空如也。而是我们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无所不用其极地将其磨损以至彻底掏空。至于如何辛苦、磨损,请去阅读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切都写在那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的把《约翰·克里斯朵夫》单看作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的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
——傅雷
……《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等,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莫言
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就会看《约翰·克里斯朵夫》,可以说是我的励志书。
——严歌苓
失利了,去看看《约翰·克里斯朵夫》,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大的挫折和坎坷,才会有所成就?
——董卿
每次只要能在那小屋里读一会,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天塌下来我都能把它顶住。这世上什么都阻碍不了我前进的步伐。这本书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
——毕飞宇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心灵《圣经》一样,它把我从一个灰暗的时期带出来。
——熊培云
我一翻开这套书,就再也放不下去了,心咚咚咚地跳个不停。那是上高中以后真正废寝忘食连续读完的一部书。
——王强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Romain Rolland 1902-1912 丨来这本写了有十年,并且不同的人物分别构思于不同时期。如果说《米德尔马契》是网状叙事,那这本就相对线性很多。书中出现的人物是在克里斯多夫成长和经历的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并且很多人人物并不仅限于三言两语介绍为何人,而是从配角的家庭出身详细介绍人物的性格/品格。此外则是作者通过对克里斯多夫在文艺圈/音乐圈/上流社交圈的经历,书写了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说好听是真实写照,说直白是吐槽(第二册开始有源源不断之感),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情节上最终塑造的是克里斯多夫的形象,用作者的原画说是:他死了一百次还会复活,他永远战斗,一直是“全世界英勇斗争,受苦受难取得胜利的自由男女”的兄弟。小说对爱情和友情的书写不是我以往理解的那种典型,很包容很多元。
2021 法国 法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