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正午时踏进光焰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郭爽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 实力派新锐女作家郭爽首部小说作品集
☼ 格非 × 金宇澄 联合推荐
☼ 收入“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作品《拱猪》
◆阴影先于光焰,被拋先于自由,尘埃般的生命先于同情或遗忘。郭爽 的传彩之笔,描摹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轮廓。——格非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嗔 痴静默,万物为刍狗,整本小说像闪电忽然照彻了夜晚,让读者听见历史雷鸣、以及时间的喃喃自语,这一张张明灭的脸孔,往往困囿其中,也处处超脱……我很好奇,郭爽要把这部小说引向何方。——金宇澄
[ 编 辑 推 荐 ]
日光下凡人一无所傍,暗流处生命依然壮阔。郭爽在小说中讲述的,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微不足道,没人把“我们”当回事儿。但正如托马斯·福斯特所说,“小说教给我们一件大事:我们很重要。……因为生命就作为生命而存在。”这也正是阅读这本小说的意义。
[ 内 容 简 介 ]
在大人看不见也看不懂的世界里,他们在一起。追真人秀、做“迷妹”,在网络应援团里找到自己,经历了集体迷狂、金钱骗局、理想破灭。父母与孩子各自揣着秘密与不堪,却又纠葛于亲情本能的爱与牺牲,不知道最剧烈的风暴即将来临。从来是乖孩子的伍珊,突然带了一个陌生人回家……
童年深处走来的女孩,徘徊都市、故乡、代际之间。
西南一隅的大厂生活,带着人声与热气的活泼经验。
人心的变异,少女的成长。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转型。
★七个阴影有光的故事
★两代江海浩瀚的生活
★万千不动声色的传奇
2019年9月18日 已读
真的好,非常不“年轻女作家”!
中国 小说
冬泳 豆瓣 Goodreads
7.7 (305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9
班宇(@坦克手贝吉塔)短篇力作首度成集 阿乙•蒋方舟•李诞•谈波 齐声推荐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 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编辑推荐】
颇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班宇的处女作——他曾开设《东北疯食录》专栏,浪游工业之城,展示出恣意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曾连载 “工人村”故事集,从细微之处出发,描绘出一幕蓬勃鲜明的悲喜剧。他已在文坛初露锋芒,《收获》《当代》《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皆可觅得他的身影。
从无名之中捕捞个体,在消逝中追寻永恒——《冬泳》是班宇创造的“昨日世界”,遍布萧索的工厂、失落的赌徒。惯于沉默的北方人在这里显得生机、蓬勃。《冬泳》是写给北方的情书,写给你我的(关于旧时代的)备忘录。
细密诗意的语言;轰鸣里深潜宁静,幽默中怀藏温柔——在声音日渐稀少的世界,班宇仿佛浪漫时代的行吟诗人,以准确、克制、优美之笔,书写强力广阔的歌谣。班宇迷恋写作里的“浮生感”,笔下人物在现实的挤压里普遍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他们身上,除了表演出来的“幽默”,还有深藏不露的玄妙和真实。
【推荐语】
文坛新来的高手,有一股雨水冲扫过的、带有野兽气味的生猛劲儿。
——阿乙
班宇有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可是,他抵抗住了天赋的诱惑——没有随心所欲地把作品当做情绪的宣泄,或是横冲直撞地滥用富有才情的语言;他又抵抗住了时代的诱惑——没有把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当做题材的富矿,也没有因平庸的文学时代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以最严格的标准自我训练,使每一个短篇都纯熟得惊人。天才和有天赋的人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独立发展自己,班宇无疑是前者。
——蒋方舟
班宇是聪明的,刻薄的,但不是轻浮的。他显然知道这世界哪儿出了问题,并且没什么希望好转,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轻巧的态度,文字上,他还在苦熬。
——李诞
班宇用他干净、硬朗的笔触,冷静、耐心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端庄肃穆、具有经典品相的短篇佳作。那字里行间的东北寒风,凌厉又温柔。
——谈波
汉家陵阙 豆瓣
7.3 (7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汉家陵阙》是该系列第一卷第二本,原载于《读库1304》,讨论的是中国汉代建筑,将主题放在汉代帝王陵墓上,特别是茂陵及其陪葬墓霍去病墓。在此之前,还对汉长安城以及其他陵寝进行了概览。
与大约同时期的古罗马建筑之洋洋大观(参见本系列之《万神殿堂》一书)相比,中国汉代建筑的地上遗存实在不多。本书将视野由地上建筑拓展到深埋地下的墓葬建筑,并且关注考古、艺术史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墓葬建筑地下世界的间接资料作为主要素材,通过一系列地下地上的间接证据,营构出一幅神秘莫测的拼图。
因此本书的写作,可以看作是用通俗的语言来整合建筑史、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对秦汉墓葬现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尝试。
营造天书 豆瓣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6
本书为“建筑史诗”系列之一,“建筑史诗”系列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影响过一代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并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终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法式,解读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此外书中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及图纸,使读者了解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如何从模数制及斗栱中演化生成,带我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门与艺术造诣之卓绝。
聋哑时代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 8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时期,是一生中重要而难忘的记忆,十三四岁,正是叛逆而懵懂的年纪,同时,又是人生中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一个“成长点”,成长的新奇与疼痛让刚刚迈入少年时代的孩子们既无所适从又激动不已。他们被圈在校园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按部就班听老师灌输各科知识,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也是人生中一个“聋哑时代”。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1 (326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2017年6月23日 已读
至少有三篇极好极真诚。故事发生的布景都差不多,有工人子弟、下岗潮和独生子女出现的县城,是我所熟悉的。有这样的作者在,是我等读者的幸运。
中国 双雪涛 小说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2016年9月27日 已读 占有、使用、分析了海量的材料,行文比较啰嗦。
中国 人类学 历史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16年4月29日 已读
窗户很多,私货也很多。比起最终的“结论”,前面背景分析更引人入胜。
中国 历史
如何读中国画 豆瓣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慕文 译者: 石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品最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2016年2月26日 已读
细节清楚到犯规!!!
中国
民国北京城 豆瓣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8.8 (5 个评分) 作者: 董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今天对老北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历史商业化的产物。北京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也是各类人群的生存社会。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北京城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
——唐晓峰
《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传统的回收”这一概念的独到应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它对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物质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视点。
——张鹂
大国志(画册) 豆瓣
作者: 严明 译者: Dave Haysom 2015 - 11
本书是摄影家严明继畅销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之后,代表摄影作品“大国志”的首度全面精美呈现。
书中,严明提出了“决定性气氛”的摄影理念,引申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概念,把摄影的要义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书为双语版,中英文对照。
全书百余幅作品全部为黑白胶片拍摄,包括摄影家大量近年来从未发布过的作品,所有图片皆为诚意之作,诚意之选。
全书内外每个细节均出自著名设计师陆智昌之手。寒来暑往,本书历时近一年,从开本到版式更换数次,封面纸张的顺纹与否、侧边刷黄的深浅色值、精装堵头布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推敲。
全书每一张图片,都经过摄影家本人的亲自挑选,并亲赴雅昌印刷厂,历时数日,确认每一个页面印刷的深浅明暗。
每一本画册,都有其亲笔签名。
本书采用雅昌最精良的印制技术,全体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定价约为行业定价的一半,希望喜欢的人都有机会拥有。
2015年11月24日 已读
英文名叫Country of Ambition,看完之后觉得这个ambition只关于作者自身,与国与国人没一点关系。摄影大师们常有超近距离的人像作品,常因其悲悯感动读者,我以前不懂,反倒觉得这么近距离地用机器对准对象实在不敬。看过这本我才发现,真正的不敬是严明在这本书里“窥视”的角度,人物在画幅中只是点缀和装饰品,并不是人本身。
中国 摄影
中国艺术 豆瓣
作者: [英]普拉特(Pratt K.) 译者: 吴蕾 2015 - 2
《中国艺术》是开创性的书为大家提供卜种新的方式,去走近古老、多样、丰富和现代的中国艺术。这里展示的300幅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排列,同时与其文化的复杂性相得益彰,令人振奋。此外,书中包含的现当代艺术并非事后追加,而是觉得其与传统艺术一样值得关注。它们反映了20世纪的奋斗,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以及中国艺术当今的声望。四千多年来,朝代更迭,都城更替,外来人口的流人改变了中华文明的面貌并创造了部分世界上最绚烂的艺术。这里的作品搭配,不管是有关联的作品排列还是大相径庭的作品组合,《中国艺术》的编辑和作者都认可传统艺术的影响和联系,并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既关注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否有关联,也关注中国艺术在全球化世界的未来会是怎样。
2015年11月17日 已读
不按年代排序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左边谷文达,右边黄庭坚什么的=。=最后的中国和世界大事并置的年表也很有趣。
中国 艺术史
知中·山水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苏静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5 - 10
1. 知中ZHICHINA力图成为「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首选」的平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品牌,在市场上具有独创性。
2. 专业性:撰稿人均为业内知名专家,提供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等不同的鉴赏视角。
3.资料珍贵:辑录了大量中外博物馆珍藏古山水画的 印本,并给予了专业介绍、精彩点评。
4. 整本书版式精美,较好的品相与很高的品质感。
正如全书导语所言,「山水之间,就是中国」。在第一本《知中·山水》特集里,我们试图从「山水」这一地理和人文的概念入手,探索有关中国的一切,借此拉开梳理介绍整个中国人文,地理,生活方式,美学,文化,艺术等的序幕。全书从山水这个词汇本身出发,用较大篇幅讲了塑造山水概念最为突出贡献的山水画,同时,又将山水和园林,盆景,诗词和风水等概念并置在一起讨论解析。
2015年11月4日 已读
性价比有点低……
中国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2015年11月4日 已读
深感用中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阅读中国绘画是可行且必须的。以及,这是我见过的编辑最好的中文艺术史著作。
中国 巫鸿 文景 艺术史
面包会有的 Goodreads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译林出版社 2015 - 7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顶级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
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 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
《土豆烧熟了》
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几百年前,土豆传入欧洲,贵族们起初只观赏它的花朵;番茄则被认为是不可食用的,因为人们吃它的叶子中毒了。
在那巨变频发的时代,西班牙青年陆亚烈跟随老传教士庞迪我,来到了中国南京。结识神秘的朋友之后,他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后的地球仪,亲口尝到了炸薯条蘸番茄酱。在土豆和番茄的美味进化史之中,陆亚烈是被选中的那人,将见证诸多奇迹。
China with a Cut 豆瓣
作者: Jeroen de Kloet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During the 1990s illegally imported compact discs, known as dakou CDs, flooded into China, opening up the music world to Chinese youth and inspiring them to experiment with new sounds and new lifestyles. Quickly, dakou became the label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 vibrant generation no longer tied to the Maoist past. Based on fifteen years of fieldwork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Hong Kong, China with a Cut surveys the music that emerged in 1990s China and makes a case for its involvement in the rise of China as a cultural and economic global power.
四季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6
1996年至2004年,吕楠在西藏的40个村庄拍摄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四季》。作品以季节为序,从春波到秋收,从等待收获的夏季到漫长的严冬。大自然的意志推动着人在大地上的庄严劳作与平和超然的生活。和前两部作品一样,《四季》避免了生活中的任何事件,而将关注焦点集中于命运的自身。“日常生活”向我们呈现了这种命运的基本尺度。图片中的主人就是用这个尺度在心灵通向至善境地的领悟中去度量他们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完成了他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三部曲作为一件大作品奖摄影通过史诗的形式来确立人的观看方式,是吕楠的重要贡献。三部曲中的每张图像都可以是独立的,但又不可被分割。它们以结晶化的方式彼此拓展、相互延伸,其中每一个单独的瞬 间,通过时间的“经验”又同时属于所有的瞬间。三部曲在人生的三重层面上聚焦于人的生命状态。光和影纠结缠绕的微粒,暗合着高度的道德情致,将观者的目光最终引向我们自身被遮蔽的心灵世界。
在路上 豆瓣
On The Road The Catholic Faith In China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6
1992年至1996年,吕楠在中国十个省市拍摄了三部曲的第二部《在路上》。这期间,吕楠接触过的教堂超过百座,但他却把重点放在了日常生活中教友是如何践行爱和信仰的——那才是教友心中的教堂。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内心的神性与日常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磨炼的历程,通过现世的福与祸对他们的考验,人在向上确立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发现并关照自身的光亮。
被遗忘的人 豆瓣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6
从1989年至1990年,吕楠在中国十个省市的38家医院接触了14000名精神病人,寻访了上百个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完成了《被遗忘的人》的拍摄,由此开启了吕楠将三部曲作为一部大作品来拍摄的序幕。吕楠在这部作品中真实有力地呈现了被遗忘的一群人的生存状况,并提示我们对他们的遗忘或许意味着我们所向往的完美也将无法成长。
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完成了他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三部曲作为一件大作品奖摄影通过史诗的形式来确立人的观看方式,是吕楠的重要贡献。三部曲中的每张图像都可以是独立的,但又不可被分割。它们以结晶化的方式彼此拓展、相互延伸,其中每一个单独的瞬 间,通过时间的“经验”又同时属于所有的瞬间。三部曲在人生的三重层面上聚焦于人的生命状态。光和影纠结缠绕的微粒,暗合着高度的道德情致,将观者的目光最终引向我们自身被遮蔽的心灵世界。
2015年6月16日 已读
有时候,千万个字也抵不上一张好照片。
中国 摄影
中国记忆,1966 豆瓣
作者: 【法】索朗日·布朗 / 【释】杨浪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 1
1965年到1968年,二十来岁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来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作为工作人员,她穿行于北京、大同、南京、苏州等地,抓取了一系列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瞬间,街区拐角、无名小街、一张张大字报、以及日常的活动都没有逃出摄像师的镜头。
当然,索朗日拍摄更多的是那些民间景象,那些动作、表情、服装、房屋、道路,少有政治表述,但这些却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困境。
虽然照片会说话,但这是对内行人来说的,相对于一般读者,照片里折射出来的信息毕竟有限,也限制了对照片的理解,好在这本书有一位熟谙那个年代的人做照片解读,这人便是著名媒体人杨浪,在他的解读下,每一幅照片都活了起来,所透露出来的巨大信息量足以复原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每一个场景,也因此,本书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