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排版造型 白井敬尚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白井敬尚著 / 张弥迪编 译者: 刘庆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1
本书是白井敬尚先生第一本正式的作品集,特别之处在于并非直接翻译引进,而是编者在“排版造型白井敬尚”日本展的基础上,搜集白井先生发表的文章,并请其审订、修改、补写而成。全书的编辑是学着白井先生为扬·奇肖尔德、清原悦志做专辑的思路,将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和类别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四个章节:一、排版造型,主要收录早期作品以及与字体排印相关的设计和论文;二、网格构造,收录其论述网格系统历史的论文及详解其设计方法的《网格系统活用法》;三、idea的十年,收录部分idea杂志;四、装帧意匠,收录以装帧设计为主的作品及相关文章。本书的书名除了参照日本展的名称“排版造型”以外,还增加了一个副标题“从国际风格到古典样式再到idea”,即是为了体现白井敬尚在不同阶段的风格。
2021年12月20日 已读
厉害……粗粗翻完一遍就一个多小时了。
出版 翻过 设计
以纸为桥 豆瓣
紙つなげ!彼らが本の紙を造っている 再生・日本製紙石巻工場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佐佐凉子 译者: 姚佳意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制纸石卷工厂遭遇地震和海啸的冲击,几近全毁。这座承担了日本四成纸张产量的造纸厂,半年之内从毁灭中重启,一年后生产完全恢复。纸张从稀缺到充裕,这一场复兴奇迹背后的事情却渐渐不为人知。地震过去后两年,作者佐佐凉子到石卷市探访,记录下地震和海啸 的情景,以及遭遇重创的造纸厂艰难重生的每一步。
书中穿插介绍了纸张的各种原料和制作工艺、纸张对阅读体验的影响、书籍杂志的选纸之道、纸张的色彩和光泽趋势、造纸工艺的进化、造纸厂与出版社间的羁绊和互动,以及造纸工人们对待机器如同对待孩子般的感情。
纸张上没有生产者的记号,对他们来说,品质才是无可辩驳的印记,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2020年6月22日 已读
读库很多书都是微信写得比书好,羡慕。
出版 读库
独立时代 (2019) 豆瓣
导演: 黄文杰 演员: 赵琦 / 卢茗
片名题字:吉田修一
艺术指导:吕新雨 聂欣如
出品:魔灯映像工作室
出品人:金海燕 金海鸥
导演:黄文杰
摄影:黄文杰 李华强 彭毅骏
剪辑、联合导演:李倩欣
一座大都市,两个爱书的女孩,因为镜头的捕捉,出现在同一部纪录片里。
卢茗是世纪文景的日系图书编辑,她编辑出版了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先生的小说代表作《怒》。出于宣传需要,吉田先生将从日本来到上海参加书展活动,这让此前从未接待过国外作者的卢茗既期待又高度紧张。
赵琦是半层书店的创始人,为扭转书店的亏损状态,她决意拓宽书店的营收渠道,尝试自己设计、制作明信片和笔记本,并且和合伙人韩晶不辞辛劳地在家居设计展内做起了快闪店。
卢茗接待吉田先生的中国之行是否顺利?赵琦的努力能否获得预期的回报?
无论如何,这个忙碌的夏天,见证了她们对书的热爱与无悔的付出。
2019年12月1日 看过
熟悉又陌生,超预期,非常喜欢!
出版 纪录片
从设计看企鹅 豆瓣
Penguin by Design: A Cover Story 1935-2005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尔·巴恩斯 译者: 王建琪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8
从1935年企鹅第一本平装书问世至今,企鹅图书的封面一直推动着英国文化和设计的历史进程。通过回望七十年的企鹅平装图书,菲尔·巴恩斯详述了英国出版业和图书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家和设计师在企鹅形象的创造和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把对设计师的深入分析与对已出版套系和单品的广泛研究结合起来——从扬·奇肖尔德到罗梅克·马伯,从早期的企鹅和鹈鹕到二战期间和20世纪60年代的“特刊”、“经典”、小说和参考书,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图卷.展现了企鹅是如何与广阔的平面设计发展和字体排印、摄影、插图及印刷技术的潮流变换相互影响,并通过封面一步步确立其鲜明个性的。
写作这门手艺 豆瓣
Draft No.4: On the Writing Process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克菲 译者: 李雪顺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9
【编辑推荐】
1. 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公开讲述普林斯顿大学四十余年的写作课程。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场大师写作课。
2. 约翰·麦克菲的学生中有多位也是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
3. 这本书在美国一出版即反响强烈,广受赞誉,分别荣获当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年度好书。
4. 如果你是一位对非虚构感兴趣的媒体从业人员,一位写作者,这本书将带你发现什么是非虚构写作当中的创造性;如果你是一位编辑,一位出版人,这本书将为你揭秘出版行业的内部运行规则。任何想要了解写作、或了解出版物的形成的人,都不应错过此书。
【内容简介】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彼得·海斯勒
约翰‧麦克菲,美国非虚构写作大师,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四十余年,其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彼得‧海斯勒。
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中,麦克菲不仅分享了自己充满曲折、刺激和陷阱的写作故事,更是坦承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非虚构写作这门课程中累积的经验与想法。他的文章随性但专业,充满了对如何确立主题和结构、写作技艺、采访技巧、甚至写作所用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之谈。他将写作看成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也正是这种理念,让本书变得异常生动。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堂大师课。
【媒体及名人评价】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
——彼得·海斯勒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写作指南,而是一本更富有深度的、更具个性化的写作总结和记录。
——《出版人周刊》
麦克菲的写作来自于他的耐心和专注:他似乎拥有一双既能旋转、变焦,又能定位的眼睛,他的耳朵似乎像录音机一样,能记录下一切。
——罗伯特·麦克法伦(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这本书对写作生命中痛苦的一面致以美好的敬意......这是麦克菲之上的麦克菲;这是麦克菲对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的评论,辅以小小的背景,充满温情的八卦逸事......这是一本亲密的书——在麦克菲的作品中,这种亲密感是很少见的。
——《纽约时报》
任何一位有所成就的、或者有所抱负的写作者,都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来获得有益的启发。
——《华盛顿邮报》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几十年的写作课程为什么如此成功。这些篇章构成了一堂写作大师课。
——《科克斯书评》
麦克菲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设定了标准。他以幽默泰然的方式回忆了他如何进入一个个故事过程当中的趣闻轶事:从采访、报道、起草和修改,再到与编辑和出版商之间的往来合作……这本书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关于写作的路线图,在曲折、刺激和陷阱中穿行,其中既充满欢乐,也充满悲伤。
——《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是一系列谈话、故事、自传和宝贵的看法和经验的结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麦克菲的课堂里一样受益无穷。
——《华尔街日报》
在普林斯顿大学,我上过十二周的麦克菲写作课。……麦克菲一直在教这门课程,据我所知,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他以前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各类杂志和报纸工作,或者专职从事写作。
——戴维•雷姆尼克(《纽约客》编辑,普利策奖得主)
麦克菲教我们尊重语言,在意每一个字,并删掉模糊的同义词……也许有些作家让写作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不是麦克菲所树立的榜样。麦克菲认为作家是比其他人写作更为艰难的人……我怀疑我们很多人从未参加过这么多年来引起如此深刻共鸣的课程。
——《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周刊》
麦克菲的读者,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受尊崇的非虚构叙事记者,将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的船形散文里获得丰富。……我仔细品读着每一个字。
——科尔比•库默尔(《大西洋月刊》编辑,美食作家)
这本书就像麦克菲在他三十多岁时写得任何东西一样精练而有力……书的重点看上去在于作者在一生的写作中积累的智慧,常常令人愉快地回忆起麦克菲在写作这门手艺上的长期学徒生涯……但它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其所提供的写作方法,而是关于人本身的东西。读者将会在这本书里发现无尽的迷人之处,还能学到很多。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大师如何向我们解构他作品中几乎不可见的习惯,其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一种有探索性的、丰富多彩的、独特的致力于写作的生活,令人赞叹。——《波特兰先锋报》
2018年9月21日 已读
这书不容易读,因为很多时候麦克菲会拿自己写过的文章举例。但如果对麦克菲有一定了解的话,是挺好的一本书。这书难翻译,也很考验编辑功力,因为作者所涉甚广,中文版可以更好。
JohnMcphee 写作 出版 美国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 (2016) 豆瓣 TMDB
地味にスゴイ! 校閲ガール・河野悦子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
7.1 (351 个评分) 导演: 佐藤东弥 演员: 石原里美 / 菅田将晖
从小就对时尚极感兴趣的河野悦子(石原里美 饰),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顶尖时尚杂志《Lassy》的编辑。经过屡战屡败的面试后,她终于如愿以偿被《Lassy》所在的出版社景凡社所录取,然而却是被安排到了无生趣的校阅部担任校对工作。部长茸原(岸谷五朗 饰)所描绘的美好蓝图让河野看到一丝希望,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到校对工作中来,这期间不可避免和校阅部资深工作人员藤岩(江口德子 饰)以及景凡社责任编辑贝冢(青木崇高 饰)乃至作家发生冲突,然而执拗的女孩却最终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菅田将晖 饰)也出现在了河野的身边……
本片根据宮木あや子的同名原作改编。
因缘际会 豆瓣
作者: 迈克尔・科达 / 陈皓 译者: 陈皓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 3
《因缘际会》(Another Life:A Memoir of Other People )是美国著名出版家麦可科达(Michael Korda)的回忆录,这位老兄系匈牙利裔英国人,出身搞电影的资本家家族,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学问饱饱,还会说俄文和法文,照他的说法,跑到美国找工作并且进入出版这一行纯属误打误撞,这个误打误撞却成了一辈子的工作,老婆都离了,科达对出版仍旧死忠不渝,这主要也是拜老天爷赏了他一只懂得闻书的鼻子之赐,靠着这只猎书鼻和布满全身的出版神经科达慢慢爬向出版社的核心,当到国际出版集团赛门舒斯特(Simon&Schuster)总编辑兼企业部副总裁,算在他名下的丰功伟业包括了卡内基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盘踞排行榜最久的史学书《第三帝国兴亡史》、大爆冷门的战争经典文学《第二十二条军规》、灰姑娘变凤凰的小说《凡梦苑》(Penmarric)、华盛顿邮报两位揭露尼克松水门案记者写的《权倾一时》(All the President)、里根总统的传记等等,科达后来还亲自出任尼克松回忆录的编辑,相逢一笑泯恩仇,里根传记出版时,这位美国前总统拍拍科达的肩笑眯眯地说:"嗯,听说这本书很不错,哪天我也打算读它一遍"。  扫瞄出版这一行的风起云涌、竞逐购并之外,小编辑、行销商、作家、书店、读者还可以在科达这本《因缘际会》中捡到满地不要钱的金句。  "真正的编辑不须为拼字和文法伤脑筋,他们是蹩脚文章的救星、戏剧化结尾的发明家,是无情的删改高手,为了尽善尽美,可以挑战作者的任何想法与作法"。这是为犹豫不决、没有自信的文字编辑而写的。  "一个成功的出版家除了必须牢记书籍就是商品外,还要搞清楚一件事:读者要的不多,只要精采的故事"。想要出版畅销小说的出版社一定要把这句话当作指点方向的北极星。  "关于名人传记,写作内容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位名人愿意抽出多少时间做巡回宣传,以及为他安排多少电视访问"。掏钱买名人传记之前,这话,读者最好先琢磨琢磨。  "他们永远犯一个毛病,总是订太少自己看不懂的书,订太多大家都知道的书"。这金玉良言可以颁给书店采购人员。   "唯一能够证明一本书能否畅销的方法,就是把它出版上市"。这算是给不时拿"这本书不会卖"当理由拒绝某些冷门书入列的老编一个小小的警告。  出版必须是摸着良心做的文化事业,没错,科达倒也没否认这一点,但是呢,和政治家或商人没什么两样,出版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赢得权力、名声、财富和女人的行业,野心勃勃、工于心计的人固然更加靠近成功,但勤勤恳恳的编辑也有挣出一片天的机会,《因缘际会》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重版出來! 2 豆瓣
重版出来!
作者: 松田奈緒子 译者: 九十九夜 青文 2014
「日本經濟新聞工作漫畫類」第1名
「THE BEST MANGA 最該閱讀的漫畫」2014年第2名
「這本漫畫最厲害!男生版」2014年第4名
「專業書評達爾文雜誌」白金書
「漫畫大賞 2014年」第6名
從編輯到書店店員的團體戰!!
新人編輯所面對的真實漫畫奮鬥記!
整個團隊在行銷漫畫上的戰略、堅持、淚水、熱情。
給你最認真的醍醐味與最棒的活力!!
這本漫畫,要大賣!!
2016年6月27日 已读 作者笔力真是不行……只能把五百旗头画得像那么回事。
出版 漫画
重版出来 01 豆瓣
重版出來!
作者: 松田奈緒子 译者: 九十九夜 青文出版社 2014 - 8
「這本漫畫真厲害!2014年 男生版」第4名
「漫畫大賞2014年」第6名
出版人齊聲好評推薦!
從編輯到書店店員的團體戰!!
新人編輯所面對的真實漫畫奮鬥記!
整個團隊在行銷漫畫上的戰略、堅持、淚水、熱情。
給你最認真的醍醐味與最棒的活力!!
這本漫畫,要大賣!!
優惠贈品
首刷限定隨書附贈名場面貼紙
2016年6月24日 已读
一堆人齐心合力卖书的故事。看到市场发达如日本,从业者也不清楚到底有什么因素决定了卖与不卖,甚慰。
出版 漫画
重版出来! (2016) 豆瓣 TMDB
重版出来!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重版出来!
9.1 (608 个评分) 导演: 土井裕泰 / 福田亮介 演员: 黑木华 / 小田切让
自幼练习柔道的开朗女孩黑泽心(黑木华 饰)因意外受伤而放弃了竞技的道路。在此之后,热爱漫画的她征战职场,顺利进入一家漫画杂志担任编辑。在这里,她师从于资深的副主编五百旗头敬(小田切让 饰),并从主编和田(松重丰 饰)、同侪壬生(荒川良良 饰)、安井(安田显 饰)、漫画名家三藏山龙(小日向文世 饰)等前辈那里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她积极为漫画家和编辑部出谋划策,努力发掘新人,并深入到销售第一线的书店寻找卖点。在此过程中,无数考验和危机交替袭来,元气满满的黑泽拿出竞技时代的勇气和干劲,全力以赴冲了上去……
本片根据松田奈绪子的同名漫画改编。
2016年6月17日 看过
你知道所有这些都是理想型,最理想的那一型,可还是好感动啊!想做一个像小熊那样积极的人,想要一个像五百旗头那么帅那么nice的上司,就介样。
出版 改编 日剧
企鹅75 豆瓣
Penguin 75: Designers, Authors, Commentary
8.4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巴克利 编著 译者: 刘芸倩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企鹅图书75款封面及其背后的设计历程
◆作者、设计师与编辑直言不讳评点封面设计得失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出版品牌,企鹅图书以其高标准的封面设计引领风潮,不断颠覆我们的想象。
长久以来,“企鹅”几乎是“书籍设计”代名词……
2010年,企鹅图书成立75周年之际,艺术总监保罗•巴克利从过去十年的作品中精选出75款极富代表性的封面案例,邀请作者、经纪人以及编辑对每一个封面进行评价,当然还包括设计师对作品的自评,妙趣横生又不失辛辣。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揭开了封面设计从诞生到成形的艰辛。
2015年11月13日 已读
作者: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丑的封面!设计师完全不懂我的作品。设计师:唉,很敏感又棘手的案子啊。编辑:哎呀我也不想的。【内含诸多被枪毙设计稿,还有一则开支明细——设计师为了拍摄封面图片,开了个房,叫了三个性工作者什么的。
关于书的书 出版 文景 设计
字型散步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柯志杰 / 蘇煒翔 臉譜 2014 - 11
第一本以台灣生活議題為中心的中文字型專書
以城市街道的文字風景,揭開字型設計的秘密
中文字型的日常美學 × 字體知識的拆解本事
一群年輕、自發的字型研究愛好者,因為對字型的著迷,在網路上成為一股新竄起的風潮。這就是一本由字型研究愛好者所寫,帶你看、幫你拆解、讓你看懂字型表情的專書,帶你你跳脫「字型盲」的專書。
如果你曾經有過以下這些疑問,這本書裡都有解答;如果你不曾有這些疑問,這本書的內容會讓你對原本視而不見的微妙事物,開始產生興趣。
為什麼賣章魚丸子的攤販都用勘亭流?康熙字典體怎麼會變成小確幸的代表字型?太陽花運動的標語字體有哪些?復刻字體如何成為新顯學?日星鑄字行的鉛字如 何變成電腦字體?你知道宮原眼科的招牌是老師傅王水河的圓體字嗎?哪一種字型看起來很霸氣?哪種字型看起來肉感淋漓?英雄片與科幻片最愛綜藝體?……
如果你看過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你對於西洋文字設計裡所蘊藏的工夫,一定多少有所觸動跟理解,對於生活周遭出現的文字,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文字再也不只具有功能性,「文字」隨著我們對字型設計的拆解與認識,有了不同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放眼所及的中文字,好比捷運站、火車站或是國際機場,到站指標、路線引導、樓層看板……,這許許多多中文字所呈現出來的、讓人產生印象的,是 一個有美感的車站還是一個紛雜無章的機場?台北的街景由哪些字型,簇擁出何種城市氛圍?源遠流長的廟宇中高掛的匾額、古老的紙糊燈籠,象徵台灣的百年風 華;活字印刷的鉛字體與手寫招牌字,有令人懷想的台灣古早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體在競逐我們的注意力?
到底應該選用楷體還是綜藝體?有什麼差別?康熙字典體又是怎麼從復刻字型界的王者,跌落為人人喊打、美感盡失的拒絕往來戶?經過對中文字型的拆解,我們從「字型盲」跳脫,成為對生活文字具有美感與敏銳度的文字使用者。
本書第一章,提出三個關於字型「功能性」的重要概念,這些問題常常出現在交通指標上。有時候使用字型牽涉的只是視覺美觀問題,但用在交通引導上,字體的表現或許攸關人身安全。
第二章,我們從字體散步開始進入中文字型的世界。據觀察,台灣人最愛的字體其實是楷書,而楷書作為漢字的正統,從唐朝流傳到今天,奠定漢字的樣貌。但楷 書不只牽涉中文字的寫法造型,其實楷書的美感也深深影響今天的印刷字體。要弄懂中文字型,不可以忽略楷書。值得玩味的是,中文字流傳到今日,書法與印刷字 體,怎麼會變成對立的兩端呢?探索衝突的原因,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字型的意義。
就像動物演化一樣,楷書是始祖,各式各樣的中文字體基 本上都帶有楷書的基因,但是近四十年,從日本吹來的一股旋風,使中文字的樣貌隨之巨變。在第三章,我們就要介紹這股新潮流與原本的漢字所激盪出來的成果。 面對這股世界設計潮流的衝擊,漢字的發展多元紛呈,有些吸納了現代設計的專長;另一些則有所反思,回到傳統中找尋養分。而它們都活躍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
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當然,它本質上也仍是一種科技產品。第四章,我們針對中文「字型」的科技 與產業面,來談談中文字型到底是怎麼樣設計出來的呢?作為一個創意與勞力密集的心血結晶,使用字體到底要不要經過授權?為什麼在電腦螢幕上看的,跟列印出 來的不一樣呢?雲端字型又是什麼呢?中文字型會如何發展?……更多問題的答案,邀請讀者們來細細探索。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卜昱文/跨領域設計師及專欄作家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李政宜/和碩聯合 設計總監
李惠貞/《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總編輯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 總管
林正文/《小日子享生活誌》執行長
柯熾堅/ 資深字體設計師
查理王/作家
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文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馮宇/ IF OFFICE負責人
黃威融/雜誌編輯人
蕭青陽/旅行藝術家
聶永真/設計師
2015年3月3日 已读
普及常识书,很有收获。小花絮:黄暐鹏自嘲在本书中的作用是为王志弘“提鞋”,萌化了……
Y 出版 设计
论出版自由 豆瓣
Areopagitica(战神山议事会辞)
8.8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弥尔顿 译者: 吴之椿 商务印书馆 1958 - 9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我们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出“弥尔顿”一文,作为附录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读书》十年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11 - 11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本书为《〈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1991年—1993年)、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启蒙与出版 豆瓣
The Enlightenment & The Book: Scottish Authors & Their Publishers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Ireland & America
作者: 【美】理查德 B. 谢尔(Richard B. Sh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理查德.谢尔对于爱丁堡启蒙书籍的研究是我近十年所见最有价值的作品,尽管我的研究专长并非18世纪的苏格兰……我发现此书引人入胜,结构宏大严整、论述充分详明……从心灵、事业和艺术上,这本巨著从根本上赞美了苏格兰人的爱国主义和启蒙运动。”——James E. May,《18世纪苏格兰》
“这是一部杰作,这本书中列举的细节惊人的翔实,并且多层次鲜活地描述了作者、书籍、出版商、印刷者及在书籍流通过程中其他各种对象的互动关系。这是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附有大量图表和参考书目。它同样也是本令人兴味盎然和激动人心的读物。”——Antonia Forster,《英国研究评论》
平装本序言
《启蒙与出版》一书问世后,广受欢迎和好评,令人非常高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书中存在的许多错误,促使我虚心反省。我十分感谢朋友、同事和读者的评论,让我注意到这些错误,也感谢编辑允许我在平装版前面添加一段序言。
威廉·波斯维克·约翰斯顿(William Borthwick Johnstone)绘制过一幅詹姆斯·希巴德(James Sibbald)流通租借图书馆内部的虚构图画(现在保存于爱丁堡作家博物馆),看上去仿佛再现了18世纪80年代的情景,以致我没有怀疑那些识别画中人物的标志就将它复制到了书中。可是伊恩·辛普森·罗斯(Ian Simpson Ross)提醒我,背景里左起第二个人物(就像书的封面上复制的那样)实际上是亚当·斯密(与詹姆斯·塔西[James Tassie]为他绘制的著名圆形肖像画一模一样),画面底部的小字却把他标注成了蒙博多(Monboddo)勋爵;其实画面最右边的人物才是蒙博多,而不是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伊安·戈登·布朗(Iain Gordon Brown)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参见他在《出版季刊》第25期(2008年9月,第333—335页)中对我的书的评论。经过查证之后,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应该用同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人物的亚当(斯密)代替另一个亚当(弗格森)。
在作者说明的章节中,关于货币和汇率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约翰·麦考斯科(John McCusker)的数据,他是18世纪英国与美国的货币兑换方面的著名权威学者。这次为了出版平装本,他帮助修正了本书中出现的几个货币汇率数据。如第4页,1791年时的一个标准英镑在美国相当于4.44美元,而不是4.55美元。本书出版的2006年,一个标准英镑的购买力应该相当于1746—1770年间的105英镑或192美元,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于85英镑或154美元。在作者说明的末尾,提到约翰·侯姆(John Home)的剧本《阿尔弗雷德: 一个悲剧》的例子时说,原价的一个半先令大约相当于2006年的6英镑,这个地方应该更正为6.4英镑。当然,尝试将18世纪的英镑转换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货币等价物时,只是根据当代的购买力进行粗略估算,因而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举例来说,在描写约翰·亨特(John Hunter)的作品《外科医生》(the Knife Man,2005年)中,温蒂·穆尔(Wendy Moore)使用了英格兰银行的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转换标准,结果得出了明显更低的兑换比率。
推出了精装版本之后,我才注意到遗漏了表一中的作者的一些作品,本来应该把它们加入表二即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数据库(两个表格都出现在索引中)。其中包括乔治·查尔默斯(George Chalmers)的两部关于美洲殖民地的未完成作品: 《当前联合殖民地的政治记录,从定居至1763年的和平时期》第一册(伦敦,1780年出版)和《殖民地解放史导论》第一卷(伦敦,1782年出版)。有一部作品本来可能作为托马斯·布莱克洛克(Thomas Blacklock)的遗作入选: 《劝勉(paraclesis),或从自然及揭示出的宗教信仰演绎的安慰》。两篇专题论文: 其一的作者据推测是西塞罗,现已译成英文,其二是托马斯·布莱克洛克神学荣誉博士的原作(爱丁堡,1767年出版)。该书的题词是献给詹姆斯·比蒂(James Beattie)的,在讨论作者之间互相交换题词时(第141—142页),原本可以引用这段内容。另一部值得加入的作品是《慈善事业: 以期刊论文的方式》(伦敦,1797年出版),那是一部匿名作品,根据1798年6月2日威廉·理查德森(William Richardson)写给安德鲁·斯特拉恩(Andrew Strahan)的信件(保存于约翰·尼科尔斯(John Nichols)档案馆,感谢朱利安·普利(Julian Pooley)提醒我注意到它),现在可以确认其作者是理查德森。该书里面包含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理查德森热衷于匿名出版(如本书153—154页讨论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段落谈到了作者的“各种伪装”。相反,安德鲁·阿什菲尔德(Andrew Ashfield)告诉我,《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基本美学原则探究》(表二中的no.347,在381页引用)一书不应该被加入作品数据库,因为版权页上显示的作者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son)不是表一中的那位苏格兰的多面手作家(英文短标题目录是这样记载的),而是同名同姓的都柏林艺术家,其生卒年份为1726—1798,而不是1746—1817。这个错误告诫研究出版历史的学者,必须去核查书籍的原文。由于数据库里的个别作品极其稀有,我未能做到全部查对,不过这个错误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只要稍微看一下该书前面的传记性回忆录,就可以识别出作者的正确身份。
本书第12页评论说,1934年普瑟伍德·史密斯(Preserved Smith)的一部作品“可能是首先在题目中使用‘启蒙运动’这一术语的书”。但是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向我指出,这个先驱的荣誉实际上属于约翰·格里尔·希本(John Grier Hibben)1910年的作品《启蒙运动的哲学》。我在167页叙述,根据我的数据库,在作品卷首使用作者肖像画的例子最早出现于1763年,那是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的《续英格兰全史》(表二,no.67)推出第二版时,由方济各·阿利亚梅(Franois Aliamet)雕版制成的卷首插画肖像。在我能够查明的范围内,这个结论在作者、作品标题和画家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詹姆斯·梅(James May)的记录,1760年斯摩莱特的《续英格兰全史》首次出版时,已经使用了这幅卷首插画肖像。类似地,罗伯特·弗格森的诗集在1799年出版时含有一幅卷首插画肖像(如191页的记述和171页的注释),但是罗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ison)和佩斯(Perth)的儿子在1788—1789年出版该书时已经使用过这幅肖像,而且质量要好得多。
关于《启蒙与出版》的印刷错误,我已经在网站上(http://long18th.wordpress.com/,2009年11月15日)揭载了更正的内容,用于回应大卫·玛泽拉(David Mazella)和埃莉诺·谢芙林(Eleanor Shevlin)在2009年10月整理的电子版“辅助读物”。各位读者如果发现其他错误,可以在我在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后面以评论的形式提出,我将十分感谢。
读者们对《启蒙与出版》的热烈反响鼓励我相信,对于研究书籍出版、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后半叶大西洋两岸英语国家历史的学生和学者,本书都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平装版本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这部作品,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表述方式,体会到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最早和最好的人类历史”。本书强调在启蒙运动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出版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试图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作品理解为作者与出版业工作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在苏格兰,而且在英格兰、爱尔兰和美国同样如此。
R.B.S.,2010年1月
加斯东·伽利玛 豆瓣
作者: (法)皮埃尔·阿苏里 译者: 胡小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在二十世纪法国出版史上,加斯东·伽利玛(1881—1975)创建的伽利玛出版社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与他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多如繁星,风格和思想各异,却几乎都曾出现在伽利玛的书目上,只有少数几位作家成为“漏网之鱼”和他的“遗憾”。
自伽利玛出版社创办至加斯东去世,法国人得了十八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六位是他的作者;他的作者还得了二十七次龚古尔奖、十八次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十二次联合奖、七次美第奇奖、十次雷诺多奖、十七次费米娜奖……对许多读者来说,伽利玛简直就是法国文学的同义词。如果没有伽利玛出版社,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学将会改写,许多作家的命运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人们不禁要问:伽利玛是怎样炼成的?
由于加斯东·伽利玛生前拒绝写回忆录,而许多档案资料属于出版社的秘密而被封存,外界一直对这位法国出版业“大角鲨”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状况不甚了了。法国《读书》杂志前主编、传记作家皮埃尔·阿苏里带着同样的好奇,访问了伽利玛传奇的许多见证者:他的家人、朋友、作者,他的生意伙伴,甚至他的敌人,查阅数百本书籍和许多未公开的档案和私人信件,十分清晰地描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伽利玛。
本书是加斯东·伽利玛的人生传奇,也是贝纳尔·格拉塞、罗贝尔·德诺埃尔、勒内·朱丽亚尔等一代法国杰出出版人的群像,是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
万物之要义 豆瓣
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 The Story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作者: [美] 西蒙·温切斯特 译者: 魏向清 2009 - 3
《万物之要义》以倒叙的方式,从《牛津英语词典》首版问世的1928年庆典来切人整个编纂事件的描述。本书基于英语民族与语言的发展状况而刻画《牛津英语词典》人物众生相,从而达到对《牛津英语词典》编纂事件的总体把握与描绘,有血有肉,点面结合,引人人胜。
本书作者温切斯特先生以擅长描述历史事件著称,其写作风格主要体现为优美的文笔、幽默的韵味、独特的视角,气势宏大但不忽略细节,常常通过有杰出影响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个性气质与习惯来描述一些复杂的大事件,小中见大的手法运用灵活自如,可读性极强。
叶雨书衣 豆瓣
作者: 范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美术编辑要读懂书的内容,把握书的性格,这是设计的前提。范用热爱简洁、大方、韵味深远的设计,他力避繁复,深知“减法”之妙。范用先生这一代出版人或退隐,或已仙逝。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作为一个出版人的全面的素养和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他们所热爱、所理解的是“书”,而非我们今天的口头禅“市场”。这,也是时代的变迁。——晓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联书店大量出版人文社科类图书,在全国造成深远影响,这些书的装帧大多出于范用先生之手。他那富有书卷气、简洁朴素、高雅大方、巧妙多变的设计风格同样造成深远影响。至今不衰。这里选入的七十余种图书装帧设计作品,可说是范用先生的代表作。为了全面展示这些作品的内涵,除封面设计外,还选择了一些扉页、目录页、正文版式乃至书中广告的设计,并对每一本书的内容及相关设计背景做了介绍。所以,这部书也可以说是对三联书店老版本的一次有趣的回顾和把玩。
做书店 豆瓣
作者: 徐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做书店,不管做什么样的书店,理念的支撑是必需的……没有理念支持的书店,哪怕很豪华很奢侈,也将找不到它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书店,多一家或少一家,其实无所渭。
对书店打折销售,我素来持反对的态度,而且是坚决地反对……书店自己主动打折,或许是书店以为这是救自己的好办法,以为一打折就有市场份额就能与别人竞争了。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似乎并没有哪家书店靠这法子创下品牌最终活得好好的。
我们不能脱离这20年来收入的变化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米讨论fj价贵不贵。20年前的大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年拿多少?……当时我们没钱买车买房,不觉书价高,现在似乎除了房价药价,就是书贵了。我们是否计算过一年的收入、支出以及用于图书消费的比例,算一下这个比例20年间的变化?
市场淘汰书店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而对于出版社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严酷无情,我们没有看到有一家出版社是由于经营问题失去市场从而在市场上消失了的。这不应该视作国内出版业的奇迹,这只不过验证了图书市场远未真正市场化。
2012年9月17日 已读
没啥内容。速速翻完。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