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母乳与牛奶 豆瓣
7.5 (6 个评分)
作者:
卢淑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人类在文化传统里常常将女性称颂为生命之母、国民之母、文明之母。赞美建构了理想的母亲,但只有在客观面对和反思有关母亲的真实历史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颂歌,母亲更需要国家、社会和所有人的真正理解、尊重和帮助,而这一切可以从研究母亲的历史开始。
==============================================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中国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本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本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中国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
学者推荐:
这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为如今看来是单向度的过程增加了深度——即“现代女性”的文化崛起和新的经济实力,摒弃旧习俗和美的理想,以及对科学和卫生的偏爱。卢淑樱令人信服地表明,这些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世俗变化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钟摆。我特别欣赏她将乳品生产能力、家庭价格敏感度、消费者愿望和品牌推广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能力,以及将健康和福祉的观念转变为她对母性文化理想的讨论的能力。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食品研究的新趋势,为进一步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平台。
——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
理想母亲形象与实际母亲经验的差距反映出,在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两性对母亲角色的分歧意见,客观看待和分析了中国女性在近代历史中的真实处境。卢淑樱的研究结论不仅新颖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若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人类在文化传统里常常将女性称颂为生命之母、国民之母、文明之母。赞美建构了理想的母亲,但只有在客观面对和反思有关母亲的真实历史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颂歌,母亲更需要国家、社会和所有人的真正理解、尊重和帮助,而这一切可以从研究母亲的历史开始。
==============================================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中国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本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本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中国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
学者推荐:
这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为如今看来是单向度的过程增加了深度——即“现代女性”的文化崛起和新的经济实力,摒弃旧习俗和美的理想,以及对科学和卫生的偏爱。卢淑樱令人信服地表明,这些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世俗变化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钟摆。我特别欣赏她将乳品生产能力、家庭价格敏感度、消费者愿望和品牌推广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能力,以及将健康和福祉的观念转变为她对母性文化理想的讨论的能力。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食品研究的新趋势,为进一步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平台。
——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
理想母亲形象与实际母亲经验的差距反映出,在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两性对母亲角色的分歧意见,客观看待和分析了中国女性在近代历史中的真实处境。卢淑樱的研究结论不仅新颖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若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豆瓣
作者:
Anthony Gidde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10
The sexual revolution: an evocative term, but what meaning can be given to it today? How does "sexuality" come into being, and what connections does it have with the changes that have affected personal life more generally?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 disputes many of the domina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ole of sexuality in modern cultu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which sexuality has become cauth up are more long-term than generally conceded. He sees them as intrinsic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ies as a whole and to the broad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development. Sexuality as we know it today is a creation of modernity, a terrain upon which the contradictory tendencies of modern social life play themselves out in full. Emancipation and oppression, opportunity and risk--these have become a part of a heady mix that irresistably ties our individual lives to global outcom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We live today in a social order in which,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roy, women are becoming equal to men--or at least have lodged a claim to such equality as their right. The author does not attempt to analyze the gender inequalities that persist in the economic or political domains, but instead concentrates on a more hisdden personal area in which women--ordinary women,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ay-to-day lives, quite apart from any political agenda--have pioneered changes of greate, and generalizable, importance. These changes essentially concern an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pure relationship," a relaitonship that presumes sexual and emotional equality, and is explosive in its connotations for pre-existing relations of pow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mergence of what he calls plastic sexuality--sexuality freed from its intrinsic relation to reproduction--in terms of the emotional emancipation implicit in the pure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women's claim to sexual pleasure. Plastic sexuality is decentered sexuality, freed from both reproduction and subservience to a fixed object. It can be molded as a trait of personality, and thus become bound up with the reflexivity of the self. Premised on plastic sexuality, the pure relationship is not exclusively heterosexual; it is neutral in terms of sexual orientation. The author speculates that the transformaion of intimacy might be a subversive influence on modern institutions as a whole, for a social world in which the dominant ideal was to achieve intinsic rewards from the company of others might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at which we know at the present.