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 豆瓣
作者: 曹寅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破碎的生活 豆瓣 Goodreads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康拉德·H.雅劳施 译者: 王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獨裁者的廚師 豆瓣 博客來
JAK NAKARMIĆ DYKTATORA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译者: 葉祉君 衛城 2021 - 4
飢餓是不服從的懲罰,飢餓能維持秩序。
食物,即權力。沒飯吃的恐懼,就是餵養獨裁者的佳餚。
跟著廚師的真實人生,走進獨裁者的世界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令人食指大動卻不寒而慄的報導之作
★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垂涎盛讚
★ 台灣版作者序 x 波蘭文直譯
費時四年.橫跨四大洲.挖掘五位獨裁者與私廚的真實故事
透過廚房的門,看見二十世紀獨裁歷史的縮影
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屠殺庫德人後能否安穩吃飯?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真的會吃人肉嗎?波布如何一邊大啖木瓜沙拉,一邊用飢餓控制柬埔寨?阿爾巴尼亞革命家霍查,革命革到廚師頭上,還要如何繼續幫他煮飯?卡斯楚把美國逼到核戰邊緣,卻喝著可口可樂發起共產古巴的飲食新革命?
獨裁者吃什麼?飲食是否反映獨裁者的為人?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去餵養獨裁者?當飲食與權力相結合,飽餐一頓是否能改變歷史與個人的命運?
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廚師最知道,那有沒有可能,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耗費四年走訪五位獨裁者身邊的御廚。他用最私密的視角,幽默且犀利的報導文學筆法,從「伴君如伴虎」的廚師們身上,挖掘出獨裁者們最令人食指大動(或最令人反胃),也最不寒而慄的真實故事。
跳舞的熊 豆瓣
Dancing Bears: True Stories of People Nostalgic for Life Under Tyranny
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 译者: 林蔚昀 衛城 2018 - 10
☆☆一部關於被解放的熊,以及轉型之國人們的生命故事☆☆
自由使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
「融合了大膽的新聞報導以及更為大膽的預言故事,作者沙博爾夫斯基既幽默又努力不懈地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渴望、而非只是單純的期待自由。」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現代東歐史專家)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 胡淑雯(作家) ╳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聯手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對熊來說,自由造成的衝擊如此強烈,不能讓牠們從籠子裡出來後,就直接進入森林。得給牠們幾天的時間適應。
自由是新的挑戰。
新的聲音。
新的氣味。
新的食物。
自由是一場巨大的冒險。
——《跳舞的熊‧自由》
* * *
「跳舞的熊」是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傳統。馴熊師在小熊幾個月大時,就把熊從媽媽身邊帶走、釘上鼻環,並訓練小熊跳舞與各種把戲。接著,熊與馴熊師就成為生命共同體,吃、喝、生活、工作……無時無刻都一起度過。
在保加利亞加入歐盟後,境內的吉普賽馴熊師和跳舞的熊不再合法。而這正是本書的起點:作者沙博爾夫斯基講述了歐盟最後的跳舞熊被解放的過程,以及牠們被安置到保護園區的種種情況。他認知到如一九八九年開始民主化的波蘭,也在經歷一場持續不斷的自由實驗;他以招車或租車的方式,在古巴、科索沃、烏克蘭、愛沙尼亞、塞爾維亞等「自由實驗室」縱橫,看見這些前共產世界國家的人們,在轉型之後,哪些部分獲得了解放,又在什麼地方感到迷惘與適應不良。
沙博爾夫斯基是天生說故事的能手,他以熊的境況譬喻了人們的境況:自由不是一種不經學習就能運用自如的狀態,往往充滿了艱辛與挫折,而人們已經想好,要為自由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了嗎?
本書特色
#擴張了報導文學的討論可能
以歐盟境內最後的跳舞的熊,比擬從前共黨國家過度到自由民主體制之下的人們:自由看似是普世價值,但沒有人(熊)在未經學習之下,就知道如何行使這項自然權利。作者先以跳舞熊的傳統、解放熊的過程,以及熊在保育園區的真實狀況,發展出多個不同的章名,接著再以同樣的章名,書寫跨越多個區域、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人的故事與熊的故事相互對照,巧妙交織、鋪排出從共產解體後到加入歐盟的前東歐國家樣態,以及人民多元的視角,時間軸線相對較長(書中的年分由2006年-2013年),而這居然可以在一本十萬多字的書裡自成宇宙,可見作者的筆力,以及整體架構與調度的功力。
#在衝突與矛盾中看見臺灣
每一個有轉型正義問題的社會都會有自己的關鍵字,這個關鍵字不只是正義的追求,更是人性價值的根本建立,透過《跳舞的熊》作者對東歐等前共產國家的梳理,以及與熊的故事對照,這些篇章不只是篇章,而是一個人性的提問。因此東歐諸國雖然對於臺灣來說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但在這些提問中,反而從其傳統、文學以及近代與現代的歷史軌跡,看到與臺灣之間有如鏡相般的對照:新世界與舊世界的矛盾、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矛盾,以及在轉型正義上面所遇到的諸多困難,而這些經驗正可以提供現在的臺灣思索,歷史對我們數代人的捆綁,以及鬆綁之後又該做何追求,最終我們應該要有我們自己的關鍵字。
誠懇推薦
融合了大膽的新聞報導以及更為大膽的預言故事,作者沙博爾夫斯基既幽默又努力不懈地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渴望、而非只是單純地期待自由。──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現代東歐史專家)
在《跳舞的熊》中,(作者)沙博爾夫斯基不僅挑戰了線性敘述的慣例,也挑戰了從不自由到自由間政治發展的簡單線性邏輯。但他對強行施加的敘述不只是用另一套敘述代替它,取而代之是,他引發了一場關於自由可能意味著什麼、深遠且懸而未決的對話。——彼得.波莫蘭契夫(Peter Pomerantsev,《俄羅斯,實境秀》作者,專業書評家)
沙博爾夫斯基寫作風格簡單生動……他的寓言幽默而具諷刺意味,通常很荒謬,有時甚至是黑暗,但對作為主體的人類和動物總是充滿了理解與同情……本書特別厲害的地方部分,在於對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懷念蘇聯共產主義消失後逝去的生活方式,有其細緻入微的理解。——奧蘭多.菲格斯(Orlando Figes,倫敦大學教授,紐時書評)
和許多克服萬難、最後卻仍獲得成功的光明勵志轉型正義故事比起來,《跳舞的熊》裡面滿滿都是不快樂、不勵志、甚至很魯蛇的「轉型不易」故事。它們也許無法像燈塔一樣指引我們方向,但可以讓我們看到:我們不孤單,不是只有我們過得很慘。如果我們尚且無法解決某些問題,不是因為我們很糟,而是這件事本來就很難。——林蔚昀(作家、本書譯者)
骑士:非官方修炼手册 豆瓣
Knight: The Medieval Warrior’s (Unofficial) Manual
作者: [英] 迈克尔·普雷斯特维奇 译者: 孙宇超 后浪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骑士为爱情比武决斗,
为荣誉驰骋疆场,
为信仰奉献生命。
本书将告诉你关于骑士的一切
☆编辑推荐
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精锐战士。他们全副武装,身骑高头大马,看上去锐不可当。他们心中有骑士精神,手中有骑枪宝剑,荣誉在等着他们。本书将告诉你在中世纪晚期成为一名成功的骑士需要知道的一切:
· 怎样参加骑士册封仪式该置办哪些装备
· 怎样赢取女士的芳心
· 怎样加入骑士团
· 怎样在比武大会中取胜
· 在战斗中该做些什么
这本骑士手册,现在就传授于你!
▎内容简介
全副武装的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标志性形象之一。他们武艺高强,拥有坚定的意志,既是许多文学名著的主人公,也为大量电影、漫画、游戏提供了灵感,因此深受广大读者和影视爱好者的喜爱。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骑士到底是怎样的呢?本书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全面讲述了中世纪骑士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读者走进中世纪的骑士世界。
The Lady Tasting Tea 豆瓣
作者: David Salsburg Non Basic Stock Line 2002 - 5
At a summer tea party in Cambridge, England, a lady states that tea poured into milk tastes differently than that of milk poured into tea. Her notion is shouted down by the scientific minds of the group. But one guest, by the name Ronald Aylmer Fisher, proposes to scientifically test the lady's hypothesis. There was no better person to conduct such a test. For Fisher had brought to the field of statistics an emphasis on controlling the methods for obtaining data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ation. He knew that how the data was gathered and applied was as important as the data themselves.
In The Lady Tasting Tea, readers will encounter not only Ronald Fisher's theories (and their repercussions), but the ideas of dozens of men and women whose revolutionary work affects our everyday lives. Writing with verve and wit, author David Salsburg traces the rise and fall of Karl Pearson's theories, explores W. Edwards Deming's statistical methods of quality control (which rebuilt postwar Japan's economy), and relates the story of Stella Cunliff's early work on the capacity of small beer casks at the Guinness brewing factory.
The Lady Tasting Tea is not a book of dry facts and figures, but the history of great individuals who dared to look at the world in a new way.
Coming to Terms with Chinese Buddhism 豆瓣
寶藏論
作者: Robert H. Sharf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 11
Chinese Buddhism is often portrayed as the product of a protracted encounter between Indian Buddh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an encounter that led to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In a masterful display of scholarship, Robert Sharf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re-evaluation of the encounter. He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Chinese were cognizant of the foreign origins of Buddhism, their actual exposure to South Asian clerics and Sanskrit texts was limited throughout medieval times. For the most part, Sharf argues, the Chinese dialogue with Buddhism took place among the Chinese themselves. That being the case, Chinese Buddhism is more properly approached as a product of sinitic culture, not a distorted reflection of normative Indian Buddhist prototypes. Sharf draws his argument in part from a close analysis of an obscure, nominally Buddhist text, the Treasure Store Treatise (Pao-tsang lun). The book begins with a careful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provenance of the text. It next turns to an analysis of internal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e close affinity between the Treatise and texts associated with Ox-head Ch'an and Twofold-Mystery Taoism. There follows a fascinating discussion of the metaphys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Treatise in Chinese "correlative cosmology", in which Sharf points out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metaphysical notion of "sympathetic resonance" (kan-ying) structured the medieval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Buddhist doctrine, ritual, and soteriology.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is followed by a translation of the three chapters of the Treatise, including lengthy annotation that provides extended philologicaland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of dozens of key terms and concepts.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lace of Tantric, or Esoteric, Buddhism within the Chinese Buddhist tradition.
崩盘 豆瓣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英] 亚当·图兹 译者: 伍秋玉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6
《崩盘》是关于全球化时代第一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史诗,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史。
作为对20世纪历史有精深研究的杰出历史学家,亚当·图兹采用全球视角,详细叙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及其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这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原创性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尽管最初有人试图将金融危机淡化为地方性事件,但亚当·图兹认为,2008年开始在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转捩点,从英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到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工厂和造船厂,全球治理不得不做出重新调整和安排。在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民主面临挑战,引发了乌克兰的内战、希腊的混乱、英国脱欧、特朗普的崛起和各国民粹主义的抬头,西方世界遭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危机。
危机席卷而来,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危机已经过去了吗?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应对下一场全球危机吗?
海贝与贝币 豆瓣
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A global history
作者: 杨斌 译者: 杨斌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豆瓣
作者: 缪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0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 Goodreads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Jing Tsu Riverhead Books 2022 - 1 其它标题: Kingdom of Characters
What does it take to reinvent a language?

After a meteoric rise, China today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nations. Just a century ago, it was a crumbling empire with literacy reserved for the elite few, as the world underwent a massiv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at threatened to leave them behind. In Kingdom of Characters , Jing Tsu argues that China's most daunting challenge was a linguistic one: the century-long fight to make the formidable Chinese language accessible to the modern world of global trade and digital technology.

Kingdom of Characters follows the bold innovators who adapted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a world designed for the Roman alphabet and requiring standardization, from an exiled reformer who risked a death sentence to advocate for Mandarin as a national language to the imprisoned computer engineer who devised input code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lid of a teacup. Without their advances, China might never have become the dominating force we know today.

With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and an unexpected perspective on the major events of China's tumultuous twentieth century, Tsu reveals how language is both a technology to be perfected and a subtle, yet potent, power to be exercised and expanded.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豆瓣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8.2 (9 个评分) 作者: 杨庆堃(C. K. Yang) 译者: 范丽珠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杨庆堃是)对中国宗教进行功能分析之第一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精装)
(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名人推荐: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迄今,……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顶峰,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From Servant to Savant 豆瓣
作者: Rebecca Dowd Geoffroy-Schwind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 3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making music was an activity that required permission. After the Revolution, music was an object that could be possessed. Everyone seemingly hoped to gain something from owning music. Musicians claimed it as their unalienable personal expression while the French nation sought to enhance imperial ambitions by appropriating it as the collective produ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ional industry. Musicians capitalized on these changes to protect their professionalization within new laws and institutions, while excluding those without credentials from their elite echelon.
From Servant to Savant demonstrates how the French Revolution set the stage for the emergence of so-called musical "Romanticism" and the legacies that continue to haunt musical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es. As musicians and the government negotiated the place of music in a reimagined French society, new epistemic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s constituted three lasting values of musical production: the composer's sovereignty, the musical work's inviolability, and the nation's supremacy.
且居且读 豆瓣
作者: 艾俊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艾俊川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合集,一本增加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一则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艾俊川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合集,文章包括文史考证札记、研究心得体会、藏书经历漫谈,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既是一本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又是 一则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
如何鉴定古籍版本?程甲本《红楼梦》为何各不相同?如何“海淘”获取“异书”?《且居且读》从真实的读书生活经验出发,在闲读中尝试解决所遇问题;同时,向读者介绍别具一格的E考据方法,分享从实践中得来的E考据经验,为文史爱好者开拓便捷可行的研究路径,可谓是一本文史考证的入门之书。
【本书亮点】
1.内容丰富:艾俊川近年文章结集,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是为其多年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之集成。
2.有趣实用:既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又是一本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
3.考证扎实:收录多篇文史考据札记,从实证入手,史料翔实,考据扎实,富于学术价值。
4.富于新意:采用E考据方法,展示E考据成果,分享E考据心得,带领读者入门考据,走进文史。
5.轻松好读:文字清新,笔调轻松,行文生动,深入浅出,富有雅趣,可读性强。
6.装帧考究,适宜收藏。
【编辑推荐】
“且居且读”本为作者艾俊川的博客名,用以表达他对生活与读书的向往,现今本书以此为名,收录多篇研究古籍、考证文史文章,辑成一本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合集。
《且居且读》所收之文多为作者平日闲读中尝试解决所遇问题的产物,它们从真实的读书生活经验得来,以简明清新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作者漫漫求索的心路历程。书中文章均从实证入手,史料翔实,考据扎实,逻辑严密,论证严谨,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者还以自身经历,简明生动地介绍了E考据,分享了文史研究的心得体会,书中收录的多篇文章亦为作者的E考据成果。
《且居且读》既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又是一本学习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它不仅为专业的研究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还向非专业的文史爱好者传授了便捷可靠、可操作性强的文史研究方法,带领读者走进文史,走进考证。
两个故宫的离合 豆瓣
ふたつの故宮博物院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世界上有两个博物馆,都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而不惮于异国人的混淆。由于战争和政治原因被分割成两个的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它们曾经水火不容,而今却渐渐地在彼此靠近。本书以独特的角度,用历史的放大镜,让我们观看到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成长和离乱,它们将来的命运会怎样,它们会合并成为一个故宫博物院吗?
本书揭秘清末文物如何大量流出国境、蒋介石战败逃亡之时为何以当时万分珍贵的军船搬运文物,这些文物在台湾经历了怎样的仓库阶段,后来又在怎样的国际情形下开建台北故宫博物院,民进党的"去中国化"阴谋对台北故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今故宫博物院又如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并顺带描述了近年海外华人回购文物的动态。大视角包括了历代政治斗争的各方动机、小视角则详细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访谈,既是一部丰富的近代文物历史资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隐藏在故宫文物背后的中华民族近代辛酸史。
圣母 (2021) 豆瓣 TMDB
Benedetta
7.8 (594 个评分) 导演: 保罗·范霍文 演员: 维尔日妮·埃菲拉 / 夏洛特·兰普林
其它标题: Benedetta / 圣欲(港/台)
改编17世纪意大利修女真实事迹。贝妮迪塔自小在修道院长大,在神的圣宠下,她不但能见神圣异象,身上更出现圣痕。一日,修道院收留了年轻野性的见习修女,贝妮迪塔在她的挑逗下初试肉体的欢愉,复感神圣的大爱。然而,小小的修道院无法容纳她日渐高涨的权欲和情欲,她声称的神迹也招来质疑,教廷派人远道前来调查,一场权力斗争在瘟疫阴霾下蓄势待发。《她》名导保罗·范霍汶挑动道德底线,赤裸地重现一个奇女子的情欲、信仰和胆识,大胆批判教会的贪欲和虚伪。
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豆瓣
作者: [日] 铃木淳 译者: 李青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日本史学家铃木淳经典力作,重现近代日本的成长轨迹
揭开明治维新的蓬勃表象,发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十卷。讲述的是明治时代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晚晴到民国初期。
★东京大学近代史学者铃木淳代表作品,重现近代日本的成长轨迹。东京大学教授铃木淳,是日本近代史领域的顶尖学者,其对明治时代社会经济史的论述,为日本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揭开明治维新的蓬勃表象,发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步入近代化的道路,其后日本的发展对邻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本卷聚焦这段中国人最为关注的日本历史,从日本学者自身的目光出发,以维新亲历者的人生经历为引线,向读者诠释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明治维新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推荐:本书叙述明治维新史,几乎看不到概括性总结和抽象性表述,叙史专题性强,细节详尽如讲故事。中国学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学家如何叙述这段中国最关注的日本历史,这对探寻中日差异、理解日本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明治维新史,几乎看不到概括性总结和抽象性表述,叙史专题性强,细节详尽如讲故事。中国学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学家如何叙述这段中国最关注的日本历史,这对探寻中日差异、理解日本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汤重南
1868 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天皇在行幸东京的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太平洋。江户时代的天皇几乎从未离开京都,更不曾见过外海,明治天皇睿览大洋的一刻,历史的轨道即从“幕末”转向了“明治”。此后二十余年,明治政府自上而下掀起改革浪潮,日本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埋下诸多隐患。
本卷用维新志士的个体经历穿针引线,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日本由落后岛国跃居亚洲强国的转轨历程。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 元、明建筑 豆瓣
作者: 潘谷西 2009
《中国古代建筑史》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中国古代建筑史(第4卷):元、明建筑》为其中的第四卷,内容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第三次发展高潮,元明时期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主要供建筑届人士、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欧亚皇家狩猎史 豆瓣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作者: [美] 托马斯·爱尔森 译者: 马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在中东、印度、亚洲中部和中国,从古代到19世纪,皇家狩猎一直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标榜贵族身份,皇家狩猎还可以起到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组织良好的狩猎活动常被用于训练军队、展示军事实力和传达外交理念。皇室狩猎被理解成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改革创新的来源。此外,狩猎场可以用于物种交换、军队储备,而且还是早期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托马斯•爱尔森这部经典名作,将会一一解答有关欧亚大陆空间范围内古代王朝皇室狩猎的相关疑问,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观察角度与众不同,对欧亚大陆皇室的狩猎史作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