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夜航西飞 豆瓣
8.6 (21 个评分) 作者: [英]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政治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8 (30 个评分) 作者: 王沪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个人日记,如王沪宁所说: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探索的历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许成钢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7
本书为《许成钢文集》的第一卷,其中多数是曾发表于媒体的非学术和半学术的文章,面向对社会科学有兴趣的读者。

在“经济学和科学”篇,收录名为“方法论”、“制度经济学”以及“诺奖和诺奖之外”的三组文章,作者旨在通过这些文章与经济学—社会科学同行以及广大读者对话,从方法论出发探讨经济学及整个社会科学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思想之路和师友”篇,收录以“困惑与思考”和“通往科学:父母与师友”为题的两组文章。与通常纯学院教育出身的学者不同,作者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产生于自身对社会的直接观察和思考。好奇、困惑、持续地思考和学习,始终贯穿作者的学术成长之路。同时,作者的父母以及几位重要师长的启发和指引也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两组文章以自传和传记的形式,记录作者与他的父母和部分师友对科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见解,以及基本的学术态度。

作者希望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启发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帮助更广泛的读者群了解作者的父辈以及作者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历程。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维舟 新星出版社 2014 - 9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是对逝去年华的一次怀念,真实再现了于九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那一代人的迷惘。所记人物,细节丰沛、性格各异,均基于彼时之真人真事。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辑《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包含11篇散文,独立成篇,分别叙述11位高中同学的个人际遇与浮沉;第二辑《平生风义兼师友》,为单独的长篇,怀念少年时代挚友张晖,得见一代学人之精神不死;最后一辑《一个夏天分两次结束》,记叙高考前后的一段青春记忆。三个部分彼此交织,形成一个整体的记忆。
彳亍躓頓七十年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葉啟政 遠流 2013 - 11
葉啟政出生在日治時期末年的新竹,在肅殺的1950年代就讀於學風開放的新竹中學,培養了對於思想、電影的興趣,並不顧家庭反對,以優異的數學成績考入台大哲學系。
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楊國樞先生讀書,當時正是行為主義與實證主義當道的年代,葉啟政一方面受實驗心理學的訓練,另一方面也種下日後出國改唸社會學博士的種子。
葉啟政赴美唸書時,正逢學生運動風起雲湧、西方馬克思主義左派理論勃興;回台任教,則碰上台灣經濟起飛、社會逐漸穩定、但文化認同的問題與自由民主的推動則漸漸浮上檯面的階段。葉啟政以台大社會系教授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建言、興辦雜誌、發表文章、集會結社,更透過教學啟迪年輕的心靈──後來許多學生在1980年代末參與學運、投身媒體、從事政治。
儘管葉啟政在台灣社會轉型的眾聲喧嘩中曾經發出議論,但他最嚮往的還是獨自一人從事思想工作。從台大社會系退休之後,應世新大學之聘,擔任講座教授,帶領讀書會,潛心著述。
透過葉啟政學生何榮幸的整理執筆,捕捉了年屆七十的葉啟政回憶過往的點滴,把這個人的生命歷程,鑲嵌進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軌跡。
北京十年 豆瓣
作者: 罗孚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罗孚
Good Talk 豆瓣 Goodreads
8.5 (6 个评分) 作者: Mira Jacob One World 2019 - 3
A bold, wry, and intimate graphic memoir about American identity, interracial families, and the realities that divide us,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The Sleepwalker’s Guide to Dancing.
“By turns hilarious and heart-rending, it’s exactly the book America needs at this moment.”—Celeste Ng
“Who taught Michael Jackson to dance?”
“Is that how people really walk on the moon?”
“Is it bad to be brown?”
“Are white people afraid of brown people?”
Like many six-year-olds, Mira Jacob’s half-Jewish, half-Indian son, Z, has questions about everything. At first they are innocuous enough, but as tensions from the 2016 election spread from the media into his own family, they become much, much more complicated. Trying to answer him honestly, Mira has to think back to where she’s gotten her own answers: her most formative conversations about race, color, sexuality, and, of course, love.
“How brown is too brown?”
“Can Indians be racist?”
“What does real love between really different people look like?”
Written with humor and vulnerability, this deeply relatable graphic memoir is a love letter to the art of conversation—and to the hope that hovers in our most difficult questions.
一个人和一群人 豆瓣
作者: 沈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本书是作者讲述自己祖父——中共老党员、白区地下工作者、剧作家、左翼文化运动领导者、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先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夏衍在周恩来领导的白区工作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尤其在对左翼文化人的宣传、统战上,更是成果卓著。作者对这位有着辉煌革命历史、也有被批判关押多年惨痛经历的老一代革命者,除了深厚的亲情外也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她用自己观察到的大量细节,呈现出了一位有原则、有才华、有个性、有魅力的革命政治家形象。出于作者自身的专业范围和兴趣,她接触更多的是祖父在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例如所谓“二流堂”的艺术家们,对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群,作者的描述生动而传神。本书所述虽然是一个家庭里女孩子眼中看到的种种情景,但由于所涉及人物本身的特殊性,她的所见所闻仍然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价值。
流动的盛宴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一九二○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图文珍藏本)》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豆瓣
8.9 (15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 - 5
汪曾祺饱受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他的文字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用顶风迎雨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致每一个在凡世间用心生活的人!
汪曾祺所著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收录了作者的数篇散文作品。
云梦断忆 豆瓣
作者: 陈白尘 三联书店 1983
这是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一部长篇叙事散文。1969年底,作者以“黑帮分子”的身分,被遣往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三年。在本书中,作者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种种人生相和社会相;他回忆了他的房东,他的茅舍,他周围的人,以及艰苦繁重的劳动。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19年1月3日 已读
开始读这本书其实是急病乱投医。一个在临床医学期刊中才会出现的虚无缥缈的词忽然承载着意义在邮件里现了身。你从来不会想到有一天会需要面对这样的世界,需要消化一个周身硬壳的词。无法估量未来的时候盼望着书能帮上点忙,撬开一个角也好。读到最后却只记得三句话。“也许病人鲜活的生命就握在我们手中,但死神总是最后的胜者。就算你是完美的,这个世界却不是。”,“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俄狄浦斯和他的父母都逃脱不了命运的股掌;他们只能通过神谕与预言,通过那些既定的占卜,才能接触到掌控他们命运的力量。”axis mundi么?
回忆录
Educated 豆瓣
8.7 (84 个评分) 作者: Tara Westover Random House 2018 - 2
Educated is an account of the struggle for self-invention. It is a tale of fierce family loyalty, and of the grief that comes from severing one’s closest ties. With the acute insight that distinguishes all great writers, Westover has crafted a universal coming-of-age story that gets to the heart of what an education is and what it offers: the perspective to see one’s life through new eyes, and the will to change it.
2018年12月4日 已读
一个拖延癌晚期患者在不想写candidacy paper的周六读完了。评价回忆录有点奇怪,就像在评价作者的一段人生的意义一样。Tara去BYU之前纠结的是自己何去何从,离家之后面对的是孰真孰假。其中的煎熬自然无人可比,但除此之外还有何可言?
回忆录
我们仨 豆瓣
8.6 (611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