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An American Sickness 豆瓣
作者: Elisabeth Rosenthal Penguin Press 2017 - 4
At a moment of drastic political upheaval, a shock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angerous, expensive, and dysfunctional American healthcare system, as well as solutions to its myriad of problems
In these troubled times, perhaps no institution has unraveled more quickly and more completely than American medicine. In only a few decades, the medical system has been overrun by organizations seeking to exploit for profit the trust that vulnerable and sick Americans place in their healthcare. Our politicians have proven themselves either unwilling or incapable of reining in the increasingly outrageous costs faced by patients, and market-based solutions only seem to funnel larger and larger sums of our money into the hands of corporations. Impossibly high insurance premiums and inexplicably large bills have become facts of life; fatalism has set in. Very quickly Americans have been made to accept paying more for less. How did things get so bad so fast?
Breaking down this monolithic business into the individual industries—the hospitals, doctors,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drug manufacturers—that together constitute our healthcare system, Rosenthal exposes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 as never before. How did healthcare, the caring endeavor, become healthcare, the highly profitable industry? Hospital systems, which are managed by business executives, behave like predatory lenders, hounding patients and seizing their homes. Research charities are in bed with big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which surreptitiously profit from the donations made by working people. Patients receive bills in code, from entrepreneurial doctors they never even saw.
The system is in tatters, but we can fight back. Dr. Elisabeth Rosenthal doesn't just explain the symptoms, she diagnoses and treats the disease itself. In clear and practical terms, she spells out exactly how to decode medical doublespeak, avoid the pitfalls of the pharmaceuticals racket, and get the care you and your family deserve. She takes you insid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to hospital C-suites, explaining step-by-step the workings of a system badly lacking transparency. This is about what we can do, as individual patients, both to navigate the maze that is American healthcare and also to demand far-reaching reform. An American Sickness is the frontline defense against a healthcare system that no longer has our well-being at heart.
2022年11月17日 已读
大开眼界。医疗保险从非盈利到盈利,要求投入一定比例服务低收入群众的政策在落实中变成了持续增长的医疗费用(反正quote多少钱是保险公司和医院定的)。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收取各种场地的附加费用,同一项医疗服务在不同医院收费差别巨大,甚至同一项服务不同次也有收费差别,没有什么参考可言。医生和其他检测机构之间存在广泛的利益输送关系。最震惊的是一个医生可以同时bill几个患者,即使他们只是远程参与,或者根本没参与仅仅是他们的助手露了面。再到医疗器械的监管问题,成本低廉但报价高昂,给片状药物加一层gel以延长专利保护。医疗服务代码复杂、重复收费、代码和实际操作对不上,又催生了各种彼此无法互通的信息系统公司。把病例从一个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可能最简单的方式是存个U盘直接带过去?有点好奇其他角度的分析。
医学
不同的音调 豆瓣
In a Different Key: The Story of Autism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唐文 / 凯伦·祖克 译者: 高天放 / 诸葛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6
一部描绘自闭症前世今生的社会长卷
◎ 编辑推荐
从美国首例确诊患儿,成为开心环游世界的耄耋老者
从怕戴帽子的小女孩,成为生平被改编为电影的动物学家
从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成为倡导“神经多样性”的社会运动家
每一个自闭症患儿,都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可能
从被误解、流放与遗忘,到被探讨、接纳与支持
自闭症走过的,是一段改变全球社会文化的历史
两位资深媒体人广泛调研,深入采访,以翔实史料为基础,精心磨砺五年之作,全方位探寻与记录从“自闭”一词首次出现到如今的百年历史。《不同的音调》讲述了自闭症,却又不仅止于自闭症,它是一面棱镜,让我们一窥过去一个世纪人类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变迁。自闭症让我们正视不同,从而更懂自己。
◎ 内容简介
1910 年,一名瑞士精神病学家首次使用 “autistic” 来描述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模式。
1942 年,美国自闭症研究之父列昂·肯纳根据 11 名儿童的病情,借用 “autistic” 一词,将这种疾病命名为“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
《不同的音调》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发展。这部历史不仅是由学者与先驱的研究构成的,更是无数孩子及其家庭不被理解的痛苦与不折不挠的奋斗写就的。在这里,母亲们摆脱了针对自身的道德指责,家长们努力推动了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医疗界为寻找病因和疗法进行了数不清的尝试,政界与法律界为这些孩子铺平了进入普通课堂的道路。
这也是一部关于失败和进步的历史,展现了在面对未知威胁时人性的黑暗与光明。唐文和祖克以理性的笔触忠实记录下人们走过的弯路与获得的成就,并告诉我们,这段旅途仍在继续。
◎ 获奖
★ 2017 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终选入围作品
★ 2016 年 Goodreads 读者选择奖最佳科技类图书
★《华尔街日报》2016 年十佳非虚构图书
★《华盛顿邮报》2016 年推荐非虚构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与编辑推荐作品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豆瓣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王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
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
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本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The Cancer Code 豆瓣
作者: Jason Fung 2020 - 11
Our understanding of cancer is slowly undergoing a revolution, allow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he death rate from cancer is showing a steady decline ... but the ‘War on Cancer’ has hardly been won.
In The Cancer Code, Dr Jason Fung offers a revolut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this invasive, often fatal disease – what it is, how it manifests and why it is so challenging to treat. In this rousing narrative, Dr Fung identifies the medical community’s many missteps in cancer research – in particular, its focus on genetics, or what he terms the ‘seed’ of cancer, at the expense of examining the ‘soil,’ or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ancer flourishes. Dr Fung – whose ground-breaking work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and diabetes has won him international acclaim – suggests that the primary disease pathway of cancer is caused by the dysregulation of insulin. In fact,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n individual’s risk of cancer.
In this accessible read, Dr Fung provides a new paradigm for dealing with cancer,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what we can do to create a hostile soil for this dangerous seed. One such strategy is intermittent fasting, which reduces blood glucose, lowering insulin levels. Another, eliminating intake of insulin-stimulating foods, such as sugar and refined carbohydrat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cancer has been portrayed as a foreign invader we’ve been powerless to stop. By reshaping our view of cancer as an internal uprising of our own healthy cells, we can begin to take back control. The seed of cancer may exist in all of us, but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soil is in our hands.
零号病人:一部反写的现代医学史 豆瓣
PATIENTS ZÉRO
作者: [法]吕克·佩里诺 译者: 唐恬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4
★ 2021年法国“科学读书节”科普读物大奖作品
★ 颠倒角色安排,病人取代医者成为主角
★ 25个“零号病人”,25个短篇小说一般精彩的故事
★ 反思医学与健康产业的功过是非,开启对未来行医的思考
是因为有人觉得自己生病才诞生了医学,而不是因为有了医生,人们才知道自己生病。
——乔治•冈吉莱姆,法国思想家,认识论与科学哲学家
历史颂扬医者战胜疾病取得胜利,却忽视了患者。然而,是患者的障碍、病痛开创了新的诊断和疗法,动摇了旧的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纠正了医者的错误或拷问他们的成见。他们有的奇迹般病愈,有的充当了实验品和殉难者,有时还不幸沦为医者高傲或贪婪的牺牲品。
以小说笔法写就,“零号病人”们的故事是对他们的纪念。颠倒了通常的角色安排,小人物和无名氏取代了名流和英雄,勾勒出另一个版本的医学史。
♦ 这本书将零号病人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法国《观点》周刊
♦ 一如“新”历史学家从小人物、日常琐事的视角研究社会与文化事件,吕克•佩里诺从病人而非医学权威的视角审视医学既有进步也有误区的历史,结果令人瞠目:从外科学到精神病学再到药理学,一部截然不同的医学史浮出水面。——法国《解放报》
♦ 如果你对医学史感兴趣,那就一定要读这本书。风格平易,阅读流畅,精彩至极!——法国亚马逊网友
♦ 对制药产业、医疗生意的反思,对医患关系的捍卫。——法国亚马逊网友
♦ 营养丰富,对医学知识的介绍深入浅出,一点也不枯燥,时时令人莞尔。热烈推荐。——法国亚马逊网友
Chasing My Cure 豆瓣
作者: David Fajgenbaum Ballantine Books 2019 - 9
The powerful memoir of a young doctor and former college athlete diagnosed with a rare disease who spearheaded the search for a cure—and became a champion for a new approach to medical research.
“An extraordinary memoir . . . It belongs with Atul Gawande’s writings and When Breath Becomes Air.”—Adam Gran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Originals
David Fajgenbaum was a former Georgetown quarterback nicknamed the Beast in medical school, where he was also known for his unmatched mental stamina. But things changed dramatically when he began suffering from inexplicable fatigue. In a matter of weeks, his organs were failing and he was read his last rites. Doctors were baffled by his condition, which they had yet to even diagnose. Floating in and out of consciousness, Fajgenbaum prayed for the equivalent of a game day overtime: a second chance.
Miraculously, Fajgenbaum survived—only to endure repeated near-death relapses from what would eventually be identified as a form of Castleman disease, an extremely deadly and rare condition that acts like a cross between cancer and an autoimmune disorder. When he relapsed while on the only drug in development and realized that the medical community was unlikely to make progress in time to save his life, Fajgenbaum turned his desperate hope for a cure into concrete action: Between hospitalizations he studied his own charts and tested his own blood samples, looking for clues that could unlock a new treatment. With the help of family, friends, and mentors, he also reached out to other Castleman disease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and eventually came up with an ambitious plan to crowdsource the most promising 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cruit world-class researchers to tackle them. Instead of waiting for the scientific stars to align, he would attempt to align them himself.
More than five years later and now married to his college sweetheart, Fajgenbaum has seen his hard work pay off: A treatment that he identified has induced a tentative remission and his novel approach to collaborative scientific inquiry has become a blueprint for advancing rare disease research. His incredible story demonstrates the potency of hope, and what can happen when the forces of determination, love, family, faith, and serendipity collide.
“A page-turning chronicle of living, nearly dying, and discovering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invincible in hope.”—Angela Duckworth,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Grit
This is Going to Hurt 豆瓣
9.0 (34 个评分) 作者: Adam Kay Picador 2017 - 9
Welcome to 97-hour weeks. Welcome to life and death decisions. Welcome to a constant tsunami of bodily fluids. Welcome to earning less than the hospital parking meter. Wave goodbye to your friends and relationships. Welcome to the life of a junior doctor. Scribbled in secret after endless days, sleepless nights and missed weekends, comedian and former junior doctor Adam Kay’s This Is Going to Hurt provides a no-holds-barred account of his time on the NHS front line (with a foreword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o a non-UK audience). Hilarious, horrifying and heartbreaking by turns, this is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and more than a few things you didn't—about life on and off the hospital ward. And yes, it may leave a scar.
照护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House on Fire 豆瓣
作者: William Foe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 9
A story of courage and risk-taking, "House on Fire" tells how smallpox, a disease that killed, blinded, and scarred millions over centuries of human history, was completely eradicated in a spectacular triumph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art autobiography, part mystery, the story is told by a man who was one of the architects of a radical vaccination scheme that became a key strategy in ending the horrible disease when it was finally contained in India. In "House on Fire", William H. Foege describes his own experiences in public health and details the remarkable program that involved people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n pursuit of a single objective - eliminating smallpox forever. Rich with the details of everyday life, as well as a few adventures, "House on Fire" gives an intimate sense of what it is like to work on the ground in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verished countries - and tells what it is like to contribute to programs that really do change the world.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生死之间 豆瓣
生死之间
作者: 偶尔治愈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人类 90% 以上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与死亡,从来都是人生绕不开的命题,或早或晚,或大或小,我们都要与之产生交集。当与疾病和死亡狭路相逢,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未来前行的路径?
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你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未来存活的时间不多,你的反应会是怎样的?是完全放弃,还是拼尽所有,与疾病抗争到底?如果你身患重疾,自己及身边人都即将被拖垮,又该怎么办?如果某一天,至亲之人即将离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永远的分别?
某种意义上,在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很多人的准备是不足的。我们需要练习与疾病和死亡的相处方式,才能保证生活不被它们密实的牵引力所吸引脱轨,继续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下去。
尼采曾说,只有知道生命意义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对它。《生死之间》一书用动人的文笔记录了现实中发生的人们与疾病和死亡相处的故事,其中有悲壮有温情,可以触发我们对于如何活才是有意义的思考,从而活得更从容且真实。
如果疾病和死亡避无可避,至少我们可以练习与它们相处的方式。愿你没有遗憾。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生死有时 豆瓣
...and a time to die
作者: [美]莎伦·考夫曼 译者: 初丽岩, 王清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美国医学人类学会新千年图书奖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死亡的书籍。由官僚制度、言语辞令、机械设备及程序步骤定义了的美国医院,组织安排了医院围墙里的时间和死亡,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被带进生命的死亡。这也是一本关于医院文化的书籍。这种文化在医院关于死亡的深刻内在矛盾中居主导地位,迫使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不得不做出似乎不可能的选择, 并引发一场全美上下轰轰烈烈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讨论。本书描绘了患者走进和穿越生死之间,被称之为灰色地带的旅程,以及围绕着这一旅程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还原医护人员、入住医院的重症患者以及必须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探索美国医院如何形塑其围墙里所发生的死亡,也探索这种格局得以建立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旧金山纪事报》
★通过27段叙述,(考夫曼)以惊人的准确性和细节描述了死亡临近时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和医院所共同参与的、一支复杂且经常是麻烦重重的舞蹈……
作为一个花大量时间参与重症监护室临终讨论的人,我发现这些叙述真实,而且非常熟悉……对于愿意审视自己在患者临终时进行的医疗护理行为的医生来说,这些故事将会证明是很有启发性的。
——保罗·巴斯克姆 医学博士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美国医生在照顾濒危患者及其家属时进行的对话,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像是面临着那些没有人——即使是有生前嘱托的人——能够真正计划好的、悲伤的选择。莎伦·考夫曼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悲伤的场景。或者更现实的是,待我们当中那些必须死在医院里的人,等到的是开启被现代技术改造和拉伸的“死亡过程”,这些无人能掌控。
——霍华德·斯皮罗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
★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讲述了人们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以及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些什么来缓解他们最后这段行程的痛苦……我高度推荐这本书。对于美国医院对如何形塑死亡一事,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经过缜密调研的、出色的、很接地气的作品……我感谢考夫曼博士,为她的勇气和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敏感性。
——琼·赫曼 《肿瘤学时报 》
★考夫曼本可以通过更加晦涩的叙述让写这本书少一些痛苦……。她本可以通过提取热点问题并过度简化使它们更加耸人听闻……。但是她没有。她的语句清晰直接……。这使得《生死有时》一书成为了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现在,政策制定者们,医疗机构,和个体读者将无处躲藏。
——威廉·S.·考文斯基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出色地,及时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人们为什么死亡或者被维持活着状态……读完本书,你会感到,尽管未来尚未可知,你至少对不可避免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也更有能力应对它。
——《今日美国》
考夫曼在医学和人性之间,在‘坚持’和‘放手’之间,在疾病和终止生命之间划定了艰难的界限……。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见证,见证了我们如何管理死亡及其意义。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和《动与静的身体》作者
繁盛之阴 豆瓣
作者: (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 译者: 甄橙 主译 / 吴朝霞 主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豆瓣
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 Tales from Neurosurge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兰克·佛杜锡克 译者: 吴程远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5
本书记述了一名钢铁工人蜕化为具有人道关怀思想的神经外科医师的里程碑。作者以一个黑色幽默的角度看待神经外科医生的修炼历程,描绘医院里为生死博斗的悲喜剧。行文鲜活生动、风趣幽默,却又带着令人鼻酸的感伤与无奈。故事情节紧凑、明快,在时而欢笑、时而垂泪的阅读中,深刻体验医生工作的甘苦、压力与使命,病患流露出的无助、期望与感激。文中提到内科与外科的互相排斥,医生面对病患终告不治时的悲哀与痛切,医生与护士或其他医护工作人员的小小冲突磨擦等等,也是医界不断上演的戏码,不分国界。我相信,读者阅读起来,有如聆听医生的肺腑之言,文中情境也都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药水、针筒、电子仪器的场景中,交织成有血有泪,却又真实无比的人生,让人体悟更深、感受更强、启示更鲜明。
要知道这是官方简介。
一个从医大毕业的实习医生转变了医院的所有科,终于选择了神经外科。并且在那个拥有“疼痛博物馆”的科室,一待就是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