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笔醒山河 豆瓣
作者: 黄克武 2022 - 3
积三十年之功,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的权威传记。中西文化接轨之关键时刻,看启蒙先驱,如何笔醒山河。 | 大学问出品
著名学者欧阳哲生、马勇、王宪明一致推荐
【名家推荐】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世变的先觉者,大力译介近代西学经典的启蒙人。一部理解严复译事生涯和思想轨迹的精湛之作!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严复学贯中西,横跨诸多知识领域。研究严复,如何与其处于同一学术境界,这是最难处。克武先生中西兼通,研读严复数十年,深得严学意指。这部新著必将推动严复研究的进展。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克武先生卅多年来访求严复史迹,搜求严氏佚文,研编严氏文集,精研严氏生平思想,不遗余力。《笔醒山河》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文笔优美,完整生动再现严复“走向世界”所遇挑战、所经挫折与所得成就,欲了解严复生平思想及清末民初中国思想文化艰难转型者不可不读。
——王宪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笔醒山河》是一部建立在扎实学术基础上的通俗化、大众化的严复传记。严复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本书以“笔醒山河”为名正是要凸显严复在启蒙方面的重要性。
书中围绕两条轴线展开:第一条轴线是严复的历史处境与人际关系,从他生长环境、个性特质、婚姻家庭、师友关系等来看他的生命历程,并反映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动荡时代;第二条轴线则是关注严复的思想内涵,尤其透过严复翻译作品的分析,展现他的政治和经济思想特点。作者试图从学术普及的角度,简明扼要地向读者描述严复“走向世界”所遇挑战、所经挫折与所得成就。
【本书看点】
1.著名学者欧阳哲生、马勇、王宪明一致推荐;
2.积三十年之功,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的权威传记。
作者多年来搜求严氏佚文,研编严氏文集,精研严氏生平思想,不遗余力。同时,走访了严复一生所去过的几个重要地方,如英国的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法国的凡尔赛宫和天文台等,史料详实,厚积薄发,深得严学意指;
3.通俗、生动、精准,还原一个丰满的严复形象。
本书的人物叙事并不枯燥,并非单向地介绍严复的思想,而是从生长环境、个性特质、婚姻家庭、师友关系等多个面向,来探寻严复的生命历程,从而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严复形象,其中穿插时代背景和作者评述,像看一场戏,有近景,有远景;
4.大大小小故事穿插,临场感强,沉浸式走入觉醒年代。
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派人物,是近代中国世变的先觉者,他们引介西学,传播思想,为改革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作者从严复的记忆出发,生动再现了他与张謇、梁启超、孙中山等多位启蒙先驱的际遇,从而还原了一幅“觉醒年代”的真实图景;
5.行文简洁干净,通俗化、大众化。作者学术基础扎实,书中内容是字字皆有来历,但在行文上力求精简,少用引文,也不像正式的学术著作那样加上注释,只是在适当的地方引述,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6.本书附上严复年谱,使严复生平事迹一目了然,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编辑推荐】
他是千年大变局中的盗火者,引介西学第一人;
他翻译、评点、著书,建构了一整套体系完整的启蒙方案,希望为后代开启太平之世;
他学贯中西、放眼世界,却又经历磨难、饱受争议。
他不仅是近代中国世变的先觉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者。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一览严复思想上的成就,更可以深刻理解严复所处的“时代困境”。本书不仅是一把认识严复的钥匙,更是一个理解百年革命狂潮的切口,它以生动、精准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严复的生平与思想,献给当代的读者。
在作者笔下,严复并非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时常踽踽独行的背影。他的一生虽然声名显赫,却并非平安顺遂,而是充满困顿:亲人离世、家庭变故、感情生活不顺、深陷烟霞癖而不能自拔……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这位近代启蒙人诸多不为人知的面向,烟霞癖而不能自拔……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书写了这位近代启蒙人诸多不为人知的面向,为读者还原一个丰满的严复形象。
白石老人自述 豆瓣
作者: 齐白石 口述 / 张次溪 笔录 2020 - 1
自一九三三年起,齐白石口述成长经历、学艺探索、平生阅历,想请门人张次溪笔录后交由苏州金松岑作传。没承想传记未成,金松岑却于一九四七年去世,况是时政治环境纷繁,白石老人的口述也止于一九四八年。时移世易,这些口述记录稿于一九六二年才首次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完整出版,名为《白石老人自传》。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将其收入“凤凰丛书”,后续亦有数种插图版问世。但编者比对各版本文字后发现,除却初版,后续各版本均有不少诗文、按语等段落丢失。
本次整理出版,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白石老人自传》为底本,明显错字、句读讹误、段落不明之处径改,文章则保留全貌,同时随文配以齐白石相关作品四十余幅。并附录罗家伦先生《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一文于书后,以供读者参阅。正如罗家伦先生评价《白石老人自述》一书的语言风格那样,他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给出本书以最真诚的评论。
The Choice 豆瓣
作者: Dr. Edith Eva Eger Scribner 2017 - 9
At the age of sixteen, Edith Eger was sent to Auschwitz. Hours after her parents were killed, Nazi officer Dr. Josef Mengele, forced Edie to dance for his amusement and her survival. Edie was pulled from a pile of corpses when the American troops liberated the camps in 1945.
Edie spent decades struggling with flashbacks and survivor’s guilt, determined to stay silent and hide from the past. Thirty-five years after the war ended, she returned to Auschwitz and was finally able to fully heal and forgive the one person she’d been unable to forgive—herself.
Edie weaves her remarkable personal journey with the moving stories of those she has helped heal. She explores how we can be imprisoned in our own minds and shows us how to find the key to freedom. The Choice is a life-changing book that will provide hope and comfort to generations of readers.
见证 豆瓣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9.8 (22 个评分) 作者: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译者: 叶琼芳 作家出版社 2015 - 11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江小涓学术自传 豆瓣
作者: 江小涓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 - 3
本书由经济学家江小涓撰写,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大学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的7年、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工作的6年、国务院工作的14年、时代呼唤:研究网络与数字时代的服务业、40年学习研究乐在其中等七个方面讲述了她的工作经历,围绕改革开放,结合其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阐述研究过程,展现其研究成果及学术成就。
浅草小子 (2021) 豆瓣 TMDB
浅草キッド
7.5 (141 个评分) 导演: 剧团一人 演员: 大泉洋 / 柳乐优弥
其它标题: 浅草キッド
#日本影讯# 大泉洋、柳乐优弥将主演Netflix新片[浅草小子](浅草キッド,暂译)。该片由剧团一人([晴天霹雳])自编自导。大泉洋饰演传奇艺人深见千三郎,柳乐优弥饰演其弟子北野武,故事围绕深见千三郎培养北野武的历程展开。该片将于2021年冬季登陆Netflix。
永生或猝死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間 章 / 灰野敬二/ 坂本龍一 / 浅川マキ / 大友良英 译者: 脑震荡 镇痛艺术┣▇▇▇═— / 赋格 2014 - 3
有关29岁早逝的传奇自由爵士/即兴萨克斯手阿部薰的生与死。
载入坂本龍一、灰野敬二、大友良英、村上龍、若松孝二、浅川マキ等50余位艺术家关于阿部薰的酷评及追忆文,并配有阿部薰生前珍贵图片。
总之,这是一本妙不可言,又残又酷的毒物。
简体中文版 地下发行
风的女儿 豆瓣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The True Story of Hitler's Valkyries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译者: 姜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百家讲坛:苏轼 豆瓣
作者: 康震
苏轼01.少年成名-康震
苏轼02.初出茅庐-康震
苏轼03.大难临头-康震
苏轼04.潇洒东坡-康震
苏轼05.东山再起-康震
苏轼06.知难而退-康震
苏轼07.天伦之乐-康震
苏轼08.手足之情-康震
苏轼09.东坡印象-康震
苏轼10.苏轼之死-康震
阮玲玉 (1991) IMDb 豆瓣 TMDB
阮玲玉
8.7 (518 个评分) 导演: 关锦鹏 演员: 张曼玉 / 梁家辉
其它标题: Center Stage / Actress
十六岁入行的阮玲玉(张曼玉 饰)1929年进入联华影片公司后,出演了许多严肃影片。与此同时,阮玲玉厌倦了幼稚的赌鬼男友张达民(吴启华 饰),倾心于成熟的已婚富商唐季珊(秦汉 饰)。张达民起诉阮唐通奸,记者的围堵对阮玲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最光辉灿烂的二十五岁,阮玲玉自杀身亡……
路易斯·康传 豆瓣
You Say to Brick: the Life of Louis Kahn
作者: [ 美 ] 温迪·莱赛 译者: 王扬 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 2021 - 5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Girl in a Band 豆瓣 Goodreads
Girl In A Band
7.6 (5 个评分) 作者: Kim Gordon Dey Street Books 2015 - 2
Kim Gordon, founding member of Sonic Youth, fashion icon, and role model for a generation of women, now tells her story—a memoir of life as an artist, of music, marriage, motherhood, independence, and as one of the first women of rock and roll, written with the lyricism and haunting beauty of Patti Smith's
.
Often described as aloof, Kim Gordon opens up as never before in
. Telling the story of her family, growing up in California in the '60s and '70s, her life in visual art, her move to New York City, the men in her life, her marriage,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daughter, her music, and her band,
is a rich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memoir.
Gordon takes us back to the lost New York of the 1980s and '90s that gave rise to Sonic Youth, and the Alternative revolution in popular music. The band helped build a vocabulary of music—paving the way for Nirvana, Hole, Smashing Pumpkins and many other acts. But at its core,
examines the route from girl to woman in uncharted territory, music, art career, what partnership means—and what happens when that identity dissolves.
Evocative and edgy, filled with the sights and sounds of a changing world and a transformative life,
is the fascinating chronicle of a remarkable journey and an extraordinary artist.
自传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7 - 2
《从文自传》写的是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
一个顽劣无比的小学生,一位真正的无名小卒,后来竟挤进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闪光的名字,这简直是个谜。细读这文采灿然的自传,可窥察到破译这谜底的一份信息。
至于沈二十岁以后的事,我们选了近四十年间仅见的他的三次讲演,和其他几篇文字,供读者略见其一生的艰难轨迹。
费马大定理 豆瓣
Fermat's Last Theorem: Unlocking the Secret of an Ancient Mathematical Problem
9.5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辛格 译者: 薛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费马大定理》是关于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题的传奇。本书既有振奋人心的故事讲述方式,也有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的历史。西蒙•辛格讲述了一个英国人,经过数年秘密辛苦的工作,终于解决了最具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的艰辛旅程。
拱心石下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吳靄儀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
吳靄儀在1995年加入立法局任議員至2012年止,她身為律師,在立法會一直堅守法治精神,期間卻挑戰不斷:九七立法機關過渡、港人內地子女爭取居港權、23條立法爭論、高鐵興建、議會文化改變等。當中事件更迭、個人省思,均詳盡記錄書中。誠如陳文敏教授言,這本書不單是吳靄儀的從政小傳,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香港這二十年來法治的興衰轉變,為回歸前後香港在民主進程和法治建設的重要大事件留下春秋紀錄。
本書取名「拱心石下」,乃由於立法會拱門頂中央那塊梯形楔石,必須不偏不倚,分量十足,才能抵住左右兩方勢力的夾攻,才能將壓力卸回圓拱,不然整道拱門便會塌下,所以它可說是把不同立場的石塊團結起來的中介。在拱心石下仰望,就是仰望這維繫和諧大力的理想位置。
從政十八年,告別議會時,吳靄儀如此形容她的心情:「完成責任,不要多想功過──無論是過去的,未完成的,或應做得更好的。」在這本書中,你不但感受到拱心石的重量,更明白作者如何以舉重若輕的姿態昂然站立於石下,並秉持始終如一的信念,與香港人一路走來。
我的几何人生 豆瓣
The Shape of a Life: One Mathematician's Search for the Universe's Hidden Geometry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丘成桐 / [美] 史蒂夫·纳迪斯 译者: 夏木清 译林出版社 2021 - 3
本书讲述了丘成桐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异国求学路,初入数学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基础科学建设的拳拳之心……攀登科学高峰,拨开浮华迷雾,丘成桐直面盛誉、无惧挑战,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书中特别收录丘成桐原创诗词赋文,学贯中西、融通文理,尽显大家风范。他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并终将重塑世界科技的秩序。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0 (6 个评分) 作者: 韩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9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一位二战期闻曾任职于重庆美国大使馆的武官,与一位中国女演员相识,相爱并结婚。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幼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上学,后到山西农村插队,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圃劳动。1978年后回到美国定居。

在中国二十多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使这部自传作品穿越苍茫的历史烟云,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迁,也反映出人们的欢乐与伤痛,幻灭与遣求。

韩秀(Teresa Buczacki),1946年9月出生于纽约,曾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1978年返回美国,任教于国务院外交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国际关系研究院。1982年起用中文写作,作品除《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外,还有《重叠的足迹》、《涛声》、《生命之歌》、《早安!台湾》等。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 菲利普·朱迪狄欧 / [美]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 译者: 黄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贝聿铭工作室同事撰文,图文并茂展现其各时期代表作和思想
唯一得到贝聿铭生前认可并亲自作序的作品全集
贝氏同事兼学生林兵审校并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增添多幅照片,成就更加完善的版本
◎ 编辑推荐
☆ 全新译本,遴选贝聿铭的50个建筑项目,以权威视角全面展示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
以时间顺序选择了贝聿铭各个时期担任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委托的项目,从具体建筑项目中展现贝聿铭的内在建筑思想。书中图片包括建筑实拍图、设计平面图、剖面图、建筑过程图等等;与贝聿铭共事近20年的同事撰写文章,从独到的视角到我们理解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全新版本邀请新译者重新翻译,译文力求专业而流畅,不仅订正了外版原稿中的错误,还将此前译本中未译的参考文献、贝聿铭作品名录等,悉数译出,提供给读者更全面翔实的资料信息。
☆ 贝聿铭的同事、学生林兵为新版本进行审校,并作序回顾贝氏建筑生涯
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曾作为贝聿铭的同事和学生,参与贝氏晚期的几个项目的设计建造,对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林兵对新版本做了精心的审校,确保其权威性,并且为本书作序,回忆了一段贝氏鲜为人知的往事,添加了此前版本不曾提及的内容。
☆ 增加多幅珍贵照片,带我们领略此前少见的贝氏风采
新版本从多家机构购得版权,添加了多幅贝聿铭珍贵照片。新添照片包括贝聿铭的早年家族合照、在香山饭店工地与著名建筑家陈从周的合影,以及此前版本中没有提到的贝氏最后一件作品美秀美学院圣堂的相关照片。此外,新版封面也采用了最能代表贝聿铭晚年气度的照片,雍容典雅,庄重大方。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权威、全面的贝聿铭作品集,遴选了贝聿铭各个时期以主要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承担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项目委托的背景、进行项目设计和建造时的构思与具体实施过程,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等。这50个建筑项目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跨越60年,串联起来就是一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史,展示了贝聿铭一众卓越的建筑作品和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书后附有贝聿铭全部作品名录,包含创作时间、项目地址、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贝聿铭晚年时的同事、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先生特为此书写了纪念性的序言,回顾了贝聿铭先生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 名人推荐
对喜爱贝氏建筑的人们来说,他给予世界太多的经典和感动。经常有人问贝先生他后期的作品是否将是他的“封山之作”,他大多笑而不答,对他来说,设计与生命是共存的。
—— 林兵(建筑家,木心美术馆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