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芭芭雅嘎下了个蛋 豆瓣 Goodreads
BABA YAGA LAID AN EGG
9.1 (22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李云骞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6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诡计统治着人们。如今,她缩在小屋中煎熬时日,像子宫中的胚胎,或棺材里的尸身。 没有一个人带着花和巧克力,再次敲响她的门。
2025年2月28日 已读
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作者一边在前面织网,将神话故事通过要素抽提出来重新创作化用到小说中,然后再在最后一部分以文中“民俗学家”的角度一个个解释前文中故事中隐含的文化意义,不仅仅是理解了母亲的经历和三个女人度假的故事,还有诸多隐喻和联系。芭芭雅嘎是斯拉夫传说中的女巫,这个老女巫身上有很多标签,同时也有很多身份的集合。
和前几本读感差不多,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来总结,比如女性主义,历史创伤或者身体规训。阅读过程中有很多被点亮的时刻,很喜欢。读这本想到了阿特伍德,女作家读到不少体裁新鲜的故事了。(没整理笔记回忆版)
2024 女性主义 荷兰 荷兰文学 虚构
乐园之丘 豆瓣
7.7 (39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2023年12月6日 已读
从神话的角度,结合习俗和民俗学总结不同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被定义的、被渴望和被诽谤的种种。研究内容角度篇幅集中于女性乳房,以及玛利亚哺乳这一行为在历史发展中得体化的过程。之后写到女性的阴道/产道,以及月经血、子宫/生育等。总体来说感觉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些欠缺,而且涉及的不同方面,涉及的面很广,但是分析都不太深入(家暴、强奸武器、公开哺乳的行为、米兔)等等。有几句挺搞笑的,劝男性成为睾丸激素管理专家;“没有哪家“现代母乳银行”能完全保证她们的乳汁有伊斯兰源头”,学习了新短语 blue balls。
一些认识:神话的诸多细节都是文化、观念或者宗教的产物,并不存在偶然性,反而是能从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体找到互相映照证明的材料。
两性自古以来就是竞争关系,不存在不经过努力而产生性别地位差异的消除。小到家庭大到社群国家,一直都存在男性控制女性的繁殖力、物化女性。
2022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荷兰 非虚构
东京绮梦 豆瓣 Goodreads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7.0 (40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何雨珈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Ian Buruma 2018 丨伊恩布鲁玛通过回忆写下的东京岁月,好读得出乎意料。主要包括求学的时侯在东京混迹文艺圈的经历,敲门砖是约翰施莱辛格外甥这一身份,与作家、导演等交往事迹的记录是不错的一手素材。其次是对于书名“romance”的阐释,中文翻译成了“绮梦”,感觉还是比较隐晦的,文章很多篇幅对日本情色文化现状,表现形式,人们参与的方式都有描写,当时这种宽松的环境,蓬勃发展的剧作、电影等等,也是“前卫”的表现。再有一点就是作者从憧憬日本文化,到最后认识到“不管你的行为举止多么像日本人,你都永远不可能真的成为日本人”而离开日本,这和日本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有某种相似之处。李香兰的身份,让日本人有干中国人的感觉,让美国人有干日本人的感觉,也非常微妙。
2021 历史 日本史 荷兰 非虚构
创造日本 豆瓣 谷歌图书
Inventing Japan: 1853-1964
7.7 (35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2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2023年2月20日 已读
Ian Buruma 2003 丨本书书写历史开始于“黑船事件”(1853)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与美贸易。在第一章中介绍了幕府统治的现状,以及佩里到来引起的变化——“倒幕”和坂本龙马提出的政治蓝图,还政治权利于天皇。明治维新(1868起)期间,出台的宪法(1889.2.11)规定了将国家主权置于天皇手中,法条的模糊性指向天皇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行使大权而不用承担最终责任(东京审判也确实如此)。日俄战争是明治军国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日方战败后,靠着一战发上了战争财。1964年政府贪腐倒台,裕仁天皇去世,日本完成兴衰交替,平成时代开启,同年举办东京奥运会。1853-1964由来。 简明日本近代史,不觉得枯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切入的角度,另一方面是细节(素材)选取,再者是作者对于日本历史、文化、政治宏观的把握。
2018 历史 日本史 荷兰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