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金斯伯格访谈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RBG: Ruth Bader Ginsburg on Life, Love, Liberty, and Law
8.4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罗森 译者: 李磊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 10
本书记录了杰弗里·罗森与金斯伯格两位老友持续近二十年的对话。金斯伯格在此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法律应该为少数群体做些什么,两性平等在司法案件中推进了多远,最高法院如何应对党派政治的趋势,等等;也谈论友情、生活与爱。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在具体案件中追求平等、正义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阿波罗11号 (201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Apollo 11
8.8 (133 个评分) 导演: 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演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 / 迈克尔·柯林斯
其它标题: Apollo 11 / 阿波罗登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保险库首次开放,以泄露这一精美,前所未见的音频和70毫米阿波罗11号任务的电影画面。卡纳维拉尔角的蜿蜒相机捕捉到美国未来的梦幻般的肖像,从阿波罗11号太空船内部,宇航员惊人的诙谐谈话以轻盈和魅力点缀任务的每个阶段。然而观看火箭的观众却没有注意到任务控制成功的巨大压力。导演托德米勒带您直接了解这一激烈的科学和人类活动的核心,在准备,起飞,降落和返回着名的登月任务的最后时刻分享气氛和行动。镜头是如此干净和充满活力,就好像你站在火箭的底部。精心设计和实现,这种真正身临其境的体验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提供了新面貌,让我们惊叹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将人类带入太空的冲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ducated:A Memoir
8.7 (4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拉·韦斯特弗 译者: 任爱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0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英文名准确,educated,被动式,引发读者提问:by whom? for whom?
K 传记 美国
汉密尔顿传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张向玲 / 高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6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又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体制的建立。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整套机制,包括政府预算体系、国家长期债务体系、联邦税务制度、中央银行、海关系统和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
2020年8月18日 已读
文献功夫了得。好看!
K 传记 美国
最响亮的声音 (2019) 豆瓣
The Loudest Voice
7.4 (22 个评分) 导演: 卡莉·斯考格兰德 / 杰雷米·波德斯瓦 演员: 罗素·克劳 / 娜奥米·沃茨
娜奥米·沃茨加盟Showtime聚焦“福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新剧,饰演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格雷琴·卡尔森。罗素·克劳将饰演艾尔斯。剧集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讲述艾尔斯2017年5月去世前最后十年的生活,包括卡尔森和福克斯新闻的其他女性对他提出的性骚扰指控,这些指控最终导致艾尔斯于2016年从福克斯新闻网辞职。汤姆·麦卡锡([聚焦])将与谢尔曼共同操刀首集剧本。
汉密尔顿 (2020) 豆瓣 维基数据 TMDB IMDb
Hamilton
9.4 (808 个评分) 导演: Thomas Kail 演员: 林·曼努尔·米兰达 / 小莱斯利·奥多姆
其它标题: 해밀턴 / ハミルトン
这部音乐剧严格遵照历史,讲述 Hamilton 政治生涯中的几件大事,他的战友和政敌、他与妻子 Eliza 和长子 Philip 的深厚感情以及他犯下的错误。历史人物 George Washington、Thomas Jefferson & James Madison 等在剧中轮流出场。剧中音乐以Hip-hop为主,穿插了Jazz,R&B, Tin Pan Alley 等多种风格的歌曲。
2020年7月4日 看过
Every other founding father story gets told, every other founding father gets to grow old. And when you gone, who remembers your name? Who keep your flame, who tells your story?
传记 改编 美国
美利坚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 (2020) 豆瓣
America’s Great Divide: From Obama to Trump
8.3 (38 个评分) 导演: 迈克·科克 演员: 巴拉克·奥巴马 / 唐纳德·特朗普
2020年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决定命运的一年,“选举”,一切都和这两个字有关。两部四小时的纪录片将展开深度探索,对美国日益痛苦的种族分裂和乌烟瘴气的政治生态进行调查。
从资深一线电影制作人迈克尔·柯克(Michael Kirk)和他的团队的视角看来,《美国鸿沟: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借鉴了对重要政治和文化人物的启示性采访,并取材于两届总统政府之间前所未有的深度报道档案,为当前时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
纪录片第一部分追溯了随着种族、文化和政治分歧的加剧为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巴拉克·奥巴马豪言壮语中的团结承诺又如何破灭。第二部分考察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如何利用国家的分歧,他的总统任期如何在分歧双方释放愤怒,以及美国的两极分化对国家未来意味着什么。
2020年5月25日 看过
careful what you're wishing for的生动诠释。美国人似乎对奥巴马上台准备不足,结果迎来了川普……巨大的讽刺。
纪录片 美国
阿波罗:登月任务 (2019) 豆瓣
Apollo: Missions to the Moon
导演: 汤姆·詹宁斯 演员: 巴兹·奥德林 / Bill Anders
其它标题: Apollo: Missions to the Moon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太空计划接近于将一个人送上月球的目标,但这是一次数年前开始的旅程。这是阿波罗计划的故事--12年,12次载人飞行任务,一个不可能的目标。有了罕见的档案片段和音频,这部非凡的纪录片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期提供了新的启示。
基列家书 豆瓣
Gilead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丽莲·罗宾逊 译者: 李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0
《基列家书》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一本。整本小说其实是年事已高的牧师约翰•埃姆斯给自己的幼子写的家书,亦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
在爱荷华州一个叫“基列”的小镇,鳏居多年的牧师埃姆斯在礼拜日的教堂里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莱拉,并在不可能生育的年纪拥有了一个儿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了向幼子解释他从哪里来,又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埃姆斯借托这封书信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身为牧师的祖父如何狂热地参与美国南方如火如荼的废奴运动,让家庭陷入分裂和绝望,并与持和平立场的儿子至死无法和解;而埃姆斯自己又如何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调和自身的悲剧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冲突。
《基列家书》是玛丽莲•罗宾逊最负盛名的作品,它用“父与子”的主题诠释了一个属于美国的悲伤的故事,隽永而平实地呈现了存在本身神秘而惊人的力量。
————————————
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如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灌输教条,那无论它的说教是关于基督教式的,还是安•兰德的世界观,都是很糟糕的。作家们似乎经常假定宗教是一种姿态,用来自欺或者欺人,但这只是偏见。——玛丽莲•罗宾逊
加尔文在什么地方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 员,上帝是观众。这个比喻总是让我感到新鲜贴切。因为它使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艺术家。上帝对我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平常意义上的道德角度做的评判。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多少了解?
罗宾逊勇气非凡,能在一个宗教通常具有消极、暴力意味的时代里,如此书写信仰。 ——《纽约时报》
《基列家书》如国家般广阔,如思想般静默,如祷告般动人,气势恢宏,举世无双。 ——《卫报》
2020年2月11日 已读
被那么一点点悬疑“哄骗”,看完了一整个几乎没有“故事”的故事,听了那么多“说教”,却还是觉得好看,特别好看。真厉害啊罗宾逊!
小说 美国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两全其美 豆瓣 Goodreads
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
8.8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梅尔·梅洛 译者: 李思璟 宝琴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我却想两全其美
✦不为人知的嫉妒,未说出口的暗恋,猝不及防、避无可避的心动……一次次可遇而不可求的波澜,构筑了我们整个的人生
✦当面临抉择,在欲望与现实的拉扯下,我们往往选择沉默,选择止步不前
✦揭示寻常生活的危机与隔阂,洞悉心灵深处的隐秘状态
✦ 女性小说奖、《巴黎 评论》 小说奖得主梅尔·梅洛代表作品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畅销书榜
——————————————————
很多年前,我就买了梅尔·梅洛这部短篇小说集的英文版。其中的第一篇小说,《贝丝·特维斯》,我大概看了五六遍。因为它就像 一个谜。一个秘密。(正如波拉尼奥所说,所有伟大小说都是一个秘密。)当然,不是那种侦探小说或斯蒂芬·金式的谜。它的故事和叙述都清晰而节制,它的神秘在于:你 被击中了,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击中;你看见了一切(姿态、灯光、声调、马的眼神……),但你不知道为什么能看见。这个谜在我看过根据这部小说集改编的电影(《某种女人》)之后,变得更为难解。那是部优雅动人的电影,但甚至在电影这一媒介最擅长的方面——场景再现上——它也仍然没有原著有力。一个例子:她说:“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切特·莫兰。”她点点头,好像他说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你要怎么拍出这个点头,这瞬间的冷漠和心碎?——好像他说出了一个正确答案。事实上,不仅是场景描写,这本集子简直就像一部短篇小说写作的百宝箱:对故事背景的忽略,只可意会的微妙转折,段落间如音乐般的呼应与嵌合,结尾通向未知的光芒与黑暗。于是最终,这个谜,似乎只是再度证明了文学无可替代的生命力。还有另一个谜:我很奇怪为什么它一直没有被译成中文。这个谜现在有了完美的解答,那就是这本《两全其美》。我又看了一遍《贝丝·特维斯》。这次是用中文。第七遍。——孔亚雷
不要被梅尔·梅洛那轻松的写作风格骗了,她有巫术……这十一篇精彩绝伦的故事就是她的魔法。你不会猜到任何一篇的结局,它们会让你张口结舌。——《时代周刊》
十一篇精 彩的故事, 全部有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是人与自己的隔阂:我们都在不经意间,制造着种种的痛苦。在那些最伟大的小说家——爱伦坡、卡佛、海明威、奥康纳,以及门罗——的笔下,即使谈不上彻头彻尾的心痛,也总有隐隐的不安在骚动。一个二流的作者会把这些故事处理得阴郁造作。但梅洛那简洁精准的笔触加上她充满无限同情的目光,将这段旅程变得如此感伤,又如此诗意。——《洛杉矶时报》
假若正如俗话所说,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那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无法决定什么更重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在这十一篇紧凑流畅的故事中,梅洛写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欲望:两全其美。——Elle
梅尔·梅洛的杰作《两全其美》是一颗晶莹无瑕的钻石。每一篇故事都闪烁着微光,语言有如蒙大拿州的湖泊一样原始质朴。其中有些故事就是发生在那里。……秩序抑或混乱?寒冷抑或温暖?自由抑或安稳?所有这些冲突汇聚成一场风暴,其中充斥着纠结、矛盾、自我的辩白、盲目的希望。梅洛笔下的人物都想要两全其美……而读者拿到了这本书,也就拥有了一切。——《波士顿邮报》
梅尔·梅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魔法师。她的故事似乎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但这是她的小把戏。《两全其美》中,梅洛的主题是“矛盾”。她的人物——小镇日常里的医生和律师、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都站在了需要作出抉择的境地。一个接一个的,他们遇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却徒劳地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犹豫不决,或者被彻头彻尾的失望所击垮。——《克利夫兰诚实商人报》
◎内容简介
一个来自偏远农场的年轻人,偶遇一名法学院毕业的女生。他羞涩地邀她骑马,感受背后的她“嵌进他的身体,仿佛一块缺失已久的拼图”;一个年轻的父亲打开门,发现自己死去的祖母站在台阶上;两个女人在纷飞的大雪中权衡着爱情和背叛;此外,还有一位失落的老人、一个嫉妒的父亲、一名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试图离家的丈夫……
在梅尔·梅洛敏锐的目光和富有灵感的笔触下,我们所熟悉的每个日常场景都变得错综复杂,每个平凡的地点都有如战场:厨房、咖啡店、教室,甚至车厢。这11个故事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复杂,也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强烈的矛盾:无论是爱情、嫉妒、悲伤,还是孤独。
《两全其美》出版后好评如潮,赢得《纽约时报》年度十佳,荣登国家畅销书榜。著名女性主义导演凯莉·雷查德改编的电影《某种女人》,也被《电影手册》评选为年度十佳。
2019年12月23日 已读
真的很美国。One can’t have it both ways, and both ways is the only way I want it.
小说 美国
汉密尔顿的美国 (2016) TMDB 豆瓣
Hamilton's America
9.3 (74 个评分) 导演: Alex Horwitz 演员: 林-曼努尔·米兰达 / 巴拉克·奥巴马
其它标题: Hamilton's America
探索百老汇大热门舞台剧《汉密尔顿》的台前幕后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
冷泉港 豆瓣
Cold Spring Harbor
7.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袤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9
田园牧歌般的美国梦碎故事
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 ∽ ∽
希望的背阴面,不是绝望,而是无法逃离的重蹈覆辙。
-
二战前美国,谢泼德父子在纽约西村遇上了汽车抛锚,谁都不会想到接下来的一场萍水相逢会再度改变儿子埃文——一个英俊却愚笨的年轻人——的命运。他匆匆与心思稚嫩的瑞秋步入婚姻,这也是他第二次结婚,然而两人似乎注定要重蹈双方父母的悲剧覆辙,婚后的现实很快击破了他们关于未来的美好幻想。面对生活的围困,埃文和瑞秋绝望地尝试各种逃离途径,却发现它们殊路同归地通往冷泉港这座海边小镇……
-
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
——《泰晤士报》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周日电讯》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理查德·耶茨以如此清醒的同情刻画他笔下的人物,带着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怅惘追怀,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揭露众生的自我欺骗,以及他们面对失意人生的浑浑噩噩。
——《波士顿评论》
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生活的真相。
—— 《时代周刊》
耶茨是一位诚实得近乎残忍的作者。他绝不会让任何读者幸免于难。
—— 《卫报》
写作的人,比身体活得久一些;耶茨朝自己内心的荒芜处走,走得越深却好像触碰到更多的人。他写庸常生活中的绝望,写得太透了,凭这个就差不多可以不朽。
—— 阿乙
耶茨被埋没,是因为阅读耶茨,像是把牙齿生生挫磨到牙龈的过程,不打麻药,揪心地疼痛。
—— 卡洛琳•西
美国工厂 (2019)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American Factory
8.1 (803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演员: 曹德旺 / 王河
其它标题: American Factory / アメリカン・ファクトリー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2019年8月28日 看过
结尾机械臂的出现比较震撼……
纪录片 美国
审判八号提案 (2014) 豆瓣
The Case Against 8
9.2 (28 个评分) 导演: 本·科特纳 / 瑞恩·怀特 演员: 西奥多·奥尔森 / Christopher D. Dusseault
其它标题: The Case Against 8 / 审判8号提案
电影讲述08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加州通过了一项极具争议的8号提案,8号提案将婚姻权界定为仅限于一男一女的婚姻,使加州同志群体丧失了4个月前刚刚获得的合法婚姻权。随后为了争取婚姻平等,两对最普通的加州同性伴侣与8号提案的支持者就8号提案是否违宪开始了一场法庭上的长期战役。影片用5年的时间拍摄,对于美国的司法体系制度和上诉最高法院这神秘的历程做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披露。
下一次将是烈火 豆瓣
The Fire Next Time
8.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每当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会震动,我的锁链就会掉落。
20世纪 美国文坛无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鲍德温 James Baldwin
影响几代人 探寻信仰、暴力和爱 的散文经典
出版56周年 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向詹姆斯·鲍德温致敬的纪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获得奥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将是烈火》是詹姆斯·鲍德温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集,全书由两篇信件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动》最早刊登于《进步》杂志,是作家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100周年纪念时给侄子的公开信,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如何经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并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对黑人的狭隘定义,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发表于1963年的《纽约客》,当时正值亚拉巴马州发动的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鲍德温凭借其对“国家的黑暗现实尖锐剧烈的批判”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作家回忆了自己17岁时遭遇的信仰危机,描述了基督教堂里遍布的伪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领袖的一次分歧。鲍德温深刻地指出种族歧视的根本来源于白人对权力的病态迷恋,以及他们面对公义和历史的虚无与恐惧,号召黑人和白人抛弃黑暗的肤色政治,共同承担起艰难的历史责任。
——————————————————
【媒体评价】
你令美国的英语真正变得诚实,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了这种语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变得真正现代、有表现力,充满人性。你剥下这种语言身上那种安逸和舒适、那种伪造的安慰、虚假的无知,你剥下它的借口和伪善……在你的手中,语言重新变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们看到语言的本来面目:它既非冷酷无情,也非鲜血淋淋,而是充满生命力。
——诺贝尔奖得主 托尼·莫里森(1987年,为詹姆斯·鲍德温撰写的悼文)
身为美国人、身为黑人到底意味着什么,鲍德温对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纪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卫报》
2019年7月28日 已读
“我并不是想把苦难悲情化——这方面适可而止即可,但不经历磨难的人永远不会成长,不会发现真正的自我。那些每天被迫从残暴的人性之恶中拯救它所试图摧毁的男子气概和身份的人,他们知道不管自己成功与否,都会获得世上任何学校、教会都无法教给他的人生要义。”现在,我们需要鲍德温的清醒和鼓励。
散文 美国
在伯克利 (201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At Berkeley
7.7 (13 个评分) 导演: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演员: Anahid Modrek
其它标题: At Berkeley / 直击柏克莱(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属于一个由十所州立大学共同组成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大学系统里,伯克利分校又是其中最久负盛名,也最成果斐然的研究和授课机构之一。怀斯曼带领我们走进伯克利的教室和办公室,聆听课程和会议,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世界名校的运转,感受一所高等学府的生命力。影片不只展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走近大学行政管理的决策过程及部门合作的台前幕后,揭示一所世界顶级名校是如何积极地承担自己的科研责任和社会义务,又是如何在点滴细节中实践和拓展高等教育的意义。
2019年6月15日 看过
完全不觉得长,上了很多课。预想到的一些角度都拍到了。羡慕嫉妒恨。
SIFF cinema 纪录片 美国
绿皮书 (2018) TMDB 豆瓣 I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Green Book
8.5 (2496 个评分) 导演: Peter Farrelly 演员: Viggo Mortensen / Mahershala Ali
其它标题: Green Book : Sur les routes du Sud / Green Book - Eine besondere Freundschaft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2019年2月13日 看过
每个包袱都响了,成熟浑圆。多久没有在家里用正常速度看过电影了,这部片子,让我没有一点想快进的不耐烦感。
传记 改编 美国 音乐
第四等级 (2018) 豆瓣
The Fourth Estate
导演: Liz Garbus 演员: Mark Mazzetti / Elisabeth Bumiller
其它标题: The Fourth Estate
A look at how The New York Times covered President Trump's first year in office.
拥抱战败 豆瓣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9.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三联书店 2008 - 9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