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现代日本史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豆瓣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 「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小熊英二 译者: 文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从“大日本帝国”时代开始直至战后,单一民族神话一直是“日本人”主流的自画像。本书旨在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轨迹,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其功能和作用。
“日本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自己为单一的、纯粹的民族的呢?那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呢?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的历史,而且有利于解决现代国际社会上出现的纯种民族意识、单一的国民国家意识、排斥乃至歧视异民族等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
拥抱战败 豆瓣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9.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三联书店 2008 - 9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想想歷史 豆瓣
Thinking About History
作者: 莎拉.瑪札(Sarah Maza) 译者: 陳建元 時報文化 2018 - 4
——我們讀的是誰的歷史?我們該如何思考歷史?——
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又是如何被生產?
歷史學家該如何評估史料?一般讀者又該如何閱讀史籍?
「描述」和「詮釋」間的鴻溝何在?歷史,到底是事實還是虛構?
「歷史學家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教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莎拉.瑪札(Sarah Maza)
由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莎拉.瑪札(Sarah Maza)所撰寫的《想想歷史》力圖描繪歷史學的廣泛和多樣性,書中每個單元皆圍繞著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中心問題構成,為討論歷史這個學門提供了絕佳素材和案例,並將帶領讀者思索歷史學在近半世紀來如何改變,為何歷史學家將注意力轉向新的行動者、空間和物體,而歷史生產過程中的衝突又引發了哪些學界內外部的熱議,進而一探創新與爭議如何形塑歷史研究領域。
為什麼我們學習歷史?因為歷史回答了其他學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正因為歷史在公共生活中無處不在,並有著無可抹滅的影響力,因而有關歷史研究的爭論在學術界內外不斷出現。歷史學充滿活力、不斷變化並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想想歷史》想要提供的不是答案或處方,而是持續與過往對話的邀請函,藉由向歷史不斷地提問,回應時代的需求和好奇心。基於所有耳熟能詳的理由,我們需要我們的集體過往:從我們的祖先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智慧和靈感、找出我們是誰,並且滋養我們的想像力,進而找到繼續前進的各種可能方向。
名人推薦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川安(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員)、涂豐恩(「故事」創辦人)、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____專業推薦
導讀:
陳建守(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好評:
不可或缺的佳作。——《Choice》雜誌
我們終於能夠讀到瑪札既具有高度綜合性又切合當代的作品,此書反映了歷史寫作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當前沒有第二本書能像《想想歷史》一樣具備可讀性並涵蓋眾多主題,這是本博學多聞、反映現況以及引人入勝的概述。瑪札精彩地掌握住幾個世紀以來困惑著歷史學家的許多問題的複雜性。她提出了對的問題,回顧了適當的學術成果,並且選擇從最關鍵的領域介入。《想想歷史》是簡潔又深具反思性的史學史回顧典範,也是此類著作中最好的綜述之作。——大衛.布朗(David Brown)|伊麗莎白城學院(Elizabethtown College)
在歷經了過去五十年間歷史學家不斷地重新思考他們研究歷史的方式後,瑪札針對歷史在今日是如何被「落實」的,提出了許多深具洞見的反思。她同時引領讀者迅速地掌握在這半世紀間興起的不同史學流派以及研究方法。《想想歷史》對我而言是有關這段時期西方史學發展最優秀的概論之作。——艾倫.梅吉爾(Allan Megill)|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8年7月16日 已读
很全面的学科(思想)发展导览,有论述有例子,好看。
历史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2016年9月27日 已读 占有、使用、分析了海量的材料,行文比较啰嗦。
中国 人类学 历史
精通蘇聯料理藝術 豆瓣
Mastering the Art of Soviet Cooking
作者: 安妮亞.馮.布連姆森(Anya Von Bremzen) 译者: 江杰翰 網路與書 2015 - 7
*美食界的奧斯卡「詹姆斯・比爾德獎」三屆得主——安妮亞‧馮‧布連姆森的家族回憶錄;透過美好懷舊的迷霧回顧過去,那教人激動哽咽的懷舊享受。
*請帶著本書走入時光隧道:以食物為鑰匙,開啟重溫蘇聯歷史的每個十年世代;從1910年代末代沙皇到現世的普丁王國。
*請帶著本書到俄羅斯:回憶裡的蘇聯,對照現在式的俄羅斯,是否還隨處可見排隊人龍?
*請帶著本書進廚房:可以吃的蘇聯歷史,包含九道蘇聯料理食譜。
*得獎紀錄
2013年《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最佳非小說
2013年《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最佳非小說
2014年「美食作家公會」(Guild of Foodwriters)年度最佳美食圖書
*推薦人
陳柔縉(作家)
須文蔚(詩人、東華大學華文系主任)
楊佳嫻(作家、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蔡珠兒(作家)
*推薦語:
「革命把封建文化的精緻一併推翻,現實把革命理想的空洞清楚鑑照,離散把現實多元的美味一一縫合——這是一本奇特、深刻與動人的飲食書寫。你將踏上陌生又廣袤的俄羅斯,體驗餐桌上、食物背後流離的家族與國族歷史。作者是絕佳的說故事高手,你只要一開卷,除非終卷,絕對無法罷手。」——須文蔚
「令人神往的食物回憶錄,藝術與趣味兼具,炙燒家族情感,召喚時代魅影,即使是正趕路的歷史天使,也將為焦黃奶油煎小牛腦、古里耶夫粥帶蜜糖堅果的芳香而停步⋯⋯」——楊佳嫻
「傑作!說起蘇聯的故事,馮‧布連姆森就像是被辜負了的情人──時而絕望,時而沮喪,時而驚駭恐慌——但總是滿懷愛意。」——魯斯‧帕爾森斯(Russ Parsons),《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以食物的稜鏡重塑蘇聯歷史
這是我的「毒瑪德蓮」回憶錄
我依然強烈地感覺到流亡的疏離感──就與第一個淒涼的費城冬日無異。資本主義者正在替鴨去骨,張羅佳節盛宴,而我卻未被邀請。在充斥開心果青醬和嫩煎磨菇醬的八○年代「美食」世界裡,我不過是個早已出局的輸家,說不定還是個階級敵人。
玫瑰色的火腿、琥珀色的魚湯、像「商人女兒的肩膀」般豐腴的布林餅⋯⋯如果你最鮮明的烹飪回憶裡,包含了你從未真正過的食物,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關於想像、關於公認的歷史回憶,七十年的地理政治隔閡與匱乏,造成集體的狂熱渴望。
布連姆森為著名的美食專欄作家,生長在蘇聯時期物資十分短缺的莫斯科。1974年她與母親以無國籍的難民身分移民至美國,沒有冬季的大衣,也沒有回頭的權利。在費城最初的幾個月裡,布連姆森喪失了味覺。意識形態與鄉愁的角力拉扯、集體神話和個人反神話之間的失控衝突,布連姆森稱這症狀為「毒瑪德蓮」。在這本「毒瑪德蓮」回憶錄裡,她訴說著家族三代人的經歷。
然而,這些故事不僅是她的故事。對於這個昔日超級強權的每個分子來說,食物從來就不只是個人的問題:麵包暴動是顛覆沙皇政權的導火線,而在七十四年後,毀滅性的糧食短缺又將戈巴契夫搖搖欲墜的帝國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在此之間,七百萬人由於史達林的集體化政策而活活餓死,四百萬人在希特勒的戰爭中因為飢餓而喪生——食物定義了俄國人承受當下、想望未來與連結自身過去的方式。
透過食物的稜鏡,布連姆森重塑蘇聯歷史的每個十年世代──從一九一○年代的前傳到當今現世的後記。以母親的廚房作為時光機與記憶的培養皿,藉著飲食和烹飪回顧一代又一代的蘇聯生活。
2016年7月31日 已读
真的很喜欢,但由于题材原因可能引进无望。希望有同行能做出来。
二战 历史 食物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16年4月29日 已读
窗户很多,私货也很多。比起最终的“结论”,前面背景分析更引人入胜。
中国 历史
中国记忆,1966 豆瓣
作者: 【法】索朗日·布朗 / 【释】杨浪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 1
1965年到1968年,二十来岁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来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作为工作人员,她穿行于北京、大同、南京、苏州等地,抓取了一系列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瞬间,街区拐角、无名小街、一张张大字报、以及日常的活动都没有逃出摄像师的镜头。
当然,索朗日拍摄更多的是那些民间景象,那些动作、表情、服装、房屋、道路,少有政治表述,但这些却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困境。
虽然照片会说话,但这是对内行人来说的,相对于一般读者,照片里折射出来的信息毕竟有限,也限制了对照片的理解,好在这本书有一位熟谙那个年代的人做照片解读,这人便是著名媒体人杨浪,在他的解读下,每一幅照片都活了起来,所透露出来的巨大信息量足以复原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每一个场景,也因此,本书更有价值。
密码故事 豆瓣
The Code Book
作者: 西蒙•辛格 (Simon Singh) 译者: 朱小蓬 / 林金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3 - 1
密码故事-人类智力的另类较量,ISBN:9787530659083,作者:辛格
2015年1月18日 已读
太精彩!
D 历史
中西學術名篇精讀:陳寅恪卷 豆瓣
作者: 陳寅恪 译者: 蔡鴻生 / 榮新江 中西書局 2014 - 8
本书收录了陈寅恪先生的三篇经典论文:《读莺莺传》、《敦煌劫余录序》、《记唐代李武韦杨之婚姻集团》,并分别邀请历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蔡鸿生、荣新江、孟宪实对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分析。三篇点评文章对陈寅恪原文的深入解读,使学生得以切实把握学术名篇的价值,明了为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能够从大家文章和专家解读中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逐步掌握规范、求实的治学路径。
2014年12月20日 已读 朱小姐又吃了一枚人参果
D 中国 历史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2014年2月22日 已读 即便是朱小姐吃人参果,也有很受震动的时候。
D 中国 余英时 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刘敦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音乐文学史 豆瓣
作者: 朱谦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近代中国音乐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出入古今,引证中西,理论与史实并重。首论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次论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继而分论中国历代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之具体形态。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豆瓣 Goodreads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荣新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lle de I'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
7.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谢和耐 译者: 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英] 威廉·多伊尔 译者: 张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著作。
在这部最新修订版中,威廉•多伊尔首先总结了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然后提供了他自己的解读。他分析了旧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法国政府遭遇到的财政危机、政府治理系统的失灵、反对派力量的壮大以及政府最后的改革努力的失败,这一切都使得法国不可避免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初期的权力之争,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农民、巴黎市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作者由此讨论了选举制度、经济危机、土地革命对大革命发生的催化作用。
启蒙与出版 豆瓣
The Enlightenment & The Book: Scottish Authors & Their Publishers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Ireland & America
作者: 【美】理查德 B. 谢尔(Richard B. Sh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理查德.谢尔对于爱丁堡启蒙书籍的研究是我近十年所见最有价值的作品,尽管我的研究专长并非18世纪的苏格兰……我发现此书引人入胜,结构宏大严整、论述充分详明……从心灵、事业和艺术上,这本巨著从根本上赞美了苏格兰人的爱国主义和启蒙运动。”——James E. May,《18世纪苏格兰》
“这是一部杰作,这本书中列举的细节惊人的翔实,并且多层次鲜活地描述了作者、书籍、出版商、印刷者及在书籍流通过程中其他各种对象的互动关系。这是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附有大量图表和参考书目。它同样也是本令人兴味盎然和激动人心的读物。”——Antonia Forster,《英国研究评论》
平装本序言
《启蒙与出版》一书问世后,广受欢迎和好评,令人非常高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书中存在的许多错误,促使我虚心反省。我十分感谢朋友、同事和读者的评论,让我注意到这些错误,也感谢编辑允许我在平装版前面添加一段序言。
威廉·波斯维克·约翰斯顿(William Borthwick Johnstone)绘制过一幅詹姆斯·希巴德(James Sibbald)流通租借图书馆内部的虚构图画(现在保存于爱丁堡作家博物馆),看上去仿佛再现了18世纪80年代的情景,以致我没有怀疑那些识别画中人物的标志就将它复制到了书中。可是伊恩·辛普森·罗斯(Ian Simpson Ross)提醒我,背景里左起第二个人物(就像书的封面上复制的那样)实际上是亚当·斯密(与詹姆斯·塔西[James Tassie]为他绘制的著名圆形肖像画一模一样),画面底部的小字却把他标注成了蒙博多(Monboddo)勋爵;其实画面最右边的人物才是蒙博多,而不是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伊安·戈登·布朗(Iain Gordon Brown)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参见他在《出版季刊》第25期(2008年9月,第333—335页)中对我的书的评论。经过查证之后,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应该用同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人物的亚当(斯密)代替另一个亚当(弗格森)。
在作者说明的章节中,关于货币和汇率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约翰·麦考斯科(John McCusker)的数据,他是18世纪英国与美国的货币兑换方面的著名权威学者。这次为了出版平装本,他帮助修正了本书中出现的几个货币汇率数据。如第4页,1791年时的一个标准英镑在美国相当于4.44美元,而不是4.55美元。本书出版的2006年,一个标准英镑的购买力应该相当于1746—1770年间的105英镑或192美元,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于85英镑或154美元。在作者说明的末尾,提到约翰·侯姆(John Home)的剧本《阿尔弗雷德: 一个悲剧》的例子时说,原价的一个半先令大约相当于2006年的6英镑,这个地方应该更正为6.4英镑。当然,尝试将18世纪的英镑转换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货币等价物时,只是根据当代的购买力进行粗略估算,因而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举例来说,在描写约翰·亨特(John Hunter)的作品《外科医生》(the Knife Man,2005年)中,温蒂·穆尔(Wendy Moore)使用了英格兰银行的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转换标准,结果得出了明显更低的兑换比率。
推出了精装版本之后,我才注意到遗漏了表一中的作者的一些作品,本来应该把它们加入表二即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数据库(两个表格都出现在索引中)。其中包括乔治·查尔默斯(George Chalmers)的两部关于美洲殖民地的未完成作品: 《当前联合殖民地的政治记录,从定居至1763年的和平时期》第一册(伦敦,1780年出版)和《殖民地解放史导论》第一卷(伦敦,1782年出版)。有一部作品本来可能作为托马斯·布莱克洛克(Thomas Blacklock)的遗作入选: 《劝勉(paraclesis),或从自然及揭示出的宗教信仰演绎的安慰》。两篇专题论文: 其一的作者据推测是西塞罗,现已译成英文,其二是托马斯·布莱克洛克神学荣誉博士的原作(爱丁堡,1767年出版)。该书的题词是献给詹姆斯·比蒂(James Beattie)的,在讨论作者之间互相交换题词时(第141—142页),原本可以引用这段内容。另一部值得加入的作品是《慈善事业: 以期刊论文的方式》(伦敦,1797年出版),那是一部匿名作品,根据1798年6月2日威廉·理查德森(William Richardson)写给安德鲁·斯特拉恩(Andrew Strahan)的信件(保存于约翰·尼科尔斯(John Nichols)档案馆,感谢朱利安·普利(Julian Pooley)提醒我注意到它),现在可以确认其作者是理查德森。该书里面包含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理查德森热衷于匿名出版(如本书153—154页讨论的),还有一个有趣的段落谈到了作者的“各种伪装”。相反,安德鲁·阿什菲尔德(Andrew Ashfield)告诉我,《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基本美学原则探究》(表二中的no.347,在381页引用)一书不应该被加入作品数据库,因为版权页上显示的作者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son)不是表一中的那位苏格兰的多面手作家(英文短标题目录是这样记载的),而是同名同姓的都柏林艺术家,其生卒年份为1726—1798,而不是1746—1817。这个错误告诫研究出版历史的学者,必须去核查书籍的原文。由于数据库里的个别作品极其稀有,我未能做到全部查对,不过这个错误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只要稍微看一下该书前面的传记性回忆录,就可以识别出作者的正确身份。
本书第12页评论说,1934年普瑟伍德·史密斯(Preserved Smith)的一部作品“可能是首先在题目中使用‘启蒙运动’这一术语的书”。但是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向我指出,这个先驱的荣誉实际上属于约翰·格里尔·希本(John Grier Hibben)1910年的作品《启蒙运动的哲学》。我在167页叙述,根据我的数据库,在作品卷首使用作者肖像画的例子最早出现于1763年,那是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的《续英格兰全史》(表二,no.67)推出第二版时,由方济各·阿利亚梅(Franois Aliamet)雕版制成的卷首插画肖像。在我能够查明的范围内,这个结论在作者、作品标题和画家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詹姆斯·梅(James May)的记录,1760年斯摩莱特的《续英格兰全史》首次出版时,已经使用了这幅卷首插画肖像。类似地,罗伯特·弗格森的诗集在1799年出版时含有一幅卷首插画肖像(如191页的记述和171页的注释),但是罗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ison)和佩斯(Perth)的儿子在1788—1789年出版该书时已经使用过这幅肖像,而且质量要好得多。
关于《启蒙与出版》的印刷错误,我已经在网站上(http://long18th.wordpress.com/,2009年11月15日)揭载了更正的内容,用于回应大卫·玛泽拉(David Mazella)和埃莉诺·谢芙林(Eleanor Shevlin)在2009年10月整理的电子版“辅助读物”。各位读者如果发现其他错误,可以在我在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后面以评论的形式提出,我将十分感谢。
读者们对《启蒙与出版》的热烈反响鼓励我相信,对于研究书籍出版、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后半叶大西洋两岸英语国家历史的学生和学者,本书都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平装版本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这部作品,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表述方式,体会到苏格兰启蒙运动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最早和最好的人类历史”。本书强调在启蒙运动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出版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试图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作品理解为作者与出版业工作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在苏格兰,而且在英格兰、爱尔兰和美国同样如此。
R.B.S.,2010年1月
Shanghai's Dancing World 豆瓣
作者: Andrew David Fiel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3
This book looks into a relatively ignored yet interesting aspect of Shanghai's social history.
Drawing upon a unique and untapped reservoir of newspapers, magazines, novels, government documents, photographs and illustrations, this book traces the origin, pinnacle, and ultimate demise of a commercial dance industry in Shanghai between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lving deep into the world of cabarets, nightclubs, and elite ballrooms that arose in the city in the 1920s and peaked in the 1930s, the book assesses how and why Chinese society incorporated and transformed this westernized world of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to suit their own tastes and interests. Focusing on the jazz-age nightlife of the city in its "golden age," the book examines issues of colonialism and modernity, jazz and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urban space, sociability and sexuality, and latter-day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in a tumultuous era of war and revolution.
孟子譯注 豆瓣 Goodreads
8.9 (19 个评分) 作者: Mencius / 孟子 译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5 - 1
本书对《孟子》一书详加注释,并作了全译,对文中的某些问题作了考证。书末附有《孟子词典》,与《译注》相辅相成。不但能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孟子》,还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城邦暴力团(下) 豆瓣
8.8 (51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
隐居台湾的漕帮帮主万砚方因介入周鸿庆事件触怒“老头子”被杀身死,少年张大春误打误撞揭破隐藏谜团惹来杀身之祸,奇人异士出手相助又激起更多隐匿的真相……地下社会与特务统治如何勾连成一体?蓝衣社、武功秘笈与神秘失踪的佛头缘何联系纠缠在一处?淞沪抗战、桐油借款、黄金运台究竟有何 不为人知的隐情?且看张大春将中国小说叙事技巧与稗官野史传统巧妙结合,一步步揭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史背后的秘辛,书写出“江湖即现实”的新武侠高峰。一部小说竟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城邦暴力团》豆瓣官方网站:http://site.douban.com/110103/
2012年3月3日 已读
起初是被故事吸引,快结束时恍然惊觉:这个故事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结局“。
中国 历史 台湾 小说 张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