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沿河行 豆瓣
TO THE RIVER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维娅·莱恩 译者: 焦晓菊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这是一本以河流为主题的非虚构读物。
作者奥利维娅沿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沉的乌斯河独行四十二英里,从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从十三世纪野蛮的贵族战争到十九世纪博物学家对恐龙化石的挖掘,从古老的民俗传说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河流的诠释,作者用流畅且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河流沿岸不同时 期的历史串联在一起,探讨河流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文化不可忽视的关联。
重生三部曲 豆瓣
The Regeneration Trilogy
8.6 (8 个评分) 作者: [英]派特·巴克 译者: 宋瑛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写给激荡时代的悲悯史诗
☆二十世纪末英国小说中极少数真正的大师杰作
☆荣获布克奖、卫报小说奖
☆入选布克奖40周年最佳小说 | 十大历史小说(《观察家报》) | 《写作这回事》推荐书单
☆入选《中华读书报》2019年年度十大好书:巴克夫人厚逾八百页的《重生三部曲》是非凡的文学杰作,具备一切达成这一标准的优秀品质。它也远不只是写战争创伤的战争小说和写心理诊疗的心理小说。“现代史诗”这顶桂冠如今固然已遭滥用,戴在它头上却理所应当。但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制造惊奇的能力。它执意而且乐于打破文体、阶级和性的界限或禁忌,显露出勃勃的雄心和圆熟的技艺。考虑到1995年的布克奖已是足够重大的荣誉,中文版长达二十四年的迟到便更令人惊奇。
……战争、性别和弹震症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情绪压抑、男性气概和心理创伤之间构建出了一条可悲的通道。传统的战争文学用抽象的、丰碑式的社会记忆,代替具体的、创伤性的经验。西方的鸡血战争文艺作品更是充斥着对民族主义和男子气概的过度渲染。但从个人层面上讲,巴克告诉我们,战争没有胜利者。
----------------
“很奇怪,对不对?尽管不支持战争,尽管对将领没信 心,尽管堂而皇之的大话一堆,战场照样像是唯一干净的地方,令人向往。”
“对。天啊,你说的对。”
1917年8月,爱丁堡,克雷格洛卡精神病院。拒战的萨松,失语的普莱尔,口吃的欧文……他们经医生治疗成功才能重返战场。一个吞噬青年的社会是否仍值得效忠?
1918年6月,伦敦,军需部。战时体制靠树立打击异类提振士气。有人出卖了普莱尔反战的挚友,有人发现了曼宁上尉的秘密……牢狱的门上画着一只眼,谁在监视谁?
1918年11月。法国—伦敦—南太平洋。顾念同袍、不愿独活的普莱尔重回战场,见证最后的战役打响。士兵在倒下,幽灵在飘荡。无间伤痛里,救赎在何方?
---------------
小说家可以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通过书写历史,这种人们不熟悉的幌子来呈现,人们不会自动知道自己对此的看法。如果你直接处理一个当代问题,有时你所做的只是激活人们的偏见。我认为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这极有意义。
——派特·巴克
用全新的视角看一战如何影响了人类,如何影响了男人和女人,士兵和平民。
——A. S. 拜厄特
派特·巴克扩充当代英国小说之广度,功不可没。《重生》发人深省,以乱世为背景,针砭时弊、唤起良知。
——《纽约客》
《重生》三部曲所讨论的问题是深刻的,如正常神志的本质、阶级政治、战争与性,在无意义的杀戮中挣扎着保留人性。作者用想象力诗意地关照现实。
——《出版人周刊》
巴克的主题——战争与疯狂,战争与男子气概——使得战争的疯狂不仅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而已。在文学写实主义的传统下,作者不逞口舌之强,不愠不怒,不矫揉造作地正视现实。她的故事成了一篇反战小说的杰作,并且精彩动人地为她的信念背书。读者在深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之后,人生观将因此而彻底改变。
——《纽约时报》
这不仅是一部战争小说,作者仿若设身处地般刻画人物故事所流露的同理心,奠定本书在一战文学上的经典地位。
——《科克斯书评》
2019年5月13日 已读
两年多前读过一遍,这次再读,可以不那么在意情节而留意“闲笔”了——而这些闲笔,跟情节相比,毫不示弱。确实,在权游终季期间读一本厚且沉重的小说,可能不是最好的消遣。不过,我一直觉得,还是书好——不用充电,不用声音、配乐占据更多的感官,节奏丰简由人,因而能留出足够的脑力可供思考或反驳。哦对了,这次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处真的笑出声的段落:

她问:“我最喜欢男人们的哪一部分,你猜。”说着,手指往下移动。
“男人们?”普莱尔以双手围嘴,对着阴户喊:“乔——治?艾——伯特?你们在里面吗?”
一战 小说 文景 英国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8.8 (420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杰克逊 演员: Thomas Adlam / William Argent
其它标题: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 不老的战迹(港)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伦敦一家人 豆瓣
Ethel and Ernest
8.7 (15 个评分) 作者: [英]雷蒙德•布里格斯 译者: 张亦琦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书店 2018 - 7
【内容简介】
《伦敦一家人》源自雷蒙德•布里格斯的真实经历,感人至深却又妙趣横生。故事的主人公是雷蒙德•布里格斯的父母——贵妇人的侍女艾瑟尔与送奶工欧内斯特,他们的故事始于1928年的一见钟情,在1934年迎来了儿子雷蒙德的降生,直至1971年二人相继离世(前后相隔不到一个月)。布里格斯以自己独特的连环漫画形式讲述了艾瑟尔与欧内斯特的故事:他们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种种重大历史时刻:前途灰暗的大萧条时期、二战前的紧张局势、连年不断的战事、欢欣鼓舞的欧洲胜利日、战后的财政紧缩以及六十年代文化新潮流的涌现。
【编辑推荐】
★一生荡气回肠,不如陪你变老。
★一份满怀深情的诚挚献礼,献给一对平凡夫妇,以及他们生活的那个不平凡的时代。
★大城市白手起家的平凡夫妇,鸡同鸭讲却幸福的一生。
★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从相互隔阂走向和解。
★跨越战争、家庭变故、阿尔茨海默病,极端年代中更见真情。
★1999年年度英国图像小说奖,安徒生、凯特•格林威奖得主唯一一部讲述真实家庭故事的作品。
★同名电影提名第30届欧洲电影奖,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动画片单元展映作品,豆瓣2017年度动画(评分8.7)。
★英伦历史控不容错过的图像编年史,彩铅画风描摹英伦静美生活,苏格兰羊毛呢般温暖柔软。
【媒体及专家评论】
雷蒙德•布里格斯一直不乏感动读者的能力,但这本尤为势不可挡。
——史蒂芬•普里查德《卫报》
像所有优秀的小说一样,《伦敦一家人》传递出一种真实生活的感觉。
说我爱上了这一家人都不为过……布里格斯这部书赚尽了读者眼泪。《伦敦一家人》就像一幅完美的微型人像画:外形虽小,情感醇厚。
——查尔斯•泰勒•沙龙
对话令人心碎、恰如其分,电影感的画面传递出喜怒哀乐。整本书不仅娓娓而谈“普通”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七十年间英国中下阶层人民生活本质的珍贵社会历史。这是英国当之无愧的畅销书。
——《出版人周刊》
恰是作者对爱和痛苦刻骨铭心的描画使《伦敦一家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当我们对上世纪英式古典生活的记忆渐渐模糊,应该庆幸雷蒙•布力格精致完美地将其再现出来,静静勾勒内容,娓娓道来缘由。
——尼克•霍恩比《纽约时报书评杂志》
平凡如水的生活每天反复上演。但是在布力格妙趣横生的漫画演绎下,人物变得丰满立体,生动形象,惹人可爱。面对动荡的历史,悲观无力与英雄主义交织,这是让我们反复阅读的理由。
——《纽约时报》李曼赫普特
英国畅销读物,这本迷人的小书以漫画形式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二十世纪家族几十年的生活。布里格斯巧妙的捕捉了他的父母——英国工人阶级——的奋斗史。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已经深入到他们每日的生活,被他们的低声软语逗乐,被他们的勇敢坚毅打动。最后,猝不及防被沛然莫御的温情浪潮击中。
——《时代周刊》
2018年9月13日 已读
男:天啊!“肉类配额即将削减两便士”!这可是历史新低!“二战”结束已经六年了啊!女:丘吉尔先生执政的时候,我们吃的肉可比现在多。男:是……好吧。女:打闪电战的时候肉也比现在多。男:对!女:不列颠战役……男:行了!女:现在你可怪不到希特勒头上。男:够了!女:只能怪你的工党政府。


男:哈!奶酪的配额减到一盎司了!“二战”结束可有七年了!女:一盎司!还不够塞牙缝的!男:这就是你的保守党政府!瞧!整整一盎司呢!这是丘吉尔先生给你的奶酪!女:你抓奶酪之前洗过手没有。
二战 漫画 英国
陌生人的孩子 豆瓣
The Stranger's Child
作者: [英] 艾伦·霍林赫斯特 译者: 黄英利 译林出版社 2016 - 8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布克文学奖得主
E.M.福斯特和毛姆小说风格的传承者,首位以同性恋题材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家
——艾伦·霍林赫斯特最新力作!
1913年夏末,乔治·索尔带朋友、贵族诗人塞西尔·瓦朗斯到两英亩庄园度周末。他十六岁的妹妹达夫妮爱上了塞西尔,却没有发现两个男孩之间隐秘的情愫。
塞西尔离去前写下传世诗歌《两英亩》,使两个家族的相遇被载入了英国历史,却也成为乔治与达夫妮心中化不开的秘密。
不同世代的人,不断尝试为塞西尔早逝的人生立传,揭示诗歌背后隐藏的真相,演绎出英国一个世纪情爱观念与社会法则的跌宕变迁。
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 (2017) TMDB 豆瓣
Harry Potter: A History of Magic
7.5 (51 个评分) 导演: 裘德·何 演员: J·K·罗琳 / 大卫·休里斯
其它标题: Harry Potter: A History of Magic / 哈利·波特:魔法的历史
20年前,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次在全球读者中引起轰动。为了纪念此书出版20周年,BBC制作了这部全新的纪录片,追寻了哈利波特心中真实的魔法世界。
这部好玩又惊险的纪录片中满是现实世界的神话、信仰和传说,也正是这些引燃了J·K·罗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J·K·罗琳在片中还来到大英图书馆《哈利波特:魔法的历史》展览,为我们展现魔法世界背后的真实故事,把现实生活和她脑海中的魔法世界做了对比。从怪异有趣的曼德拉草到伊丽莎白隐形术,从商代甲骨文上的神秘字符再到寻找现实中的魔法石,本片将带你开启神秘的魔法世界之旅。
《哈利波特》的演员们,大卫·休里斯、伊文娜·林奇、米瑞安·玛格莱斯和马克·威廉姆斯等将在片中献声朗读,而本书的插画师吉姆·凯伊也将在片中现身。
本片帮白由艾美达·斯丹顿担当。
学做工 Eggplant.place 豆瓣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威利斯 译者: 秘舒 / 凌旻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 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2018年1月11日 已读
问题意识感人。理论那一块没太读明白,现在会觉得这么费劲琢磨译文还不如……访谈挺好。
K 社会学 英国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豆瓣 谷歌图书
Homage to Catalonia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豆瓣
The Road to Wigan Pier
9.0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1930年代,受一家左翼图书俱乐部委托,奥威尔前往英国北部工业区,调查记录工人阶级的真实处境。奥威尔所做的不仅仅是调查;他下到矿井最深处,住进破败肮脏的工人住宅,用笔尖使煤矿工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纤毫毕现,8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真实得振聋发聩。而这副图景所传递的绝望与贫穷更是有一种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可怕震撼力。同时,威根码头之路也是奥威尔审视自我内心的社会主义之路。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的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逐渐怀疑进而痛恨当时割裂英国社会的森严阶级壁垒。因为在他的心中,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意味着一种理念:“正义与自由”。
2017年10月23日 已读
《美好生活》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英国阶级矛盾的秘密——五个字——就出自这里。
奥威尔 英国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10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进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的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最终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嫉妒的情人,无能的丈夫,捉摸不定的妻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看起来似乎颇为老套,但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而是在本德里克斯跟踪萨拉的过程中,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
2016年3月21日 已读
比起恋情,更像是在探讨“巧合”的意义。第一本格林。
二战 地铁 小说 英国
政局密云 (2003) 豆瓣
State of Play
8.8 (26 个评分) 导演: 大卫·叶茨 演员: 约翰·西姆 / 大卫·莫瑞瑟
A thriller set in London, in which a politician's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complex as his research assistant is found dead on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nd, in a seemingly unrelated incident, a teenage drug dealer is shot dead.
德国人、英国人和他们的汽车工业 (2013) 豆瓣
Das Auto: The Germans, Their Cars and Us
导演: Fatima Salaria 演员: Dominic Sandbrook
其它标题: Das Auto: The Germans, Their Cars and Us
Documentary examining Germany's economic power an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t the heart of it. Across the world, the badges of Volkswagen, Audi, BMW and Mercedes inspire immediate awe.
Even in Britain, where memories of Second World War run deep, we can't resist the appeal of a German car. By contrast, our own industry is a shadow of its former self.
Historian Dominic Sandbrook asks what it is we got wrong, and what the Germans got so right.
小黄人大眼萌 (2015)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Minions
7.0 (743 个评分) 导演: 凯尔·巴尔达 / 皮埃尔·柯芬 演员: 桑德拉·布洛克 / 乔恩·哈姆
其它标题: Minions / 小黄人
从地球诞生之初,一种奇怪的生物便出现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他们不断进化、蜕变,终于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小黄人的模样。小黄人们毕生寻找邪恶的老大,以成为他的部属为荣,但是千百万年来的努力最终化成一场空。经历了一段长久的沉寂,名叫凯文的小黄人决定再度上路,他带着热爱音乐的斯图尔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鲍勃,漂洋过海来到了1968年的美国。三个小家伙偶然听说奥兰多即将召开“恶人大会”,于是忙不迭地赶了过去,并且阴差阳错成为女魔头斯嘉丽·杀人狂(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配音)的随从。很快斯嘉丽交给他们一个任务,那就是窃取英国女王的王冠。
不知轻重的小家伙们笑嘻嘻地出征,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大冒险……
幽靈路 豆瓣
作者: 派特.巴克(Pat Barker) 译者: 宋瑛堂 時報文化 2014 - 6
《幽靈路》The Ghost Road 榮獲1995年英國文壇布克獎 40年來最好的布克獎得獎小說之一 「重生」三部曲完結篇,《幽靈路》,人物及戰爭都將走向終點 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整個王國已經瘋了 軍醫瑞佛斯因病中之夢,回憶起駐軍美拉尼西海島過往 竟與當前的一戰戰場遙相呼應 這場戰爭瘋了.所有戰爭瘋了! 薩松坦承歸建前在病床邊見到鬼魂質問為何不回戰場 普萊爾歸建後每日堅持第一人稱書寫日記與死神對抗 瑞佛斯在一場熱病中回憶過去部隊駐紮美拉尼西亞時 見識到殘忍卻合法的獵頭儀式與各種惡靈咒語 「白人在場,幽靈害怕─」在場的白人是誰? 凡人皆有終點── 為何人類仍要戰爭?戰爭究竟是什麼? 答案竟在幽靈的語言之中 本作描寫一戰最終數月的慘烈情景,不僅潛入軍人內心, 探討人心在絕境產生的質變、做人的意義── 為何非要打仗?戰爭究竟是什麼 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神乎奇技地將這部描寫一次大戰英國士兵三部曲的傑作 拉出一戰戰線, 藉由軍醫瑞佛斯病中之夢回憶駐紮美拉尼西亞目睹的的獵頭祭儀 與普萊爾在法國前線以第一人稱書寫的大兵日記並行對照。 更以「白人和幽靈」的設定,洞悉戰爭本質,令人嘆觀止 作者以血肉野性的筆法,直鑽被戰爭摧殘的人心 一本令讀者幽幽難忘的無價小說,為一戰經典文學三部曲畫下完美句點。 【謹以《重生三部曲》中文版面世.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
2015年8月16日 已读
将美拉尼西亚原始部落的人类学研究笔记与一战战壕中士兵的日记并置,让整本书有了一种现实得近乎魔幻的氛围。
Y 一战 小说 英国
记忆小屋 豆瓣
The Memory Chalet
9.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何静芝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2015年8月15日 已读
你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涉及所有问题”,但还是忍不住从这里推论到所有。
传记 剑桥 美国 英国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豆瓣
The British Museum Is Falling Down
7.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戴维·洛奇 译者: 张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戴维·洛奇诙谐喜剧学院小说成名作
消解性欲同道德禁忌的荒诞文学戏仿
融乔伊斯和卡夫卡于一体的乖谬叙述
本书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第一部幽默小说。研究生亚当和妻子芭芭拉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初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因为教会教义的限制无法使用避孕用具,多年来一直苦恼不已。某天起床,当亚当发现芭芭拉有可能第四次怀孕时,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大英博物馆安心做研究。作者就将这一天发生的各种滑稽可笑之事逐一道来,并运用了大量文学戏仿和拼贴手法,用喜剧的形式对婚姻家庭这一惯常主题作了意想不到的反思,妙趣横生,字字珠玑。虽然现代家庭早已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作者表现的男女在理解、安排以及满足自己的性爱时都要经历磨难这一主题,仍然会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2014年3月9日 已读 北京真大,坐地铁从朝阳去一趟半海淀的时间,就可以看完一本书……
Y 地铁 小说 英国
英国史 (2000) 豆瓣
A History of Britain
9.0 (23 个评分) 导演: Liz Hartford / Tim Kirby 演员: 西蒙·沙玛
章节内容简介:
1 Beginnings(3100 B.C.——1000 A.D.)
(本片在时间上横越了4000年从铁器时代直至今日。)
古代英国是一个兴旺的地区,罗马人称它是一个声望和财富聚集的地方。当时很多英国酋长已经并接受了罗马式的规则并采取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Hadrian墙的建成标志着省在英国的出现。
在罗马帝国灭亡400之后,它的统一的梦想却流传了下来。Alfred公然向伪王国挑战,并且把海盗从王国的土地上赶走,最终一个王国被诺曼人征服了。
2 Conquest(1000——1087)
九个小时的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之后,一切都改变了,诺曼人取代了盎鲁——萨克逊人,英国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
当法国人到来时,Harold解除了他哥哥Tostig的武装。他率领他的最后的部队向南冲锋了187英里。最后他在Senlac山上面对着向他冲来的威廉的骑士和弓箭手。
1066年的圣诞节那天,威廉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英国成为诺曼人帝国的一部分,而威廉也成为第一个王。
3 Dynasty(1087——1216)
1066年之后,Angevin王朝征服了,Schama(作者)说“征服所迎得的是混乱、屠杀、饥荒、勒索”
留在英国人心里的是亨利2世,那个建立了延续到今日的法律体制和城市服务的男人。尽管被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谋杀了最powerful的烈士Thomas Becket。
在亨利的四个儿子中,两个当了国王。其中Richard对他的父亲宣战并在十字军东征中被捕,而John的失败则是被他的男爵鼓动印刷了Magna Carta.
4 Nations(1216 ——1348)
威尔士, 苏格兰 和爱尔兰在放弃取走他们的民族统一身份之后,统一了他们的思想,宣言要从Edward I残暴统治下独立。
苏格兰对英格兰发动战争,并请威尔士加盟一同反对他们的最高统治者。而这却导致了爱尔兰血灾。
威尔士,紧接着苏格兰,一个个倒在爱德华一世的铁锤下。爱德华一世建立了自罗马以来的最强大的帝国系统。
5 King Death(1348——1500)
这是一个关于黑死病的故事——一个肮脏的疾病在一周内传遍整个英国。
6 Burning Convictions(1500——1558)
亨利想从罗马教皇分离,声称自己就是英国的教皇。这导致了英国的改革。在那几十年里英国的天主教被抛弃。1536 和 1538年10000名僧侣被uprooting。修道院分解,他们的财产被重新分配。
伊丽莎白成功的策划了宗教的政变
7 The Body of the Queen(1558——1603)
这是关于两位女皇的故事——务实的精明谨慎的伊丽莎白和苏格兰的玛丽。
伊丽莎白清楚身为一个女子要统治一个国家十分困难,并且要控制宗教世界,更加困难。当玛丽离开英格兰,她发现她自己已经被囚禁,唯一的自由就是听从伊丽莎白女王的命令。
伊丽莎白完全掌握了英国的命运,在英国呼风唤雨,经过了宗教的改革和,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她成就了伟大的大不列颠。
8 The British Wars(1603——1649)
在国家统一之前,查尔斯一世相信君权神授能解决能够安定当时分崩离析的国家。
从苏格兰的祈祷书开始蔓延到对税收抵制和议会的要求。在这场王权与议会、骑士与圆卢党、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的战争中,最终死亡了75万人。
这场战争最终以英国的统一为结局,但统一后不再是联合王国,取而代之的是联合共和国。
9 Revolutions(1649——1689)
内战的结果是英国成为由奥利佛?克伦威尔领导的无君主的共和体。克伦威尔通过强暴的手段进行统治。当议会公然挑战的他的权威,他攻击议会并将它关闭了。他除了给自己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之外,一切所作所为与国王毫无差别。
但当克伦威尔死后,查尔斯二世复辟了帝国。
10 Britannia Incorporated(1690——1750)
17世纪90年代英格兰,沉浸在光荣革命的胜利的喜悦中,他们迎来了新的时代,新的国王——威廉三世。然而在正在遭受的贫穷和饥饿的苏格兰,依然支持被罢免的王国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转这点是1692年的Glencoe屠杀。半个世纪后,两个国家在利润的驱动下成为了合伙人,并且在1707年实现的联合。
11 The Wrong Empire(1750——1800)
一个人怎么能让自己的自由过多地区从与世界。 一个对自己军队不信任的国家,变成了地球上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帝国的自由变成了帝国的奴隶吗?
在野心、奴隶和勇敢地探险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一个强大帝国,将它的国旗插遍了全球。通过令人上瘾的茶叶、糖和咖啡贸易,它控制了殖民地。
12 Forces of Nature(1780——1832)
英国从1789年法国革命中吸取了不少的经验。这个章节将解释这一点。
13 Victoria and her Sisters(1830——1910)
维多利亚女王18岁登基,、统治一个令人疼痛但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的国家。
混乱和革命预示着s和t,但事实上家庭生活习惯和传统依然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14 The Empire of Good Intentions(1830——1925)
大英帝国承诺了和平、稳定和繁荣。但在爱尔兰和印度却如此相像的充斥着暴力和饥荒。
15 The Two Winstons(1910——)
最后一章陷入了对过去的英国20世纪的历史的沉思中。
探讨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命运。消沉和不安的战后和平。
十字军东征和世纪宣言给我们什么暗示 Orwell's 1984的英雄Winston Smith预见了同时代的政治前景?
英国史介绍
对于一个不了解英国历史的人来说,本片是很好的教材。本片再现了英国文明的成长历程,从巨石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穿越17世纪暴乱的国内战争到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这是一个生动的,有些情景可以说是血腥的故事。它有15个章节组成。从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死病在短时间内使英国一半的人丧生。Henry II, Anne Boleyn和Thomas Wolsey的政治操控致使英国与罗马天主教决裂……
在古代、中世纪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称之为阿尔比昂。在古代诗歌中,这个名称就是指英国。至于岛上的具体情况,知道的人很少。直到中世纪,一些欧洲大陆的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边的康士坦察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像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国际斗争中,它的代表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各国统治者无不对之刮目相看。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英国先后在16、17、18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英国的船舰,驰骋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上,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逐步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以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英国近代历史也就成为这时期世界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像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有它的特点,其重要特点之一是,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从中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就一直存在,未曾长时期停止过。到17世纪时,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掌握最高权力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是欧洲封建制危机的最深刻、最尖锐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中,社会中下层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意气风发,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性。革命时期人民的精神焕发、热情蓬勃的气概,引起了当时人的极大振奋。诗人弥尔顿对此欢呼道,他好像看到一个强大的民族,“像从沉睡中醒来的巨人,摇撼着他那沉重的枷锁,奋然站立了起来!”
虽然后来克伦威尔建立的军事专政的护国公制,将革命的民主进程加以扼杀,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开辟了道路,但在王政复辟时期,王党分子竭力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的复杂斗争后,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詹姆斯二世只得流窜国外,才逃脱了像他父亲那样被斩首的命运。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逐渐建立并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在这段时期,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普遍存在着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劳动群众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与他个人等同起来。那些匍匐于他的足下的臣僚,阿谀地称他为“太阳王”。在“太阳王”的凡尔赛宫廷豪华奢靡的阴影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故事,只是由于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加以揭露,才为世人所共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的“黑暗王国”,在“身穿裙子头戴皇冠的答尔丢失(骗子手)”叶卡特琳娜二世及“戴着王冠的警察”尼古拉一世的野蛮统治下,俄国的千千万万农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叶卡特琳娜二世曾先后把约达80万个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买卖、虐待,甚至杀害。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卖的广告。女地主萨尔蒂科娃把许多农奴活活折磨至死。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榨和迫害的千万劳动群众,却对残害人民的统治者怀着刻骨的愤恨。18世纪时,法国的梅里叶曾尖锐地指出:“暴君是当代最大的强盗和刽子手。”俄国的拉吉舍夫在1790年出版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一书中揭露,在专制农奴制的俄国,农民遭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轭下牛马的命运”。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具有相对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学文化界人士得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科学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人估计,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中,大约有40%都是由英国学者作出的。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中,包括从牛顿到达尔文等一系列英国伟大的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是群星璀璨,先后出现了洛克、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休谟、吉本、麦考莱、韦伯夫妇、汤因比等人;在文学艺术上,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狄更斯、萧伯纳等,更是妇孺皆知。
英国的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和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不仅为本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积极性奠定了条件,而且也为欧洲大陆专制君主制国家的进步人士提供了避难所。在近代早期,当法国掀起宗教迫害的浪潮时,数万名胡格诺教徒逃到了英国。后来,在流亡到英国的大批人物中,包括马克思、赫尔岑等革命家、思想家。《资本论》及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就都是在英国出版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在伦敦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并出版《北极星》、《钟声》杂志,发表革命民主主义文章,鼓吹在俄国推翻沙皇专制农奴制。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就是在伦敦的圣马丁堂成立的。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先进人士向往的榜样。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法国其他一些政治家,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示了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向往。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制度是维新派人士效法的榜样。
英国历史上的另一特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比较薄弱,同时它的社会阶级关系流动性比较大,阶级之间的界限不太严格。这些特点,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早期,英国没有常备军和固定的警察,甚至国王本人都没有固定的卫队,遇到紧急状况时,国王临时能够召集起来的武装人员不过几十人。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武装力量主要由民兵组成。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仍是世界上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最薄弱的国家之一。马克思曾根据这一点,认为英国在客观上有可能通过实行普选权,用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这些特点使英国的政治生活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往往通过小的变动即可调整,不致蓄积起来,爆发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在英国历史上,除了17世纪革命时期的内战之外,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暴力斗争事件。
上述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阶级关系特征,造成了在英国各种政治党派政策中和政治思潮中浓重的和平渐进的改良主义。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社会阶级关系流动性、灵活性较大,对科学技术发明的鼓励,以及善于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等,加上其他自然条件,使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当英国工业革命刚发生的时候,在大陆上,法国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法国大革命的翻天覆地的暴力场面所吸引,未曾注意在英国发生的不太喧嚣的经济技术变革进程。但一个多世纪以后,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却日益显现了出来。它不但在生产技术上和经济上引起重大变革,而且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生产技术上,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量和生产率成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棉纱产量增加了四五十倍,生产率也迅速增长;19世纪初,英国一个普通纺纱工纺出的棉纱,相当于工业革命前二三百个手工纺纱工同时间纺出的棉纱产量。
工业革命也大大改变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和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千万年的时期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在无法克服的自然界威力面前,只能以依赖和屈从的态度去取得与自然界的协调。世界上大多数人,虽然终年辛劳,含辛茹苦,仍无法从自然界取得维持温饱的衣食。直到中世纪时,在欧洲,无论乡村或城市,约有一半的人经常处于难以维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水平。遇到荒年,往往饿殍遍野。直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在英国的坎布利亚等地还曾有许多人饿死,甚至在首都伦敦也有饿死人的事发生。就全世界来说,工业革命前,即1750年,全世界人口约7.5亿人,以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来看,全世界顶多只能养活的人为10亿。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激增,100年后,即1850年为12亿人,1950年为25亿人。虽然人口激增,但工业革命后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足以保证全世界人口平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人口增加了3倍,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仍然增加了4倍。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因为它的结果是:“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在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实际上超过了一般的政治革命事件。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所造成的重大技术发展,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前,各地区和各国之间的交通非常不便,山川阻隔,往往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各地区、各国人民之间,永世隔绝,互不来往,这是造成了人们之间互相隔阂、猜忌以至争战的客观因素。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工具飞速发展,人际来往、国家关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与各地区都由统一的经济链条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利害一致性日益增强。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四海一家的前景越来越近。
然而,我们说近代英国的政治比较民主自由,只是与欧洲大陆及东方的专制君主制相比较而言。实际上,英国在近代历史时期,主权在民的民主进程始终未能贯彻到底。即使在17世纪革命高潮时期,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当权派即已用残酷手段,将要求把民主进程深入发展下去的中下层人民,及代表他们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加以镇压。平等派的领导人李尔本等被逮捕、监禁,要求民主的士兵阿诺尔德、洛克叶和汤普逊被枪杀。书报检查制度虽然在1695年被废除,并且以后也未再恢复,但揭露和批判现实政治腐败的作家仍遭到迫害。著名的威尔克斯案件就是一个例证。托马斯?潘恩也因为发表了批评英国政府的著作而遭受迫害,他不得不逃往国外。18世纪末,英国国内激进民主主义兴起时,英国政府颁布法令,暂停“人身保护法”生效,又制订“叛逆行为法”和“叛乱集合法”,限定人民的言论、集会自由,违者将遭严惩,直至判处死刑。法庭以“散播不满和叛乱种子”的罪名将激进民主人士托马斯?缪尔流放到澳大利亚。在19世纪英国进行的三次议会改革中,选举权虽然不断扩大,但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妇女,始终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一直到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时,妇女才取得了选举权,而且年龄被限定在30岁以上。英国工人运动兴起后,英国统治阶级多次用武力对工人加以镇压。1819年发生了“彼得卢屠杀”惨案。宪章运动时,政府调集军警,屡加破坏,最后竟命令“铁公爵”威林顿率大批武装力量来对付工人群众。
当英国作为国外先进人士避难所的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在对外关系上却执行着镇压革命和殖民侵略的政策。法国革命开始后,英国统治者成了当时反对法国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从18世纪末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英国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英国推行殖民侵略过程中,英国的殖民主义者在世界广大地区抢占土地、屠杀人民、掠夺财货。英国国内的工商业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血汗。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挟其坚船利炮,用血与火的手段,通过鸦片战争强加到我国人民头上的。所以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国也扮演了反动的角色。
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在它的早期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却反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无论作为一个人或一个阶级,都不能像人一样的生活、感觉和思想”。拿卡莱尔的话来说,工业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工厂,不过是像“昏暗、肮脏的牢房”。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世界博览会时,英国的产品琳琅满目,参观者都对之赞不绝口。英国的工商业者作为“世界工厂”的主人而志满意得。帕麦斯顿在讲演中说:“我们的民族显示出一个榜样,即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都以欢乐愉快的心情,接受了上帝安排给他们的命运。”然而事实却是,工业革命时期,在新的工厂制度下进行劳动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生活条件都处于非常悲惨的状况下。在迅速兴建起来的大城市中,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秽肮脏,工人们麇集在嘈杂、喧嚣的厂房中,无日无夜地辛苦劳动。大工业城市成了没有诗歌、花朵和友爱的荒漠。英国学者哈孟德说,这些“新式的纺纱厂和新式炼铁厂,就好像是金字塔一样,把它们长长的阴影投射在这个以它们为自豪的社会之上。”工业革命后,“迈达斯的祸害”在社会上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地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结果却丢掉了许多远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工业化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说明“人类社会的被奴役,而不能说明人类社会有力量”。汤因比指出:“工业革命证明了,自由竞争可以创造财富,但不能创造幸福。”现在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吸取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
艾伦·图灵传 豆瓣
Alan Turing: The Enigma
8.4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德鲁·霍奇斯 译者: 孙天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公认的图灵最权威传记。艾伦·图灵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在24岁时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战期间,他为盟军破译密码,为结束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战后,他开创性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同性恋问题事发,被迫注射激素,后来吃毒苹果而死。他吃毒苹果的原因 至今不明,一代科学大师,是自杀、他杀还是不小心,成为20世纪的谜。
C 豆瓣
作者: 湯姆‧麥卡錫 译者: 丹鼎 天培 2012 - 5
虛空中飄浮著難以觸及的訊息,他只能不斷地透過無線電、透過一個個女人,接收、解讀那些密碼與訊號,尋找她依然存在的證明。
瑟吉和姐姐蘇菲從小就是最親密的人,他們的父親瘋狂於聾人教育與電訊發展,他們的母親則忙於紡織事業,無暇顧及。他們的世界裡,一直只有彼此。只是蘇菲意外死亡,留下瑟吉獨自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也讓他終身擺脫不了憂鬱。
而他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追索姊姊存在的證明。如父親一樣透過訊號、透過空間傳散的密碼,透過姊姊的化學藥物-古柯鹼,透過如同蒙蔽了一層紗的眼,透過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身體,甚至進入埃及永生之神的墳墓裡……
湯姆‧麥卡錫巧妙的以文字來書寫慾望,將生死愛慾全都編織於語言的密碼之中;同時也將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人類做了細膩而驚人的敘述。
英、美重要文學評論家指出:《C》融合了《贖罪》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時空背景描述的廣度,以及美國小說家托馬斯‧品瓊(Thomas Pynchon)《V》的後現代機智,也隱藏著《魔山》(Magic Mountain)、《大衛‧考爾柏非》(David Copperfield)、T.S.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甚至是卡夫卡、佛洛伊德,當然無庸特別提及西方文學一脈相承的文學傳統。
湯姆‧麥卡錫自出道文壇後發表的作品不多,卻著實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之一。
2013年11月4日 已读 结局太诡异了……一战空战描写很精彩。翻译得很好,真的很好。
Y 一战 地铁 小说 英国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一季 (2012) 豆瓣
The Bletchley Circle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布莱切利四人组
8.5 (187 个评分) 导演: Andy De Emmony 演员: 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 朱莉·格雷厄姆
这是一部悬疑剧,虚构了四个拥有特殊技能的女人Susan、Millie、Lucy和Jean,她们曾帮助盟军提前取得二战胜利。
战争结束后,她们的生活渐渐平淡。一件凶杀案的发生,引起了她们的注意。
2013年10月3日 看过
比起犯罪剧情,更值得看的是二战甫结束时的英国社会风貌,以及女性的角色与地位。
二战 女性 犯罪 英剧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