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塔窟东来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是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汉家陵阙 豆瓣
7.3 (7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汉家陵阙》是该系列第一卷第二本,原载于《读库1304》,讨论的是中国汉代建筑,将主题放在汉代帝王陵墓上,特别是茂陵及其陪葬墓霍去病墓。在此之前,还对汉长安城以及其他陵寝进行了概览。
与大约同时期的古罗马建筑之洋洋大观(参见本系列之《万神殿堂》一书)相比,中国汉代建筑的地上遗存实在不多。本书将视野由地上建筑拓展到深埋地下的墓葬建筑,并且关注考古、艺术史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墓葬建筑地下世界的间接资料作为主要素材,通过一系列地下地上的间接证据,营构出一幅神秘莫测的拼图。
因此本书的写作,可以看作是用通俗的语言来整合建筑史、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对秦汉墓葬现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尝试。
万神殿堂 豆瓣
8.2 (22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5 - 3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万神殿堂》是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原载于《读库1303》。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马建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采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
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本书初版于2015年,现已售罄。现在的版本是2018年9月加印版。
2019年4月2日 已读
拱券+罗马混凝土(火山灰+“骨料”)
建筑 读库
绿房子 豆瓣
作者: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2014
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绿房子”历经五年的复原修缮(2009-2014)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又一件大事,也表明城市和城市建筑的历史得到社会的尊重,城市的文化正在实现国际化的水准。同时也表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进入了多元化和精细化的阶段。
绿房子这座几近神秘的洋房曾经被誉为远东最大最豪华的住宅之一,可以说它是上海近代建筑中最优秀的居住建筑,代表了摩登时代上海近代建筑的高潮。近年来,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的名字和作品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事件,上海的近代建筑由此得到广泛的介绍和重视。作为上海的一名先锋建筑师,邬达克参与创造了上海建筑的摩登时代,功不可没,其中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就是上海的摩登建筑中的翘楚。
大家愿意用“绿房子”称呼这座建筑,既是因为建筑的绿色釉面砖贴面的外观给人们的印象,也是绿房子的独特形象表达,是与最初的房主的独特经历联系在一起的符号。绿房子和它的原主人经历了昔日的辉煌和随后长期无奈的落魄,几度被转手又产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堪回首的经历,所幸虽经历了各种磨难,终于在八十年后的今天再度展现辉煌,洗尽铅华后依然亭亭玉立。绿房子表现的不仅是上海建筑的历史,也是上海近八十年的城市变迁和社会沧桑。
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再现绿房子的风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由总建筑师唐玉恩领衔的设计团队完成了绿房子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现代集团近年来参与了外滩原上海总会、原沙逊大厦、原英国领事馆等一系列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设计,将保护理念的探索、文献考证和工程设计经验完美地加以结合,建筑师和工程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对建筑原真性的考证和研究使这些历史建筑恢复历史的原貌,同时又承担着新的功能,让建筑的历史得以延续,讲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本书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绿房子诞生的始末,重点集中在建筑师如何精心构思,既满足高端住宅的多项具体需求,又体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华霞虹主笔);第二章讲述建国后至2010年绿房子经历的历史沧桑(奚文沁主笔);第三章讲述2010年开始的绿房子保护和再利用工程的始末,和建筑的复原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唐玉恩主笔)。
除追本溯源,讲述这一“远东第一豪宅”的前世今生之外,《绿房子》还选用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匈牙利邬达克文化基金会、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处珍藏的绿房子历史照片及设计稿,又加入了修缮过程中及完毕后新摄的照片,图文并举,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
营造天书 豆瓣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6
本书为“建筑史诗”系列之一,“建筑史诗”系列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影响过一代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并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终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法式,解读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此外书中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及图纸,使读者了解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如何从模数制及斗栱中演化生成,带我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门与艺术造诣之卓绝。
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 豆瓣
作者: 塚本由晴(Tsukamoto Yoshiharu) / 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 译者: 蔡青雯 臉譜 2014 - 8
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成員造訪28個國家,足跡遍及76座城市,查訪並調查記錄135扇窗,整理歸納充滿生命感和文化力道的窗景,思考窗與光、風、人的關聯。書中收錄的窗景,範疇涵蓋市井生活的窗到大師之作的窗,地域跨五大洲,宗教含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到自然崇拜,氣候別從熱帶到凍土。這遠不止是一本旅行記述,也非窗的設計或建築考察,完成這趟窗之旅時,成果是一部訴說窗的故事和人的故事的精采之作。
解读建筑 豆瓣
Reading Architecture
作者: [英] 欧文·霍普金斯 (Owen Hopkins) 译者: 邢真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4 - 5
矗立在街边的每一座建筑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不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还是现代经典建筑,都有不一样的艺术感和不一样的灵魂。喜欢建筑或者从事在建筑行业的朋友们可以从《解读建筑》中找到关于建筑您想要了解的内容,因为《解读建筑》中所介绍的建筑风格迥异,从大教堂到摩天大楼、从古典到当代,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建筑类型和风格,而且每种建筑类型都配有丰富的照片和注释详细的绘画,让您一目了然的深入认识各种不同的建筑细节。
2016年3月16日 已读 图解建筑元素术语
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刘敦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华霞虹 / 乔争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 1
邬达克,从一名逃亡的战俘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建筑明星,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慕尔堂、吴同文住宅等经典作品的设计师,今日上海100多栋单体建筑共同的“洋爸爸”。
这本《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是27个邬达克建筑旅行指南,里面有:100张邬达克建筑照片、草图和平面图,53个邬达克建筑名录等内容。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由华霞虹和乔争月等其他学者合著。
2013年6月20日 已读
开本小得可以随身带,上海主题游指南!
上海 城市 建筑
造园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Gardening
作者: [英] 佩内洛普·霍布豪斯 译者: 童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3
《造园的故事》插图精美、生动有趣的历史记述了几千年来引入入胜的造园演变过程,将世界上最美丽、最壮观的园林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造园的故事》中,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和种植学家佩内洛普·霍布豪斯对世界范围的造园风格与技术进行鉴赏,这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现代园林是如何发展的。她同时也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种类是如何影响园林设计的。
历史视角
从阿尔罕布拉的冷泉到中国皇帝的宏伟宫殿,以及法国规则花圃的清晰线条,《造园的故事》阐释了大多数重要造园风格的起源。整篇故事配以前所未见的精美插图。在阅读《造园的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世界上主要的造园师、园艺师和设计师,了解什么在当时是被认为最珍贵、最流行的植物,什么是在娱乐园林、公园和岩穴中的奇观。
一份个人记述
佩内滔普·霍布豪斯除了描述当今园林从中演绎而来的那些丰富历史脉络,她还结合自己的造园师生涯去研究那些激发她进行设计并形成自己造园哲学的各种影响。这本积淀着作者独特的明晰性与权威性的杰作涉猎极其广泛,必定会激发该专业中的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人们的兴趣。
故宫建筑内檐装修 豆瓣
作者: 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管理部 编 / 张克贵 [等]编撰 紫禁城出版社 2007 - 9
《故宫建筑内檐装修》是《故宫经典》之一。《故宫经典》是从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来行世的重要图录中,为时下俊彦、雅士修订再版的图录丛书。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余年,梓印书刊遍行天下,其中多有声名皎皎人皆瞩目之作,越数十年,目遇留犹叹为观止,珍爱有加者大有人在;进而愿典藏于厅室,插架于书斋,观赏于案头者争先解囊,志在中鹄。
有鉴于此,为延伸博物馆典藏与展示珍贵文物的社会功能,本社选择已刊图录,如朱家溍主编《国宝》、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宫殿》、王树卿等主编《清代宫廷生活》、杨新等主编《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古建部编《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内檐装修图典》数种,增删内容,调整篇幅,更换图片,统一开本,再次出版。
惟形态已经全非,故不再蹈袭旧目,而另拟书名,既免于与前书混淆,以示尊重;亦便于赓续精华,以广传布。
故宫,泛指封建帝制时期旧日皇宫,特指为法自然,示皇威,体经载史,受天下养的明清北京宫城。经典,多属传统而备受尊崇的著作。
故宫经典,即集观赏与讲述为一身的故宫博物院宫殿建筑、典藏文物和各种经典图录,以俾化博物馆一时一地之展室陈列为广布民间之千万身纸本陈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认识。此次修订再版五种,今后将继续选择故宫博物院重要图录出版,以延伸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回报关爱故宫、关爱故宫博物院的天下有识之士。
藏山蕴海 豆瓣
作者: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组编 / 方拥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4
藏山蕴海,有纵浪大化之意,并非吾侪刻意泯灭界限。不求拙著藏之名山,仅传诸同好博一笑耳。山海其体也浑,其势亦大,见仁见智。至若中国传统园林,以咫尺之地将其收纳,可谓至妙。我辈进北京大学也晚,旖旎风光,耳濡目染。百余年来,名师大儒云集此所,在学术和思想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吾辈高山仰止,百十校庆,奉书以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